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健康

1星期前
那一年,杰15岁,某个午觉醒来发觉视力模糊,杰以为他没戴眼镜,戴上眼镜亦然,惊慌失措,经医生检验才知道是青光眼(Glaucoma)所致。 自此,杰对青光眼有所了解:当眼球内流动的液体无法正常排出,导致眼压升高,高眼压造成视神经受损,急性症状包括视力降低,眼睛痛,红眼,头疼和呕吐;若未能及时接受治疗,患者视野逐渐收缩,最终失明。 医生说,青光眼常见于老年人,杰属于有青光眼家族史者,但杰不知道家族成员谁有青光眼,毕竟大部分青光眼病症属慢性,没有明显症状,待视力模糊就医已臻晚期,视神经严重受损,患者恐面临失明危机。 那天早上飘雨,时间是7点48分,杰和我站在眼科专科诊所门外排队报名,他来复诊,我来检验。我的眼睛,尤其是右眼,容易泛红,每当出门旅行,舟车劳顿或睡眠不足,眼睛开始泛红。 每次看医生,医生和我的对话简短快速:“视力有异常?”“视力如常。”“眼睛干涩导致眼红,回去滴眼药水!”“为何我的眼睛会干涩?”“老化,我在冷气房看诊久了,眼睛也会泛红!”我哦一声,悻悻然走出诊室。眼药水滴了数天,泛红渐退,但泛红总会伺机出现,出门旅行眼药水是必备药物,若眼眶眉弓触摸时有点疼,我就知道眼红来袭,烦不胜烦,年过半百了,我决定让眼科专科医生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 说到检验眼睛,我难免心虚。我热爱写作,屈指一算,我足足写了二十多年,最少有15年是盯着电脑屏幕打字,明知不利眼睛,我依然热爱写作。我知道一早醒来对着电脑荧幕打字眼睛容易疲倦,故避免早上写作,若腹稿堆积多了非写不可,我重复用清水泡浸双眼,清水滋润过的眼睛感觉舒服,过后才打字。 年纪轻轻罹患青光眼 后来上网阅读护眼常识,才知道凌晨至起床前眼压最高,遂培养凌晨醒来不看手机,看手机必开灯,让眼睛减压。我相信早晨起床后用清水泡浸眼睛有减压作用,屡试不爽。此外,睡前关灯滑手机和灯光昏暗下阅读会导致高眼压,日久引发急性青光眼,此乃大忌,不可长。 我有慢跑习惯,早晚跑一个半小时,每次完成跑步,大汗淋漓,感觉舒畅。跑步锻炼身体,也善待眼睛:每天看电脑屏幕打字或观赏网络节目,眼球的睫状肌一直处于收缩状态,眼睛容易疲倦;跑的时候,我眺望远方——青山田畴,日出日落,蓝天白云,眼睛的对焦从近距离到远距离,睫状肌放松下来,做到缓解眼睛疲劳和减低眼压。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我有运动细胞,爱跑,殊不知,我不过是在日常生活中的静与动之间寻找平衡点,借机保护我的灵魂之窗。 早上9点25分,我终于坐在眼科医生诊室,透过眼科仪器接受一关关检验,结论是:没有青光眼,没有白内障,眼压正常,眼红果真是眼睛干涩所致,需要滴药水。走出诊室,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如释重负。 那天是收获颇丰的一天,和杰交流,我发觉现今30岁的他注重健康,他知道青光眼造成的视力损伤不可逆转,需要终生治疗,故定期复诊筛查和滴眼药水,不熬夜,实践低碳生酮饮食,做运动,若高血压或糖尿病伴随而来,必然加剧青光眼状况!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杰年纪轻轻罹患青光眼,但他自律乐观,活得比他人健康,且热爱生命。 杰和我相谈甚欢,我的WhatsApp软件自此多了一位朋友。我知道,在保护眼睛和分享健康常识这条路上,我找到知音人。
1星期前
