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社區:巴生百家利花園和蘭達山路
ADVERTISEMENT
(巴生22日訊)巴生百家利花園地勢較高的翁當布爹路(Jln Undan Putih)一排好幾間住家,竟會發生雨天時,溝水溢出倒灌淹入屋的“水災”事故,經查明原來是居民擅自為屋前溝渠加蓋,導致路面雨水無處可去,只能紛紛流入屋院為自食其果,並影響鄰里關係。
負責當地的巴生市議員陳如堅,在接獲居民關於閃淹投訴後今日到場查看,發現包括投訴者的整排好幾間屋子,溝渠都被加蓋封堵入水口,使得較高路面的徑流水(run off water)理應流入溝渠,卻因受阻只能往較低的屋院流去,演變成居民相互指責的口舌之爭。
他說,由於住戶都把住家前的溝渠用洋灰加蓋,以方便車輛出入,甚至不留下一點空隙,好讓下雨時路上的徑流水能順勢流入溝渠,因此就算王城市政廳的清潔人員,想要清理疏通溝渠,也無從下手,更枉論掌握水泥溝蓋下的溝渠狀況。
“溝蓋下的溝渠是否能正常排水、有否阻塞或溝壁坍塌,這些都無從得知。”
他表示,召集市廳工程組兩名副工程師同赴現場視察,是希望能瞭解實際狀況,從而擬出解決方案,包括尋策清溝。
陳如堅促居民自發開溝蓋應急
陳如堅指出,現階段先從教育角度著手,不至於有執法行動,盼能啟迪民智,敦促居民自發打開溝蓋旁至少有些入水口,那麼也能解決路面徑流水流入車房的問題。
他強調,住家範圍的外頭,都屬於地方政府的公共空間,依法不能擅自更動溝渠結構和設計,否則就會如該路段的住戶承受苦果,同時會遭地方政府援引條例對付。
他促請住戶在裝修屋子前,應弄清楚排水狀況,不要以為設阻礙物“擋水”就是防洪,結果徑流水在雨天流入鄰居屋院甚至家中,引發鄰里糾紛,導致鄰居間關係不和睦。
他坦言,當地屬於舊區,居民從1974年起陸續搬入,當初的溝渠設計,或已難以負荷當前氣候變化加劇的雨勢,所以居民更應給予充分合作。
花2000鑿縫讓徑流水流入
投訴者林先生(退休教師)不滿住家總是在雨天受災,認為市廳應改變路面地勢,讓徑流水亦能流向另一端;不過陳如堅駁斥對方,是他把屋前的溝渠加蓋堵死,導致徑流水無處可去。
同排居民陳先生表示,自地勢較低的隔壁家在屋前設置洋灰障礙物“擋水”後,他只好在一年多前,花費2000多令吉為屋前的水泥溝蓋開鑿兩條縫隙,讓徑流水能順勢流入溝渠。
他說,由於不確定溝蓋下的溝渠是否阻塞,下大雨時發生屋外溝水沿鄰居排水溝倒灌入前院車房,相信為了減緩受災程度,所以鄰居才出此下策。
他同時要求市廳,能儘快修砍對面茂密的整排大樹,擔心這些約有8、9年沒修砍的樹木,終有一天會倒下砸中屋子造成損失,因此刻意投保特別保險求保障心安。
砍樹撥款所剩無幾 近期不會修整樹木
陳如堅回應居民砍樹要求指出,市廳今年用於砍樹的撥款幾近用完,剩下的款項要應付大樹倒下的緊急狀況,所以只能列入明年的申請名單。
他說,市廳有允許若情況緊急,可自找承包商來修砍樹木,但基於砍樹有相關指標,也需獲得受認可的樹藝師鑑定,所以最好還是交回給市廳處理。
周圍開發土地 村屋地勢變低
另一方面,住在市區蘭達山路村屋的童金湘(88歲)和邱金蘭(70歲)年邁夫婦,則申訴隨著周邊填土建屋開發,以及一旁的廟宇加建地下溝涵,使得村屋地勢“變低”,雨天時得承受兩面“夾攻”的排水而受災。
陳如堅和官員到場視察後決定,在同排一間空屋地前的路旁,開挖出一道溝渠銜接,以把受災戶的溝水引流至更快排出,希望能在今年開溝和完成,解決水淹入屋問題。
他表示,最初以為是有住家“違建”,把屋前該有的溝渠給封堵;經工程組官員檢查了住區圖測發現,該處並沒有溝渠,所以可開挖新溝,也會把現有溝渠坍塌的溝壁給修好。
邱金蘭指出,所幸屋子四周還有小型的排水溝,能夠把淹入車房的徑流水,導流至後院,但一般只要下超過一小時的大雨,車房都會淹入半呎至一呎的水位,之前甚至淹入客廳。
“我們住這裡60多年,近10年來常受影響,今年受災3至4次,希望當局能開溝疏通排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