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智鴻•40歲•來自檳城,現居巴生•巴生敬學書院掌學
原來,穿上漢服,在臺上吟唱經典時,給觀眾的感覺是:在與古人對話。
ADVERTISEMENT
我的吟唱生涯,緣於童年時代廟會酬神戲臺的耳濡目染。觀賞古樂戲曲後即愛上,並以仿效地方戲曲如潮劇、粵劇為樂事;日常自編自唱,歌聲不斷,無論南腔北調,凡屬我中華民族心聲情韻,我都抱持敬意、珍愛。
小學時愛唱黃梅調,以民族唱腔參加校內歌唱賽,多次獲獎;又因中華文化元素吸引,接觸北傳佛教梵唄,學習唱誦與敲打法器,從中吸取中華禮樂的遺存,成了爾後吟唱的童子功。
在檳城韓江學院修讀中文系時,深受王德龍老師“唐宋詩詞選”課啟發並獲得鼓勵,正式開始詩詞文賦的吟唱生涯,並嘗試曲調創作,多次登臺。
中學時期,已愛聽京劇崑曲,然苦無門路,直至負笈南京時才有機會現場體會。向呂建福老師求學古琴,琴譜中的古曲及可自彈唱的琴歌,也是吟唱的養份。聆聽深研吟誦的南師大教授陳少松老師講座,請益惑解;拜讀其大作《古詩詞文吟誦》,進一步得到印證,對吟唱方向更具信心。
回國後,與王德龍老師在巴生創辦敬學書院,任“掌學”至今15年,於吟唱班或授文史經典時,總有意無意吟唱起來。尤其《論語》不輟,書院典禮或雅集、學者賓客到訪,定少不了吟唱。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從讀詩到吟詩,原是順理成章的步驟。吟唱是對文化和經典的解讀。古人吟唱乃讀書人雅興,不在娛樂他人;教書以育人,曉之以理;吟唱以明志,動之以情;乃教學樂趣。
古文韻律節奏鮮明,通過音樂反覆演繹,既能提升記憶力,亦能感受古人的深懷。可惜如今課堂上,似乎缺了背誦或吟唱詩詞,反而是寺廟、道觀、戲曲裡,仍在傳唱。
去年,配合多名中國老師,舉辦多場大型匯演,也開始走入學府演繹詩詞吟唱,希望通過禮樂的薰陶,帶動及推廣吟唱這門傳統藝術。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