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運用及交通規劃家吳木炎認為,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系統在過去50年內,不斷從失敗中“成長”與改善,政府必須制定更具有吸引力的政策,以提升公共交通的搭客量。
他坦言,公共交通一般上都是一門長期虧本的生意,不管規劃得多好,如果沒有一套讓公交系統更具吸引力的政策,例如壓制其它交通,公共交通則難以“生存”。
ADVERTISEMENT
他舉例,新加坡實施汽車入城收費制,同時擁有完善公共交通系統,如此一來使得公交具備吸引力,搭客量大增。
隆公交難與私人車競爭
吳木炎說,公交本應是人們首選的代步工具,但吉隆坡達不到這個目標。
“政府這邊廂鼓勵人們搭乘公交,減少開車,但那邊廂卻做不到,反而不斷批准進入市中心的高架天橋,這種情況確實多次發生,從而對搭乘公共交通的目標產生矛盾。”
他強調,如果缺乏吸引公眾不開車、以搭公交為首選的策略,公交是沒有辦法吸引龐大數量的公眾使用,在吉隆坡,公共交通確實無法和私人車輛競爭。”
吳木炎說,吉隆坡在50年的公共交通一度都是在失敗的過程中演變。
七八十年代巴士生意賺錢
他指出,公共巴士在七、八十年代最為旺盛,當時大部分的公交都是由華人經營的小型巴士,例如東方巴士、聯成巴士、和合巴士等等。
“那個年代,巴士都是由股東們自己開、售票,自己做經理,所以都是賺錢的。”
“80年代還有迷你巴士,雖然座位較少,只有大約20至24個座位,但那時候需求也很高,也是巴士素質、效率最好的年代。”
私營化後虧損清盤財部接手
吳木炎說,直到90年代,多家小型巴士公司被收購與私營化,由Intrakota接管成為最大的巴士公司。
“早期是有良性競爭,服務也好,但是之後部分服務被壟斷,行政結構也不一樣,巴士維修都出問題,結果蒙受虧損,清盤收場。”
吳木炎表示,吉隆坡在90年代與接近2000年代,陸續啟用安邦線輕快鐵、格拉那再也線輕快鐵及單軌火車,可惜私營化的公司最後還是清盤,最終由財政部出手收購來挽救。
他認為,政府從2000年代開始才開始注重公共交通系統,起步較慢。
“我們都在失敗中成長。不管如何,我們不期望公共交通服務賺錢,但至少它不會成為政府長期的負擔,可以有錢建造,但不能長期依靠政府來扶持它的操作。”
MRT 3扮演協調角色
吳木炎指出,捷運第三路線(環狀線)(MRT3 Circle Line,簡稱MRT 3)將會在安邦線輕快鐵、格拉那再也線輕快鐵、單軌火車、加影捷運線與即將分階段開跑的布城捷運線(MRT Putrajaya Line)之間,扮演綜合與協調的角色。
他說,過去10年內,從規劃加影捷運線開始到如今,國外的捷運操作與各個方面的科技都神速發展。
他表示,現在策劃的MRT 3是數年後完成,但科技絕不能落伍,否則未來啟用後都落後於人了。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