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起守業 | 你網售 我賣運動器材 文具書店若海求生




報道/陳炟諭
今年的你,可有買過文具,甚至買書本雜誌來閱讀呢?
ADVERTISEMENT
在這大型書局林立和網絡科技發達的年代,加上今年初突如其來的一場冠病疫情,讓原本就經營艱困的社區小眾文具書店,猶如“雪上加霜”,生意大受打擊!
不過,面對疫情衝擊,文具與書店業者究竟能否在逆境中繼續生存,抑或化整為零,選擇“轉型”來開拓更多元業務,以彌補文具和書籍銷售欠佳困境;還是直接面對和接受現實,慢慢地熬過疫情消退,坐等明年春天的到來?
這一期的《疫起守業》系列,本報記者走訪巴生兩家文具書店,以進一步瞭解業者困境,如何在疫情當下,掙扎求存。
海順書局由第三代接手
位於巴生市區的海順書局,是一家逾50年的“老字號”書店,目前由第三代接手。
負責人顏子凱受訪時向《大都會》社區報記者指出,書店的業務主要來自學校、補習班及門市,包括在學校設販賣部、為補習班提供作業簿及在門市售賣文具及課本等,尤其小學各年級的課本及作業部,該書局都一應俱全。

顏子凱:書店自行吸納虧損
顏子凱坦言,學校業務是該書店重要業務之一,但學校因冠病疫情和行管令關係,學生今年幾乎都無需到校上課;惟販賣部還需繳租金,書店只能自行吸納虧損。
他說,在行管令期間,補習班也同樣不能開班;書店在這方面的業務也幾乎掛“零”,影響非常大。
“如今,我們只能依賴門市生意,但門市也是在開學期間才有好轉。一些家長會過來買參考書給小孩學習,只不過這只是佔少數而已。”
講究“人情味”不裁員
海順書店講究“人情味”,儘管書局的業務今年大幅度受影響,但書局在這艱困時刻,並沒有解僱任何職員,尤其職員都已“奉獻”書局多年,反而應該在這時刻給職員一分踏實和安心,至少有安定工作,方能熬過疫情難關。
顏子凱說,書局所聘請的員工都是本地人,而且已在書局任職多年,恪盡職守,工作能力及態度都比如今的年輕人好;書局雖面對業績衝擊,但依然會與員工共渡時艱。
疫情加速線上轉型
疫情掀起網絡“商機”,作為傳統書局的海順書局,也重新開始“正視”網絡銷售管道。
顏子凱指出,面對疫情衝擊,書局依然兢兢業業地經營下去;在行管令期間,亦開始專注在經營臉書,盼能帶動銷售額。
他說,書局的臉書很早之前就已架設,只不過沒特別重視;但或許疫情出現轉機,書局也利用社交平臺來做網購生意。
不過,他坦言,經營臉書並不容易,畢竟顧客無法見到實體書本和文具,會有很多問題。所以,書局仍需安排人手進行客服回覆,逐一回答顧客疑問。
網絡開拓新市場
也因如此,他說,網絡也讓書局有了來自全馬各地的顧客,開拓新市場。然而,因需要承擔郵費等,實際盈利並不高;不過能從中建立良好關係與多元化銷售管道,對書局的未來也是好事。
“疫情確實對書局造成極大衝擊,我們如今也只能等待疫情早日結束,大家回到正常生活,學生開始上課,書局至少能恢復過去的生意境況。”
郭亞財:文具書店榮景不復在
與此同時,另一家在永安鎮經營40多年的文華文具書報社業者郭亞財則表示,政府於今年3月中旬實施最嚴的行管令之時,文具店好在有售賣報紙,還能繼續半開門營業;但整體生意還是大受影響。
他無奈地說,傳統文具書店過去的榮景已不復在,在還未有冠病疫情前,傳統文具店生意本來就今非昔比;如今疫情來襲,卻加速衝擊傳統文具店,尤其行管令,學校沒上課,運動場所不能運動,導致生意直接減半!
他坦言,即使行管令期間能賣報紙,但報紙整體銷量也受影響,對於文具店也幫助不多。
“疫情壓到我們苦不堪言,但我們又能怎樣,暫時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現代人趨向網絡獲取訊息
翻著覆蓋灰塵的金庸書籍,郭亞財不勝唏噓地向記者說,文具店早期售賣許多連載書籍、小說或雜誌,因手機運用時代,加上現代人趨向在網絡獲取訊息,造成這類書籍幾乎已無人問津,傳統文具書店逐漸走向沒落,經營艱困。
他直言,為了生存,該文具店幾乎全年無休,即使新年期間依然開門營業衝業績。
他說,由於運動的盛行,該文具店也不再侷限售賣文具或書籍,開始轉售運動器材,甚至還提供羽毛球拍綁網線服務。
“沒疫情時,一天最高可以綁15支球拍網;但如今雖允許恢復運動,因疫情影響,運動的人也不比過去多,現在每日差不多隻能綁幾支球拍網而已,甚至很多時候是掛‘零’的。”

郭亞財:不懂如何運用科技
郭亞財哀嘆地說,文具書店行情已無法恢復當年勇,也不知還能繼續苦撐幾年,況且他自己也不懂如何運用科技,確實面對競爭困難。
不過,幸好郭亞財的孝順兒在自己沒上班時,會才店裡幫忙,甚至協助顧客提供電腦影印服務等,至少讓傳統文具書店能跟隨時代腳步前進。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