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评审

忘记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当诗歌朗诵评审了,只知道当初拉我去当评审的是黄建华,评的应该是吉隆坡中学州赛,他说既然我写诗,评个选材技巧应该不成问题,我当初也是这么想的。诗人当诗歌朗诵评审,理所当然,当时我对语音语调认识不多,只知道自己发音不准,翘舌音都做得不好,也不懂什么是重音轻读,只要听得顺耳,对诗歌理解到位的,在我心目中就已经很了不起。后来评审当久了,听语音老师讲评太多,不自觉的也对语音语调认真起来。认真理解了声音以后,就别想要我上台朗诵,我还是写诗比较好,声音好的学生太多,我自愧不如,多写一首诗便是功德,上台等于毁了苦苦经营的诗意,何必呢? 当我发现自己不想再上台朗诵的时候,才真正想要写一首感动人的诗,那已经是我当评审20年以后的事情了,觉悟得很慢。动地吟的诗剧《Gari, Tari…Lari》已经过去很久,从评审到上台表演,必然对自己有所要求。李进文老师常说,我来看诗人表演不会在意他们的语音语调,我只想看他们的诗意。虽然如此,要是咬字不正,别说诗意,根本就词不达意。绑手绑脚,是当时最贴切的形容。所以要上台朗诵,至少得把语音练好,不一定要达到语音专业的水平,至少让听的人不会会错意,才能够达到朗诵的目的。 懂诗是基本要求 诗歌朗诵的评审要懂诗,这是基本要求,就算你评审的只是语音或语调,或许你会认为没有关系。选材和技巧更加不用说,要是你不懂诗,收到邀约的话,推了吧,也算功德一件。我不害怕遇到不懂诗的评审,但最害怕遇到装懂诗的评审,还要一口咬定散文去掉标点符号的文章算是散文诗。懂诗不一定得写诗,但必须懂得赏析诗,就像音乐饮食一样,起码你得分辨出流行曲或摇滚或京剧,至少你也吃得出甜酸苦辣,那才算懂得赏析。很多人对食物的评语都是:好吃/不好吃,但总是说不出为何好吃,是食材新鲜还是烹饪到位,或者调味刚好火候掌握得当,要具体说出来才算懂得欣赏。学会赏析是累积经验而来的,要懂诗就必须读懂诗,很多人懂得念诗,但却从来不去理解诗意。唐诗宋词能够倒反来念,但却不理解诗中表象或喻意是什么,这就造成似懂非懂的状况,尤其是现代童诗,明明就是儿歌童谣,还硬要说是童诗的一种,实在无言以对。 我能理解全国诗歌朗诵是一项比赛,要争取得奖无可厚非,但我长期推动的是让老师和学生们喜欢诗。我觉得能够培养出一位读诗爱诗的人,比起培训一位得奖以后就忘记诗为何物的学生更加重要。每次我当评审,我都是以“理解”为最主要的关键标准,而不是以“技巧”来作为衡量学生表现的重点,理由在于,诗歌朗诵和演讲不同,诗看起来像是一个载体,但同时也是能量和形式的一部分。不理解诗上台朗诵,就像要求一个和尚做荤料理,得其法而不得其味,最后成为一具无灵魂的躯壳。 当我在评审座上听到学生朗诵我写的诗时,你们以为我会给他们加分,其实刚好相反,因为我是作者,比谁都懂我想要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我很想和各位评审老师及写诗的老师及朋友说一句,欢迎你们挑战我写朗诵诗的高度,但别挑战我对朗诵诗的认真(该死的摩羯座)。就算我不再被邀请上评审席,我还是会说一样的话:先读懂这首诗再说。
3月前
(巴生8日讯)第43届雪州华文中小学师生户外写生比赛日前进行评审,近500幅作品让评审团目不暇接,难于取舍。 此项比赛由雪兰莪华校教师公会及雪州皇城艺术家协会联办、星洲日报协办;拿督黄景裕局绅及文鸟贸易有限公司赞助,开放予雪州各华文小学、独中及国民型中学的在籍学生及会员教师参与。比赛在雪州丹绒士拔情人桥海边举行,参赛人数空前热烈。 评审工作日前在巴生博雅艺术中心进行,评审团包括马来西亚留法著名艺术家龙田诗、皇城艺术家协会会长吴亚鸿及皇城艺术家协会秘书陈艾霙。   龙田诗:尽情发挥天分 主评龙田诗表示,学生作品大体上反映,他们都有尽情发挥自己的天分,努力释放出兴趣和热情。 