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鹦鹉

牛油小生/我家后面有瀑布(上) 前文提要:无论如何,多年后因为开始观鸟而发现白鹦鹉并不来自马来西亚,这一点,并不影响《爱在瘟疫蔓延时》于我心中崇高的地位。 至于《八月见》里的大蓝鹭,属于美洲一端,是我们欧亚地区常见的苍鹭的近亲,照片上看实在难以分辨。到日本旅行的时候,经常看见苍鹭缩成一颗棉花糖杵在河道里若有所思,走起来踟踟蹰蹰的,像个怪北北,所以宫崎骏才会把它刻画成一只肚子里藏著中年大叔的怪鸟吧?电影里苍鹭虽然很烦人,但没有他,真人就无从冒险,就无从走一趟与记忆/历史和解的救赎之旅啦。人类世界里被当成宠物的鹦鹉,在电影里反倒是可怕且躁动不安的看客,完全颠覆大多数人对鹦鹉的想像——唱反调不就是创作者的艺术责任吗? 突然一只翠鸟飞过,这小小的生灵,名字虽然叫做“普通翠鸟”,对南方的观鸟人来说可是明星级候鸟,一点也不普通,可我问过台湾鸟友,她的反应就“喔,那种公园鸟喔”。物以稀为贵吧。所以当我在脸书上看见有台湾观鸟人为一只小小的朱背啄花鸟疯狂,排队拍摄的时候,我内心也使坏:“喔,就那种公园鸟喔”,小小报复了一下。原来赏鸟也会赏出嫉妒心来。 翠鸟停在落木,蓝羽间有白色小点点缀,“耳”后两抹白特别显眼,肚子棕橘,仿佛星空与麦田之组合,难怪梵谷要画它。正忧郁间,一只绿蓑鹭出现在落木另一端准备向河里猎物进击。也许它一直都在那里,以完美的保护色融入背景中,而我正被忧郁而美丽的翠鸟吸引——它们总是神经质地扭动脖子。开始拍摄鸟儿才发现,将注意力灌注摄像窥孔,耽溺于那狭小而集中的视界里排除周边一切打扰的同时,也排除了其他美的可能性。到底要聚焦一点钜细靡遗地观察呢?还是应当分配好时间,充分搜索不要错过任何可能性?是观鸟人鱼与熊掌的永恒命题。 几天观察下来,除了普通翠鸟,河边还常见白领、白喉,甚至还有一只鹳嘴与一只蓝耳翡翠出没。观鸟人没有不爱翡翠的,人类自古贪图其美色,中国古代竟想到取翠鸟羽毛镶嵌在饰品上的精致工艺,所谓“点翠”,不知杀了多少翠鸟。如今一只翠鸟被油污缠身就连新加坡部长都要社交媒体时时跟进救援进度,人们对美对生死的重视大大改变了。拍鸟人可以在池塘边驻守几个小时,就等翠鸟入水捕鱼的画面,那个瞬间不仅美,还启发工程师中津英志解决日本新干线穿过隧道时产生音爆的大难题,从此新干线火车头化身一只只翠鸟。要是哪里出现赤翡翠一类罕见明星鸟,在消息灵通的社交媒体年代,一下子就把鸟儿出没的地点重重包围,摄影师架起大砲,颇有攻城拔寨的阵仗。 喜欢翠鸟,看什么都像翠鸟。新年煲剧,是枝裕和为向田邦子《宛如阿修罗》增添画意,卷子疑心老公鹰男外遇,穿著和服在房里面向障子发呆,女儿洋子在背后偷看,桌上那台小四方电视机的灰屏幕映著卷子身影,孤绝之美啊,只可惜画面一闪而过。换作电影,是不是应该就用长镜头处理呢?卷子大吃醋这天,鹰男加班,卷子必须陪姊姊去相亲,这原是卷子的阴谋:怀疑老公偷吃,她就迁怒姊姊当人家的小三,于是托鹰男安排男人相亲,说是要斩断姊姊的不伦恋情,其实是给鹰男暗示,每次看日剧都有种“为什么不说明白呢?”的感慨。就在卷子喋喋不休的时候,鹰男坐下来,在桌上按了一个翠鸟模样的东西,不知是什么玩意儿,向田邦子小说里那一段都是对话,根本没有空间描写,赶紧截图上网求救,斐灵光一闪,告诉我,她家小时候也有一个类似的东西,装牙签的,网搜“牙签鸟”,果然出现她记忆中那玲珑翠鸟(好吧,其实只是一只长嘴的黑鸟),每点一次头,就刁起一根牙签。也许是枝裕和是在嘲讽卷子为姊姊找男人就像挑牙签那样随便吧?就爱作品里暗藏的这些细小玄机,观鸟其实也一样,在密林里、汪洋中寻找一只小鸟的踪迹,要弄清楚一声鸟鸣来自何方,促成观鸟人对这个世界文本细读的偏执。 观察河道之后,我都会把车停到“加嘎”后门附近的桥上,从高处往大龙沟里寻找鸟影,果然就有苦恶鸟、矶鹬和一只灰鹡鸰。 矶鹬和灰鹡鸰一样,一边走还要一边摇尾巴。 就此,我完成了我家后面瀑布的第一次自然调查。 相关文章: 牛油小生/我家后面有瀑布(上) 【特辑.非常文学奖】牛油/全世界最好的作品,你还没读到! 牛油小生/跳水男孩(上)
