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大早来一碗来自83年老店——池家粥所熬制的暖心热粥,开启美好的一天!
伫立在加影巴刹后方店铺的池家粥,是一家自1940年起就投入运作的粥店,该店横跨四代人经营,从前至今皆以小本经营,尽管店里并无设有粥馆的规格,不过该店目前仍旧在市场上屹立不倒,为加影老乡献上美味的稀饭。
ADVERTISEMENT
本期的《老就是宝》带领读者“视吃”池家粥的招牌粥,并且探索该店的由来及发展。

池家粥坐落在樟卡路(Jalan Changkat),来到这条街,相信只有熟客知悉该店的具体位置,外地人或许就得花时间找找……这是因为,该店的门梁上并没有附上招牌(店名),仅是在店里墙壁所张贴的价目表上,见到以手写呈现的“Chi Family Porridge”店名,也彰显该店铺陈十分简约,极具古早味的一面。
仔细观察,店里的用餐空间并不大,只有3或4张的餐桌,不过店外范围则放有数张餐桌,让顾客入座。

池运娟:祖父母1940年开档卖粥
池家粥第三代业者池运娟受访时说,池家粥是由她的公公及婆婆在1940年起开设,当年是在加影美景广场(Plaza Metro Kajang)一带的开业,并且是以档口起家,也曾由她的叔叔接手经营。
她回忆说:“早期时,父亲是在周末及假期时到档口协助打理,我也跟随到档口帮忙,还记得当年父亲骑着脚踏车,从住家载我去到档口;档口在后来则由父亲接手经营。”

她说,池家粥在90年代时期从原址搬迁至加影巴刹后方店铺,一路在该区经营至现今。
“间中,店铺曾因火灾而再度搬迁,不过仅搬迁至对面的店铺,依旧坐落在同一条街。”
早年只卖猪肉粥
池运娟说,在公公、婆婆及叔叔经营的年代,店里售卖的仅是猪肉粥,食客可再自行决定是否加上油条及鸡蛋。
她说,父亲接管的年代则开始卖起鸡丝粥,直到2007年,父亲把粥店交由她接手打理。

在池运娟接手的年代,池家粥就再推出更多配料选项,包括咸蛋粥、花生粥、花生蚝豉粥、鱼片粥、皮蛋粥、瘦肉粥等,让更多食客的选择多样化。
她说,一些食客喜欢大杂烩配料,他们可提出所要搭配的配料,如一碗粥里涵盖鸡肉、猪肉等,交给该店去烹煮。
“当顾客点好所要的口味后,我们一碗碗地配上配料去烹煮,因此过程也会耗上些时间。”

凌晨3时开始熬粥
池运娟娓娓道来,经营粥店的辛苦之处在于每日凌晨3时,他们就要到店里熬粥,大约花上2小时来熬制,当中必须得不断地搅拌,以求粥会稠粘及绵密。
她说,熬粥时所产生的泡沫会喷射到手上,使得手部被烫到起水泡,也带来痛意,不过这也是熬粥的必经过程,且已习以为常。
询及池家粥是否有独家烹制秘方,池运娟笑言,吃粥简简单单就是一餐,该店并没有特别秘方来烹制,并且用真心诚意煮出一大锅米粒成浆,软绵顺口的粥,绝对货真价实。
清晨时分开门营业
池家粥从40年代开业时,就在清晨时分开门营业,这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数十年来皆没有改变。
该店目前的营业时间是清晨6时至早上11时。池运娟娓娓道来,其实在10年前的年代,该店的营业时间更短,即开到早上8时许就因粥卖完而提早收档。
“有的顾客会在清晨5时许就会到来店里光顾,因此本店偶尔也会提早(清晨6时前)开门营业。”
询价是否有意扩大该店的营业模式,将店铺晋升成粥馆等的念头,池运娟表示,粥未必是人人爱吃的食物,且现今餐饮业竞争非常大,开设一家粥馆需要大笔的资金及成本来维持,一点都不简单。
因此,池家粥一直以来都维持着小有小做的模式,小本经营也足矣。

杨伟康:从母亲手中接棒经营
池运娟的儿子杨伟康(27岁)是池家粥的第四代经营者,他目前已从妈妈手中接下掌管该店的棒子,让池家粥继续在加影飘香。
杨伟康说,他过去都在店里帮忙,并且对店里的运作非常之熟悉,因此打理该店、烹煮粥食等都不成问题。
池家粥是加影数一数二开业已达80年的粥店,在顾客群方面,光顾该店的多以当地熟客居多,当中少不了一些由小吃到大、吃了一代又一代的顾客。
池运娟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多年前因有一个小孩曾光顾该店,不过当时该店因粥食售罄而提早收档,该小该因无法吃到粥而当场哭闹。

猪肉粥最经典好卖
池家粥最好卖及最经典的非猪肉粥莫属,该粥食里头涵盖肉碎、瘦肉、猪肝、猪肠等丰富的猪肉配料,再搭配其粘稠顺滑的粥入口,绝对可以满足猪肉爱好者的味蕾。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碗的猪肉粥售价仅6令吉50仙,CP值极高。
池运娟说,近年来猪肉价格一直飙涨,这连带影响该店在猪肉食材方面的营业成本,不过该店这些年来依旧维持在低廉的售价。
“十多年前,父亲经营的时代,一碗猪肉粥要价5令吉;如今则是一碗6令吉50仙,价格亲民。尽管猪肉价一直飙涨,不过我们依旧是给足猪肉配料,就当着是少赚些利润。”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