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云吞面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5月前
6月前
8月前
以前听詹宏志讲“热情”Passion,字面都懂了,其实没有真正听得明白。最近看见那份热情,是在写食文字时。 一个人吃饭,常常要记得营养师的叮嘱,兼顾方方面面。简单点个包菜肉蛋汤,不喜蛋花,要求主厨帮我把蛋煎熟再下汤,他也肯费这个工;咕噜肉和星洲米粉,都是其他主厨推荐的,作法不走捷径,没有加咖哩粉;那天走进厨房和他聊天,看他在忙着制作烧肉,不禁皱起眉头,连火爆烧肉、豆角烧肉的原食材,都要自己来,也太辛苦了吧?!因此,虽然脾气臭,我还是死心塌地捧他的场。 还有就是在采访红豆Cendol时,我从Auntie Peggy’s Classic的女掌舵人眼里,看见那份光!只是小小一碗红豆冰,但见她和弟弟忙进忙出,一边要制作ABC和Cendol、一边要和熟客闲话家常、一边眼观八方另外递了一份红豆过来“你试试看其实垫在冰下滋味又不一样”……营业了数十年,依然充满干劲和热情。难怪那么多死忠顾客。 荣记手工自制云吞面 再来,就是今天的主角“荣记手工自制云吞面”。 据我观察,荣记有3个坚持: 第一个坚持,云吞面云吞皮,都是坚持传统手工自制;第二个坚持,每次只煮一粒面,所以要吃,就得等候;第三个坚持,是严以律己,每晚坚持7点就睡觉,第二天一早才有体力备料。 她们家的食材,全部自制自备,云吞面、云吞皮、叉烧、烧肉、客家炸肉、卤鸡脚、咖哩鸡…… 几次来访,女老板的眼神都是越谈越闪闪发光,充满热情干劲! “荣记”来自彭亨文积(Manchis)小城。这里曾盛产火柴木,文积,就是从马来语Manchis直译。 潘老师傅在家乡文积经营“荣阳餐室”,自制传统手工云吞面云吞皮。 师傅的传统木棍子压面手法,自婆婆传下,到他已是第三代,这一投入,就是32年。他唯一改动食谱的,是改用高筋面粉。 木棍子压面,可以让面的密度变大、结实,增加韧性、爽口。制作完成的云吞面,应具有韧性、滑身、弹性这些特点。 潘师傅从压面的回弹力,就可以测出那团面起筋够不够。好的面条,要有弹性,吸水极少,不会吸走面汤,如果吸水过多,面条就会软烂,就不好吃。而云吞皮,当然是越薄越好,可是,薄就容易破,但凡手工压制的云吞皮,就可以做到薄而不易破损。 当女儿回家和他说,她想制面,传承家里的手工制面手艺。潘师傅说,他下巴差点掉下来,不敢相信。毕竟,经营饮食辛苦,还要自己手工制面更辛苦! 有女儿可以传承手艺,老师傅当然高兴,全力支持,还时不时跑来吉隆坡“看”女儿女婿的面档。文积小镇口味偏甜,吉隆坡偏咸,他们就调整;但有些事情就不妥协了,比如煮面,火力一定要足,所以家乡的“荣阳”,吉隆坡的“荣记”,都是坚持一粒一粒面煮,没有偷呷步。因为煮一粒面、和同时煮3粒面,口感会不同。 知道“荣记”,其实是位云吞面师傅带我来,他特别推荐说:“她们家的面,一入口就知道和吉隆坡口感不一样”。 哪里找“荣记”?谷歌键入“Wai Kwan Restaurant 相有海鲜茶餐室”,找到茶室,就找得到“荣记传统手工自制云吞面”了。
9月前