他赞道,作品平均表现都很出色,一些学生的水准,也显示有潜能成为艺术家。 “户外写生高度考验学生现场的观察能力和发挥能力,评审员不能以专业画家的眼光,对孩子的要求太高。我也发现,小学组的纸张太大,尤其一、二年级可以减小,以免画作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他认为,学校的组织能力反映在各校参赛的人数,若校方能克服和解决学生的安全、交通等问题,相信参赛人数会更多。 他说,教师组参赛人数太少,无法看到多样化的呈现方式,诚为可惜。他也希望能和华文中学的美术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美术教学的可能性。 吴亚鸿:美教着重学习观察 同时,吴亚鸿指出,美术教育着重学习观察,画者怀有现“美”的眼光,才能捕捉到最美的景色,充分表现自己。 他赞扬儿童比较 “主观”,画得很自由,作品也特别“真”。 他说,美术贵在于“表现”。这次的中学作品比较朝向“写实”,注重技巧,因此“再现”多于“表现”。 “这一届加设教师组,是蛮好的起步。教师大都带有个人的审美意识,作品有景色‘重现’的喜悦。教学相长,取长补短。前几名得奖者都很有个性,作品令人喜爱。” 陈艾霙:体验现场写生绘画 此外,陈艾霙表示,户外写生比赛提供平台,让学生走出课室,接触大自然,体验现场写生绘画经验,并学习临场解决绘画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她说,现场有来自各校的学生,是大家互相观摩与学习的好机会。 她强调,写生体验贵在于表现现场景物,而非自由想象。她也提醒参赛者以平面绘画方式进行创作,避免立体黏贴制作方式的创作。 星洲日报中马区副总经理郭富广、中马区经理李美玲、业务促进及开发主任杨明圆,皆代表星洲日报出席评审活动。 郭富广:联办写生赛逾40年 较早前,郭富广表示,雪兰莪华校教师公会及雪州皇城艺术家协会联办这项户外写生赛已有40多年,从历任前辈到目前的接班人,都在默默耕耘,努力推广这项艺术活动,值得敬佩。 他说,现代父母为事业忙碌,平时与孩子共处的时间有限。户外写生比赛让孩子在活动中有父母陪伴,促进亲子的亲密关系,非常有意义。 他透露,北京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赖贞瑝,也是丹绒士拔居民获知户外写生活动在丹村盛大举行,感到很荣幸。赖贞瑝希望征得得奖作品,将作品入裱后放在丹绒士拔各种公共场所,再现丹村之美,也让艺术的种子在丹绒士拔发芽、生根、茁壮成长。 蔡荣金:18日颁奖 雪兰莪华校教师公会主席蔡荣金感谢所有联办、协办和赞助单位,也感谢星洲日报为这项比赛作出翔实和深入的报道。 她说,这次比赛获得非常好的反应,也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为丹村掀起热闹的艺术气氛。 “各组成绩将于日内在星洲日报公布。颁奖日期则定于5月18日(星期六),地点在巴生滨华一校。” 出席者还有雪州教师会顾问叶俹诚、吴爱月、总务蔡慧玲、副总务林和霖、财政黄勇文、学术主任陈碧莱、理事张碧珍及皇城艺术家协会活动主任黄俊杰。      
7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今年,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新诗组因遭康文署取消得奖资格而从缺,评审亦被指责需遵守香港法律。原在去年业已评定的二本获奖诗集与候补作品,分别是周汉辉《光隐于尘》、陈李才《漫长的雾 黝黑的光》以及曾泳聪《戒和同修》,在比赛时隔一年半公布成绩之际被消失,去年12月更是在公共图书馆惨遭下架。如此,文学奖作为一种“权力游戏”,必然有其“游戏“运作的机制——如某种(潜)规则的确立。