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陈亚才

编按:本期说书人孔德维是香港90后宗教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研究学士及哲学硕士,香港大学中国研究博士),如今长居日本。经本地学者白伟权推荐,编辑即向他邀稿一写《瑰丽的万神庙》。不知道在外国人眼中,这本书的出版意味着什么?他又是如何看待马来西亚的“文化共融”呢? 南洋书写与多样共融 《瑰丽的万神庙:马来西亚印度教与印度庙文集》作为陈亚才10年心血的结晶,已然超越了一本宗教与地域研究书籍的范畴。它不仅揭示了印度教的宗教深度与文化宽度,更为马来西亚这片多元文化的土地注入了一股关于包容、理解与认同的强劲思潮,不仅仅在学术上有重要贡献,亦对东南亚历史叙事中文化交融与认同动态的具体展现。 如果说本书尝试担当一座文化之桥的角色,将马来西亚多元族群中华人与印度社群的理解拉得更近,我们首先要理解文化差异常常成为分歧的温床,多样性虽然是事实,但共融却不是“预设”(default)的状态。陈亚才细腻的笔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印度教的瑰丽画卷,呼唤着华语读者己身宗教的传统,让人看见华人与印度人宗教的深邃内涵何以分别在马来西亚可以呈现独特风貌。本书从多个角度切入,涵盖了印度教的起源、经典与哲学思想、神祇与节庆、庙宇建筑与象征,以及特定社群如泰卢固人与遮迪亚社群的历史发展。每篇文章如一块精雕细琢的拼图,组成一幅完整且充满生命力的印度教文化画像。特别是,书中对马来西亚各地著名印度庙的介绍,不仅生动描绘了庙宇的建筑风格与宗教仪式,还融入了作者对这些场所的亲身经历与情感联系。无论是吉隆坡黑风洞庙的壮丽景象,还是彭亨州小村庄里的宁静庙宇,这些描写都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印度教在马来西亚如何融入土地与人群的生活脉动。 种族共融,非得对他者全然知性了解? 陈亚才从小生活在马来西亚种植园长大,身处多元种族环境,与马来、印度朋友一同成长,并学习了淡米尔语,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深入印度文化埋下了种子。成年后,他发现周围的华人对印度教充满好奇,却因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无法深入了解。这促使他开始以中文撰写文章、组织庙宇参访活动,向华人群体介绍印度教的内涵与美学。《瑰丽的万神庙》成书与作者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马来西亚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呈现。真实的共融不一定需要种族间对他者的全然知性了解,但需要在参与/互动(engage)的过程构筑相互的情感,而书写、译介、普及,正是参与/互动的重要环节。因此,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宗教与文化的百科全书,更是一种文化包容的实践。 《瑰丽的万神庙》的出版,为马来西亚的华文出版界带来了新的视野。傅承得在序言中提到,这本书不仅丰富了马来西亚华人对其他族群的认识,还为多元文化的大熔炉提供了重要的桥梁。从内容到形式,这本书都展现了文化交流的力量。透过详实的田野调查与生动的笔触,陈亚才让印度教的博大精深走出庙堂,走进读者的日常生活。 此外,这本书也提醒我们,宗教不仅是信仰体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实践。何建兴在导读中指出,印度教的魅力在于它超越教条的包容性,任何人皆能从中汲取智慧,而不必拘泥于特定的宗教身分。这种超越宗教边界的思想,在马来西亚这样一个多元族群的国家尤为重要。 南洋文化多样性的象征与新南洋的想像 《瑰丽的万神庙》书写的印度教故事,在近年可说是华语出版业界鲜有的作品,却与20世纪前南洋书写的精神相互呼应。许云樵在《南洋史》(1961)中早就明白“南洋”是一种具有特殊视野的“东南亚”(当时亦为冷战时期的新地理概念),而“南洋书写”或“南洋史”也不单单是华人所到处的“东南亚”,而是“东南亚”各族群的历史,需要在上古史考古发明、在中古史补充考证,在近现代整理综合,陈亚才的新著正是整理今天马来西亚印度宗教的重要工作。事实上,近年马来西亚文化界正致力于抽离种族印象的籓篱,致力立足本土叙事,以臻多样共融的愿景。例如,白伟权与莫家浩本年出版“新南洋史”,就强调了脱离“中国”中心与汉族中心的论述,以东南亚的本地经验为核心,重新审视华人社会与当地其他族群的互动。陈亚才的著作则从印度教的角度切入,展示了一个不以华人为主体的南洋文化叙事。 若以《拜别唐山:在马来半岛异域重生》(2024)中的思路比较,印度庙在南洋文化中扮演的角色类似于南洋华人庙宇──它们都是某种“根”的象征,也是南洋文化独特性的具体体现。不同的是,《瑰丽的万神庙》并不仅仅聚焦于某个族群的历史,而是试图从印度教的视角出发,理解一个异于“华人经验”的族群如何在马来西亚的社会土壤中生根、成长并与其他文化相互塑造。马来西亚向来以多元文化著称,然而这种多元性常常仅停留在表面的和谐共处。《瑰丽的万神庙》却深入挖掘了文化之间的深层互动。书中提到的黑风洞庙以及其他印度庙的文化活动,不仅是印度社群的宗教仪式,也是其他族群接触印度文化的机会。