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吉隆坡啤路的雪蘭莪馬來西亞佛學社不僅歷史悠久,也扮演弘法的角色。
ADVERTISEMENT
此外,該社在啤路一帶扮演一個特別的角色,即在啤路木屋區發生火災時,借出地方安頓在火災中失去家園的木屋區居民,是當地社區的庇護中心,扮演守護居民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啤路拉沙馬那巷(Lorong Laksamana)設有三大宗教場所,除了雪蘭莪馬來西亞佛學社,毗鄰還設有天主教堂及清真寺。
符瑞起:1957年由融熙法師創立
雪蘭莪馬來西亞佛學社社長符瑞起表示,該社創辦人融熙法師於1955年從中國南下來到吉隆坡,他先到檳城及霹靂州怡保等地弘法,較後再到吉隆坡威鎮宮觀音寺弘法,並在該處落腳。
“融熙法師與弟子於1957年1月在威鎮宮觀音寺成立馬來亞佛學社,並在該處進行成立儀式。”
他說道,馬來亞佛學社成立的宗旨是要讓本地為純粹佛學團體,以聯佛徒感情、研究佛學、興建佛寺、學校、弘揚佛法、提倡佛教興革事宜及某世間福利。
“在馬來亞佛學社成立1年半後,融熙法師就示寂,他的弟子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
他說,該社當時的地址位於舊巴生路,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左側殿是祖師堂,右側殿則是融熙法師紀念堂。
“位於舊巴生路的舊社是一間獨立式洋房,但較後政府因要興建道路徵用部分土地,並進行填土工作,以致道路的高度及建築物近乎平行。”
原址被徵用 獲撥地建新社
符瑞起說,舊社的部分土地被徵用後,空間非常窄小,不適合進行大型活動,因此當時的理事會向政府提出土地申請,並獲得政府撥出一塊位於吉隆坡啤路的宗教用途土地作為興建新社用途。
“國父東姑阿都拉曼在當地設立三大宗教場所,即雪蘭莪馬來西亞佛學社、天主教堂及清真寺。”
他說,儘管當時的理事會成功申請到土地作為興建新社用途,但一直沒有展開建社工程。
“由於當時新社土地上仍有21間木屋,且都有居民居住,他們不願搬走,最終拖了10多年後才搬遷。”
他說,位於啤路的新社在興建期間,理事會因該土地的泥土鬆軟,在新建前先完成填土工作,將土地填高4、5呎後,才展開興建工程。
“雪蘭莪馬來西亞佛學社有4層樓,分別為底層的圖書館及齋堂、1樓為正殿及禪堂及3樓為多用途空間。”
木屋區頻火災 收留災黎
符瑞起表示,由於新社位於啤路木屋區隔壁,因此與木屋區居民的關係良好,每當居民面對困難時,佛學社都會伸出援手給予適當的協助。
他說,木屋區經常發生火災事故,每當火災發生後,佛學社會暫時收留在火災中失去家園的災黎,暫時安頓他們,直到政府安排房屋給他們為止。
“災黎暫時居住在新社的齋堂,慈濟則會提供災黎所需的物品,大家分工合作,協助災黎。”
同時,他說,行動黨蕉賴區國會議員陳國偉多年來都非常關注該社,並在第一時間安頓火災災黎及給予問候。
盼吸引更多人參與誦經班
不過,他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及政府推行零木屋計劃,啤路木屋居民陸續遷出該地,取而代之的則是附近的高樓大廈。
“雪蘭莪馬來西亞佛學社可說是見證啤路在這數十年的發展,即從木屋區到商業大廈、廣場及公寓發展計劃。”
他希望隨著有許多新的屋業發展迎來新住戶,佛學社能吸引更多民眾前來參與該社的誦經班及活動。他同時也希望有更多新血加入他們,傳承融熙法師的精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