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SPM

1.这回轮到我“被教育”了! “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平时学生犯错,我总是让他们写文章长知识。这次轮到我“犯事”,他们岂会轻易放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明明是星期三,我却把时间表记成了星期四。按照“错误的记忆”,4A原本没有华文课,我却安排了一场辩论比赛。而本该有课的4E直接成了“弃婴”。 等我辩论结束后神清气爽地走到4E教室门口,他们起哄说:“老师,你的课已经过了。”我当场石化,脑袋里一连串问号:“我的课不是第三、第四节吗?”回过神来,才明白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表。 我试探性地问他们:“那刚才两节课,你们都干嘛了?” 他们同声同气:“站着朗读了3篇文章。” 嗯,真乖。 “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你3次,都找不到。你的闺蜜还打电话给你,你都没接。” 就是那么恰巧,我当天没带手机出门。因为担心辩论赛激烈声会吵到SPM考生,所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他们当然找不到我。 接着,判决书下达——“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全班热闹起来,像似支持同学的建议。哦,这回轮到我感受“被教育”的力量了。我对他们回眸一笑,僵硬得像断了电,然后瞬间消失在课室门口。课室里传出笑声。我心里嘀咕:行,我写,反正我天天都在写!写完再让你们写读后感,看你们后悔不后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既然是华文课引发的,就当抒发我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吧! 2.华文让我踏上写作之路 当年,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便对华文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手机、少有诱惑的年代,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中。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我怀抱着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每天清晨4点就设闹钟起床,点起油灯细细品读。后来,在二姨家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日报》。由于家里没有订报纸,我便经常跑去二姨家读报。那时,我特别喜欢追读报章上刊载的严沁小说——《鬼屋》。 偶然间,我又发现了报纸上的“莘园”版投稿天地。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流连忘返。渐渐地,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开始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渴望。从此,我对华文的热爱更加深厚,为写作迈出了初始的一步。于是,我用笔名“雅雅”开始了写作之路,用笔尖把文字爬成一格一格的小世界,投稿给《马来西亚日报》的“莘园”版。幸运的是,不少作品被录用刊登。这让我备受鼓舞,加上稿费的激励,写作变得格外勤奋。起初,我的文章大多是虚构的小故事,后来,我尝试写小说。或许是因为对小说的热爱让我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非常幸运,那时创作的小说《错过》被连载刊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些作品的剪报,我已经小心保存了3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如今回头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总会忍不住莞尔一笑。 3.用华文书写青春与梦想 中六那两年,学校未开设华文班,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但我和另外4位同学决定自修华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手中常常捧着厚厚的《三国志》。那是文言文版的,阅读起来十分艰难,也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明白三国的故事,我通过父亲的朋友借来一套《三国演义》的戏剧,反复观看。此外,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准时收听电台广播的三国故事,再通过写作投稿的方式,加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除了《三国志》,巴金的《寒夜》和《文选》中的经典篇章也深深吸引了我,它们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这些自学华文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终,凭借中六成绩,我被师范学院录取。少女情怀总是诗。在师范学院时,我以“杨过”、“小龙女”为笔名创作了许多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小说,收录于《凿石集》。这些文字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录了我与华文文字相伴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华文,我选择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回首这段历程,虽充满挑战,却让我更加珍视学习华文的初心与收获。 问我为何爱华文?都是因为阅读小说和写作这两件事。 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想,我也一样,生活中拥有不一样的感情,触动书写的灵魂。 对我而言,热爱写作或许源于对丰富生命足迹的感悟,抑或是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青年时期,我逐渐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身边隐藏的美好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在这一阶段,以笔名“寒心”写作投稿,内容从小说转向散文,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心中所想化作文字倾泻,用文字交流情感,记录点滴心绪。