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华瓷器餐具是昔日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用品,每个碗碟犹如艺术品般精致。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家庭已不再出现传统瓷器餐具,改为现代化的或其他材质餐具。
这些传统瓷器餐具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每个瓷器都是独一无二,以手工烧制和绘制,部分瓷器在如今更是已绝版。
ADVERTISEMENT
本期《老就是宝》来到茨厂街一带,探索一间逾百年历史的瓷器行,聆听第三代掌舵的姐弟妹三人坚守着百年家业,继续宣扬中华瓷器餐具文化的故事。
这间位于敦李孝式路的日恒瓷器行,从外表看来,看不出百年历史的岁月痕迹,这是因为该店在30年前才迁入现址营业至今。
走入日恒瓷器行,里头摆满琳瑯满目的瓷器、各类餐具、厨具、炊具等在货架上,只剩下窄小的走道,整间店有上千种类的货品,可媲美五金店。若要开设新餐饮店、入伙新居或嫁娶婚嫁,都可以一站式找到所需用品。
黄佩敏:瓷器行有逾百年历史
第三代掌舵人黄佩敏受访时表示,日恒瓷器行是其爷爷从中国广东南来时,与其他兄弟一同合股在大家购物中心(Kota Raya)附近开设了瓷器行。
“在营业了80年后,面对股东拆股,原址的店铺结业出售。当时由父亲黄荣汉独自接手经营,在谐街(现称敦李孝式路)开设了瓷器行,我们兄弟姐妹从十多岁就开始在店内帮忙,也培养了我对瓷器的浓厚兴趣和喜爱。”
她指出,日恒的创办年份不详,只知道在旧店营业了80年,并在现址营业了逾30年,加起来有逾百年历史。
她说,在父亲逝世后,他们和弟弟黄家乐合力接手经营,如果当时弟弟不愿意回来接手,该店将会关闭,因为她一人也无力经营下去,之后他们姐弟就一起守住家业。他们有4兄弟姐妹,但在店经营的只有3人,早前在迈向消费税时代,妹妹也回来一起帮忙。
“其实广东人从事瓷器行业是很少见的,一般上是福建人经营,所以我也好奇爷爷当年为何会选择这门生意。”
从小锺情瓷器发扬家业
黄佩敏从小耳濡目染,让她锺情于瓷器,并发扬家业,她会把喜爱的旧货品先挑选放在家不舍得出售,多余的才拿到店售卖。
她指出,以前的富贵人家,佣人会每个月更换碗盘,只要发现换了不同套的碗盘,就是转换了月份,他们家里就要准备12套的餐具来替换。
“根据习俗,每逢过年过节要添碗,有添丁、添寿、添福气的寓意。以前婆婆的年代讲究十全十美,每年要添10个碗,因此以前婆婆的床底下叠满了碗;如今我会告诉年轻人每年添一双碗,碗代表‘衣食碗’,每年都要添加。”
每个瓷器图案都有寓意
她表示,其实每个瓷器碗碟的图案都有其寓意,鸡公碗、万寿无疆、和合二仙等,最多人找的是鸡公碗,有“兴家成大业”的寓意,也有许多香港人喜欢来这里买鸡公碗。
她也说,该店仍有出售古时的瓷器枕头,确实还有顾客购买作为装饰或用于睡觉,瓷器枕头有不同款式和长度,如今已经没有再出产了。
她指出,另一样历史悠久,可说有上百年历史的古董瓷器是筷子筒,这是旧时代挂在碗柜放筷子,从爷爷那代开始保存至今,不同的款式有不同的吉祥寓意,这些青色的瓷器都是来自中国的石湾瓷。
她表示,筷子也有分不同材质,包括瓷器、木制、塑料、白钢等,其中木漆筷子是属于最旧款的,从爷爷年代保存至今的“福州漆筷”是卖了就不会再生产的绝版筷子。
保持售卖传统瓷器
黄佩敏指出,该瓷器行所售卖的货品有60%还是瓷器,尽量继续售卖传统瓷器,如今大部分的瓷器行已被塑料、白钢等其他材质的物品取代。
“尽管如此,我们瓷器行除了售卖瓷器,其他货品是包罗万象,塑料、木器、白钢、珐琅器(enamel)、密胺(Melamine,又称仿瓷)等一应俱全,售卖餐馆、家庭的所需物品,就连医院也是我们的顾客,我们也批发货物给早夜市小贩,也有很多电影公司会来这里找道具。”
她表示,该店楼上是货仓和展示厅,共3层楼,所陈列的商品只有一件,主要是方便餐饮业者来选购所需物品,包括烧烤、木器、铁板、自由餐、日本餐、酒吧等所需的用具,楼下销售的偏向家庭用品。
“茨厂街的店租确实高昂,但我们自己家族生意就要自己熬过来,我们的人手也不多,没有聘用外籍劳工,都是本地员工,工作都是我们亲力亲为。”
她表示,这场冠病疫情对该店造成很大的冲击,行管令期间无法开店,因此转型线上销售,所以平日的时间都在忙于包装产品。
她指出,该行业转型线上也是一大挑战,瓷器在邮寄时属于易碎物品,因此他们都会包装好,想尽办法保护产品,如果破了必须赔偿,还亏了运输费和货物费。
店内成了游客景点
“随着经济活动开放,茨厂街恢复人潮,尤其是周末出现许多来找寻美食的游客,他们会在附近逛街,但鲜少会消费;我们店也成了一个景点,也有些旅行团会来我们的店导览,但他们也只是来参观。”
她补充,门市主要做游客和熟客生意,有些游客会买筷子、筷子架、碗盘作为纪念品送人;本地熟客则会带着下一代来买,就如家人一般他们也会带一些美食过来与他们分享,这就是老店的人情味。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