(新加坡1日讯)狮城一家云吞面档创办人过世,广结人缘的他受人爱戴,亲友送来一对孝狮、6个哭童围绕在棺木周围,还有22座大标和超过100个电子花圈沿路摆放,场面盛大。 《新明日报》报道,陆小福是直落布兰雅通道第79座熟食中心的著名云吞面“鸿记面食馆”的创办人,他今年5月因咳嗽出血入院检查,后被诊断患肺癌晚期,2个星期前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并于6月26日逝世,享寿82岁。 他的遗体停柩在直落布兰雅通道第44座组屋底层,记者昨天走访灵堂时,进入组屋区前沿路看到22座大标和无数电子花圈,以及搭设铁架挂有陆小福头像的大横幅等,其中挽轴、挽联和被子更是不计其数。 在灵堂内,甚至见到新加坡丧礼仪式上少见的由一对孝狮、两座啤酒塔和6个哭童围绕他的棺木。 陆小福的儿子陆亚基(45岁),也是新加坡南仙龙狮体育会副总务兼教练以及国际南仙联盟会总监,他昨天在灵堂受访时表示,父亲生前磊落飒爽,五湖四海都有他的朋友。 “他和我的朋友们也能打成一片,所以我的朋友也是他的朋友。我们大家经常聚在一起喝酒,所以他们知道我父亲喜欢喝啤酒,于是就送了两座啤酒塔到灵堂。” 陆亚基也说,至于灵堂内摆放的孝狮与哭童等,这种形式类似台湾的做法,新加坡虽少见,但也逐渐被接受。他透露这些也都是亲友送上的。 在铁架上挂横幅,其中一名出钱的南仙师兄弟黄建城(36岁)受访说,那个铁架是他们自己搭建的。 “我从小吃他的面长大,所以希望可以风风光光送他最后一程。” 当被问及是否担心邻居投诉灵堂的摆设太多时,陆亚基无奈说,他们了解政府的规定,但都是亲戚朋友送的花圈难以拒绝。但他们会按照规定,准时关上电子花圈的灯,确保不会影响到邻居。 陆小福的丧礼由福安殡葬礼仪承办,他生前使用的电动代步工具也放在灵柩旁,他的遗体将于本月4日下午1时45分出殡。 面档传承至孙第四代 儿子称,父母从流动小贩做起,传承到孙子已是第四代。 陆亚基说,父亲从1942年跟随祖父母从中国下南洋来到新加坡,期间还经历了二战。后来,祖父母和父亲开始做起流动小贩,也是卖面食类。 但后来政府不允许,父亲就搬到肯巴士路一带的小贩中心开档卖云吞面。但由于肯巴士路的小贩中心要拆除,于是便将档口搬迁至直落布兰雅通道第79座熟食中心,营业至今已有30年。 鸿记面食馆目前主要由陆亚基和他的儿子打理。 全家20多人陪他吃最后晚餐 陆小福5月被诊断患肺癌晚期后,医生告知家属他年事已高,不适合做化疗手术,所以家属只好瞒着病情,并把他接回家。 陆亚基说,父亲2个星期前开始失声,上周一他和往常一样凌晨起床要出门时,两次不小心在客厅跌倒,好在被母亲发现并扶起,但后来又在厕所跌倒。 他指医生过后上门检查,发现父亲头部有淤血,住院2天后,医生突然于星期三清晨5时许通知父亲情况紧急。但到了隔天父亲突然能发声,和他说话也有反应。 “我问他想不想回家,他点头了,我们就接他回家,那时全家20多人还陪他吃了一顿晚餐,后来就看着父亲在睡梦中呼吸渐弱,安详离世。”
9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12月前
1年前
我以为,喜爱小摊小吃,就是去支持和捧场。 已经好几回,我都在午餐时段遇见数码部长哥宾星,和事务所同事在小店小摊用餐。然后我看他的脸书,他并没有和小吃摆拍,他是真的在小店小摊用餐。 不像有些政治和商界人物,总爱沾小吃的光,除了摆拍,还要“抄来”一些心灵鸡汤、人生道理的文字讨赞,故显亲民……。 哥宾星和小吃小摊的关系?不想扯什么数码化,我只想说小吃本质,应该如哥宾星的从政风格——肯做、踏实,没有太多炫技,这样才能服众。 说着说着,心里还是有这么一件憾事。 MCO前,本来和友人要一起合作云吞面摊,他是知名猪肉供应商,负责找出最适合云吞面烧腊的猪肉部位。私下喜爱专研叉烧烧肉的他,买了一个大烤炉放在他爸爸妈妈家旁的空地,最后搞得他父母家的沟渠也严重阻塞,被臭骂了一顿,哈哈。后来的后来,就遇上了MCO,所有事情都搁下来了。 当时,我们连面家都找好谈好;云吞如何包制也准备好了;烧腊如何制作也准备好了;甚至连最初始的漂亮小档口位置也有了…… 唉,可惜了,不能说没有遗憾。 