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發五金商 網售拼佳績
46年老字號轉型




報道/陳佩絲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傳統五金店如今隨著大趨勢試著讓“線上線下”銷售平臺相互融合,而且注重“諮詢服務”,甚至傳授消費者生活小竅門,成為大家的日常生活小幫手,贏得青睞!
ADVERTISEMENT
顧名思義,五金指的是金、銀、銅、鐵及錫,也作為常用金屬或銅鐵等製品的統稱;五金材料的產品,通常分為大五金及小五金兩大類。
大五金指鋼板、鋼筋、工字鐵及各類型鋼鐵材料;小五金則是安裝在建築物或傢俱上的金屬器件和某些小工具,如釘子、螺絲、鐵絲、鎖、合葉、插銷及彈簧等。

五金店一般上都是指售賣小五金的商鋪,在本地市場向來競爭激烈,更是許多人創業的首選之一,以致數十年的傳統五金店,不但面對大型五金連鎖店的壓力,還得應付同行的競爭。
正因如此,部分傳統五金店不得不轉型,從線下的實體零售轉型成線上網購,或拓展其他產品和提供維修服務等,以重新塑造品牌再出發。
楊忠源:從板廠轉戰五金
巴生就有這麼一家從1975年創業迄今的“源發五金商”傳統五金店,多年來都憑著好口碑和“接地氣”的諮詢服務,收穫不少忠實顧客。
該店業者楊忠源(83歲)當初就是看準家鄉市場,並在家人的鼓勵下,回巴生開創五金店,店鋪更經歷2次搬遷,才搬遷現在的中路地址。

他受訪時對《大都會》社區報記者指出,身為巴生人的他原本在士毛月從事板廠生意;隨後直接賣掉板廠,轉身投入五金行業。
“當時巴生的五金店並不多,加上是屬於自己的地方,看準市場後直接開店出擊。”
店鋪經歷2次搬遷
他說,剛開始時,他是在黃梨街(Jalan Nanas)開店,之後搬到黃梨倉街(Jalan Gudang Nanas);直至10多年前,才搬到中路現址。
“當時,大巴剎原本也坐落在黃梨街,可是大巴剎搬遷後生意大不如前;加上店鋪租約屆滿,決定搬到中路。”

他也笑言,在從事板廠之前,也是一名中學華文教師,也當過媒體通訊員;惟最後決定從商大展拳腳。
疫情LRT3衝擊 轉線上服務
同時,楊忠源披露,創業以來當然面對不少風雨,除了近年店鋪前興建輕快鐵第三路線(LRT3)導致生意受挫之外,現在的冠病疫情,也是一大挑戰。

他說,在疫情和LRT3工程的衝擊下,生意額已下滑至少50%;如今,儘量避免顧客入店,以降低染疫風險。
“我們不得不設法改變經營模式,否則很快就會被淘汰。所以,疫情期間就通過電商平臺,經營線上服務,惟還需一步步地摸索、改進。”
楊淑雲:教顧客DIY更省錢
開始繼承父業的女兒楊淑雲也指出,該店秉持的理念就是傳授生活小竅門,即教導顧客如何“DIY”,讓顧客更省錢。
她舉例說,一些顧客因不會更換水龍頭,就會要求她介紹技工上門替換;可是,若要聘請技工師傅,收費至少得50令吉左右。
“所以,我會指導對方怎樣換水龍頭,凡是能自己解決的問題,都儘量傳授知識給顧客。但如是大工程,還是要請技工幫忙的。”


她說,或者顧客想找某種商品,可又找不到類似貨品,她就會設法配合顧客需求,將商品改造成對方所要的款式。
一般五金店是最大競爭對手
“我也有加入一個人脈交際和商業引薦的平臺,每個領域只有一名會員參與,所以不會有所衝突;在裡頭,大家可以互相引薦。”
對她而言,現階段最大的競爭對手,並非大型五金連鎖店,反而是一般五金店;尤其在90年代開業至今,五金業就成為十分具競爭性的工商領域。
須提供良好服務與時並進
另一方面,楊淑雲指出,不少五金店紛紛猛攻消毒防疫和衛生防護商品,把握新商機,奮力掙扎求存。

她說,該店在疫情初期購入口罩來賣,可當時來貨價貴,貨到後不久市場竟跌價,所以現今也面對虧損。
“我們現今也有賣防疫隔離板,擱在餐桌上,區分食客之間距離,或在辦公桌上,阻隔同事的飛沫,阻斷傳播鏈。”
無論如何,她認為,傳統五金店必須提供良好服務,並且不斷地與時並進,才能在商場上分得一杯羹。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