●我想向所有在职国家领袖、人民代议士推荐的书 是《我在底层的生活》 仔细想了想,似乎所有的国家领袖和人民代议士,而不只是特定的一两位人物,都可以去读一读这本由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所写的《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这位美国女作家为了一探贫穷生活的究竟,隐去了自己的真实身分和姓名,流连于各个城市与行业的底层社会,揭露了贫穷生活血淋淋的面貌。 虽然作者所做的“卧底纪实”远在美国,但我相信在马来西亚也有相同的情形,如她在书中所写:“在社会如此富足丰裕的时刻,即便有着种族、教育、健康及动机所带来的一切优势,一个人在经济的最底层仍然必须挣扎求生。” 而我想推荐这本书给国家领袖的原因在于,作者不仅亲身体验了那种“不是努力工作就可以摆脱贫穷”的无力感,她也用贴切的文字替那些贫穷者发声。而这些心声,是那些社会底层人士怎样也没法表达出的窘境。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富人很少看到穷人,即便他们确实在某些公共空间中瞥见到穷人,也很少明白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他们是因为想免于自己被放逐而工作,却被工作放逐、因工作而被忽视和厌恶的人;他们是可以轻易察觉自己像是唯一没有被邀请进入美好世界的人;他们也是以小时为单位卖掉时间来生存、却在不知不觉中卖掉了自己的生命的人。 这些就是作者笔下的穷人,也是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现象。希望国家领袖可以通过阅读芭芭拉的这本书更了解底层人士的生活,从而更落力和实际地着手解决这些问题。贫穷问题的根源与国家各部门的操作息息相关,唯有大家都有了相同的认知,才可以携手朝向同一个目标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星期前
几天前邀约大城市长大的同事一起回乡时他问:“你家附近不是有一条河吗?那下雨你家会不会淹水?”我的家乡和他长大的城市如果不堵车就只差4小时车程。隔了一片海,对岸只是一个城市名字,大家从不同的管道收集很多正面负面的消息,从而拼凑出自以为的地貌。像我们会觉得对岸小岛是一个大笼子,井井有条的人造大楼将所有居民按照执政者的想法框起来。“我家筑在高地上,即使大雨都不会淹水。”他投以半信半疑的眼神,我微笑表示这就是实话。 很多年前,半岛南部哗啦哗啦下起百年一遇的大雨。长假期呆在家里,百无聊赖,我靠在窗边借着外头的光线读游坦之没有收下阿紫还回的眼珠而是尾随阿紫跳崖,雷声轰隆一声为小说添增背景音乐。在动容处我将书合上,看向黑色铁窗外安静的感受书中的情绪。房间的窗口和邻居的围栏相隔几米,连续多天雨水在她家沙砾屋顶上打出滴滴答答噼噼啪啪的水声。开着窗口,冷空气一直往房间里灌,偶尔雨水会泼洒进房,不关上窗,我任由雨点在书桌上团聚。一点钟,婆婆就会敲门呼唤午餐时间。午餐后偶尔会复习功课。其中不能被忘记的是英文文学书里的一个小故事。书中记录雨季的南洋——女儿书写穿着纱笼的娘惹将自己及腰的长发放下,赤脚站在冰冷地板给自己泡热可可的回忆。 健康活着就很好 下大雨那年是2006,窗外也和今天的这景色一样,可物异人非。当我迈入中年带着电脑处身在相同空间办公时,屋里只剩下冷的空气和屋顶上猫走过的声音。当公公婆婆、邻居的长辈都陆续离开,当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中学同学各散东西,家乡成了回忆也成为一群人口中长大的地方。渐渐小镇上遇上熟悉脸孔的机率也变小。以前很乐意带同学朋友回乡参观游玩,长大后鲜少邀请朋友同行,很大的原因是不想将单纯的回忆挖开介绍别人,同时还需要告诉自己美好的回忆成了过去。难道这是很多成年人不再谈起自己童年的理由? 最近回乡居家办公的次数越来越频密,别人问起原因时我说只想回到长大的地方好好充电沉思。