然而,是谁赋予了制订规则的权力?作为参赛者的我们,是否又能对它产生全然的信任? 当你主动参与,似乎便承认了这么一种权力。双年奖新诗组事件的发生,彷佛让我们看到了文学奖机制所存在的缺陷,继而引发“我们还能否相信文学奖”的思考。文学奖一直以来都是文学新星亮相的舞台,然而对身为数字原住民的90、00后写作者来说, 文学奖不再是他们展现才华的唯一舞台,如此一来他们又是为了什么而参赛(或不参赛)?又有没有人曾对评审机制起疑?且看看十位已在国内外文学奖崭露头角的年轻写作者怎么想。 报道:本刊 梁馨元 照片:受访者提供   1. 你(还)会想参加文学奖吗?   2. 若会,为什么?(请勾选最多两个) A:奖金 B:个人价值 C:出版机会 D:伙伴 E:作品被评价与讨论的机会 F:其他   3. 你认为到什么样的情况会不再参赛?   4. 文学奖输了怀疑自己或评审? A:应该是自己不够好……吧 B:额,还是很喜欢自己的作品啊,可能换一批评审就不同结果了   5. 未来有一天,参赛与当评审的机会只能择一,你更想选哪个?为什么? A:参赛 B:当评审   6. 若今天你被赋予无上权力,因而可以挑战文学奖的机制,哪个部分是你首先想到的?   郑羽伦 * 著有诗集《如果时间尚未磨损》,毕业于拉曼大学生物科技系,现于管理与科技大学就读工商管理硕士,并同时任职医药产业。曾获海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新秀新诗奖、台湾宗教文学奖、台湾X19全球华文诗奖等。   1. 会 2. A、B 3. 拿了3座花踪新诗首奖或40岁以后就不参加单篇竞技的比赛了。 4. B 5. B。那时创作历程更丰富了,得到的多,跌的倒也会更多,可以分享给参赛者,也可以看看各个参赛作品的思路,产生创作的思维碰撞,也可以提升自己。 一直参赛怕给人家讲。 一直参赛如果还不得奖更加__(我指我自己罢了。) 6. “创作月薪RM20k”,为期两年。 增聘各个年龄层的评审,从20+、30+、…、60+至少五位,单一年龄层的评审品味差距可能不远,一些前卫的玩法可能难以被接受。 新诗组五十行的行数限制应该改为三十五或四十行以内,因为不是每位作者都擅长把诗写长,二三十行以内的好诗也很大可能会在比赛中败给写满五十行的作品,因为写得不够大不够满。 建议花踪把评审奖名额从一个增加至两个。 新诗的篇幅较短,可以尝试取消单篇竞技的机制,改为以3至5首作品参赛,这样或许可以制衡大题材在比赛中的优势,如果5篇作品都是大题材,很容易产生审美/阅读疲劳。”   卢姵伊 *1993年生,吉隆坡增江人,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山大学。任职出版社编辑,与叶福炎合编《什么?!诗刊》。曾获旅台文学奖散文首奖、海鸥青年文学奖散文首奖等。 1. 会 2. B、E 3. 已经在该组别获奖,或已出版的作品得到肯定 4. A 5. B。借由参与讨论作品,希望和其他评审能够更多交流,并且为心目中的好作品争取位置。好作品当然是主观的,除了作品足够优秀成熟,也要注意有没有不同的风格,可以为当下的文学环境带来刺激。 6. 增加没有国籍限制的翻译奖项吧(将马华文学翻译成英文)   黄子扬 * 黄子扬,曾获锺肇政文学奖、方修文学奖、嘉应散文奖等,著有散文集《徒手杀死那只狐狸》。 1. 会 2. A、F: 奖杯很漂亮(比如花踪、海鸥和台北文学奖) 3. 等拿到自己心目中的文学奖中的文学奖(比如时报/花踪,林荣三是不可能的了)之后,就不会再(以单篇)参加比赛了 4. B 5. B。小孩子才参赛,大人就要当评审(爱开玩笑)(结果自己还在参赛)。说真的,参赛是为了被看见,但评审是去进行「看见」这个动作。我自己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领受了太多别人的鼓励和恩惠,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有祝福新人的力量。