后来,我参加了傅承得老师的讲座。记得傅老提到,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因此他始终以真名投稿。从那次讲座之后,我也放下了笔名,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投稿。这段期间写作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时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解自我、关怀世界的心灵实践。通过写作,我得以深入探索内心,同时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让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写着写着,我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记忆·卷起千层浪》,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故事。 4.推广华文写作 传承文字之美 能继续用华文写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深感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愿意执笔写作的学生。这些年来,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我在校内积极推广写作的风气,与学生们一同踏上这条文字之旅。从最初的不情愿、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他们愿意写、能够写,这一点一滴的小蜕变,思维的逐步成长,总是让我由衷地欣慰与欢喜。 每年都有多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写作比赛。我常对学生们说:“写吧,得不得奖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参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不断练笔,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会成为他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尽管有些比赛未必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我坚信,学生们正是通过参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写作技巧。他们不仅丰富了写作题材,拓宽了视野,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那些愿意写的学生,总能让我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而那些抗拒写作的学生,却始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拿起笔,也难以下笔。这就是差距所在。写作的路,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心之所向。 在校园推广写作并不太容易,繁琐的审核工作常让我感到疲惫。然而,每次有学生递交作品,我总会全力以赴,或许是因为珍惜他们的努力。每当看到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内心也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路上倾注更多心力。 因为华文,我们相遇,这是一场心灵的共鸣,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因为热爱华文,我们携手踏上写作的旅程,用文字记录心声,用故事点亮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独特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这篇文章早已超越了被学生“惩罚”的初衷,而是自己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在学生的激发下重新涌现。愿每一个文字,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每一次书写,化为创造未来的起点。
2天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SPM考生他们没有被给于充份的准备,反而是仓促地像被赶鸭子上架般被赶上考场了。   因为近3年疫情的耽搁,扰乱了大家的生活秩序,包括职场上兴起居家办公、一时回不了学校的学生必须以网课取代实体课。也因为那些年讲究避免群聚,网络教学或网络讲座一度盛行,但网络终究是虚拟的,互动和交流始终是实体更有感觉和体会。 疫情也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进度,而许多学生因为网课间接带来的种种影响,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被分散、缺乏有效的监督以及滥用网络便利的自由而荒废了学业更是实实在在发生。尽管早已恢复实体课两三年,但落后的学习进度是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才能跟上进度的,而学生们在心态上的调整,重拾对学习的热诚,也同样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重新点燃。 自恢复实体课后,教育部也在逐年调整,为此在确保不影响课程纲要的情况下,教育部今年缩短学校假期,以便新学年的开学日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1月开课。学校假期缩短了,对学生和教师当然是苦多于乐,但疫情期间是先甜后苦,如今不过是先苦后甜,明年一旦恢复至少190天的法定学习天数,师生们就可有悠长的学校假期。在这方面,确实可看到教育部有所规划。但美中不足的是,反倒是在大马教育文凭考试(SPM)的时间安排上,让人觉得教育部欠缺思虑,显得有些儿戏。 因为疫情,2023年的SPM考试因延迟开课也拖延到2024年3月初才完成考试。2024年的SPM考试则稍有提前,考试也在今年2月中左右完成。也即是说,相隔两年SPM考试已是提前一个月完成。而今年呢,若不是教育部长法丽娜前天(6日)在古晋出席砂公正党的开斋节晚宴,媒体有机会询问她关于考试的安排,法丽娜才透露配合2026年新学年要在1月开课,2025年的SPM考试必须在圣诞节前完成。这又比去年足足提早了2个月,试问老师们能完成所有该教授的内容吗?考生们能否完全吸收以及来得及做好备稿的准备吗? 虽然说逐年提前考试是为了把新学年重新调回1月份,但别忘了2025年的这批考生是未成参加过UPSR和PT3考试,也就是说SPM是他们在完成11年的中小学教育首个参加的考试。但略为不幸的是,他们没有被给于充份的准备,反而是仓促地像被赶鸭子上架般被赶上考场了。 也尽管逐年提前开考已是有迹可寻,但这么严肃的课题,教育部不是早在年初就先公布让师生们做好充份的心理准备吗?尽管考试不是评断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但即然认定这是中学生涯中的一项重要考试,教育部是不是更应该认真看待,从教育部长到教育部官员可以不当一回事,但师生们难道就该承受这种焦虑的心情吗? (星洲日报.砂拉越.情怀大地.作者:何俐萍)
