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条的藤皮在巧手穿插交织之下,将一个藤木骨架演化成一件精致的藤制家具,这是传统藤编匠人的手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若没有新血传承,这门手艺或许将渐渐流失。
在巴生永安镇,就有一家开业数十年的藤木家具店,目前由一名青年继承父业,继续为市场供应各式各样的藤制家具,守护这门纯手工制作的行业及手艺。
ADVERTISEMENT
这家藤木家具店名为Rotan Asli Enterprise,上述所指的青年正是现年34岁的第二代掌舵人罗宝宾。本期的《老就是宝》将了解罗宝宾子承父业,守护藤木家具老行业的故事。

Rotan Asli Enterprise坐落在巴生永安镇北干峇鲁路(Jalan Pekan Baru),来到店里,可见里头摆放着林林总总的藤木家具,包括婴儿椅、摇椅、鞋架、茶几、凳子、呼啦圈、藤条、藤棍、鸟笼、鸡笼、鱼笼、藤篮及藤制装饰品。该店也提供修复藤木家具的服务。
罗宝宾:15岁起到店里打下手
罗宝宾指出,父亲罗贤杰是于70年代时期在吉隆坡经营家具店,当时的生意也包括藤木家具。直到90年代,父亲把店铺搬迁至现址经营,并渐渐淡出家具的生意,专做藤木。
他说,中学时期15岁起他就开始到店里打下手,初时他对藤木一窍不通,直到来到店里帮忙时,他才开始真正接触藤木业,学起制作藤木家具的手艺。
“当时,我是从拆除损坏的藤木家具开始学起,再编织上新的藤皮,一步一脚印学做藤木家具。”
他表示,在上手之后,他一直都在店里协助打理,直到2013年正式全面接手经营,父亲之后则因年迈关系而开始步入退休生活。
他说,妈妈及姐姐也会到来店里帮忙,协助编织藤木家具,而弟弟自己也在经营着藤木家具生意。

高温下定型拗出形状
罗宝宾说,藤木家具制作的第一阶段工序,是让藤木在高温下定型,呈现出弯曲,或被拗出各种形状,再将藤木钉出骨架。
“早期时是用最原始的方式,即让藤木经过火烧。如今则是使用蒸气炉来蒸,再透过模型具来固定形状。”
罗宝宾说,完成骨架工序后,就来到编织的工序,这也是他本身最拿手的范畴,即通过使用一条条的藤皮穿插交织,来为骨架上的交汇点进行绑绳;完成编织后,则须使用封枪打出钉子,将所编织的藤皮固定起来。
他透露,在编织前须先让藤皮过水,如此一来藤皮才会变软,使得编织工序顺利。
他说,骨架尽管已钉上钉子,不过在骨架的交汇点上还得以藤皮编制,此举起到美观效用之余,也能在骨架点松了后,发挥功效作为第二层的保护。
须不断摸索掌握工序
在采访当天,罗宝宾一边展示编织手艺一边受访,只见他手法熟练,不急不徐地将藤皮穿插交织,完成一个角落的编织。
他提及,仅是一个小凳子的交汇点,加上最花时间制作的坐面,共要耗上2至3小时来编织。若是大型的藤木家具,可想而知得花上更长的时间来处理。
“这也是最多工(最繁琐),极具耐心,但最少人要去做的工序。”
询及编织的手艺是否有难度时,他娓娓道来,“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初时他对这手艺一知半解,并且靠着一番磨练及经验掌握,潜移默化地记住编织藤皮的手法。
“家具的各个部位都有各自的编织法,须要自己去不断摸索及试验,以掌握这些工序。”

网络及进口抢滩影响生意
罗宝宾说,藤木业竞争非常激烈,越来越多来自国外的进口藤木家具进军本地,加上网络市场的抢滩,这生态多少也对该店的生意带来影响。
不过,该店所使用来制作的藤木,如玛瑙藤、红藤及色牙藤等,都是经过严格把关,以确保藤木的品质在线。
他说,他本身对从事藤木业有兴趣,也对修复藤木家具存有一份成就感,当看见损坏的藤椅经过他手修复后,就会有一份满足感。
他也说,藤木业是需要从头学起,非常考究手工,且并不易学又耗时,因此久而久之下来,这领域在这年头已渐渐被淘汰。
“如今,一般上可见藤木店都是祖业生意,不见有年轻一辈去学习藤木编织的手艺。”
藤木市场在国外仍吃香
罗宝宾提及,如今尚有老师傅在市场上制作及供应藤木,但未来藤木业的手艺若没有被传承,或许这手艺会失传。
“未来,就看我的孩子是否有兴趣经营,或许以后我的孩子也不会接手;若有,或许他们届时也只是经营买卖的生意。”
他认为,藤木市场在国外依旧吃香,未来或许本地市场越来越少本地制作的藤木家具,反而多了国外进口藤木家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