1星期前
碧兰东河(Sungai Plentong)流经我家住宅区东侧,出“加嘎”后门,开车3分钟到附近的廉价组屋区,就可以从土地爷与观音像旁的小路走下去。路是那种人踩出来的,最后一段如断崖,必须抚著一棵横卧的枯木才得以安全降陆。平日里有不少人下去捕鱼,有人用钓钩,有人撒网,我问满载而归的钓客,好吃吗?他不置可否,只说可以煮亚桑。 还没下去探秘之前,一个正在洗校车的老人家看我拿著相机,好奇问我是不是去看瀑布?我也好奇反问,哪来的瀑布?他就给我指了那条路。他还说涉水沿著河可以走到柔佛再也花园(Johor Jaya)Jalan Teratai的蚬壳,那家我常去打油的油站。我心里琢磨,按地图这条河认真走下去可以到柔佛海峡的出海口,我想我不会要这么做,匆匆道谢便去探险了。 若是十几二十年前,我一定不敢这么做。新山可是罪恶城市,柔佛再也花园更是治安黑区,老爸可是在家门口被人砍了一刀抢走手机的……也许是因为曾经的黑历史,我们才不敢走出安全区吧?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到新加坡上大学看见年轻男女竟然在深夜里跑步会那么惊讶,原来享受户外的美好并不是天赋人权,而是因地制宜。好在这几年新山治安好转了,或说犯案大都往线上发展了,我才有了走出家门的余裕?当真不敢乱想。 走下去,河道状况不算好,放眼轻易可以看见上游冲下来的拉圾,也可能是钓客留下的痕迹。瀑布原来是住宅区大垄沟终点泻返自然河道的断层处,从组屋区另一个土地爷像的入口走下去,可以近看瀑布冲出的“深潭”。在那里近观其实感觉不怎么样,换个角度,走入河道深处回头望,在绿荫与水色的相框里构图,竟然就有了瀑布的美感,就只是水花偏黄了一些。我是农历小年夜初访,后来连续几天又到河道观察,许是新年附近居民用水量大,瀑布越感混浊,散布的垃圾也多了。若是能稍稍治理河道,此地足以成为人间天堂,修个栈道,我们就不必去九寨沟了,干,发什么白日梦?城市人的思维。见有破衣挂在树上,被我拉来踏青的堂哥估计那是水位高涨时卡在树上的残骸,雨季可不能开玩笑。如果要造公园,还得监控水位呢,拜托洽询专家!我这个空想家。 异味渐浓,还好白鹭不怕脏——小时候对它们的印象总是大便池旁的白鸟,常出没在往百万镇大路旁特别显眼的田字状水塘,当真出淤泥而不染——三五只白鹭在河道中觅食,黑嘴的是小白鹭,黄嘴体型较大的是中白鹭或大白鹭,若根据物种分布图,后者的可能性更高一点。我还不大会分辨,只知道成熟繁殖期的大白鹭眼眶有一抹景泰蓝。白鹭鸶总是干干净净地现身,为这杂乱的热带场景带来稍嫌刺眼的圣洁之光,点染甘榜风情。感觉它们特别警惕,我还没来得及站好脚步欣赏,它们就起飞远避,其中一只还发出沉沉铜鼓的警告声,像一个拘谨的哨兵。 记忆中白鹭鸶老爱飞到黄牛身旁,如今碧兰东高压电线附近马来甘榜还能见到牛与鹭的组合,难怪马来谚语要说:“Setinggi-tinggi terbang bangau,hinggap di belakang kerbau juga”,直译就是:“不管白鹭飞得再高,还是要回到水牛背上”,总之是要回家啦,就像我这样。 