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育华小学的稻田区扩大面积了,从4年前的200方尺增加到今天的1000方尺,而在1000方尺的土地内划分为5个稻田框,每个框约有6公斤的收成,稻米得来不易,粒粒皆辛苦啊!
这意味在一年两次的收割中,育华小学会有约60公斤的稻米收成,即一次是约30公斤的收成。从播种到收割,每4、5个月才有一次收成,而一年只能种到两次的稻米。
黄西利:仅4年就增至1000方尺
育华小学校长黄西利向《大都会》社区报说,该校的菜园区已经有7年,从原有的2000方尺增加到今天的8000方尺,而稻田区只有4年,从初时的200方尺增加到今天的1000方尺。
“当时,我们是抱着尝试的心态在校园种植稻米,在乌鲁冷岳区这一带没有稻田,最靠近的稻田是在适耕庄、瓜雪一带,今天,学生要看稻田,在本校就有了。
“除了稻田,菜园区的蔬菜也茂盛成长,近期很多人来参观我们的菜园和稻田;学校里面会有稻田,他们觉得奇怪,也会问一些问题,到底水源怎样来?如何种植等,我们是累积雨水来灌溉,如果在旱天,就要用到自来水。”
校园种农作带动科学环节
黄西利指出,在校园栽种农作物,学生可以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比如说在稻田可以看到蝌蚪的生长和周期、青蛙下蛋,他们就很开心,每天下课都会去看,无形中带动科学的这个环节,引起他们对生物的好奇心。
他说,学生也从中认识种植稻米的天敌是小鸟,这是一个烦恼来的,必须做稻草人、或把衣服挂在稻田上面,甚至是燃烧鸡蛋托,一旦托的纸皮有烟出来,小鸟就不敢来。
“我们也教导学生如何收割、打壳,晒干后才能够把谷磨成米,这些都是一个过程,学生都能够了解,学校买了一台磨米机器,让学生学习如何磨米。”
他表示,种稻米是很辛苦的,从播种到收割每4、5个月才有一次,而一年才可以种到两次;稻米收成后,他们会把米放在食堂,谁人要可以去领取。
他指出,稻苗来自适耕庄,由李绍英校长长期提供给他们。
向学生讲解及体验收割
黄西利说,稻米收割时,他们会招集几班学生讲解,并只让愿意参与的学生进入稻田,踏着黄泥浆使用镰刀来收割,学校的稻田面积小,必须使用人手割,不是机器。
“我们会向学生怎样使用镰刀,愿意参与收割的学生,他们要带拖鞋、衣服和毛巾到学校,换上鞋子后才能够踏进泥浆里面。”
他指出,他们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并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一个稻框的面积小,只能容纳一班的学生,每个环节也会分组进行,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参与,体会粒粒皆辛苦,吃的时候珍惜米饭。
他也说,采访当天恰遇已故刘治国的第6媳妇池遥莲与子女和校友到访学校,刘治国是育华学校的创立人,学校前的大路也是以刘治国的名字命名。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