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噪音污染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所发布的第四份《前沿报告》中,直指噪音污染、野火以及生命周期的节律紊乱,经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威胁。可是,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的变暖速度,因为气候变化是野火频繁发生及动植物自然节律被扰乱的肇因。 城市噪音污染、野火以及扰乱动植物自然节律的气候变化,正给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严峻的后果。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前沿报告》(Frontiers Report),噪音污染日益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威胁、源于气候变化的野火频繁的发生,将危及生物多样性,而自然系统中各生物生命周期的节律紊乱,尤其 是农作物因季节变化而发生的物候变化,则将给粮食生产带来挑战。 [nonvip_content_start] 《前沿报告》首次发布于2016年,不但曾预见性地指出全球应警惕日益加剧的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更于4年前在冠病疫情爆发前就已对这方面存在的风险发出警告。 2月17日发布的第四份《前沿报告》报告指出,城市噪音污染──道路交通、铁路或休闲活动发出的刺耳、长时间的高强度声音,会损害人类健康,包括慢性干扰及睡眠障碍,会导致严重的心脏病及代谢紊乱,如糖尿病、听力障碍及心理疾病。 数据显示,噪音污染每年导致欧盟多达1.2万人过早死亡,并影响五分之一的欧盟公民的健康。 全球很多城市的噪音都超过可接受的水平,包括阿尔及尔、曼谷、大马士革、达卡、胡志明市、伊斯兰堡和纽约。 至于受到最严重影响的是住在靠近交通繁忙的道路、工业区及远离绿地的青年人、老年人和边缘化社区。 除了对人类,噪音污染还威胁动物的生长环境,改变各物种,包括鸟类、昆虫和两栖动物的交流及行为。 由于自然的声音可以提供多种健康益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报告中敦促城市规划者优先考虑从源头减少噪音、加大对替代出行方式的投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创造积极的声音景观,如修建防护林带、绿植墙、绿色屋顶及扩大城市中的绿地面积。 《前沿报告》指出,人们因为冠病疫情期间的行动管制,从而认识到绿色空间及减少城市交通噪音的重要性。这也揭露了,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和社区,在为所有人创造更多绿色空间方面并未充分利用的广阔机会。 随著全球汽车的数量到2050年时或将增至现有水平的三倍,意味著交通运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速将比其他行业更为迅猛,联合国环境署提醒政策制定者,必须促进可持续、低排放的运输,并努力减少交通工具对空气污染及气候变化的影响。 加大对降低野火风险的投资 《前沿报告》预测,危险的野火天气状况将变得日益频繁与强烈,持续时间也更长,甚至包括以前未受火灾影响的地区。 更甚的是,极度猛烈的野火会引发雷暴,火焰通过不稳定的风速加剧火灾,并产生闪电,进一步点燃远离火力前线的地方,形成一个危险的反馈回路。 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6年期间,每年被烧毁的陆地表面平均约为4.23亿公顷或423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整个欧盟的面积,而这一形势在混交林及热带稀树草原生态系统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据估计,全球每年被包括野火在内的各种火灾烧毁的陆地面积中,非洲大陆便占了67% 。 根据报告,气候变化是野火频繁发生的殿堂因,包括更炎热的高温、更干燥的气候条件以及更频繁的干旱。土地用途的改变,包括商业伐木以及为修建农场、牧场及城市扩张而造成的森林砍伐,是另一大风险因素。 对自然火灾的压制则是野火蔓延的另一个原因,自然火灾可以有效地限制某些自然系统中可燃物的数量;与此同时,不当的火灾管理政策,譬如将传统的火灾管理实践及土著民知识排除在外等,也都导致野火形势恶化。 报告指出,野火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已经超出扑灭野火、撤离或遭受财产损失的人群范畴。野火产生的烟雾与颗粒物,会对住在顺风方向的居民的健康造成重大影响,有时还会波及至距离源头数千公里的社区,而受到严重影响的是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妇女、儿童、老人和穷人。 除了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大幅度丧失,火灾体系的变化也将危及超过4400种陆地和淡水物种。此外,野火产生的黑碳以及其他污染物,不但会污染水源、加速冰川融化、导致山体滑坡及海洋中藻类的大规模繁殖,也会导致热带雨林从“碳汇”变“碳源”。 因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呼吁加大对降低野火风险的投资、制定将弱势群体、农村、传统和土著民社区考虑在内的预防与应对管理方法,并进一步改进遥感能力,例如卫星、雷达及闪电的探测。 气候变化扰乱动植物自然节律 《前沿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对物候变化的干扰越来越严重,促使植物和动物违背原本的自然节律并导致不匹配现象的发生,例如植物比食草动物更快地改变了自身的生命周期。 根据物候学(Phenoloy),万物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生命节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物种如何响应不断变化的条件,都受到环境力量所驱动──温度、日长或降雨量,成了陆地、水生及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动物,作为何时展叶、开花、结果、繁殖、筑巢、授粉、迁徙等的线索。 当物种改变环境条件以响应因气候变化,即是改变自身的生命节律时,就会发生物候变化。然而,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物种并不总是朝着相同的方向或以相同的速度改变各自的生命节律,才令人感到担忧。 报告指出,物候变化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的干扰,以致发生植物和动物违背原本的自然节律并导致不匹配现象,例如植物比食草动物更快地改变自身的生命周期。 长距离迁徙特别容易受到物候变化的影响──依照当地气候线索做出迁徙决定的候鸟,却因为气候变化导致它们无法准确预测其目的地以及沿途休息地点的条件。 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农作物因季节变化而发生的物候变化将给粮食生产带来挑战,而拥有商业价值的海洋物种及其猎物的物候变化,对鱼类种群及渔业生产力也会带来严峻的影响。 虽然物候错配的整体影响还需做进一步研究,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当前最重要的还是维持适当的栖息地与生态连通性、加强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围绕着候鸟的迁徙路线沿途协调国际努力、维持物种内的遗传变异性并加强种群的复原力。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减缓全球的变暖速度。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