忽而想起余秀华有一首诗的结尾,感情正好相反:“那些在草地上蹦来蹦去的麻雀儿/给了我对事物怀疑的快乐/翅膀来自哪里//它们说:飞得高有什么用呢/饿的时候/就会落下来”。 飞下来跟落下来是不一样的,突然间鸟儿好悲伤。但我又想,还有燕子啊,蜂虎啊,佛法僧,它们在空中捕虫子吃,千姿百态真好看,动静都由它们自己作主,并没有落下来的问题啦。余秀华也说爱一个人要送对方一本关于庄稼的书,那我要送我爱的人一本关于鸟儿的书,我们一起参详事物的多方面貌——开始观鸟后,仿佛我整个人都变了,变得“不再耻于言爱了”(谢谢崔舜华的诗句)。 除了白鹭,还有苍鹭和紫鹭作伴,更有白身黑羽分不出是白鹮鹳抑或彩鹳的大鸟飞过。白鹮鹳很稀有,不大可能,加上与外来物种彩鹳杂交生出混血后代,物种存续出现危机。在文学创作里,在后殖民文化理论中,混血往往能够带来救赎,但在物种保育的维度里,混血似乎不被鼓励。生物学与文学,似乎总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我还太嫩,没能参悟出什么答案。只想,如果河道干净些,这里一定会更热闹,脑子里闪现好莱坞式开场画面,穿过树林,一只大鸟飞过,眼前豁然开朗,鸟兽遍野,阳光可爱。 “呆子!”远处传来长尾猕猴打斗的声响。除了这些猕猴常客,还有一群眼镜叶猴出没,它们像是戏曲里白脸的丑角,愁眉不展,所以正式名称才会叫做郁乌叶猴吧? 摄影:牛油小生 *   *   * 瀑布声外,这里还可以听见缝叶莺与黄腹鹪莺饶舌般的清亮哨音、噪鹃力竭声嘶、鸦鹃低吟、乌鸦嘎嘎,还有八哥与翠鸟的聒噪,以及让你错以为是什么鸟的松鼠叫声,大家都躲起来歌唱,就像冲凉房里的我,明知道别人听得到,却假装自己藏得好好的,补脑一番似乎就成了掩耳盗铃抑或不甘寂寞的再现。 摄影镜头里,比起白鹭鸶的优雅,苍鹭与紫鹭更沧桑些,它们长长的脖子缩起来伫立在一个地点久久不动,像是藏著许多故事的样子。 马奎斯在他的遗作《八月见》中安排女主角安娜·玛格达莲娜每年像候鸟一样到小岛扫墓,湖畔酒店附近一定会有大蓝鹭出没,只可惜小说后半段再没有大蓝鹭的镜头,但其实马奎斯其他小说里总有鸟,《百年孤寂》开篇老邦迪亚建村的时候就制作了捕鸟机关和鸟笼,一下子用关起拟黄鹂、金丝雀、蓝鸲和知更鸟的笼子装饰了村庄,那些吉普赛人便也循著鸟鸣来到马康多。当鸣钟代替报时的鸟儿,乌尔苏拉在家中布置鸟舍救济其他迷途的飞鸟,一如她悉心维护的家庭,总有许多不速之客落脚。许多年后,乌尔苏拉一百二十几岁高龄去世,葬礼当天天气极热,连飞鸟都霰弹般撞墙身亡,迷信的马康多人还以为是“流浪的犹太人”带来的厄运,但其实那是马康多没落的先兆。 哥伦比亚有超过两千种鸟,世界之最,其中80种是其境内独有物种。成长于赏鸟天堂,千姿百态的鸟儿自然要在马奎斯的魔幻写实世界中傲娇。只是在《爱在瘟疫蔓延时》里,我产生了疑惑——当阿里萨第一次进入船长家,并在往后的日子与船长夫人偷情之前,他首先见到的,是一只在阳台上纯白无瑕的“马来西亚白鹦鹉”,叙事者形容那是阿里萨见过最美丽的动物。白鹦鹉到底何方神圣,我手中2023年马来西亚鸟类全图鉴和手机app都没有类似的纪录——马来西亚的八百多种鸟种里头甚至没有凤头鹦鹉科生物——最接近的物种是印尼的两种凤头鹦鹉,其中戈氏凤头鹦鹉因为宠物买卖在新加坡脱逃,于岛上找到栖身之所开枝散叶,我常在红山附近的亚历山大树林窥探到它们洁白的身影,听见它们嘹亮、骄傲的鸣唱——无论如何,多年后因为开始观鸟而发现白鹦鹉并不来自马来西亚,这一点,并不影响《爱在瘟疫蔓延时》于我心中崇高的地位。(待续) 相关文章: 牛油小生/我家后面有瀑布(下) 牛油小生/黯然神熵 牛油/牛油的联想 牛油小生/无猜(上)
