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地方

|

都市动态

|
发布: 4:24pm 25/07/2022

改路名

社会成本

路名简化

改路名

社会成本

路名简化

林德顺:改路名增社会成本   路名简化回归功能性

报道/摄影:谢仲洋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出席者聚精会神聆听两名主讲人对路名由来的精彩分享。

(巴生25日讯)路名,还真关乎你我的事!

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高级讲师林德顺博士认为,为道路命名应尽量简单化,毕竟路名还是要回归到让人使用的功能;所以他欣赏英殖民时期英国官员为路名使用最简单的名字,例如他在班达马兰新村进行田野调查研究的“杨路”(Jln Young)等。

ADVERTISEMENT

他举例,为路名冠上一大堆人物勋衔称号,不见得能为道路或地方带来多大效果,例如敦依斯迈花园或某某教授路等,人们都会自动将其简化为“TTDI”或其他简称。

“当前存在许多把原有路名改名的情形,其实当局应该要找出新路来命名,而非覆盖原有路名的意义,这也造成当地商业及的增加,如商店、住宅和公共建设等,都需花钱更换本身的路名地址。”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林德顺:为道路命名应尽量简单化。
早期以地理状况命名

他指出,早期的地名和路名,往往是以一个地方的地理状况为名,例如位处十字路口的十字港(Simpang Ampat)、淡水(Air Tawar)、黑水(Air Hitam)等,直到后来政府掌握了道路命名权力,便为路名灌入意识形态。

林德顺昨午在巴生班达马兰新村“班厝”人文故事馆,配合“道听途说班村人文展”举办的《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指出,在政府为道路命名前,也有民间为地方和道路取名的情况,因此形成官方与民间出现两个或更多的名字。

“在英殖民时代有许多华商,因捐献地段给公共用途,使得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他们的名字都成为路名。我收集到的巴生华商特点在于精通英文,与英殖民政府地方当局(巴生洁净局)及皇室关系良好,甚至马来文也很好。”

他形容,这些商人翘楚在商业上取得很好成就,有能力对外捐献所以被看重,就如1884年在槟城出生的华特安斯里杨医生(Dr Walter Ansley Young JP)的马来文也很好。当时的致富途径,要先当公务员建立人脉后辞职从商,需精通英文和马来文。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蔡立豪(中)强调路名是重要的人文资产。右为林德顺;左是主持人郑宇晴。
认识人名路牌的故事

他透露,根据收集到的文献和剪报,在20世纪30年代时,还增设了为道路命名,需获得雪州苏丹同意的条件。

一个路名,除了是人们如今输入在手机卫星导航上的地点,也是一个地方的架构。这些名字能出现在路牌上,背后必定有其原因。他们或是成功企业家、教育人士等社会精英,正是这些人完善了社会架构,造就了现在这个你我生活的地方。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路名是组成一个地方架构的特色,与在地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路名可产生在地连接

也是《班达马兰新村志》作者的林德顺表示,路名研究的背后意义,在于提倡在地连接,希望让在地人能知道路名的由来,例如班村的臭豆路(Jln Petai)的由来和意义、陈尧阶路(Jln Chan Ah Choo)的主人翁究竟是谁等。

他指出,班达马兰新村一些以乔木命名的路名,能让居民学习机会教育,比如家长让孩子知道怡保路的Ipoh树,是一种树皮会流出毒液的树,从而让自己对生长土地产生感觉。

“在新村里头找得到的马来土产,例如班村有梨巷(Lrg Lai),单看路名并非华人的‘赖’姓。这能让外地人来到产生亲切感,是向人介绍巴生的历史知识库。”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蔡立豪:进行华人史料收集工作的原则,“先求有,再到好、接着细致化”。
蔡立豪:无需冠勋衔称号
路名应浅显易懂

文史工作者蔡立豪认为,就算官方有为道路命名的功能和权力,但民间依然有对路名和地名的约定俗成称呼,例如吉隆坡“敦陈祯禄路”的前身“祯禄路”(Jln Cheng Lock)、秋杰路(Jln Chow Kit)和纪念著名锡矿大亨陆佑的陆佑路(Jln Loke Yew)等,都让人一目了然。

他强调,路名的功能在于指引,应以浅显易懂的概念让人掌握,因此后人更无需去为路名冠上一大堆冗长的勋衔称号等。

对于坊间有看法指华人民间对“吉隆坡”取自Kuala Lumpur的音译,或是源自“Kelang坡”的意义,即华人先贤从中国下南洋,先从巴生河口上岸,之后到吉隆坡矿区的“先有巴生、后有吉隆坡”的说法,他不排除这番可能性。

他引述早期的中文报章广告指出,商号的地址只写“吉隆”,而“坡”是视当地城市发展而附加的,例如有巴生坡、芙蓉坡等。

“巴生的发展肯定早过吉隆坡,华校是在1910至1911年才有现雏形,在之前都是方言学校。当时最大的华人活动就是(中华民国国庆)双十节,侨领用华语发表,当地社区领袖便转用在地方言如巴生福建话传达,形成在地会馆的特色。”

大都会/路名关我什么事讲座/6图
班村故事馆人文讲座《路名关我什么事?》出席者众多。
完善大马华人史料3步骤
求有 做好 细致化

也是《吉隆坡华人路名地图》作者的蔡立豪强调,路名是重要的人文资产,如能善用便能体会华裔在这个国家的珍贵资产和参与建设的建国史。

他认为,作为生活在现代的大马华人,应善用目前条件,把以前没整理好的资料做好,“先求有,再到好、接着细致化”,才能把大马华人史料进一步完善。

他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吉隆坡的街道数量不超过10条,当时为公共道路命名,必须取得洁净局(地方政府)官员的批准。

他举例,在吉隆坡城中城国油双峰塔的嘉炳路(Jln Kia Peng),便是纪念锡矿家朱嘉炳(Choo Kia Peng)。后者虽在60年代去世,但道路早在30年代便已命名。

“拥有太平局绅勋衔和担任吉隆坡市政局成员,且和英殖民官员关系良好的朱嘉炳住在现今路段,当时是吉隆坡的一个小山坡。”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