有时在路过满满回忆的小巷口总不自觉心安,想起童年无忧的日子嘴角会扬起。经历过疫情后,常想一个人要的其实也不多,能安心健康的活着就很好。就像某个我喜欢的香港作家常引用的语录: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3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家有一老,就是87高龄的老爸。他外表看来健康不错,还每天在公园健走,可以驾车出门,胃口良好。 家有二小,一个19岁,一个17岁,都不爱运动,家里的电脑前是他们活动的角落,手机是他们最亲的物品。 布特拉再也捷运线在2023年3月16日投入运作,我家附近就有两个相距不远的捷运站,对我们来说这是期待已久的好消息。 捷运线开通后的首个月免费乘搭,所以我们也兴致勃勃的乘搭了几轮。 首次乘搭虽然是下午,却有不算稀少的乘客,而属于乐龄像老爸的人士还蛮多的,都是带着好奇心来乘坐这新奇的公共交通工具吧!我看着这些安哥似乎都识字能看路线图,知道各个站点,并且上了捷运火车就径自站着,虽然还有空位但他们并没有到处找位子坐,是老当益壮的乐龄人士。 某天,我和两小又出门乘捷运。还是下午时分,乘客也有好些。我们找到位子坐下,我看见两三位一起进入火车的乐龄人士面对门口站着,我叫了他们几声,示意有空位的地方,但他们似乎没有听见而没有反应,反而是我的两小竟然很不高兴我这么做,不断低声叫我不要这样,不要出声。 随着几位安哥对我的热情没有反应,我也只好作罢。但是我很不明白孩子们为什么这么抗拒我这样做?家长和学校没有教要尊敬长辈,要让座给长辈吗?据我所知是有啊,孩子们从小学习的礼貌和尊敬都到哪里去了? 事后孩子们如斯告诉我:“你不用叫他们的,他们要坐自己会找位子坐。”他们觉得他们的母亲像乡下人,令他们难看了。我无语。家庭和学校教育敌不过社媒教育。我想。 不需要有爱心专座 又一天,我跟其中一个孩子出门乘捷运。我们每次乘捷运都有位子坐,这次也不例外。过了一两个站后车厢就有点挤,这时进来一对父子,是一位成年的儿子和一位乐龄的父亲,正站在我们面前。一位和我们同排坐的年轻人坐了爱心专座,戴上了耳机,似乎无视眼前的需要,我身边的孩子也没什么表示,而我自己挣扎:要不要起身让座? 我看看这位老人家应该比老爸要年轻一些,正在犹豫之间,做儿子的指示父亲隔壁厢有个空位,于是他们小心翼翼的走过去,老人家坐下来了。这一刻我很羞愧,为什么我要犹豫? 到底我们的孩子现在接受了怎样的思想熏陶?美好的品德他们看作是令人羞耻的,对流浪狗猫比对老人家还要有同情心。 不久以前我从报章阅读到某个国家的确没有让座给老人家的习惯。原因是你若让位,表示你认为对方是需要帮助的人士,代表他们是弱势群体,而若对方是身体健康的人,他们会视这为侮辱性的行为。这样的一则新闻可说是解开了我的一些疑问,但是我不认为存心行善是问题。 我想,在让座这事情上,首先我们就不该占有爱心专座。公交上设爱心专座就是要鼓励人们不自私,应该多为有需要的人着想。事实上,若我们的社会是个爱心社会,公交上也根本不需要有爱心专座,每个人都知道谁需要位子坐,看见了需要就自发的使出爱心举动,这社会就不会冷漠。 其二,若真怕让位会使对方觉得被歧视,我们可以稍为等一下,先观察对方的情况来评估他是否需要坐下,才决定要不要让位。可是,若像老爸那样看起来健康的人,我们就可以判断他不必其他人让位吗?不,他会很感激有人让位给他。对于保守的我来说,存心行善永远应该鼓励,犹豫不决表示我们对行善有疑问,而我曾经这么做,我羞愧了。 这让座的课题其实只是众多社会病态的一种,而且是极小的一种。世界不可避免的走向冷漠和唯我独尊的境地,人类要如何自救?我们需要努力抗衡网媒对我们和我们下一代的影响,持续做正确的事情,持续教导孩子纯真的道理。我们知道孩子现在亲近手机更甚于亲近父母,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绝望,身体力行永远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3月前
