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针对

超级大国还会确保第三名的实力不会太孱弱,未来可以再次扶持来打压第二名。现在,美国想要重点扶持,以压制中国的国家,很可能就是印度。 文章开始前,先问大家一道问题:“当你在赛跑时超越了第二名,请问你现在是第几名?”  答案先按下不表。 上个星期的文章写了美国关税政策背后总设计师——Stephen Miran的主要论述。没想到,才短短一个星期的时间,关税政策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Miran更是在4月7号的白宫官方声明重复他的基本论述,并直接亮明底牌。 虽然他是一名经济学家,但你也可以把那份声明解读为一封勒索信。我给大家翻译成社团老大发言的版本,大意如下: 我(美国)做大哥做得很辛苦,全世界都不感恩我的付出,只懂得占便宜。 不过呢,我也不打算退下来,这个大哥的位置还是非我莫属,因为我是众望所归(我的拳头也是最大),所以这个保护费要调高。 你们各位都有选择,要么是交更高的保护费(关税)、要么就是更多地买我们的产品(不保证质量和价格)、要么搞好自己的军事(也可以购买我们的波音产品)、要么来我这里设厂(这工厂就是战国期间的 “质子” ),要么就是买我的债券(当然,利率和汇率也是我操控)。 很多朋友都说特朗普完全不讲道理,批评他的文章也俯拾皆是。不过,不管你喜不喜欢,特朗普是美国总统,乃铁一般的事实。而且,美国在拜登执政期间非但没有撤回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期间实行的贸易政策,还强化对中国的贸易限制,提高中国电动车和太阳能板的关税,卸任前几天还搞出了一套限制AI芯片出口的禁令。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就爱针对中国? 无可否认,中国就是美国如今的首要假想敌。大英帝国作为美国的上一个超级大国就奉行 “大陆均势政策” (balance of power)思维,那就是扶持第三名来打压第二名,也就是此文开头那道问题的答案:当你超越第二名,你就是第二名。与此同时,超级大国还会确保第三名的实力不会太孱弱,未来可以再次扶持来打压第二名。大英帝国就在葡萄牙、俄国、普鲁士之间不断转换她想要扶持的第三名。 二战结束后,整个欧洲百废待兴,隔壁岸的美国自然就成为世界霸主。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就通过扶持中国,分化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合作,包括韩国;而中国之后也从美国打压日本的过程中受惠;现在,美国想要重点扶持,以压制中国的国家,很可能就是印度。 故此,美国针对中国更多是维持自身优势考量。谁靠得近,就针对谁。 而我觉得有些因素会让美国和中国的针锋相对持续得更久。 的确,Miran或者特朗普现在的主要论述都是以 “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为核心,只看贸易量(也就是经常账户),而不看资本流动(也就是资本账户)。不过,这些并非中国故意的,也不是美国故意的。谁叫你们美国就是不断买、买、买,不断消费? 但为什么美国就是喜欢买、买、买? 我认为有两大原因,而这两个原因互相影响。一为经济发展起点不同,二为储蓄率和金融产品普及的差异。 首先的原因自然就是美国在二战后,不管是经济还是军事实力都空前鼎盛,让许多美国人的消费水平快速上升。那个时候,谁有钱就是最大买家。美国自然就成了全世界最大消费国。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快速的国家,会因为预期收入的增多,而倾向更多借贷。 到了近代,美国的低利率环境进一步强化此现象。虽然美联储在2022年激进升息来压制通膨(现为4.25%至4.50%),但相较于2000年之前,美国的政策利率都是偏高,80年代甚至超过17%,到了90年代也平均落在5%左右的区间。 美国人口年龄中位数是38岁,而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也是他们的劳动力核心群体,有64%的年龄是介于24岁至54岁。这些群体里,要么是没经历过高利率时代,要么是从高利率过渡到低利率时代。而在低利率时代,借贷成本自然低,也成了许多人消费的资金来源。 与此同时,也有另一个重大事件在发生,那就是中国在2001年12月加入世贸后,美国每个月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从不到百亿美元,上升到2018年期间的近500亿美元,这比例也从总进口额的8%左右,上升到近20%。即使现在,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也有300多亿美元(差不多11%)。 低廉的借贷成本和入口价格,让中国迅速成为美国主要进口国之一。因此,美国储蓄率低是内部(经济成长和低利率)和外部(中国物价较低)的原因。 而当中国也借此赚取大量美元。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并没有发生Miran所设想的那样,把赚到的美元都转换成人民币,然后花掉呢? 如果你上网搜索,就很容易发现许多人都喜欢重复那套 “美国人没有储蓄概念所以喜欢借钱,而中国就有传统美德,懂得存钱” 等论述。不过这个论述的解释力并不足够。 目前,经济学家比较认可说法是,中国的储蓄率之所以这么高,是受到大环境和政策的深远影响。其中一个,就是 [vip_content_start] 一胎制。虽然中国在2015年已经放宽这项政策,但整体社会的生育率还是偏低。与此同时,中国早期的社会福利,或者我们常说的社会安全网(social safety net)都比较弱。 从经济学来说,这会造成一个家庭需要储存更多资源来应对生活上的不确定性,例如疾病、物件损坏、天灾、婚丧嫁娶等等。中国经济学家金刻羽在2014年的研究文章就有提到,中国城市里的独子家庭在2002年的平均储蓄率为21.3%。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会强调 “孝顺” 这一概念,因为这能够缓解那些遭遇不幸或者陷入经济困境的年迈家庭所造成的社会冲击。 而中国的高储蓄率不只是民间家庭而已,就连企业也是如此。2023年末,中国总储蓄规模达到了7.76万亿美元(美国为4.84万亿美元),为44.3%。这当中不乏中国早期没有这么多金融和借贷产品。作为对比,中国在1998年的房屋贷款总额只占总GDP的1%,而美国那时已经是54%。 因此,中国社会普遍会存在 “存钱” 的美德是受到大环境限制,而这些限制在美国并不存在。也正因这些限制,使得中国在配置资金时有所不同。所以,中国的高储蓄率会一直维持,而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经常账户赤字也会一直存在。 与其说是美国总是爱针对中国,倒不如说,这是中美在成长起点存在前后之别(美国发展在前,中国追赶在后),以及国内环境差异(美国金融产品多元且借贷成本低廉,中国因人口压力而实行克制式政策),最后造成的局面。
1天前
3月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