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言语

新的一年,我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是:“这是我的钱还是你的钱,不用你管!” 要说到这个故事,它发生在我11岁那年。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哥(其实是表哥)载我去上游泳课,换做是平时,载我的是我爸(其实是我姨父),可是当天我爸有事不在家,而我哥刚好有空,就这么顺理成章的让他载我了。我从小就是姨妈带大的,所以我称呼他们一家人就和亲兄弟一样,让我很骄傲的是哪怕我亲生父亲在我小时候就过世了,可是我依然有爸可以叫,并且除了我的亲姐姐以外,还多了5个特别疼爱我的哥哥姐姐们。 当天我需要买一个新的泳帽,就和我妈拿了50块钱去和老师买。我哥陪我下了车,去到老师面前,帮忙问了问价钱。老师拿出两种泳帽,一个要价40,一个要价9块。我二话不说就选了40的,不为什么,就是因为老师自己的泳帽就是同款的。我哥就多问了我一句,让我买9块的就好,不要浪费钱。 欠哥哥一句道歉 说来也惭愧,当时的我年少气盛,直接回怼了我哥:“这个是我的钱还是你的钱?不用你管。”我哥当下无语,点了点头就看着我把交易完成了。我开心了,却忽略了我哥的心情。 后来,不记得什么情况下,我听到我哥说,我当时的那句话伤了他的心,让他很难受。可是,我也没有正式和他道过歉,这件事情就这样的不了了之。 我们的兄弟情依然很好,一直到那一年意外的发生,他离开了我们,我才又想起了这一件事。我欠他的这一句道歉,好像再也没有机会和他说了,而这一件事就成为了我这一辈子的遗憾,永远都没有办法抹去。那一年,我27岁。 他出殡的前一个晚上下起了大雨,我就坐在他的灵柩边上,继续为他烧纸钱。风吹得呼啸,吹倒了一些花圈,有一种难以自控的悲伤就这样席卷我的心灵。从那之后,每次遇见这样的雨天,特别是夜晚的雨天,我的心情就会特别的难受,会想念,会内疚,会感慨。总会有一种手足无措的失落感,可能是一瞬间,有时是一整夜。 今年我40了,不说新的一年我想删除这一句话,而是我想回到当初那个下午,去阻止自己说出那一句话。可是我很清楚的知道,这不可能。我只能不断地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不管说出哪一句话,都先想一想,这一句话是否该说,会不会又伤了对方的心。当然,这里的对方势必是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 最可笑的是,那一个40块的泳帽没多久就坏了,后来那个9块钱的泳帽却用了好几年。有些时候并不是别人要管谁,只是愿你给自己在乎的人提个醒,哪怕我们不愿意接受,也不用说一些重话,回复一句“谢谢你的提醒,但是我还是喜欢这一个。”也许就不会抱有这样的遗憾。
1天前
不止一次,妈妈在骂我后会对我说:“以前,我老板骂我的话更刻薄,把我骂得都哭了,哭了后还是要继续工作,有时我甚至忍几个小时回家哭,如果你这样都承受不了,你以后真的不用找工作了。” 每次听到这话时,说真的,心里并不好受。因为我不止一次被骂哭,只是每次都没哭出声,而是去她看不到的地方,自己默默地擦去眼泪。 事实是,我曾很多次因为妈妈的言语受伤,也哭了很多次。但,今天,是我最后一次哭了。因为我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伤害你的都是你的定义”。因为我意识到,当妈妈批评我时,最伤人的不是她的原话,是我对她的话的定义。因为听了她的话我会觉得我很没用。是我允许她的话语伤害我的。 有时,一个人说的话是他们人生经历的投射。就好像我妈妈,小时候也被骂无数次。有时她还会对我说:“你已经很幸福了,我小时候有时不止被骂,还会被打。”有很多次,妈妈觉得她所说的话或做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她自己遭受过更糟糕的。我不否认她曾经的经历,也清楚知道她的艰辛。但,这不能合理化她说的话或做的事。我不想再受伤了,我改变不了她,但我可以改变我自己。 妈妈的言语让我痛到窒息 第一个我可以改变的就是不再让她的言语伤害到我。每次她脾气上来时骂出来的话,说真的,可能她都不记得自己骂了什么,那我为何要因此受伤?我已经让她的言语伤害自己无数次了,没有一次心是不痛的,有时心会痛到窒息。所以,够了。当我不把她骂出来的话放在心上时,我很快乐。因为我知道,她在发泄她的情绪,仅此而已。