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社區:美拉華蒂花園
如果你知道我們日常使用的水源是來自河流,還會把垃圾丟入河流或溝渠嗎?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們平時飲用的水是來自哪裡,為什麼河流不斷被汙染,導致我們經常面對制水。其實只要我們有一份責任感,瞭解河流的重要性,不去汙染河流,就能夠享有乾淨的水源。
ADVERTISEMENT
一群河流保育義工組織,由最初創立的4人自掏腰包,只掏了400令吉就開始美拉華蒂花園(Taman Melawati)的河流保育計劃。
每週末進行河流保育
這個河流保護組織“The Alliance of River Three”,由肯尼迪在2018年9月成立,其他聯合創辦人是曼蘇、莎麗娜及杜淑賢(Syuen),他們同時也是“美拉華蒂花園河流三的巴生河之友”(FoSK TMR3)。
連續3年來,他們每個週末風雨不改到美拉華蒂花園的巴生河河畔進行河流保育工作,從原本髒亂及野草叢生的河畔,已成了景色優美的河畔公園。
該計劃是一項河流保育(Conservation)、保護(Protection)和修復(Rehabilitation)或復興(Rejuvenation)計劃,簡稱河流復甦(CPR)計劃;採用大掃除行動教育(GREduAction)方式,打造一個由人民推動、設計、主導和建設的河畔公園。
盼建造8公里長河畔公園
他們希望,能持續這項計劃,延長河畔公園的步道,目標是建造8公里長的美拉華蒂花園河畔公園,但目前僅有1公里步道,還有很遙遠的路程,但他們已擬定路線圖,將是一個圓環式的河畔公園。
另外,在這項“旗艦版”的河流保育計劃取得成功後,他們在兩年前也開展“姐妹版”,將該計劃“搬”至谷中城一帶的巴生河,成為“谷中城河流三的巴生河之友”(FoSK MVR3),由杜淑賢等人負責。
歡迎每週六日加入做義工
義工在每週六日早上9時至11時,都會前往進行河流保育工作,星期六在拉華蒂花園河畔公園,星期日則在谷中城河畔公園。若公眾或居民想參與,可在有關時間現身,無需提前預約或報名。
生物多樣性步道
可發現許多小動物
《大都會》社區報記者在杜淑賢的帶領下,實地走訪這個由民間組織所打造的美拉華蒂花園河畔公園,從中瞭解他們如何為河流保育工作默默付出。
杜淑賢指出,美拉華蒂花園巴生河的左右兩個河畔公園,各設有兩個步道,分別是生物多樣性步道(Biodiversity Trail)及RVK步道,意即毗鄰克門沙(Kemensah)住宅區的河景步道。
她說,走在生物多樣性步道,會發現有很多小動物,如蝴蝶、蜻蜓、鳥類等,這就是生物多樣性的特色。
她解釋,他們的工作就是進行生物多樣性的鑑定,使用“iNaturalist”的手機應用程序,只要拍一張照片,就會知道這是什麼動植物,並會設立標籤,從中學習這些動植物存在這個環境的重要性。
授粉維持生態系統平衡
她指出,授粉過程(pollinate)是生態系統中重要的一環,蝴蝶和蜜蜂授粉、採花蜜,植物才會長出花朵、果實、種子。
“我們發現,在城市中就算有花朵也未必會招來蝴蝶蜜蜂,其實我們的生活80%是依賴著授粉過程,但隨著逐漸城市化、商業化及工業化,為了更快讓果樹結果,農民就會使用農藥,蝴蝶和蜜蜂在授粉時可能就會被農藥致死,所以要種更多授粉花朵,保護及幫助它們授粉。”
她也說,該組織在河畔公園的上方打造了一個授粉花園,栽種了不同的花卉,專門吸引蝴蝶及蜜蜂,他們也在河畔設立小型授粉花園,由義工負責照料。
杜淑賢:教育民眾河流不是大溝渠
河流是所有生命形式的生命線,為何卻常被人們視為“大溝渠”?