例如,许多华人对印度教的节日与神祇感到好奇,甚至参与其盛大的节庆活动,这正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这一点与《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2024)中的论述不谋而合。莫家浩在该书中探讨了华人如何在马来半岛的信仰空间中融入当地文化,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仪式与传说。陈亚才的研究表明,类似的文化交融也存在于印度教的空间里,无论是节庆还是庙宇建筑,它们都成为促进文化理解与共鸣的重要载体。在《拜别唐山》中,白伟权强调华人在南洋如何从单一的“华人”身分,过渡到适应当地社会与文化的新身分。类似地,《瑰丽的万神庙》揭示了印度教徒如何在南洋的历史背景下,形塑自己的文化空间,并与其他族群建立互惠的文化关系。这些故事都展现了一个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通过理解与包容,实现文化的共生与再创造;而《臆造南洋》的讨论,莫家浩提到南洋的多元文化往往被殖民与后殖民的框架所割裂,而陈亚才的著作,正是试图打破这种割裂,让不同族群的文化可以在同一个舞台上被欣赏与尊重。他以印度教为起点,拓展出一个关于多元文化共存的想像空间,这正是新南洋史所追求的精神。 《瑰丽的万神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著作,它以印度教文化为切入点,重新审视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实验。它不仅与南洋书写的精神相呼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文化交融的全新视角。在“南洋”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故事并非平行线,而是交织成一幅丰富的文化拼图。陈亚才的著作,无疑是这幅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吴小保 / 跨向少数:走近本土印度社群 陈亚才/沿着儿时记忆走来      
3天前
6天前
1星期前
3星期前
1月前
亚才老师为本地社会文明发展所作的努力,一步步踏实的走出来,感召了不少人同行。从早期的维护义山、救白小、反电缆等社会运动,到侃侃而谈的时事评论员,现在他是我们的印度庙和印度文化百科全书,持续发挥影响力和带动力…… 陈亚才老师的《瑰丽的万神庙:马来西亚印度教与印度庙文集》出版了。深紫色封面,绘上印度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与湿婆的新书拿在手上,手感扎实,视觉鲜丽,内容还是少见的中文印度教与印度庙研究,认真了不起。 去年,我们和槟城和谐机构邀请亚才老师主导《众神的花园》槟城印度庙课程导览,一年6次的活动中,每两个月进行一场,每次两天,第一天上课,第二天实地考察印度庙,一年里头也招揽了接近四百位国内外老中青学员参与,缔造了许多奇妙的因缘和学习。 今年,亚才老师将多年深耕的印度宗教文化整理成书,内容涵盖印度教的宗教历史、经典、庙宇建筑与民俗文化,为中文读者打开了一扇认识这古老信仰的大门,开阔人们对印度世界非常有限片面的认知。 时间也过得太快,仿佛去年和老师6次考察印度庙,上山下花园走古迹区,是刚发生的事。更深刻的体验是,所谓的跨种族文化交流,确是这样走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 好几次大伙和老师在植物园瀑布路登上五百多级阶梯,走去山上的穆鲁干庙,路上太阳炙热,无风无雨,学员边走边问,亚才老师衣襟湿了,仍逐一耐心回答。 如果不经老师解说,还真不懂穆鲁干庙山脚下有个石碑,写着这句“Whatever happened, happened for the good; Whatever is happening , is happening for the good; Whatever will happen, will also happen for the good only”(就是我们常说的:所有的发生都是好的),出自《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叙述了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一段对话,也简称为神之歌。 [nonvip_content_start] 下半年的印度庙考察,亚才老师选择的其中一家庙是柑仔园路的Nagarathar Sivan印度庙。黄昏的祭拜时间,在来往来往的信徒身影中,听祭师不停的敲钟,钟声响亮震耳,我却觉得它能让烦躁的心变得平静。 老师一般是在当天傍晚完成课程和导览活动后,从槟城飞回吉隆坡,隔天上班,活力似乎超越年龄。后来有次听他说,走阶梯上穆鲁干庙,其实让他回程时累得脚抖。 亚才老师为本地社会文明发展所作的努力,一步步踏实的走出来,长路中感召了不少人同行。从早期的维护义山、救白小、反电缆等社会运动,到侃侃而谈的时事评论员,现在他是我们的印度庙和印度文化百科全书,持续发挥影响力和带动力。 亚才老师常说,把专业知识普及化,是大马现代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我两百分认同,因为我们的社会确实越来越反智!    