现在我已经可以做到就算在她骂我,之后还可以心平气和地和她说话了。 从妈妈的身上,我也领悟到一个道理:“如果我不喜欢别人如此对我,我就不会如此对任何人。”妈妈的行为算是反面教材。我不会因为我经历过更糟糕的事而觉得我所说的话或做的事没什么大不了。我不会在情绪上来时对任何人说话,因为我很清楚言语拥有的杀伤力。 妈妈如此对我,我曾经恨过她,但现在想想,我反而要谢谢她。因为她的批评和辱骂,让我对其他人的批判免疫了。因为我都可以不被亲妈的言语伤害了,何况是其他人呢?我妈妈并不完美,但我知道,她是爱我的。她身上有我学习到了不少反面教材,从而造就了现在的我。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谢谢你,我爱你。”
1天前
她是一名单亲妈妈,尽管她只是出自善意,想让工人吃得好一些,但一旦被轻薄,别人就会认为是她先主动发出邀请讯息,那么遭受性骚扰也就成了咎由自取。 一位单亲妈妈找了subcon重新粉刷房子。第一天工作,见刷漆的外劳工人午餐只有白饭+一道菜肴,妈妈有点心疼他们生活不易。从第二天开始,妈妈私下定购快餐给他们,当作慰劳他们工作的辛苦,他们也很开心主人家的善意。 其中一位工人在得到主人家的善意后开始在口头上佔她便宜:“sayang,不要叫我encik,叫我abang。”闻言,妈妈立即变脸,向subcon投诉该工人对她轻薄。 妈妈严肃的说:“我是随和但不是随便。” 老板却一脸轻松回应:“他平时也是喜欢撩印尼妹的。” 很多人也许跟subcon老板同感,觉得这位单亲妈妈太敏感、小题大作,不就是口头上“被撩”了一下吗,男人都是这样的德性,笑一笑就过了。 妈妈问:“老板,你知道你工人当时的行为属于性骚扰吗?” 老板一脸矇,茫然地摇摇头说:“这也叫性骚扰?” 是不是性骚扰我们先简单分析,sayang代表亲爱的,而abang在马来词汇里代表的是兄长、对年长的男人、丈夫的称呼。外劳工人叫单亲妈妈为sayang,又让她称自己为abang,这一句话+身体语言+脸部表情+说话的口吻,它就!是!性!骚!扰! 根据《反性骚扰法案》,性骚扰被定义为针对个人的任何不受欢迎(unwanted) 并具有性含义的行为,包括言语、非言语、视觉、手势或肢体上。同时,这些行为具有冒犯性(offensive)、羞辱性(humiliating),或对该名人士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也就是说,如果当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行为带有性意味且让对方产生反感或感到被威胁,那就可以构成性骚扰。 说得更详细些,性骚扰可通过不同形式发生,这包括了: 肢体上: • 不合适的触摸、拥抱或按摩 • 往对方的身上磨蹭 • 故意站得很靠近 语言上: • 用不合适的表达方式称呼他人,例如辣妹、宝贝或亲爱的 • 开冒犯他人的笑话或挑逗搭讪 (catcalling) • 谈论本身的性生活或性幻想 • 冒昧的评论他人身体 非语言上: • 发送含有性暗示的信息、图片或视频 • 展示含有性暗示的手势 • 持续调情 视觉上: • 带有性暗示的注视着他人或作出某种姿态 • 展示色情刊物 • 曝露私处 心理上: • 即使对方已经表明不愿意参与,但仍旧不断邀请其出席某些社交活动 • 强迫对方和自己约会或进行肢体亲密行为 很多受害者在面对性骚扰时都会选择服从和隐忍,最主要是:不敢说。 正如案主,她是一名单亲妈妈,尽管她只是出自善意,想让工人吃得好一些,但一旦被轻薄,别人就会认为是她先主动发出邀请讯息,那么遭受性骚扰也就成了咎由自取。 除了不敢说,就是不会说。我们过去的教育没有训练我们如何说“不”。从交通工具上发生的猥亵事件、身边熟人美化过的上下其手、职场上的权力性骚扰甚至大社会导向的男尊女卑等,让我们不懂得表态和界限设立。 最后就是,说了也没用。力量的微薄、没有确凿证据,就算报了警、告诉家人也不一定有用,反而造成受害者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什么别人没遇到,就你遇到了?” “那天你不该喝酒” “你当时是不是做了什么让对方误会了?” ”黄色玩笑而已,别大惊小怪的?“ “你如果早点回家,就不会遇到这种事” ”没跟他暧昧吗?不然他为什么骚扰你“ 虽然在2022年7月,争取已久的《反性骚扰法案》得以在国会通过,而中小学性教育也在2015年被纳入“健康教育”学科里头,但关于什么是性骚扰,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的。为什么呢? 理由很多,但最直接的因素可能只是不!关!心!这真相是让人相当难过与气愤的。 不是“性侵”才是大事、值得大家关注。性骚扰造成的不舒服和阴影一样会让受害者活在恐惧和自我否定中。希望未来有更多像案例中的妈妈,知道自己的主权是什么,不让任何一个施害者逃离责任。 保护所爱之人,从你我先开始。