朋友见面,问安,问好,那是礼仪,是待人处事的基本礼貌吧!当然,那也是一种关心。他有你的心在,通过问安问好表达出来。朋友对你关心,你当然不能没有相应的表示。你说:“谢谢你!大家都好。”听起来好像很俗套,然而,俗套归俗套,能有这样有情有意的回应,一般人的感觉,都还是得体的。不是吗? 都说,拥有健康,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问安,问好,问的是对方的身体健康,心灵的愉悦,日子的安乐。可不是要问出一个详细的状况,而且笼统的概括性的祝福。所谓问安,问了,你心我心都好。对方,除非是关系亲密得像兄弟,不然,也不必详诉自己身体的实际状况,只要简单答个“粗安”之类的客套话,对方也不会认为你虚伪。 原来,关心也有层次。普通交情的问候,合乎情止乎礼,客客气气,大家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交情较深透的,见到朋友身体消瘦了,话头不会止于礼仪上的,而是会有进一步的关切,想知道他是否病过,或者是遇到什么揪心的烦恼,还是意外困顿……细细探寻,也是细细交心。 自古以来,人类都是结群而居。群居而要维持和谐的状况,靠的是彼此合作。合作有很多种,而彼此关心则是合作的基本要素。对方疲倦了,让他有休息的机会;对方生病了,介绍好的医生给他看病……诸如此类,即是在营造一种气氛,让大家情同手足。对方的状况好,才能期待他跟自己分工合作、搭档配合。所以,对方好,也是自己好。这是关心的情理,合作的基线。推而广之,在社会上,对别人好,也就是对自己好。 有真心才有真情 过去三年多,碰上了冠病疫情的全球散播,危及健康与生命。许多国家,为了确保民众生命的安全,都采取了严厉的居家隔绝策略。一时间,城镇变色,生活运作大受影响。大家居留家中,犹如处身牢房中,亲友间没有了那份想相聚就相聚的自由。这时候,彼此间的联系和关切,靠的大多数是手机的短信或留言,或者直接以手机通话。人不是孤岛,被隔开的时候就会更加想朋友,想到他们会否无恙地渡过难关。 在平时,一个久无音信的朋友忽然联络上了你,一般上都可能有事相求。这本是人之常情。疫情肆虐期间,这种情况不是没有,而更多的是表达对你的关切情怀。你们因而聊起彼此的隔距生活、感受以及相关的讯息。朋友彼此关心,是迷茫的疫情期间的相互鼓舞,犹如彼此都为对方点燃了一盏心灯。在疫情煎熬中的日子漫漫长长,太多不知与未知的因素会造成人心举措失据。这时候才知道,多一个朋友的关心,就是多一个的定心丸。 人的情谊,靠的是心与心的联系。有真心才有真情真意,才能够有诚挚的沟通。当人处身于困境时,这种情况更容易体会到。使我感动的是:一个疫情,竟然让很多人顿然间发起心去帮助别人,帮助那些在水深火热中挣扎不已的受困者,无助者,像给他们派送餐包、捐助日常必需品,等等。这不正是内心彻悟之后所发出的力量,所做出的行动吗?而且,这种情谊,已不是普通朋友的那种相熟相知,而是心胸扩大,视人人为知交,识与不识,同样关心。 大爱之心,不正是这种关心天下每一个人的心吗? 冠病疫情这一个没有硝烟的灾难,可以把一些人的心变得闭塞,也可以把一些人的心磨砺得更慈悲,更急切地发挥爱的力量。有的人活在小我的天地里营营役役,而有的人呢,一次经历一种感悟,渐渐走到大我的天地里发挥生命的能量,提升自己,照耀别人。 我这才意识到,真正懂得“关心”的人,天地是大的。正如心量大的人,天地绝不会小。而今,疫后的生活逐步让社会转进另一个阶层的水深火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是越来越紧密呢,还是越来越疏淡、冷漠?我们不能只是静观冷待,我们也是有份的参与者啊!
