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手作物品最有溫度,畢竟生活在這科技幾乎全面取代人力的時代裡,人們日常用品、食用品都是經由機器製作而成的,因此經由手工製作的物品或食品就顯得更為珍貴。
ADVERTISEMENT
面線寓意長壽,吃長壽麵除寓意延年益壽以外,也代表敬老;面線對福建人和客家人而言,是一種象徵著長壽、吉祥的麵食,還具有驅邪、除晦氣、保平安、闔家團聚等的深層含義。
手工面線的製作過程繁瑣,要充分用搓、揉、捏、擠、壓、拉、甩等精湛手法,在經過揉麵、割面、搓面、上面杆、拉麵、醒面、抽面、甩面、曬面、掛麵及蒸麵等10多道工序精心製作而成。
本期《老就是寶》要向讀者介紹位於巴生加埔路一間經營超過半世紀之久的“興化手工面線廠”,且來聽聽這位第二代接班人蔡國明的故事。
小食館暗藏制面廠
每天早晨,在天還未亮時,許多人還在被窩裡賴床跟鬧鐘搏鬥時,這間隱藏在巴生與加埔路邊界的興化手工制面廠,裡頭的麵條師傅蔡國明,就已開始熟練的卷面、曬面,希望藉著一整天陽光,讓麵條散發出承傳百年的風味。
當記者抵達該制面廠,外面是掛上“明盛肉骨茶小食館”,這也讓記者誤以為行駛錯地點,殊不知這個地方除了是蔡國明的小食館之外亦是一間制面廠。
採訪當天豔陽高照,踏入廠後只見蔡國明與其兩名兒子被太陽嗮得汗流浹背,父子三人正分工合作進行抽面、甩面、曬面、掛麵。
看著蔡國明小心翼翼拿出凌晨揉搓好的麵條,端出來嗮太陽,細心且耐心地來回拉扯著麵條,儘管背部衣服已一片溼瀝瀝,但他依然不言累繼續做,由此可見每一條面線都是誠意十足的。
回家繼承傳統手藝
生於1957年的蔡國明,如今已65歲,看著眼前淳樸且真誠的他很難想象他是一名制面技藝的傳人。
他受訪時指出,其父親是中國莆田人,從小就跟在父親身邊學習製作興化面線,父親的手藝是從上一代祖輩那裡習得的,之後父親就開始自立門戶製作手工面線。
“我從15歲就開始跟父親學習如何製作面線,16歲時就開始自己做,中學畢業之後有到外面機械廠工作過,惟在外工作一段時間後,還是決定回家繼承父親這一門傳統手藝。”
言談間,蔡國明總是不經意提到“吃麵線是福建人的傳統,也是華人習俗的一個文化。”由此可見,他是一位非常注重華裔傳統習俗文化之人。
他說道:“好巧不巧,那時90年代亞洲就發生金融風暴,國家金融體系也發生危機,在外替人打工也是困難重重,因此索性回家繼承父業,從此人生與麵條結下了不解之緣。”
手工面線粗細大小不一
詢問他為何不使用機器制面時,他說,從他父親那個年代制面至今,他們只有改用機器攪拌麵粉,其它程序皆以純手工製作。
“以前,我們用人手在3個大甕裡,將麵粉和水混合均勻後,放進大盆中用手搓,我年輕時一個人可搓幾盆,每一盆約搓400下,那時因為年輕有體力,所以身體還能負擔,如今年紀大就不行了。”
制面線耗時2天
中國莆田也稱興化人,而興化面線則是莆田特色麵食,而興化面線向來以“細絲如發、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而聞名。
蔡國明表示,吃麵線是福建莆田人的傳統習俗亦是該籍貫的傳統的麵食,逢年過節、喜事祝壽,莆田人都少不了它,一碗平凡的面線隱藏著人生平安團圓的涵義。
談及製作面線的時間線,他說,製作面線的主要食材為高筋麵粉、茨粉、鹽、食油和水,時間是15至16小時之間,而一天只有12小時,因此做面線的時間線是為期兩天。
他表示,手工製作的興化面線,形狀較扁平,入口軟滑Q彈,要分辨手工面線和機器做的面線很簡單,用手工拉出來麵條有粗有細,有頭有尾,大小不一,而機器做的面,長短一致,粗細一致。
無防腐劑 添加較多鹽
他透露,其面線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所以在制面時,就需要多添加較多的鹽分,因鹽有防腐的作用。
他提醒民眾在煮麵時,必須要將面線放入熱水煮、燙一遍,以便過濾面線表層的鹽分。
“做面線是一場體力拉鋸戰,從每天凌晨4時開始就要將昨天旁晚搓細的麵條掛在一串串木材上,以便讓麵條發酵,早上10點再將凌晨掛好的麵條拿出去嗮太陽及進行拉麵,嗮至下午2、3點後再收面、儲存及包裝。”
人力速度無法與機器相比
蔡國明表示,如今每日需要製作100多公斤的面線,在農曆新年前夕則需要200多公斤的面,以應付顧客的訂單及市場需求 。
他說,製作200公斤的面已經是他的極限了,因為面線都是靠人工手工製作的,人力速度無法與機器相比。
他指出,隨著市場的擴展,以及各地區人士不同的需求,在巴生區一帶已沒有多少家面線廠家還堅守純手工製作了。
他還說:“我從沒想過要改用機器制面,因為只要面的口感有一點改變,消費者馬上就能察覺到不對勁,這樣也會砸了我的老招牌,不可取。”
繼承衣缽 無需看人臉色
對於很多人而言,繼承父業猶如一道枷鎖,因這是一個責任、束縛,不過對於蔡國明而言,他認為,繼承父親的衣缽沒什麼不好的,如果在外工作,就要看老闆的臉色,還需要面對職場複雜的人事問題。
“自己做就無需看人臉色謀生,也可讓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好走些,過得也舒心,所以繼承父親的手藝,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談及在其製作面線的生涯中,最令他難以忘懷的事件,便是其中一年的九皇爺誕,當時一直下雨,從初一降到初八,製作好的面線無法拿去外面嗮太陽,面線就無法嗮幹、保持營養及耐久,以致於讓他連續丟了8天的面。
“連續丟了8天的面,說不心疼是假的,不過我也只能接受現實,畢竟製作面線的成敗還是要看老天爺的‘心情’,當時只能自嘆倒黴。”
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大不如前,容易疲倦,因此如今幫忙蔡國明製作面線的還有其2名兒子;他們3人就每天分工合作,曝曬在太陽底下揮灑汗水,將隔日凌晨時分做好的麵條拿出來嗮太陽及進行拉麵,各道工序。
採訪告一段落後,他突然對記者說 :“即便傳統手工行業,有一天會被時代所取代,但我絕對不會被淘汰。”
巧合下研發肉骨茶麵線
蔡國明的面線廠旁邊還藏匿著一間“明盛肉骨茶小食館”,原來這是由他妻子黃曉媚負責打理的,因妻子家族從事肉骨茶生意多年,不過他們是在一次機緣巧合之下研發了肉骨茶麵線這道料理。
他說,妻子開始推出肉骨茶麵線,是在某一天有一名顧客詢問“面線可加入肉骨茶內一起煮嗎?”因這名顧客的建議,妻子就開始嘗試烹煮,豈料面線與肉骨茶的結合,獲得不少民眾的喜愛。
“如今生活還是過得去,即便面線生意不受落,還是有妻子的小食館可從中輔助生活,填補家用。”
興化面線,細細長長,蔡國明一家人的感情也因為面線而緊緊繫在一起,如細水般長流,長長久久,而他們給予彼此之間的更多的是無聲的陪伴。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