毕竟文学奖就是一个大家在平日创作中使出最大实力/企图心的一次越级打怪,透过评审工作,认真阅读并给予实际看法和建议就是其中一个帮助新人的方法。至于得不得奖其实只是一个运气的机制,至少我尽好当一个读者的本分,为好作品加冕。   6. 须视个别文学奖而论。我希望花踪从截稿到颁奖典礼三四个月内就结束、得过首奖不准参加下届比赛、提高新秀奖金等等。我希望马来西亚多有一些出版类的辅助计划(也可视为文学奖?),像台湾国艺会或教育部的那种,或类似台北文学奖年金类,以提交「出版计划书」并写成书本来办,多刺激书籍的出版而不只是单篇竞赛。最后其实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没什么机制好挑战的了,因为马华文学也没什么文学奖了呀(苦笑)。被赋予无上权力的话我倒希望马来西亚多举办一些文学奖,不然新人很难出头。   郑田靖 *96年生于大山脚,厦大中文系与北师大比较文学硕士毕业,南加大东亚系博士生。曾获海鸥青年文学奖、全国大专文学奖首奖等。出版个人诗集《鹿鸣》(2022),诗作入选若干文学选集。主编《口口:马华有声诗刊》。 1. 会 2. 不排除参加,如果参加也不会有特殊的理由,想参加的时候参加。 3. 觉得参赛不重要如无法提升自己的时候 4. B 5. A。二者不是上下阶级关系,而更多是不同的体系。作为有创作欲的作家来说,当然没有什么比创作(乃至于参赛)重要。担任评审只是次要的。担任评审不是为了让你自己有优越感,平时当玩笑来说还行,要真那么想就真的价值扭曲,担任评审背负的其实是对作品以及更宽广的文学批评与接受史的重要责任。况且,好的作家未必是好的评审,自己能写得好与能够批评完全是两回事,给不会批评的好作家当评审就是一种资源浪费,也会伤害参赛者的最佳利益。 6.我可能不太会去“挑战”(别人办的)文学奖机制,不满可以用很多“抗议”的方式:不参赛、批评或建言。机制是活的,是人定的,没什么不能改。非常现实的说,马华文学圈的文学奖建制并不是很成熟,当然很感激有这些出钱出力的单位/爱文学之士不遗余力地支持,但方向不太对,恐怕事与愿违。有些文学奖确实对于文学奖机制要更有敏感度,比如单篇文学奖的定位,以及所谓“老新秀”等现象该何去何从,这都需要深刻检讨马华文学大环境的变化。文学奖对文学圈的阶层流动有不少作用(反作用亦然),为此就应该更加谨慎,适时而动。公开展开说明未必是好事,如果有(好几个)文学奖筹委会觉得有必要,可以再联系交流,一起改变,总比单薄的力量来得好。   王晋恒 *马来西亚90后青年写作者,曾获花踪新秀文学奖、金车诗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及全球青年散文奖等文学奖,作品散见于报章及文艺杂志。 1. 会 2. B、C 3. 水准已经超越该文学奖 4. A 5. A。因为我享受匿名投稿,试验自己实力的过程。每一次参赛,都会觉得自己的创作力再度回归鲜活的状态。 6. 得过奖的应该被禁止参赛几年,把机会让给后进。   陈宏量 *96年生,毕业于拉曼大学中文系。爱诗,爱歌,爱一双能发现美或不美的瞳孔。苟活于世,庆幸学会了写作,能与身边的人砥砺前行。曾获花踪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等。 1. 会 2. B、E 3. 足够被认识的时候吧,毕竟从写作扩展开来的朋友圈,对我来说是相当珍贵的。 4. B 5. A。当评审很累,甚至酬劳可能还比得奖的奖金少。从中获得的成就感也有所不同,就个人而言,会倾向喜欢得奖的成就感多一些。 6.设定曾获奖者不能再参加上一次得奖的单篇组别,但可转而参加其他组别,从而让更多作者与作品被看见。   陈凯宇 *97年生于吉隆坡。