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仁嘉隆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来到仁嘉隆新村,你是否注意过从大道出口转弯处有个特别的老厝,还有一辆充满年代感的巴士? 放缓你的脚步,到满园文创艺术馆(Mansion 1969)感受艺术和美食的融合,在充满艺术生活和新村氛围的环境,享受特别的荤素美食之旅吧。 郑兆洺:创造本土文化空间 满园文创艺术馆创办人之一郑兆洺表示,满园文创艺术馆始的缘起是在2015年,他在东禅寺参与仁嘉隆新村老照片与文物的展览后,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将概念延伸,经筹备后在2016年初正式开张营业。 他说,满园文创艺术馆本身就是新村木屋,是创办人之一的徐威雄住过的老厝,房子由后者公公在1969年所建,新村发展起来后,家人也陆续迁出,老厝长期处于半荒废状态,直至他们想要创造一个本土华人文化艺术空间。 他提及,徐威雄的公公把屋子建得很里面,并采用四面坡屋顶的设计,也因此随着时代的变迁,道路建设的工程,屋子并没有因为要让路工程而被迫拆除,威雄公公的远见,让老厝得以保留,也可见老建筑的智慧,从视野上亦有更宽阔的空间范围。 “现在的满园主要区分成4大区块,包括前庭,有巴士和停车场、客厅,即历史走廊、中厅,即现在的用餐区,以及后院,有一大片的草地。” 结合文创艺术与美食 郑兆洺直言,如今我国的文创市场更被人熟知,但若放在10年前,这是当时不热门的领域,因此他们将文创艺术与美食结合,同时也推广素食文化,但也别担心,这里也有荤食,大家都欢喜。 “我们除了想通过满园1969让大家认识文创市场和仁嘉隆新村的背景历史外,我们也想让大家在这里品尝到特色菜肴。” 影响村民创造与传承 他说,他们当初用满园1969作为文创开始的推广地,让大家看到文创的价值,尤其是为影响仁嘉隆新村村民,让村民可以利用当地新村的特色,如保留老厝、老味道等去创造更多的价值。 “10年过去后,我们觉得当初的目标已经达成,看到正面的改变,有不少仁嘉隆第二、第三代的都留下来,传承老味道和延伸新产品,这就是我们最初的概念,及想要看到的结果。接下来,当然是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做文创,让美的东西得以保留下去。” 文物馆欢迎参观者触碰老物件 历史走廊的资料和老物件,都是创办人过去几年来所收集的。有别于一般文物馆贴上“请勿触碰”的标签,“满园1969”更期待大家去触碰,把玩这些老物件,感受岁月的痕迹,回味尘封的历史。 郑兆洺补充,在之前,“满园1969”的全部文物古董都是可以触碰体验,惟由于重型摩托曾被弄倒,有伤及客人的风险,在客人的建议下也放上“请勿触碰”的标签。 “这些老物件,也可以让带着孩子来的家长讲述自己年少时的回忆,让孩子有机会认识这些物件。” 后院种果树蔬菜 自给自足 满园文创艺术馆也有另一个特色,那就是绿意盎然的后院,不仅是从餐厅的玻璃门窗也能一览的绿意好景外,更是小孩玩耍,体验爬树,以及大人追忆的好地方。 郑兆洺说,这里以前种有不少的果树,而如今也仍有红毛丹、山红毛丹、榴梿和咖啡等果树。这也是“满园1969”名称的其中一部分,满园意味着满满的后园。 值得一提的是,该后院也有一个小小的菜园,部分食材得以自给自足,如长豆、九层塔和辣椒等,而且是有天然堆肥施肥,蔬菜的健康和营养更得到保障。 127巴士承载仁嘉隆人回忆 郑兆洺也提及,至于在满园文创艺术馆外的127号巴士,不仅可以让食客拍照打卡,夜幕降临时,“127夜行巴士餐厅”(NightBus 127)更是医饱肚子的好去处,让人可以有在巴士上用餐的体验。 他说,老一辈人对127号巴士并不陌生,这是因为上个年代仁嘉隆和万津地区往返巴生的公共巴士,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 同时,在仁嘉隆颇为有名的“Pak Teh”茶餐厅(Pak Teh Kopitiam)也是出自他手。