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百獸之王的老虎,早在幾千年的黃河文明,就有出現各種以“虎”有關的文化,無論是在文字、語言、詩歌、文學、雕塑、繪畫、戲曲、民俗、傳說、神話或生肖等,老虎的文化無所不在,源遠流長。
在華人的傳統文化中,老虎也一直被視為權力或力量的象徵,並且讓令人敬畏,包括最廣為人知“虎符”,就是春秋戰國時代最重要的調兵憑證,是權力的象徵。
ADVERTISEMENT
“虎爺”扮演地方守護神
然而,老虎在道教信仰中,也有以虎為形象的“虎爺”神祇,或一般上認為是山神、土地公或大伯公的座騎,過後才逐漸演變成虎爺,扮演著廟宇、村莊、地區與城市守護神。
然而,我們的先輩從中國飄洋過海到南洋後,各籍貫的華裔也延續過去的宗教信仰,在落地生根的南洋建立起廟宇,其中不少廟宇都有供奉虎爺,惟通常安爐在主神祇下方。
由於受到香港及廣東沿海的影響,“拜虎爺,打小人”的習俗也在馬來西亞盛行,每年的驚蟄日,或俗稱虎爺開口日,不少善信就會到廟宇拜虎爺。打小人,以希望趕走身邊小人、驅除黴運,化解生活、工作及學業上的阻礙,並且也祈求獲得貴人的相助。
宗孔堂和聯合廟供奉虎爺
作為開埠超過百年的巴生,就有不少廟宇伴隨巴生髮展迄今,其中巴生市區的宗孔堂和聯合廟同樣都有百年曆史,而廟宇內就有供奉超過一世紀的“虎爺”神像。
丁秀德:百年宗孔堂虎爺 石像雕塑
巴生宗孔堂主行丁秀德向《大都會》社區報記者指出,宗孔堂在巴生建立超過110年,而廟內的供奉虎爺,同樣也有超過百年曆史。
他說,廟內的虎爺是採用石像雕塑,與現在的雕像材質大不相同。
他披露,虎爺石像是以老虎的形態來雕刻,所以外觀上就能看得出是老虎。
“虎爺最重要的日子就是虎爺開口日,而今年落在農曆二月初三,亥時兩刻或晚上9時30分,屆時善心就能前來祭拜虎爺、打小人。”
他補充,據民間傳說,民眾若運氣不佳或遇到小人,可在虎爺開口日當天拜祭,以請求虎爺改運,趕走小人,化解一切厄運,反招來貴人扶持。
他說,在馬來西亞,民眾都會準備生豬肉、鴨蛋和豆乾來拜祭虎爺,而且還會利用清香點在小人百解符上,消除黴運。
“驚蟄日當晚會迎來非常多人,甚至有善信半夜前來祭拜虎爺和打小人,非常熱鬧。”
蘇進發:聯合廟虎爺走過百年歲月
巴生聯合廟廟主兼乩童蘇進發則表示,聯合廟成立迄今也逾百年,而廟內的虎爺也同樣有百年“歲月”,是一尊石像的虎爺。
他說,該廟原本有一對的虎爺(兩尊),但多年前其中一座被醉漢破壞力如今僅存一尊而已。
他披露,為免珍貴百年的虎爺石像被破壞,理事過後就築起鐵閘鎖緊。只有在拜祭活動上才會打開,甚至在驚蟄日時搬出來,以方便善信門祭拜。
“據我瞭解,巴生擁有大約400家廟宇,其中大多數都有供奉虎爺,所以祭拜虎爺的文化習俗在南洋一帶非常常見。”
他補充,也有一些善信遇到不順心時,會在每月的初二或十六前來祭拜,以驅黴改運。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