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靈再也12日訊)斜坡或山區居民受促提高土崩相關知識,掌握及瞭解泥土崩洩的早期跡象,以降低土崩發生時,可能面對的生命風險。
地質工程與土壤力學專家諾莎希達接受馬新社訪問時指出,近期自然災害不再按季節發生,氣候變化導致降雨量分佈變高,造成數起閃電水災及土崩發生。
ADVERTISEMENT
“土崩與水災不同,水災是水慢慢上升,而土崩則沒有足夠的時間,且發生在一瞬間,在土崩現象出現後,居民能逃亡自救的時間非常有限,甚至不到一分鐘。”
她表示,發生土崩前,民眾可注意的現象包括斜坡表面水流快速、斜坡上有侵蝕痕跡及出現水道;而部分區域出現裂痕,導致樹木倒下,都意味著樹根不再“抓住”土壤。
見山體滑坡不穩速遠離
也是馬來西亞國立大學(UKM)地球與環境科學系高級講師的諾莎希達說,民眾可使用“谷歌地球”(Google Earth)來觀察顯示圖像的地形變化,瞭解斜坡區域表面是否有土崩的可能性。
“這個現象通常是最接近山體滑坡的跡象,這些信息可以傳遞給當局,以採取進一步行動。如果看到不穩定跡象,請迅速遠離危險區域內至少5到10公尺以自救。”
諾莎希達也勸告居住在斜坡上或附近的居民,時刻關注雨勢大小,因為持續下雨所導致的積水因素,是會使斜坡土壤失去力量和有效壓力的,繼而破壞斜坡,或發生土崩。
活躍粘性土壤斜坡具風險
諾莎希達也針對安邦區武吉柏邁2花園週四土崩造成4死1傷,並波及15間住家及10輛交通工具事故坦言,安邦地區過去是個非常容易發生土崩的地區,因為存在土地開發的因素。
“這些區域若沒有緩衝區,一旦(土壤)移動會有風險,能夠掩埋房屋,尤其是具有活躍粘性土壤的斜坡,這些斜坡比高沙坡更有可能移動。”
她說,據她肉眼觀察,武吉柏邁土崩區的斜坡,是具有活躍粘性土壤的,含水量很廣,當它“膨脹”時,將無法察覺地崩塌。
建議高原住宅裝傾斜儀
諾莎希達也說,無論任何種類的斜坡保養期通常都在5年內,以觀察是否存在任何對氣候、大氣、冷熱天氣變化,呈現不良反應。
“這視各類型保養結構與防治而定,如果只是簡單的檢測方法,如無意外是8到10年需要再次觀察。土崩是一個動態、自然的過程,我們能做的就是通過斜坡保養,儘量減少土崩的影響。”
她也建議,在高風險如高原住宅區,應該安裝傾角儀或傾斜儀,因面對無法預測的水災及土崩時,至少可以降低風險。
救援須瞭解土壤性質
諾莎希達表示,根據我國救援隊或地方當局的回應,在過去每一次發生的自然災害中,我國都有準備面對更糟糕的災害情況,但有數項事宜需要改進。
“例如土崩發生時,提供援助的救援隊也需要了解土壤的類型和性質,以確保在救援過程中,泥土不再移動,以保護救援隊員的人身安全。
“這意味著,救援隊不僅是拯救受害者,他們還需知道及明白土壤性質,以提供最合適的救援方案,否則單單挖土這個動作,就有可能會引起後續泥土移動。”
諾莎希達也呼籲地方政府或聯邦政府重新設計如何使斜坡全方位穩定,不該疏忽細節,也需要詳細研究土壤元素。
林俊憲:國人缺乏災害敏感度
國立大學東南亞災難研究中心地質災害項目主任林俊憲也表示,國人對自然災害的發生缺乏知識和準備,敏感程度仍然很低,特別是與水災、土崩和地震有關,因為沒有太多的接觸和提供義務培訓。
“我們一直在做的就是防火演習,從學校到工作都是接觸這些。”
他舉例,在印尼、菲律賓及日本等鄰國都做好應對天災的準備時,我國人民卻較為“放鬆”,因為不認為這些災害會傷害或危及自己。
“早前水災發生時,就有當局指示居民撤離時,居民拒絕的案例。因此,政府需扮演好角色,並給予教育,以及讓人民知道應對自然災害的早期步驟。”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