4月前
一位曾叱咤风云的商界巨头因一次失言引发公众强烈反弹,最终不得不黯然辞职。看到这一幕,我不禁联想到电影中的反派角色。他们往往拥有绝对的优势,却总在关键时刻因为话说得太多,暴露致命的弱点。 现实中的许多人,尤其是那些已经站在高处的人,也常常犯下类似的错误。反派的失败并非因为他们能力不足,恰恰相反他们往往才智过人、手握资源。正因为他们过于自信,甚至带着一种掌控一切的错觉,他们忍不住要多说几句,结果把自己推进失败的深渊。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类似的局面。某次公司会议上,一位同事本已占据优势,凭借扎实的工作成果赢得了大家的认同。随着他不断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原本清晰的逻辑开始变得复杂,甚至有些自相矛盾。渐渐地会议氛围发生了变化,原本支持他的人开始露出质疑的神色,而他自己却全然不觉。看着那一幕,我忽然意识到言多未必是力量,有时反而是走向失败的起点。 为什么说“多言”往往导致失败?我想这背后是一种过度的掌控欲。人们往往以为表达得更多,就能更好地控制局势。言语如双刃剑,说得越多,漏洞也越多,焦点也越容易被模糊。反派在电影中一次次因话多而败,其实揭示一种普遍的心理:他们不安于现状,渴望通过言语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力,却反而因此暴露自己的弱点。 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声 面对竞争或质疑时,我们常常迫不及待地想要通过解释、辩解来证明自己。可是在急于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丧失原本的优势。有时不是因为我们能力不足,而是因为说得太多,反而让别人找到反驳的机会。 我记得曾有一位老同事,他在会议中总是话少,但每次发言都言简意赅。他懂得何时发声、何时沉默,往往在关键时刻一句话就能扭转局面。与他相比,那些滔滔不绝的人反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言辞的力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确和适度。这种分寸感恰恰是掌控局面的关键。 在当今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言语的力量似乎被无限放大。社交媒体上,人人都可以发声,表达的冲动似乎无处不在。我们似乎相信只要说得足够多,声音足够大,就能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但事实恰恰相反,太多的声音让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太多的解释往往暴露内心的焦虑。 反派的失败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沉默并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慧。真正的强者,懂得在合适的时机保持克制,知道什么时候该发声,什么时候该保持沉默。掌握分寸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稳住局势,而不是因一时的多言而陷入被动。 在这个充满喧嚣的世界里,少说一点,留些余地,往往比滔滔不绝更有力量。懂得适时止步,才是保持长久优势的智慧。反派们的结局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不是靠言辞的堆砌,而是靠对局势的清醒判断和对言语的克制。话少而精,方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4月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