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吉隆坡啤路的雪兰莪马来西亚佛学社不仅历史悠久,也扮演弘法的角色。
ADVERTISEMENT
此外,该社在啤路一带扮演一个特别的角色,即在啤路木屋区发生火灾时,借出地方安顿在火灾中失去家园的木屋区居民,是当地社区的庇护中心,扮演守护居民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啤路拉沙马那巷(Lorong Laksamana)设有三大宗教场所,除了雪兰莪马来西亚佛学社,毗邻还设有天主教堂及清真寺。
符瑞起:1957年由融熙法师创立
雪兰莪马来西亚佛学社社长符瑞起表示,该社创办人融熙法师于1955年从中国南下来到吉隆坡,他先到槟城及霹雳州怡保等地弘法,较后再到吉隆坡威镇宫观音寺弘法,并在该处落脚。
“融熙法师与弟子于1957年1月在威镇宫观音寺成立马来亚佛学社,并在该处进行成立仪式。”
他说道,马来亚佛学社成立的宗旨是要让本地为纯粹佛学团体,以联佛徒感情、研究佛学、兴建佛寺、学校、弘扬佛法、提倡佛教兴革事宜及某世间福利。
“在马来亚佛学社成立1年半后,融熙法师就示寂,他的弟子继续他未完成的事业。”
他说,该社当时的地址位于旧巴生路,正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左侧殿是祖师堂,右侧殿则是融熙法师纪念堂。
“位于旧巴生路的旧社是一间独立式洋房,但较后政府因要兴建道路征用部分土地,并进行填土工作,以致道路的高度及建筑物近乎平行。”
原址被征用 获拨地建新社
符瑞起说,旧社的部分土地被征用后,空间非常窄小,不适合进行大型活动,因此当时的理事会向政府提出土地申请,并获得政府拨出一块位于吉隆坡啤路的宗教用途土地作为兴建新社用途。
“国父东姑阿都拉曼在当地设立三大宗教场所,即雪兰莪马来西亚佛学社、天主教堂及清真寺。”
他说,尽管当时的理事会成功申请到土地作为兴建新社用途,但一直没有展开建社工程。
“由于当时新社土地上仍有21间木屋,且都有居民居住,他们不愿搬走,最终拖了10多年后才搬迁。”
他说,位于啤路的新社在兴建期间,理事会因该土地的泥土松软,在新建前先完成填土工作,将土地填高4、5呎后,才展开兴建工程。
“雪兰莪马来西亚佛学社有4层楼,分别为底层的图书馆及斋堂、1楼为正殿及禅堂及3楼为多用途空间。”
木屋区频火灾 收留灾黎
符瑞起表示,由于新社位于啤路木屋区隔壁,因此与木屋区居民的关系良好,每当居民面对困难时,佛学社都会伸出援手给予适当的协助。
他说,木屋区经常发生火灾事故,每当火灾发生后,佛学社会暂时收留在火灾中失去家园的灾黎,暂时安顿他们,直到政府安排房屋给他们为止。
“灾黎暂时居住在新社的斋堂,慈济则会提供灾黎所需的物品,大家分工合作,协助灾黎。”
同时,他说,行动党蕉赖区国会议员陈国伟多年来都非常关注该社,并在第一时间安顿火灾灾黎及给予问候。
盼吸引更多人参与诵经班
不过,他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及政府推行零木屋计划,啤路木屋居民陆续迁出该地,取而代之的则是附近的高楼大厦。
“雪兰莪马来西亚佛学社可说是见证啤路在这数十年的发展,即从木屋区到商业大厦、广场及公寓发展计划。”
他希望随着有许多新的屋业发展迎来新住户,佛学社能吸引更多民众前来参与该社的诵经班及活动。他同时也希望有更多新血加入他们,传承融熙法师的精神。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