如果这个云吞面档口开出来,我想,会很好玩!因为又有朋友这个强力后盾。 我们设想的,是方便食客入口的云吞面,云吞大小、烧腊切法等等等等。 本地有间有名烧腊店,看得出来团队很积极想拿奖,凡事考量都很“视觉系”,叉烧切大大块、烧肉大大块、烧鸡大大块,非常不方便食客。我就亲眼目睹一大票同事前来用餐,女生们纷纷把盘中(叉烧、烧肉云吞面)大部分的烧腊,分给男同事,我偷听她们对话,“因为看了很腻就吃不下……” 【本期随食】被忽视的小摊 有读者反映,一期只介绍一间,不过瘾。但这小块文章,就是重点介绍被忽视的小吃小摊,要老板和家人亲身经营,要小不要大。本期“云吞面”就稍为扩大,分两期介绍。(排名不分先后) 1.姐妹云吞面 这是从Jalan Batai搬过来Sri Hartamas的老字号“姐妹云吞面”(Restaurant Jie Mee),从前是茶餐室里的一个二十多年档口,现在是拿下整间店面,全家人在经营。在这里,熟门熟路的老顾客都会点干捞云吞面淋咖哩汁,这才是姐妹云吞面的“正宗”吃法。 2.基叔云吞面 名气太大,但还是不得不把它列入,他家几乎是云吞面的典范。面好吃,叉烧、肉碎、云吞,每一项都是云吞面该有的水准,无可挑剔。 3.成记云吞面 这家大概不用我多说,在KL丽丰茶餐室,是少数肯在云吞里加入左口鱼粉的“云吞面”,让云吞滋味显得与众不同。 4.通记云吞面 位于巴生得利茶餐室的“通记”,面多料多云吞多,价格廉宜,“俗搁大碗”,所以很受社区居民欢迎。 5.泗水叉烧云吞面 光顾这家云吞面,大多是为了它的泗水叉烧(玻璃叉烧)。喜爱肥肥油腻叉烧的食客,不可错过。位于Damansara Uptown 111茶餐室。 6.168云吞面 在基叔附近,也是ShawParade附近。面口感稍逊基叔,但是吃云吞面、注重云吞馅料的看过来:这里的汤配备一粒普通云吞、一粒虾云吞、一粒水饺。
1年前
有天吃清汤面粉糕时,友人评语:手捏均匀Q弹,汤头清甜喝完不渴,肉片猪肝新鲜没腥味,加颗煮得熟度刚好的蛋,完美! 一份小吃,真材实料,踏踏实实,不偷懒不抄捷径不刻意“炫技”,人家还是静静红了几十年。 以前到茶餐室,如果可以,我喜欢坐在档口旁边,就近观察老板如何作业。有次我点了云吞面,然后被老板娘吓到,烫面时,突然她的云吞面也会“飞天”,接连数次抛到空中……。 这让我想到之前看的视频,有“网红”来拍摄,老板使出浑身解数,一直表演云吞面“飞天”,抛啊抛,抛啊抛,可怜那粒面,和吃的客人。不知何时开始,我们的云吞面都喜欢表演“飞天”。 就近观察,可以看到老板的制作态度。曾经有著名云吞面档,老板一直用手,把掉落滚炉旁桌上的面,拾起重新放客人盘里,非常不卫生;然后有面档,爆红后生意大好,于是他把一大堆十多碗的面丢进滚炉,然后再一大堆拿出来分配,我觉得好厉害,面下锅时,炉里的温度都不会“下降”啊。 如果要细数云吞面档,基叔云吞面、Boon云吞面、明记叉烧王云吞面、泗水叉烧云吞面、陈明记云吞面、冠记云吞面、成记云吞面、通记云吞面、Annie 1 云吞面、Ipoh Ipoh云吞面、友力云吞面、良记云吞面、168云吞面……,哎呀,族繁不及备载。(我觉得toast & roast和TnR不能算是云吞面) 有的云吞面,重点在叉烧;有的好吃在云吞;有的重点在面,就是那口面,让你觉得一路大老远跑来、费了好大的劲找停车位,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期先谈的这碟云吞面,有没有让你联想到咕噜肉?真正咕噜肉的煮法,是夹起最后一块咕噜肉,碟子不留多余的芡汁(只是这里大家都喜欢多多汁),和这碟云吞面有异曲同工的地方。 