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纪前,巴生南区冷岳路除了有五条路义山外,其余都是荒凉又绿油油丛林和橡胶园,不过在众多信徒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下,巴生滨海佛学会于1989年在冷岳路的半山,建起巴生滨海佛学会会所(道场),为巴生广大的佛友弘扬佛法。
ADVERTISEMENT
巴生滨海佛学会的创立,是由高僧演本大师在生前播下的心愿种子及他圆寂后的助缘而“诞生”。
演本大师于1957年7月24日在金马仑三宝寺圆寂后,巴生和吉隆坡一带的信徒、信众和居士在巴生中路口的龙华寺举行演本大师圆寂追思会。
由于大师生前鼓励巴生一带信徒组织佛教团体以推展弘法工作,因此追思会结束后,在一众信徒的倡议下于1957年8月7日成立巴生滨海佛学会。
学习佛法服务人群
经过多方筹划,巴生滨海佛学会终于在1960年5月2日获得社团注册局批准,接着在1961年4月9日于龙华寺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选出第一届执委会,并以“学习佛法,服务人群”为该会宗旨。
不过,由于巴生滨海佛学会成立初期并没有自身的道场和会所,因此先后十多年曾借用龙华寺、观音亭、塑胶公会会所弘法和办活动,不过也一直在寻地兴建巴生滨海佛学会会所。
尽管多次择地都不成功,但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州政府协助下寻到冷岳路半山一块约1英亩保留地。
尽管筹款过程相当不易,且还面对图册修改,过程中曲折不断,但在执委众志成城合作下克服一切挑战,最终在1986年开始动土,并在1989年正式启用新会所(道场)。
林楚福:福利工作体现慈悲精神
巴生滨海佛学会会长林楚福指出,巴生滨海佛学会是全雪州首个“在家人”成立的佛学会,迄今已有64年历史。
他说,会所建筑漆上白色,整体设计纳入佛教色采,并设有大殿、礼堂、会议室、图书馆、禅堂、施医赠药部、周日学校课室、办公室和厨房等。
他指出,执委为了推广弘法利生工作,相继在1974年成立福利组施医赠药和青年团、1976年弘法组和教育组、1989年图书组,其中福利组负责的施医赠药已成立50年,是巴生社团组织或宗教团体中最早设施医赠药部。
“福利组是本会最早成立的一个内部组织,展开福利工作是为了体现佛教慈悲精神,为苦难者提供基本的物质援助或道义上的支持。”
他说,每当国内发生不幸事件时,福利组也会积极参与赈灾活动,以援助灾黎、受难者和不幸人士物质上的协助和精神的支持。
郑添记:义诊每月惠及600人
福利组主任郑添记指出,该会福利组于1974年成立施医赠药部,每周一、三和五提供中医义诊服务(只需缴交登记费),每月至少有600人看诊,相信50年来帮助过逾万人,其中受惠的不仅是华裔,也惠及许多友族病患者。
他说,福利组每年也会进行布施工作,也会友访雪州滨海区的慈善机构包括老人院、残障中心、孤儿院、聋哑学校、弱智学校及巴生中央医院的病童,并赠送用品。
他也说,该会也是巴生首个举办捐血运动的组织;于50年前发起举办捐血运动时,因当时的社会保守风气,第一年的捐血运动只有8人捐血,而且前几年还屡屡被人指骂。
“尽管初期被人指责,但随着佛学会积极推广捐血的意义,捐血运动后来逐渐获得热烈响应,甚至曾有一年邀请卫生部长前来开幕时,部长非常惊讶和赞扬我们举办的捐血运动竟然有许多人参与。”
陈顺来:常邀师父来弘法
曾担任多年会长职,目前是总务的陈顺来指出,尽管佛学会并没有住持,但佛学会也会邀请居士和师父前来弘法,宣扬佛法。
他说,教育组也会在周日开办佛学班,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还与国外大学合作,开办文聘课程。
“本会有感于学习佛法应从小开始培养,所以开办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周日佛学班,教导佛教知识和引导孩子学佛。”
不仅如此,教育组也成立学长团“缘之家”,培养一群中学生来学习如何把佛法实践在生活中,服务大众。
卫塞庆典吸引印裔信徒
陈顺来指出,该会也会经常举办禅修共修会、礼敬28佛法会、供袈裟法会,盂兰盆法会,佛学讲习营,与其它巴生佛教团体联办慈心祈福大会,出游供僧与参访寺庙,弘法英语组周年晚宴及八关斋戒等活动。
“本会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卫塞节庆典,每年大约有5000名佛友和信徒前来佛学会,其中包括许多印裔信徒。”
他解释,该会每年的卫塞节之所以吸引许多印裔信徒,皆因该会早期建立时,毗邻园丘,因此与不少印裔住民结缘。
他补充,该会目前的会员有5000人,其中活跃的会员约2000人。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