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茨厂街一带,早期是洋货店“称霸一条街”的天下;但随着80、90年代亚洲金融风暴席卷,加上超市林立,这些洋货店不是搬迁,就是转型。
许多传统裁缝用品店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走入没落,但在旧式建筑和摊位林立的茨厂街,却静静地矗立着一家经营了44年的裁缝用品店——特新纽扣店。一踏入店内,映入眼帘的就是琳琅满目的纽扣及一个显眼的“BUTTON”字眼;店内一半的老式橱柜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纽扣,每一颗纽扣都是特新纽扣店的“灵魂”。
ADVERTISEMENT
布纽扣皆从国内外搜罗
随后,目光不自觉地被店内整齐密集的原木橱柜,以及琳琅满目的纽扣展示所吸引。从金属钮扣、贝壳纽扣、木质纽扣、塑料纽扣,甚至是日益少见的布纽扣,皆由国内外搜罗而来。
除了纽扣,特新钮店也售卖其他裁缝用品,比如拉链、针线、剪刀、缎带、蕾丝,以及缝纫机零件,可谓是一应俱全。
本期的《老就是宝》访问特新纽扣第二代接班人蔡薇丽,且听她叙说店内这些小巧精致的纽扣如何撑起裁缝业的“黄金年代”的故事。
蔡薇丽:父1979年在敦李孝式路开店
“我爸爸于1968年,从霹雳瓜拉江沙骑摩托下来吉隆坡找工,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裁缝用品店。之后打工大概有13年,父亲就决定自己出来开店。”
蔡薇丽说,那个时候名字是用回以前老板的名字——泰振兴,这是因为当时的老板将店面顶让给我的父亲经营。”
她受访时娓娓道来指,父亲于1979年在敦李孝式路(Jalan Tun H.S.Lee)开设店面,后来就有一次发生火灾,那一场火灾把店内所有物品都烧光了。之后,父亲就在原址斜对面租下半间店面,继续做生意,但做了差不多6年后,屋主要收回店面,所以在1992年时才搬迁至茨厂街(Jalan Petaling),也就是如今的店面。
她表示,初时父亲开设的店面名字为泰振兴,后来搬迁到茨厂街后,才将店名改为“特新纽扣店”,取名为“特新”,寓意该店的纽扣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疫情失业继承父亲衣钵
询问为何继承父亲衣钵时,她说,前几年一场毫无预警的冠病疫情,还有政府落实行动管制令让她失业了,因此决定回家协助父亲打理店面生意。父亲在数年前,就萌生退休的念头,如今店面由她全权打理。
蔡薇丽说,她从小就喜欢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下也渐渐对店内各类的裁缝用品产生兴趣。对她而言,疫情失业是她人生中一个“转捩点”。
手工盘扣是传家“招牌”
她说,因为从小就跟在父亲身边学习,因此她早已熟悉店内运作,加上店内有数名十至二十多年经验的店员阿姨扶持,接手并无大碍。大家各司其职,除了售卖裁缝用品,也提供基本的裁缝服务,例如缝扣眼、改衣服、锁边及修理拉链等。
她自豪地说,店内有上万种不同款式的纽扣,大部分都是从日本进口,有木制的、铜制、铁制及塑料等。
值得一提的是,特新纽扣店还有一个独门的传家“招牌”,那就是手工盘扣。蔡薇丽说,当年外婆将这门手艺传授给她的母亲,如今的她成为第三代传人。
“我接手店面后,也将母亲这门手艺给延续下去,制作旗袍的设计师都会来店内选购中式盘扣,用以缝制旗袍。”
她表示,店内2台老式的手压机和包布纽扣机,是该店的“镇店”之宝;过去30年一直根据顾客的喜好和需求,制作出独一无二的纽扣。
全盛时期日迎大量顾客上门
她忆述,在裁缝业的全盛时期每天都有大量顾客上门,要求修改衣服、修理拉链和缝制扣眼等基本服务。如今,这道风光已不复存在;惟目前店里的生意在疫情受控的状态之下已渐渐回暖。
随后,她也分享,许多修读服装设计系的学生,都会前来该店选购纽扣,方便他们可以完成作业,为自己的服饰作品进行点缀;因此该店可谓帮助不少服装设计师解决“纽扣荒”困扰。
看似不起眼却影响服饰美感
蔡薇丽表示,一颗纽扣看似不起眼,但却在服饰上扮演重要角色,纽扣松脱了或少了一颗,都会间接影响一间服饰的美感,也会影响到人,没办法穿上这件衣裳出门。
“一件衣服就像一条龙,若龙的眼睛未点上,就显得没有神;但利用纽扣点缀后,就像极一件新衣裳,所以勿小看一颗纽扣。”
外国游客惊见那么多纽扣
另一方面,她也说,该店所在的位置是茨厂街,这一条街是一个旅游景点,每一位外国游客经过时都会进来参观;进来后,他们都会“哇”一声,因为他们没有见过那么多的纽扣。
对她而言,茨厂街是一个非常喧闹,充满人情味的社区。当年这一带的店铺几乎全由华裔商人经营,有着不少布庄和服饰店,还有药材店、五金店及小吃摊等。
访谈最后,问她对店面的未来有何规划时,蔡薇丽说,她希望可以好好地经营此店,传承父亲心血,平平淡淡过日子,踏踏实实经营父亲的事业,对她而言已是最大的富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