俗話說得好:“有拜有保佑,有拜有福報。”;拜拜,是許多華裔族群的文化習俗,從古至今,祭祖拜神一直都是華人宗教文化最重要的元素。
華人社會相當重視祖先的祭祀,像是在我國,不少家庭的家中都會設置神明廳,除了供奉祖先,也會供奉家神;供奉祖先除了傳達緬懷追思之情,也祈求祖先能福廕子孫,供奉家神則是希望神明可以就近庇佑、保護,讓全家人出入平安、健康順遂。
ADVERTISEMENT
其中,香、香燭及金銀紙等的神料品,是祭祖拜神的必需品,也因如此,每一處商業區或是住宅區附近都會林立著數間神料店,為家家戶戶提供拜拜的必需品,讓民眾履行慎終追遠的孝義之餘,也能叩拜神明祈求閣家安康。
在安邦新村大街就有一家從1916年就開始經營的聯昌神料店,迄今已走過107年的歲月,該店售賣著各類神料用品、祭品、神像及佛具等,貨物可謂一應俱全;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聯昌神料店仍在市場上屹立不倒,仰賴的除了是老顧客的支持,還有業者多年以來老老實實營業所建立起來的信譽。
本期的《老就是寶》來到聯昌神料店,且聽該店第三代掌託人謝建星(46歲)敘說該店的由來與發展事蹟。
謝建星:神料店由婆婆創立
謝建星受訪時指出,該店是由父親的母親,即他的婆婆一手創立。當時店內同時售賣神料用品及瓷器用品,之後才將店慢慢轉型成為神料用品專賣店。
他表示,基於婆婆年事已高,父親就接手管理這間神料店,但8年前父親身體抱恙,不幸中風,因此姐姐、弟弟與他便攜手管理神料店至今。
“在還沒接手打理神料店時,我本是上班族,爸爸中風後,我便決定辭掉原有的工作,回家照顧父親,以及協助弟弟及姐姐管理神料店的生意,目前神料店由我們三兄妹負責經營。”
他說,姐姐負責訂貨、財務支出;弟弟則是負責配送貨物,而他則是幫忙看店及點算貨物,大家各司其職為父親守住這一間年過半百的神料店。
店名沒有特別寓意
當記者詢及該店名字的由來,謝建星說,店名為“聯昌神料”並沒有特別的寓意,是婆婆決定開店經營時就已經有了。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神料店的招牌名字,通常都會有‘興’、‘昌’、‘豐’的字眼,這是因為業者在為自己神料店取名時都會進行斟酌;希望以取名的方式為自己的店討個好意頭。”
謝建星表示,聯昌神料店是安邦新村裡營業的神料店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家;除了一般民眾,該店也供應神料給神廟、中元普度等祭典、千秋寶誕慶典及殯葬業等。
他表示,每逢農曆新年、清明節、中元節盂蘭勝會期間是神料店最忙碌的時刻,這期間不少顧客都會陸續前來店內辦貨,讓他們忙得不可開交。
他說,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是祭祖先的日子,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也是華人的傳統習俗,因此華人都會特別重視清明節,在張羅祭品上也會更加用心。
各類祭品款式多樣引客源
他還說,隨著時代的進步,各類祭品及紙紮用品的款式愈發多樣化,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從數年前開始,除了傳統的金銀元寶、紙屋及車輛,廠商還把現實中日常所見的衣食住行用品及電子產品等,都製作成紙紮品,讓顧客選擇。
“雖然經濟不景氣,但顧客在購買祭品時都不會‘手軟’,該買的都會買,因此神料店的生意還是可以維持下去。”
他說,他們會應顧客的要求,將清明衣箱內基本物品都放好,同時也會協助顧客寫封條,寫好後再將封條貼在清明衣箱外。
“做這一行,最多人問我的問題是,給往生親人燒的紙錢、紙紮品、金銀財寶、清明衣箱燒掉後,對方真的能收到嗎?”
“每一年都會有很多人問我這些問題。我的回答是,只要你相信對方收到,那就一定會收到,畢竟這是一種風俗,只要你信就會有。”
他表示,傳統的拜祭儀式是喪親者與逝者之間很重要的連結,達到的療效也逐漸得到許多學術研究的佐證,例如給逝者燒紙紮品,象徵對逝者在另一個世界生活安樂的關懷。
誠心信奉 便得賜福
繼承父業的謝建星一路走來,目睹行業的起起落落。他說,在大馬,較少年輕人投入神料行業,大家都說它是夕陽行業,但是最近十年趨勢開始轉變,特別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人們需要信仰尋求寄託。
他表示,信仰不是宗教,而是發自內心對神明的敬畏、祭拜祖先,而這種文化源自於五千年前原始人祭天地、拜石頭。
他說,遠古人類,因為面對生活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以及自然現象的奧秘,無法獲得合理解釋,因此先人相信天地之間存在超自然的神靈世界,只要誠心信奉,便得之賜福,或者在人們不敬天地、不敬鬼神、為非作歹時,懲罰人們。
兼任傳統文化推廣者
聯昌神料店憑藉老店的優勢,做出口碑,累計一票老顧客落力支持。
謝建星分享道,身為神料店業者,他對祭拜習俗一清二楚,並且供應相應及品質佳的神料給顧客,無形之中使得顧客產生信任,繼而累計一班熟客支持。
“本店是祖傳下來的老店,熟知祭祖拜神老規矩、習俗、禁忌等資訊,但這些知識的掌握並不是與生俱來得,而是從父親的傳授及教導,還有這幾年我在店裡邊做邊學,耳濡目染之下所掌握的。”
神料業在一些人眼中是日落西山的老行業,不過謝建星並不認同此說法。
他表示,祭拜神明及先賢是華人的傳統習俗,這樣的文化習俗一定會流傳下去,因此神料用品在市場上還是佔有一席之地的,並不是大家所說的“夕陽行業”。
“只要一天還有華人,並且也依舊保留華人傳統風俗,神料店就會有繼續存在的空間。”
他說,其家族開神料店並非純做生意,而是抱持“傳統文化推廣者”的宏大視角,希望透過介紹和解釋,向消費者推廣傳統,讓新一代懂得祭拜習俗的文化意義。畢竟任何節慶如果少了文化,就只剩下吃喝玩樂而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