杜淑賢表示,該河畔公園有別於其他公園,這是人們自己建立的公園,當然基本設施是由政府負責,但維護、辦活動等都是社區民眾的參與。
“我們通過行動教育,來讓人們知道河流是我們的生命,沒有乾淨的河流,就不會有乾淨的水飲用,這些不能只在教室內教授,學校可能也沒教這些,必須直接在河畔解釋給大家瞭解。”
她指出,如今大家都能享有乾淨水源,每個月的水費又如此便宜,因此,覺得河流對生活的影響不大。
“試想想,如果每個月的水費數百令吉,環境受到破壞,生態失去平衡,就等於邁向世界末日了。”
不要將廢料倒入溝渠
她說,為了不要邁向這個最糟的階段,每個人就要做好自己本分,因為河流關係到每個人的生活,不要再將河流視為溝渠。
“我們要如何保護河流?就是什麼都不要做,不要亂丟垃圾,包括家用、工業或廚餘垃圾,不要將這些廢料倒入溝渠,河流就能復原,河流會自己顧自己,自我修復。”
居民瞭解運作後自發參與
杜淑賢表示,該組織保育河流的舉動也感染了附近的居民,居民在瞭解運作後開始參與其中,他們也會感受到“所有權”(ownership),因為這是他們的河畔公園,這裡全都是義工,沒領分毫薪水,但每個星期都熱衷參與。
他們設下12年計劃,即在2030年完成建設一個全面運作的“美拉華蒂花園河流三公園”,再由雪州政府向聯合國建議列為地質公園,並移交給美拉華蒂花園居民協會或社區組織管理。
“我們的目標是教育、邀請和喚醒參與者及義工,通過行動教育恢復、重新構想和重建河流及河岸,採用大掃除行動教育方式,以STEAM教育(科學、科技、工程、藝術、數學)建造美拉華蒂河畔公園。”
她透露,當美拉華蒂花園及谷中城的河畔公園計劃成功後,他們會向政府提呈報告,希望政府配合推動至全馬進出同樣的河流保護工作,而並不是向政府“討錢”。
“我們沒有對外要求捐款,也沒有向政府申請撥款,但有者看到我們的貢獻,就會自動捐款,我們是以低成本來維持河流保育的影響力及永續性。”
社區組織不能依賴政府撥款
杜淑賢強調,如果抱著有撥款才能進行社區工作的心態,就已經是失敗,社區組織不能依賴政府撥款,必須依靠民眾自己的力量才能維持。
她補充,他們也會定時舉辦“劇場會議”,鼓勵不同年齡層的人到河畔參與,每集都是以用故事方式來分享河流、生物多樣化的重要性,在疫情期間則轉為線上模式。
他們會進行公民科學實驗,檢驗河流酸鹼值(pH),河流分為5個等級,第5級是最糟糕的,美拉華蒂花園的河水是第二級,有時是處於2A或2B級,至於谷中城一帶的河水為第三級,處於中性值。
因撿垃圾而成立保育組織
之所以會成立該河流保育義工組織,是因為原本互不相識的肯尼迪與曼蘇,兩人分別在河邊撿垃圾時,因“一個眼神對上”,兩人就開始成立組織,一起推動河流保育工作。
肯尼迪表示,其實只要想學關於河流的知識,河流會教你,必須要做的就是肯花時間,而且河流也是一個“聚集”的地方,讓他遇見工程師、教授等專業人士,互相分享心得。
“我本身有經營自己的生意,但每逢星期六一定會過來,平時也會抽時間過來,我們很享受過程,看到垃圾就會自動撿起來,也吸引各種族人民一起參與,這就是大馬。”
盼喚醒政府 民眾醒覺意識
曼蘇表示,雖然他是名水務工程師,但清理河流的工作與工程師的職務毫無關係,他也是逐漸學習河流知識,希望喚醒公眾及政府的醒覺意識。
他指出,原本這裡就像雜草叢生的森林,如果沒人打理的場所,可能會被人丟棄垃圾,要開闢為河畔公園就必須要有步行道,才能走入河畔,這是主要的基設。
他說,不管是洗衣機、廚房、食肆排水系統所排出的汙水,都是排放到溝渠再到河流,整個大馬都是如此,而90%水供是來自河流,並不是來自水壩,其實這很重要,讓大家知道水供來源。
“我們是河流的好友,必須友善對待河流,我們的河流並不是骯髒,而是受到汙染,這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