2星期前
3星期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新加坡18日讯)狮城艺人向云拍摄新剧《心有所依》,除了和鹦鹉演戏、穿正式和服,还圆了当侠女的梦。 《联合早报》报道,向云在剧中饰演前运动健将,是个路见不平就会拔刀相助的人,“我在戏里有追打的戏,虽然不是女侠那种打法,但也圆了我几十年来想演侠女的心愿,我终于会打(斗)了!” 此外,她还跟鹦鹉有好几场的对手戏,“那只鹦鹉蛮大只的,所以我有一点怕它。我看它和主人互动亲密,也想试试接近它,结果手就被啄了。可是后来熟悉后,它跟我很要好,我可以喂它还可以摸它的尾巴,有一次拍摄时它咬着我的头发往后拉!哈哈哈,其实还蛮好玩的。” 她也有机会穿上和服,“我在《春风得意》(1983年)中穿过和服,但这次是穿了一层又一层的,体验很不一样。我很喜欢,因为终于看到自己真正穿上和服的样子。可惜我稍微胖了一些,如果瘦个5公斤应该会更好。” 穿冬装拍戏 热到起疹子 《心有所依》的背景设在一个有四季的虚构城市,演员们因此须穿上冬装拍戏。 向云谈及穿冬装拍戏时直言很热,“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外套,人手一台小风扇不停地吹,一下戏就赶紧找水喝,或者躲进有冷气的地方。我更是热到颈项起疹子,痒到必须去看医生。” 她在拍摄《铁蝴蝶》(1985年)时也穿过冬装,“但是当时我还没有去过寒冷的国家,如今再演冬天的戏,会更得心应手。” 热爱演戏没想过退休 戏里的城市面临人口老化、房子供不应求等问题,新加坡政府因此推出“领养老人”计划,而向云和钟琴是被陈罗密欧领养的单身老人。 向云和陈罗密欧合作多次,她对这个“儿子”赞赏有加,“他还是很乖,我经常会向他请教电脑方面的问题。他也会传授我们用手机拍照的技巧。钟琴则是很搞笑很可爱的人,跟她拍戏很开心!” 向云很喜欢《心有所依》的剧本,“它触及老龄化、弃养、亲情等课题,故事很感人。” 谈到理想的老年生活,她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健康及具有经济能力,“我向往的老年生活,是有健康体魄之余,还有闲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也希望退休后继续为社会做点事,参与一些社区工作。” 但她目前并没有退休的打算,“因为我喜欢演戏,希望一直可以维持这份兴趣,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此她现在特别注重健康,并坦言妈妈生前的健康问题,为她敲响了警钟。 “妈妈活到84岁,可惜因为没有控制饮食,除了有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还差点得了糖尿病,但主要的问题还是失智症。” 她提醒大家运动的重要性:“一定要经常运动,现代人喜欢追剧,但只要趟在床上几天不活动,身体器官都会受影响的。此外饮食要均衡,还要少摄取糖分。” 将到英国出席儿子毕业礼 儿子陈熙去年到英国伦敦修读艺术文化管理硕士课程,并即将于2025年1月毕业。向云到时会与老公陈之财和女儿陈一心,一起到伦敦出席毕业典礼。 但此行较为匆促,无法久留,“因为毕业礼在1月底,回来之后就过农历年了,加上我这次的假期比较短,所以只能早一点飞去英国,参加毕业典礼就回来。” 问及陈熙毕业后的打算,向云表示不太清楚,“因为每次聊天他都有不同的想法,总之他们自己好好规划,作为家长,我就祝福他们,做什么都好,开心最重要。”