3月前
想当年,在政府部门工作,白天忙公务,夜晚还时常要熬夜;退休前几年,必须兼顾培训的责任,除了日常的工作,平均每个月都要出外几天开会和培训。 在外公干的饮食相当丰富,一天吃好多餐,工作的节奏紧凑,经常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又缺乏运动,体重一直增加,美其名是发福了,其实健康正渐渐走下坡。 退休时已60岁,不舍得告老还乡,还去修读硕士课程;老年人读书好辛苦,像老牛拖破车,一拖就拖了4年。后来终于考取了硕士学位,本想更上一层楼,去考取更高的资格,希望可以再战江湖,却发现身体承受不了。 经过专科医生的鉴定,骇然惊觉自己患上严重的眼疾,还被令人担忧的脂肪肝给缠上了,其他的血检指数大多不合格,难怪常常神不守舍,一直打呵欠。 当年64岁的我,赶紧揽镜自照,好好的端详自己一番。 哎呀!身体超重、挺了个大肚腩、精神涣散、两眼呆滞、头发快掉光了,真是个糟老头呀,还笑问妻子:“镜子里的那个老阿伯是谁呀?” 以前答应过妻子,退休以后要开车载她到各州去游山玩水,携手看夕阳,这美丽的诺言恐怕要落空了。 从小学到大学,读了20年书,毕业以后工作了三十多年,算来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就像夕阳的余晖,慢慢在天空中消失。 既然孩子们都已长大,功名利禄也已失去了光采,该是时候放下一切,过自己想过的日子;种花种菜也好,游山玩水也好,吟诗作对也好,做环保搞慈善也好,大可随兴消磨,去追逐另一道彩虹。 妻子觉察到我的困扰,在她的劝导和两个女儿的鼓励之下,我思想豁然贯通,立志要过一个更积极的生活。写了一首唐诗安慰自己: 解甲归田乐,当官琐事多。 流年难逆料,暮岁任消磨。 我先培养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每晚9点半睡觉,早上5点半起床,6点与妻子到小河边散步,下午在家里看视频,练习有氧健身操。 妻子对我的要求很严格,特别注重我的饮食营养,本来在家每天的五餐变成只有三餐;平时的茶点、夜宵一律取消,零食更是免谈。饭桌上再也看不到我爱吃的烧肉、糕点、冰淇淋和巧克力,只有米饭、青菜、瓜果、豆类、清水和少许的鱼和肉类;爱不爱吃不重要,反正只要有益健康,有什么吃什么就对了。 每餐只提供七分饱的食物,要多吃一点也没有;下午固定小睡半个小时,黄昏6点之前吃晚餐,过后就不吃了,要是饿肚子,便喝水充饥。 我定期做健康检查和看医生,时常要去医院报到,小病吃药、大病开刀,务求身体指数达到健康指标。 体重减轻14公斤 今年我已67岁,3个月前开始以跑步代替有氧健身操,没想到越跑越沉迷,花了不少钱去买新款的智能运动手表和运动鞋,感觉自己突然年轻起来。 每当穿上跑步鞋,好比一匹雄赳赳的战马,急不及待的奔向沙场;每天我都去附近的住宅区跑步,不理天气怎样,反正能跑的日子就是好日子,跑就对了。每一次我都想跑得更快,上气不接下气的跑,跑到脸红脖子粗,跑到脚趾甲变黑脱落,简直一天不跑活不下去了。 蓦然回首,三年多的努力,已看到了成果:我的体重减轻14公斤,腰围缩小了10公分,便秘的烦恼没有了,困扰我十多年的脂肪肝也消失了。胆固醇、三酸甘油酯、血压、心跳和身体质量指数都已达到健康标准,精神状况良好,走路挺胸抬头,感觉比以前更有自信了。 没想到一旦改变生活方式,疾病都远远的被抛到后头,只要根据大自然运作的方向来调理,一步一脚印的去实践,身体真的就会恢复健康。 虽然我的年纪渐渐变老,好胜的性格却没有改变,看到年轻跑友如飞的跑过时,不禁也会火力全开的飞奔;我这老男人心态,还真令人啼笑皆非。 我打算自我检讨,多学习跑步的正确方式,调整好心率、配速、步频、步幅、呼吸、着地方式等等,多多向跑步前辈虚心学习有效的跑步法,不然一旦膝盖损伤或是心脏病发作,我可要跑向不归路了。 往后的日子,我要像一匹退役的老马,每天早上迎向晨光慢慢的跑,呼吸清新的空气,悠然自得的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偶尔也要停下脚步,闻一闻路边的花香,与跑友们打打招呼,我不再与别人争长短,只想快快乐乐的追逐岁月的余晖,健健康康的跑向每一天。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