这云吞面也是碟子不留多余的芡汁,老板已把调酱捞入全蛋面条,味道也是刚刚好,不过火抢味,这点不容易。餐饮最难的,其实是balance这件事,面条、捞酱、叉烧、云吞、清汤,每个环节都不马虎,这就是“荣记面饭馆”的云吞面。 【本期随食】没有浓妆,就爱平实好味道! 荣记面饭馆,是巴生百家利一家小店。主打云吞面,还有售卖咖哩排骨、咖哩鸡、鸡脚、水饺等,店面和料理档口都打理得很干净。 老板是第三代传人。本来也是亲自制作全蛋面,后来忙不过来,面就交由亲戚接手制作,他们再和亲戚拿面。 在荣记,其实我很惊讶,有人可以把小吃做得这么balance、调和。面条、捞酱、叉烧、云吞、清汤,相互搭配,终于有人还云吞面的本来风貌了。 在习惯了马来西亚浓妆艳抹的餐饮世界,这股清香柔腻,反而自成一种淡墨叠染的美学。哪里找“荣记面饭馆”?就在巴生百家利。
1年前
1年前
怀念家乡的味道吗? 一个人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尝尽多少人间美味,家乡的味道永远是最无法忘怀、无法言喻的爱,即使只是再普通不过,毫不起眼的食物,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的原址,味蕾的初尝。 红红的面,是我家乡独树一格、别有特色与风味的面。酱汁是番茄汁,家乡的乡亲父老都叫它“干面”(Da Mi)或“水面”(Zui Mi)。它因为有着耀眼的红,而非熟悉的黑而声名远播,是许多他乡客必尝的一道美食。切成薄片的叉烧和葱花是红面的最佳拍档,配汤则有云吞加鱼丸,再撒上葱花和胡椒粉,增添些许清香和鲜香。 家乡番茄面独有的味道,就像某些人在心中占据独有的位置。 云吞面与父亲是我无法磨灭的记忆,那么真实真切,它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也不因皱纹白发而模糊。 小时候家境并不贫困,但家风节俭朴实,云吞面只有在节庆时才有机会品尝,或从外婆处返家途中,父亲会在车上问我们要不要吃云吞面,几个小瓜兴奋又期待,“要、要、要”在车里不绝于耳。吃完不忘舔干净碗底余下的番茄汁,血盆大口留下满足、幸福的印记。 在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周末假日,一家人会去逛街购物看电影吃大餐,父亲给我的家庭日就是探访外婆后的一碗云吞面,简单平实不奢华,却是最快乐、最温暖的。 回城时带几包番茄面 再长大点,云吞面在家里才渐渐“普及化”,那时候养成了吃宵夜的习惯,父亲就常打包云吞面,只要我想吃,二话不说,他就去买。后来毕业工作后,星期六只办公半天,那是我最开心的日子,下班后,步行回家途中,我会去打包云吞面,回家后大快朵颐,然后在海浪声中睡个午觉。简简单单的面,无需山珍海味,却让我觉得人生最幸福莫过于此,知足的确常乐。 后来,离乡背井来到大城市,思乡加上思面之情,使得偶有回乡,第一件事情就是直奔面店满足舌尖的欲望。回城时更不忘外带几包番茄面,返家后再继续填满心中的渴望。 多年前,收到消息城中有人欲开馆卖面,当时的我既兴奋又期待,想说以后就近在咫尺,再无需牵肠挂肚了。谁能想到,一样的面、一样的番茄汁,却是不一样的味道,也许缺了家乡的人情味吧! 红红的面,照亮了我的心,那是父亲的疼惜与关怀;浓浓的情,温暖了我的心,那是父亲满满的爱。 有些味道,吃进嘴里,记在心里;有些人事,刻在脑里,深埋记忆。 红红的面,不只是面,是我对亲人、家乡浓浓的情。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