2020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副修创意写作),2022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曾获新加坡大专文学奖、《联合早报》金奖、花踪新秀文学奖、港大散文奖。 1. 会 2. C、E 3. 不再需要经过文学奖证明自己的写作能力/不再写作 4. B 5. B。希望用另一个位置看待写作、审视自己的写作 6. 文学奖题材   丘凯文 *99年生,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学海》专栏作者。曾获花踪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方修文学奖、海鸥青年文学奖等奖项。作品散见于《香港文学》《滇池》《马华文学》《文艺春秋》等国内外文艺刊物。 1. 会 2. A、B 3. 功成名就(?) 4. A 5. A。因为听说本地评审费不高(逃) 6. 增加出版基金类的文学奖   上官宇恒 *00后,柔佛居銮人,《大马青年》投稿小组成员,曾获国立中兴大学中兴湖文学奖、銮中文学奖、游川短诗奖等。 1. 会 2. B、E 3. 已经出书,并且有能力完成自己理想与想像中作品论述时。 4. B 5. B。当评审可以看到更多的作品,从作品讨论的过程中,看见其他创作者所以写与说的不同视角,也可以透过作品回应自身创作技巧和理念。 6. 评审制度的部分吧。通常文学奖特别是复审和决审的人数基本都很固定,除了评审真的能够以相关经验对作品感同身受外,大部分评审追求的还是四平八稳的作品。所以很多好的作品可能不够完整或是未能与评审的经验产生共鸣,就被刷掉。我其实很希望到了决审环节,除了是以评审团讨论的方式外,希望也可由读者群参与。这读者群未必是专业作家也可以是其他不同身分,以阅读作品后给出分数,但不参与讨论。最后以决审评审和读者群两边占据各半分数之总和来决定成绩,感觉会让有趣程度和技术整体性的最终判准提升更多。   邱然 * 00后,毕业于居銮中华中学第三届文科,目前为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本科大一生。槟城全国微型小说、同窗文艺奖、全国瑞玉杯散文奖、寸草心征文比赛等。 1. 会 2. A、F: 喜欢文学的竞争,输掉也没关系,就当做学习 3. 当有一天我写诗如李白、泰戈尔;写散文如培根、余光中;写小说如紫式部、托尔斯泰,那我应该就不参加了! 4. B 5. A。我会选择参赛,除了我的能力还不足以当评审以外,参赛可以给我带来的收获和快乐会更多。 6. 可以的话,像诗歌这一类短篇幅的文体,前十名或者冠亚季的名次讨论,我希望可以被安排在颁奖礼现场。很想看评委是怎么权衡和抉择冠亚之争的!   系列专题: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司法篇】当判决出现争议时,我们还能相信公义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政治篇】当选票无法替我们说话,我们还相信政治能重整国家秩序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诈骗篇】当诈骗手段防不胜防,我们还能相信这个世界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教育篇】当大企业招聘看重能力时,我们还能相信大学学历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网红篇】当网红行销踩地雷时,我们还能相信名人代言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灾难篇】当救灾无力、灾民自救时,我们还相信政府能消灾解难吗? 【跨年专题:我们还能相信什么?/虚拟世界篇】当元宇宙梦想欲振乏力,我们还能相信NFT和元宇宙有未来吗? 更多文章: 【档案馆/01】国家档案局──留住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 【档案馆/02】马大档案馆──旧照片,承载马大那些年的回忆 【档案馆/03】来西亚设计档案馆──探问设计找寻答案
