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生14日訊)“全馬一年約有8萬名兒童需要安寧療護服務,但真正尋求並獲得這種服務的孩子寥寥無幾。”
馬來西亞兒童安寧療護專科醫生李志展日前於星洲日報《醫識力》與馬來西亞兒童安寧療護協會聯辦的講座中,如是透露。
ADVERTISEMENT
講座是在巴生允中堂舉辦,講題是“當治療不再有效,我的孩子該怎麼辦”講座。主持人的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他在開場時表示,馬來西亞安寧療護服務仍處於起步階段,急需社會大眾的關注,而相較成人安寧療護而言,兒童安寧療護的起步更晚。面對這種可預知的死亡,學習如何與死亡相處是我們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醫學專科不受政府承認
李志展醫生指出,馬來西亞成人安寧療護在1990年開始,但這些安寧療護機構大都不接受年幼的兒童。遲至2018年,馬來西亞才有了第一所兒童安寧療護學會,開始提供兒童安寧療護服務。然而,兒童安寧療護至今仍是個不受馬來西亞政府承認的醫學專科。
作為主講人的他在講座中表示,兒童患癌是一個極其棘手的疾病,以目前的醫學而言,這種癌症無法被治癒,只能通過治療延緩病情的發展。
“而且,許多由基因缺陷造成的疾病沒有任何答案,只能學著去面對它。”
既然疾病無法被治癒,意味著患病兒童的生命已經進入倒計時,而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減少孩子的痛苦,協助患病兒童及家人迴歸正常生活,就是安寧療護服務存在的必要。
“當所有的治療都不再有效,我們還要堅持治療嗎?如果治療只會徒增患者的痛苦,到最後,患者還是一個人嗎,抑或是一個皮包骨的軀體?”
他說,在這種情況下,安寧療護能做的第一件事是全人照護,就是從精神、身體、情緒與社會功能層面照護病患。
“一個人有很多層面,患病後,我們可以去支持患者的其他層面,減少對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
他也指出,5歲前的孩子即使患上不治之症,腦部仍能持續發展。所以,接受安寧療護服務的兒童仍有可能活到30歲,而兒童安寧療護所要做的,就是支持患病兒童及家人,讓他們撐過最困難的時間。
因此,在安寧療護中,團隊會協助患病兒童及家人恢復正常生活,包括教導父母如何自行照護患病的兒童,讓病童能回家休養,家人能迴歸日常生活。他們也會想辦法保持病童與家人的希望,讓他們有勇氣面對生活,也會在必要時教導他們如何面對死亡。
路德:不該像死人般活著
自小患癌的路德也在講座中分享自身患癌的經歷。從小就確診癌症的她,至今仍在面對病情的反覆,但她強調“即使身患癌症,患者也依然能享受有素質的生活,而不是隻能像死人一樣活著。”
她也打算將自身經歷製成繪本,鼓勵患病的兒童勇敢面對生活。
盼未來建設兒童安寧療護中心
李志展醫生表示,今年該學會希望在吉隆坡、鵝嘜、八打靈與安邦,提供患者居家服務。明年,他希望能在檳城、詩巫、巴生河流域等地,開始居家兒童安寧療護服務,並希望在未來建設全馬第一間兒童安寧療護中心,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目前,該協會急需建設兒童安寧療護中心的土地與資金,以及願意受訓成為照護者的義工。
他也會繼續推動相關教育,希望有更多人願意加入義工行列,為有需要的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服務。
他表示,關心身患重病的兒童及家人不是醫療工作者的專利,只要有心接受培訓,任何人都能成為臨時照護者,讓照護者有個喘息的空間,也是對他們的一種關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