1月前
(关丹3日讯)关丹华团联合会会长拿督蔡永祥强调,社团的成功离不开清晰的使命和目标,领导者应熟悉社团宗旨,带领团队朝共同目标努力。 他认为,沟通能力在领导力中尤为重要,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也能提升团队合作的动力。 “社团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挑战,领导者需具备冷静分析问题和果断决策的能力。” 他今午在关丹华团联合会妇女组举办的“社团组织规范与领导风范”讲座会上,如是致词。 他说,此次活动将为出席者深入了解社团运作的重点,提升领导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他鼓励领导者关注团队成员的成长与积极性,通过识别成员的优势,给予发展机会,激励成员共同推动社团的长远发展。 “希望讲座激发参与者的领导潜力,带动更多有志之士投入社团服务,贡献力量。” 关丹华团妇女组主任范潆月说,作为新时代女性的社团组织,妇女组需持续保持服务社会的热忱,不断在领导方式上突破创新,以确保自身与时代同步发展。 “妇女组成员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自我增值,提升社团的影响力与服务水平,为社区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该项讲座由资深讲师,也是元生基金会执行长陈亚才主讲,吸引多个华团属会代表和民众的参与。 陈亚才在讲座会上分享,社团法令对社团组织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当中的规定均需成员遵循,避免触犯法令。 此外,他讲解有关社团会议规范和社团选举须注意事项,引导会员加深对社团规范的认识。 他说,社团领导人的基本素养,包括需具备的素质,面对和处理争议的方式等,对于维持社团和谐同样重要。 他还提到,我国有许多非营利机构组织,如何达到经营管理标准是该些组织需要学习的共同课题。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6月前
7月前
8月前
有说义山是露天资源中心,供人们了解和识别华人传统坟墓,了解先贤、历史、遗迹和民俗。打理整洁美观如广汀第一公冢,很适合让人走进来学历史。小白把各个大墓的故事串联解读,调皮形容,欢迎大家到义山吸灵气…… 午后把白伟权载送到白云山福建公冢,他挥挥手说再见,身上只带一瓶大支装矿泉水,小书包和一盒粉笔,让我们黄昏再来接他。车子快转出公冢垂满藤蔓的古雅拱门时,转回头一看,他已经消失在墓群里。 近年小白致力于研究华人义山文化,他对马来西亚区域地理、历史地理、华人研究等领域有着深入见解,常说义山是华人民间的露天博物馆。小白人谦和又长得可爱,不认识他的人,总要再三和他确认身分,眼前这位白先生,是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博士,现任新纪元大学学院东南亚学系主任。 小白这次北上,是充当城视报和槟城和谐机构主办的《马来半岛华人义山文化及北马华人地域社会》活动走读导览和分享人。这天独自在福建公冢做了大半天田调后,隔天他即带领数十人,浩浩荡荡探入广汀白云山第一公冢走义山学习去。 3个小时的导览,大太阳下,大家随着小白走近各个名人之墓,包括口罩之父伍连德医生的父亲伍祺学、霹雳务边华人先贤宋继隆、槟城锡矿大王胡子春等写满地方历史符号的大墓。我们也见识了番禺总坟、八和堂、姑苏广存堂等籍贯与职业总坟。离开广汀公冢之前,团友还发现了一个不标籍贯,只写明“香港大学”商学系博士的故人之墓。最后,大伙还特别加码去了近距离的甲必丹郑景贵之墓。 [nonvip_content_start] 名人大腕大墓之外,个人对1902年的“广存堂”姑苏总坟,也就是酒楼同业之坟,看了多眼。总坟旁留下个人原墓碑供后人线索,姑苏两字源自中国皇帝网罗各地厨子,特别建立姑苏台,后因朝代灭亡,姑苏大厨纷逃至广东开枝散叶。 有说义山是露天资源中心,供人们了解和识别华人传统坟墓,了解先贤、历史、遗迹和民俗。打理整洁美观如广汀第一公冢,很适合让人走进来学历史。小白把各个大墓的故事串联解读,调皮形容,欢迎大家到义山吸灵气。 记得读过文史工作者陈亚才老师的一篇访问,过去常带着各路人马在吉隆坡义山导览的亚才老师说,导览员的作用是把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事情挖掘,将这些价值与导览参与者连接。厉害的导览人将原本艰涩与专业的知识普及化,让更多人能透过导览而认识地方,理解历史,达到导览目的。 小白老师的义山导览,确实做到将专业知识普及化这点,大家在毒辣太阳下,听小白生动描述故人轶事,津津有味,暂忘晒伤脱水热晕,再盼走读义山2.0。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