这间茶餐厅更多的是要展现我国的和谐与多元文化,通过为各大民族提供各自文化特色的饮品和美食,传递友谊与温暖,值得一提的是,餐厅亦是从老厝打造而成。 来到仁嘉隆幸福村,到满园文创艺术馆感受老厝的魅力吧。 满园文创艺术馆(Mansion 1969) 地址 Lot 389, Batu 13, Jln Klang Banting, Kampung Sungai Rambai, 42600 Jenjarom, Selangor 营业时间 中午12时至晚上9时(每周二休息) 联络号码 011-3592 1969 脸书专页 https://www.facebook.com/mansion1969/ 备注 营业时间和食物售价以店家为准。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7月前
7月前
从吉隆坡到仁嘉隆的路上,会经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油棕芭。那条长长窄窄的路,两旁尽是油棕树。由于车流量不多,放眼望去,仿佛只有我的车独自漫游在这一路延伸的丛林当中,直到左右两边的树汇聚在路的尽头,形成一点。 这景色是熟悉的。但唤起记忆的,却是窗外传来的一股鸡屎味,那是肥料的味道。这味道在我的记忆里,是沉睡中的熟悉感,等待嗅觉为之唤醒。 记得若干年前,我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往丹绒士拔跑。从吉隆坡到丹绒士拔的其中一条路也会经过一片油棕芭。每次车子转入这条路,我都会问:“为什么要走这条路?你没嗅到那股臭味吗?”他总是说:“那是肥料的味道,没什么,主要是这条路比较快。” 是的,这条穿过油棕芭的路是捷径,能提前几分钟到达目的地,而且阴凉。只是,必须忍受路途中不时传来的味道。因为省时,这条捷径逐渐成了我们的不二选择。每当车子驶入那片熟悉的油棕芭,心中总会有一种莫名的矛盾感。刚开始时,总是觉得恶心,希望车子能加速,尽快从油棕芭转出大路。后来,慢慢习惯了,以至再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再嗅到这股气味了。 记得有一次,我坚决不要走捷径。不承想,大路虽然平坦宽敞,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没了那两旁整齐的油棕树,没了那股熟悉的鸡屎味,总感觉像是走错了路。那一次,比平时多花了一些时间才到达目的地,却也没让我们多享受沿途的美景和风光。 鸡屎味激活了深层记忆 渐渐地,我与那条捷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它不仅仅是一条捷径,更是一段记忆的承载,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次的往返,都是新一段记忆的加载。那些年在车内聊天、笑闹,甚至吵架,都已成为回忆的一部分。 这一次,在往仁嘉隆的这条路上,我的深层记忆被突然传来的鸡屎味激活了。我打开车窗,任由那股熟悉的味道涌入车内。风吹过树梢,带来树叶摩擦的沙沙声,混合着鸟儿的啼鸣,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那一刻,回忆涌现,这一切是多么的熟悉。然而,物是人非并不是关键,而是时间仿佛停格在油棕芭的路上,所有的烦嚣都被抛诸脑后。 时间教人习惯,习惯让人免疫。从抗拒到习惯,那股浓浓的鸡屎味,不再是令人厌恶的气味,反而成了一种特殊的标志、一种归属感的象征、一种激活深层回忆的助剂。窗外的景色似曾相识,鸡屎味还是一样浓郁,那份熟悉感也依旧。我突然意识到,记忆在流逝的分秒间自动存档。此刻的我,因这熟悉的气味而想起若干年前,而若干年后的我,也会因此而想起现在的这番景象,一如这条无限伸展的路,不仅通往未来,也连接着过去。
9月前
10月前
12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