2年前
2年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全球约有7500万人每日使用轮椅,占了全球人口总数的1%。为了减轻医院内使用轮椅的病人以及医护人员在移动上遇到的挑战,亚太科技大学(APU)的4名工程系学生,特别设计了一款自动轮椅原型。 命名为“医院专用自动轮椅”的设计作品,原是大四必修课“团体设计项目”布置的作业。由于这4名应届毕业生有信心能凭作业创造佳绩,因此报名了马来西亚工程师协会(IEM)工程教育技术部主办的“2022年综合设计项目短视频大赛”。果然不负众望,一举拿下电气类冠军奖。 “团体设计项目”课程主要授予学生在项目管理上的技能与知识,再安排他们动手设计并开发出一个原型,为现实中的工程难题寻找解决方案。这次的团体设计项目主题是“残疾人辅助工具”。 得奖队伍是由电气与电子工程系学生蔡明杰所率领,其余3名队员曾文建、黄乙乘和李凯升都是机械电子工程本科生。他们的作品击败多所著名公私立大学的参赛队伍,着实令他们很惊喜。值得一提的是,赛会评审团是由业界顶点项目协调员以及工业工程师组成。 在工程学院讲师维克内斯瓦里(Vickneswari Durairajah)的指导下,这4人队伍把一早已完成的团体设计顶点项目,摄制成5分钟短视频参赛。顶点项目意指教育过程中最后、最颠峰的学习经验,类似毕业论文。 蔡明杰介绍:“这部自动轮椅共有4大特点:轮椅导航、障碍物检测及闪避、紧急功能,以及声控操作,我们每人各负责一样特点功能的设计。” 在系统设计上,4名未来工程师采用了物联网(IoT)原理,也就是从轮椅上采集数据,再输送到基站,以便遥控轮椅。这意味着,只要这设计概念落实到位,医护人员就可以用遥控的方式推动轮椅,以此减轻工作量,使工作流程更加顺畅。 颜色感应器做导航,可检测前方障碍物 至于这部自动轮椅详细的操作方式,APU队伍是采用颜色感应器做导航,让轮椅顺着地板上标志的线条前行。在转角的地方,线条上的颜色指标将决定轮椅选择的方向。一路上,轮椅上装置的超声波感应器以及立体摄像机,可以为它检测任何可能情况下出现的障碍物。 一旦遇上紧急状况,医护人员还可立即按下紧急按钮,通过无线网络(Wi-Fi)和消息队列遥测传输(MQTT)技术,把信号传输到轮椅,使其停止前行或者拐弯转往紧急出口。 另外,声控特点还可以让病人通过轮椅上的麦克风,说出编制好的程序控制指令,例如:“停止”、“继续”,让轮椅停下或继续前往目的地。 这部轮椅所使用的技术获得了评审团的青睐,蔡明杰说:“感谢评审认可我们的作业项目,对成绩很惊喜,也对这次获奖满怀感恩。这个项目训练也挑战了我在时间管理、人力管理以及作业管理上的技巧。我们要将这归功于课程模组讲师兼参赛导师维克内斯瓦里女士,她给了我们很多的支持,并对我们的设计项目提供不少建议。” 看见自己指导的学生摘冠,维克内斯瓦里欣喜地说:“胜利并不是一蹴而就,若没有专心致志、足够的意志力,以及立志在生命中取得成就的动力,就无法获胜。我认为,这支队伍凭着过人的团队精神、时间管理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才能在这次比赛中赢得冠军。”   更多文章: 【研究故事】善用热带水果废弃物 减少环境污染 APU与蔡司合作,提供几何尺寸与公差培训  英国文协增设雅思电脑考试中心  英迪总动员收集 让废弃食用油再生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