2星期前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1月前
SPM考试是所有马来西亚学生在接受了义务教育后需面对的挑战,除了必考科,还有许多特别的科目,选考人数也较少。我的母校规定所有学生在考SPM时必须报考文学类科目,在全马中学当中可说是寥寥无几。因此,我报考了号称比SPM华文科还难的“华文文学”。 简单介绍华文文学这个科目,此科之前名为“中国文学”,有三册课本,分别是文选、小说和戏剧。考生需在2小时30分钟回答10道问答题,没有任何选择题。除了首两题的古文翻译题答案较短,其他8题的答案基本上都会写满一整页纸,因此就是一场与时间和体力(手部肌肉)的赛跑! 当初与同学得知必须报考文学类科目,没有人是开心的,也没有人在付多一科的考试报名费时是心甘情愿的。华文文学上课时也和平时的华文课有些不同,教导华文文学时是预计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因此课程是着重在剖析和理解课文,学习当中的主旨和文学价值。老师会派发大量模拟题和历届考题给学生,学生必须熟读那些模拟题,才能知道真正的回答方式,并领略到大致的出题方向,所以同学们也戏称华文文学为“背多分”科目。在考试前夕,把模拟题的“标准答案”都背起来对学生来说是一场恶梦! 一开始我对于华文文学的态度就如上述所说,就是厌恶,毕竟报考并非自己的意愿。但在后期,抛开被强迫的反感,其实华文文学是个很有趣的科目。华文文学的课文大多都很引人入胜,学生在学习时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发表意见,而且文学本就是无界限的,老师们都乐于听取学生多方面的看法。例如,课文〈孔乙己〉中就向学生抨击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弊病,并让学生警惕如何不让自己成为现代社会中的孔乙己。另一则课文〈陈情表〉更是让学生学到如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沟通当中的一大妙计。华文文学的课纲涵盖了大量古文,极大地增进了我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是个意想不到的收获。 发现更有效的学习法 华文文学也有本地作家的作品,所以学生学习时也会有熟悉感。马华作家商晚筠的〈痴女阿莲〉就在课纲中,情节充满了本土色彩,当中提到“到新加坡赚新币”正是马来西亚人非常熟悉的一点。此时更不能不提戏剧课本的《憩园》就是出自马华作家姚拓之手。《憩园》的原著是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姚拓则将其改编成有四幕的戏剧。对我来说,学习《憩园》这部戏剧是华文文学课中最大的乐趣,因为人物个性鲜明,剧情环环相扣。而且有些老师会在教导《憩园》时直接让学生上前演绎,毕竟课本就是一部完整的剧本。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华文文学不全然是一个“背多分”科目,其实有一个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来应付考试。在应考时,我发现只要足够了解课文,就能把模拟题的答案记起来,甚至可以自己书写出来。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学生可以把课文当成故事一样听,就容易了解剧情的脉络。当熟悉了情节,自然就能发现作者要表达的主旨,因为主旨和情节本就是相互连接的。例如胡适的经典文章〈差不多先生传〉,只要认真地读过一遍,必定能读出胡适所要表达出的讽刺意味,并在书写能力下点功夫,要写出其中的思想感情也不是一件太难的事。因此,我得知了这个学习方法后,在完成课业和考试时的确轻松了许多,考试也顺利拿到满意的成绩。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可能这就是文学历久不衰的原因吧,古人不能活到现代,但文字能,文字就是现代人与古人对话的最佳途径。最后,要说报考华文文学一个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教育局把华文文学的考试时间安排在整个SPM考试的最后一天,结果其他学校的学生庆祝SPM结束时,我和同学还沉浸在文学之海中,而大海正是由我们的眼泪构成。但是,我在学习华文文学时,的确是快乐的。华文文学是比较冷门的科目,希望有更多热爱华文的人报考,一起共谱华文新一章!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1月前
(峇株巴辖16日讯)峇株巴辖中华公会会长陈惠国透露,该会相隔20年后,将于明年配合会庆出版80周年纪念特刊。 陈惠国昨夜在该会、青年团、妇女组及合唱团新春团拜晚宴上说,该会上次是在60周年庆典时出版特刊。 他指出,该会已成立特刊编委会,主席为孙漍坚,副主席则是陈吉祥,预计特刊将于明年10月10日配合庆祝80周年会庆时出版。 此外,陈惠国呼吁会员踊跃出席3月16日举行的该会会员大会,届时将议决一项提案,即该会拨出3万令吉,安排峇株巴辖国中及独中教师前往台湾考察“3+4产学携手合作侨生专班”。 “华团必须为社区服务,才会受人尊重,本会是一个文化教育团体,我上任后也特别注重教育工作,连续3年开办免费的大马教育文凭(SPM)华文科备考班。” 他说,上述华文科备考班每年有20至25人报名,但就算只有10人报名,也会照常开办,因为该会必须鼓励大家报考SPM华文科,华小才有师资来源。 他接下来希望鼓励更多完成初中三的本地学生,参加“3+4产学携手合作侨生专班”,通过进修技术课程来认清未来方向,但理事会却有不同的声音。 因此,他呼吁会员支持上述3月16日的大会提案,以安排本地国中及独中教师前往台湾考察相关侨生专班学校。 “届时我也会自费前去进行考察,虽然一些理事认为此计划浪费钱,但我们必须为教师们注射强心针,才能顺利推动这项计划,也希望理事会员都能大力支持。” 该会永久名誉会长张瑞金表示,最近无能的掌权者抛出“宗教指南”的震憾弹,让社会人士不知所措,一些不甘寂寞的政客也趁机兴风作浪。 “所幸国家元首苏丹依布拉欣及雪州苏丹沙拉弗丁等领导人都遏制此事,给了有意闹事的政客当头一棒。” 他说,政客收敛后,也让事情平息,否则农历新年及大宝森节都将在不安中度过。 出席者包括:该会永久名誉会长兼会务顾问白福春、永久名誉会长杜清趁、署理会长刘庆忠、副会长兼筹委会主席郑文平、副会长洪清娥与陆秀凯等。  
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