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马华妇女组庆端午双亲节 亲子裹粽 传承文化




(沙亚南25日讯)马华雪州妇女组配合端午节与双亲节举办亲子裹粽活动,号召民众带着家人齐聚沙亚南永旺(Aeon)购物广场,一起体验裹粽的乐趣与意义,让传统文化在欢笑与亲情中悄悄传承。
郑慧玲:推广端午传统
马华妇女组署理主席兼雪州妇女组主席郑慧玲接受《大都会》社区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庆祝端午节,并结合双亲节的意义,马华妇女组特别举办亲子裹粽活动,让家庭成员可一起参与传统节庆,增进感情,同时也传承中华文化。
ADVERTISEMENT
她透露,此次活动特别设计为亲子形式,包括前一天的烹饪活动及当天举办的裹粽体验,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身了解传统节庆的文化背景。
她指出,现代家庭生活节奏快速,许多家庭已不再亲自裹粽,大多改为购买成品,因此孩子们对粽子的制作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也渐渐生疏。
她表示,此次活动提供一个平台,让家长带着孩子一同学习如何包粽子,让在家中没有机会动手实践的孩子,也能在活动中透过实际操作,了解粽子的由来、材料及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活动,也希望让其他族群的朋友认识中华文化中的端午传统。

吸引逾30人参与
她说,该活动与永旺购物广场合作举办,所有裹粽材料全由对方提供。活动吸引了逾30人参与,其中一部分为提前报名者,现场还有不少临时到场参与的民众,使得材料略显不足。参与者主要学习的是制作碱水粽,而老师在示范时则使用鸡肉和栗子等食材,展示完整的肉粽制作过程。
她表示,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参与者本身已有裹粽经验,他们自发协助其他不会裹粽的参与者,彼此交流技巧,互相学习。同时也有家长亲自指导孩子裹粽,充分展现亲子互动的温馨画面。
她说,尽管今日参与的友族同胞不多,但主办方选择在沙亚南永旺购物广场这个以友族顾客为主的公众场合举办,正是希望能逐步推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中华文化。
她补充,虽然类似活动多年前曾举办过,去年也有在个别区会内进行,但在公开场合及大众面前进行裹粽活动,还是近年来较为罕见的一次尝试。未来她们也希望能继续透过类似的平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跨族群交流。
莎玛莫哈末:首次参与裹粽
裹粽活动上难得一见的友族同胞莎玛莫哈末(50岁)表示,她今日特地从鹅唛前往沙亚南永旺购物广场参加彩绘课程。下课后,她无意间在商场底层中央发现裹粽活动,出于好奇和兴趣,便走近观望。
“我看到许多华裔民众正在熟练地包粽子,心里感到新鲜有趣,于是主动询问是否可以尝试参与,一位热情的参与者欣然邀请我加入。”
她表示,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亲自参与裹粽活动,虽然过去就很喜欢吃粽子,却从来没有学过如何制作。
她透露,在裹粽的过程中,她发现粽子的制作方式与马来传统食品——马来粽(Ketupat)有明显的不同。她也一边向身边的华裔参与者学习,一边细心观察与比较。
她了解到,华裔的粽子是使用生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后再蒸煮,因此在包裹时必须掌握好松紧度,不能太紧,否则糯米没有空间膨胀;也不能太松,以免形状松散。而马来粽的做法则是先将糯米煮熟再包裹,由于熟糯米质地较软,因此必须包得紧实,以确保煮出来的口感不会太软。

拓展视野 促进种族了解
她坦言,这是她首次参与其他族群的传统文化活动。虽然她对端午节及粽子的历史背景不太了解,但因为本身爱吃粽子,加上她一向喜欢学习新事物,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项体验。
她认为,这样的活动不仅有趣,也能拓展视野、促进不同种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她乐于结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并表示愿意继续参与类似的跨文化活动。
她说,虽然一开始觉得有些困难,但经过几轮尝试和指导,她已经大致掌握了裹粽的基本技巧。如今,越来越多的马来人也开始学习如何包粽子,这种文化融合让她感到欣喜。
她表示,她也有兴趣回家尝试亲手制作粽子,只是目前还不清楚到哪里能买到粽叶。她记得粽子的基本材料有糯米、香菇、栗子、鸡肉和酱油,有些人还会加入虾米,而她特别喜欢辣味,未来也许会尝试加入些辣椒,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粽子。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