6月前
(新加坡15日讯)5只大小鹦鹉栖息新加坡惹兰红山组屋区,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驻守拍照,一度惊动警方到场。 《8视界新闻网》记者今午走访惹兰红山第112座组屋时,发现附近聚集了十多名摄影爱好者,昂首等着鹦鹉把头探出树洞的一刻。 等了一会儿,3只小鹦鹉把头探出树洞,民众纷纷发出惊呼,迅速按下相机快门,捕捉眼前的一幕。 据悉,之前还有两只大鹦鹉现踪,相信是3只小鹦鹉的父母。 75岁的退休人士詹先生说,上个星期就有人通过社媒分享鹦鹉栖息的消息,他于是趁前天和今午,特地从武吉班让的住家来到惹兰红山拍摄。 平时都拍天文景观较多的林先生(四十多岁),今天特地带着专业的望远镜和设备来到惹兰红山。 他认为,鹦鹉现踪不算罕见,但这次鹦鹉栖息地不算太高,相对容易拍摄,相信因此吸引摄影爱好者到场。 人潮太多堵走道 警方到场查看 受访摄影爱好者说,上周末拍摄的人更多,一度惊动警方到场查看情况。 鹦鹉栖息的大树旁就是一座组屋,底层有一排店面,且不时就会有行动不便者坐着轮椅经过。 詹先生说,他前天到场时,估计有近百名摄影爱好者在这里,相信是阻碍走道,所以惊动警方到场,劝导人们不要影响公众通行。 另一名摄影爱好者梁先生说,本月12日也有警方到场维持秩序。 据观察,今午的摄影爱好者多数都站在路旁,若遇到民众要通行时也会礼让。 在附近工作的一名职员说,上个周末确实有很多摄影爱好者,也有警员到场,但她认为这里首次出现这样的景观,摄影爱好者来这里拍照也能理解,不影响民众通行就行了。
7月前
8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新加坡7日讯)鹦鹉放风后没回家,饲主四处贴海报寻找心爱的宠物,奖金从2000新元(约7000令吉)涨到7000新元(约2万4500令吉),终于觅得知情人士爆料,通知警方后才寻回爱鸟。 住在马林百列的黄小姐(35岁,房地产经纪)向《新明日报》申诉,自己养了5年的非洲灰鹦鹉“Amex”,在2月28日放风后就没再飞回来。 “这只鹦鹉是经过训练的,我们每周三四次会带它出去放风,每次至少6小时,它通常都会在我们500公尺的范围内飞翔,而且只要叫唤它的名字,就会飞回来。” 她称,岂料当天叫了好几次都不见鹦鹉飞回来,他们过后报警,夫妻俩也印海报到附近的商店和组屋分派。由于鹦鹉经常都会在附近飞行,附近的店家和住户都认识它,也十分疼爱它。 黄小姐说,过去一个月,她和丈夫都因失去鹦鹉而提不起精神,很担心它的安全,对她而言,它就像家人一样。 为寻找鹦鹉,他们甚至找来当时与“Amex”一起训练的鸟伙伴,派它们从住家走到滨海堤坝寻找它。 起初他们也悬赏2000新元寻鸟,一周后上调到4000新元,跟着又提高到6000新元,最后增加至7000新元。 根据海报,只要有人肯拍到鹦鹉无恙的照片,他们会打赏1000新元;能当线人提供发现鹦鹉的地点和资料可获得4000新元;若鹦鹉安全归来另打赏2000新元。 悬赏的海报贴出不到一周,黄小姐在4月2日终于收到一名公众提供线报,指他们的爱鸟其实是被人偷走,对方还提供发现爱鸟的位置。 他们夫妻俩马上通知警方,警方迅速行动,隔天就把鹦鹉归还给他们。据了解,被指涉嫌偷鹦鹉的人,是在附近教课的私人教练。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