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靈再也24日訊)肝腸胃內科顧問黃之芩醫生表示,要治療便秘,宜先從改變生活方式,特別是飲食習慣和多運動著手,如果這都沒有效,接下來才使用藥物治療。
她解釋,便秘主要分為兩種類型,即原發性便秘及繼發性便秘。原發性便秘是由各因素如精神因素、腸肌力下降而導致的便秘;而繼發性便秘的情況則比原發性便秘複雜,凡是在患有特定疾病的基礎上出現的便秘,即為繼發性便秘。
ADVERTISEMENT
“常見的有內分泌失調、甲狀腺功能障礙、糖尿病、腎病、肛門腫瘤腫大致糞便阻塞等等。一般上便秘都是發生在糖尿病患者中(佔30%)或者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等等。至於該如何評估呢?包括詳詢問細病史。高風險群患者就是在50歲以上、大便帶血、體重明顯減輕、癌症家族史、貧血、肛門出血、排便習慣改變。這些都是可以從體檢例如腹部壓痛、其他診斷的症狀如發燒,體重減輕、淋巴結腫大、腹部腫塊和肝脾腫大檢測出來。”
黃之芩醫生是於上週六以zoom視訊主講“慢性便秘,如何通暢無阻?”,工作坊是由星洲日報《醫識力》主辦,Abbott贊助,營養師劉懷友擔任主持人。
在開場時,主持人劉懷友以營養師的身分,告訴現場的觀眾要多吃蔬果和運動,這個也獲得黃之芩的認同。
每週少於3次=慢性便秘
黃之芩說:“慢性便秘的定義是每週排便次數少於3次者。另外,在醫學上的ROME IV標準是,一個人如在排便時其使力度多於25%,並且需要額外的輔助工具幫助排便,而且糞便的形態是呈一顆顆的硬球狀;香腸狀,但表面凹凸;香腸狀,但表面有裂痕的糞便狀態都是便秘。”
女性發病率是男性2倍
她指出,便秘是一般女性常見的疾病,而發病率是男性的2倍,而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特別是在65歲之後,療養院的患者的患病率也更高。
她強調,以前的社會是用“蹲廁”,所以比較少有便秘的問題。“由於現代人大多數用坐廁,所以在排便時,要把一張小矮凳放在坐廁上,那就可以以35度去支撐直腸的肌肉。”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