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游车河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巴黎奥运会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录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聆听
全国综合
法米:修订印刷出版法 通讯部愿听媒体意见
通讯部长兼团结政府发言人法米表示,尽管修正该法不属于通讯部权限,但他仍愿意就政府或将修订1984年印刷及出版法令一事,倾听媒体工作者的看法。
6天前
全国综合
东方诗画
Norico/海螺
在无形世界之彼 把耳朵贴向海螺 映染红霞的落日 我屈膝在海岸边 还有许多 想一起欢笑 想一起慢聊 想一起做的梦 昨日的晚风 轻易地卷走了一切 往海的另一头,往天空的另一边 我想说不,我想抵抗 因为我还有气息 因为我还活着 依循尚存的声音 寻找前进之路 更多作品: Norico/某日的太阳 Norico/花篮与笛 Norico/乘浪云游
6月前
东方诗画
大柔佛焦点
古玛:警方须聆听 助解决市民问题
(哥打丁宜30日讯)柔佛州总警长古玛昨日出席在哥打丁宜本那哇举办的“市民大会”(Program Townhall)时,叮嘱属下必须聆听和协助市民解决问题。 出席上述活动者,包括哥打丁宜警区主任胡先。 古玛在会上叮嘱属下,必须聆听和协助市民解决面对的问题。 “当市民前往警局,身为一名警务人员,就要听取对方面对怎样的问题,并且给予对方信心和舒适感,一旦用心聆听以及取得各方合作,我确信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他也呼吁哥打丁宜区的市民,成为警方的眼线,协助警方打击犯罪活动。 古玛也在民众询问环节,亲自回应提问。 柔佛州警察总部官方脸书贴文指出,上述活动举办的宗旨,是为了设立平台,与民建立联系,进而协助社区或居民解决社区治安问题。 此外,警方也致力于加强警务和改善服务(Service Delivery),以从全面角度杜绝和预防犯罪活动,解决社会治安问题。
7月前
大柔佛焦点
星云
聆听/扶风(寄自瑞典)
深夜醒来,上厕所喝两口水后再躺下,睡意全消,开始一场争取睡眠的挣扎。紧闭眼睛要清空思绪,头脑反而更乱,不由自主地想东想西,不着边际、没有逻辑、上天下地,一幅幅画面快闪。突然醒觉又从头来过,专注于睡眠,从起初的从容拖到凌晨,变成焦虑,翻了无数次身,感到眼皮很重了但思绪还是骋驰。 开收音机,一台一台地转换,转到第四台,节目叫“醒来”,干脆不坚持,就听歌放松一下,刚好是点唱时间,听不同的人打电话到节目聊天,这下真是清醒了。好多年没听到点唱节目,以为这种节目早就淘汰掉,没想它在夜半竟如火如荼地进行。原来也有这么多人夜里没睡觉,各行各业、形形色色,没有睡觉各有原因,点的歌从古早到现代,流行歌摇滚乐古典乐,包罗万象。有人点我一度喜爱的老歌〈阳光照在我的肩膀上〉,约翰·丹佛的歌声一如从前,清新如露,我听入心底,忘了先前的失眠焦虑。唱到“阳光照入我的眼,能使我哭泣”,记忆清醒过来,曾经有过听歌听得流泪的年轻岁月,那个易感的阶段,能为一片落叶惆怅伤感,或因别人的无心话而伤心欲绝。歌听得最多的是中学时期,歌词能一听不忘,最敏感的时期,不懂得排遣少年的烦忧,只有歌能慰藉那种时时涌上来不知所然的愁肠,现在回忆,不明白自己是怎样度过这个时期的,更不明白是怎样冲破会考的压力,安然着陆,一路走向我现下所处在的未来。 大学时期赶上校园民歌的鼎盛期,常去听演唱会,也会抱着木吉他自弹自唱,那是一个美好的曾经,我以为会永远持续下去的快乐时光。如果那时知道如何塑造未来,我会怎样去计划我接下去要走的路?没有,我只懂得沉醉在那个如诗如画的氛围里,将来是什么模样完全没有疑惑,一厢情愿地相信未来是玫瑰色的跟当下没有距离的一种永恒。天真,在年老时回味,还是没有变色,仍旧让人目眩震撼,天真所导致的各种困顿、失落和幻灭,并没有令我感到一丝悔恨或懊恼,它永远停格在最初的纯然境界,璀璨如水晶,清灵如仙乐。走到今日,天真消失殆尽,风烛残年有自己的面貌,就只能靠回忆重温曾经有过的真善美。最令人感到安慰的是这世上还有文学、艺术和音乐。就在睡不着觉的夜晚,能旧曲重温,何尝不是乐事! 也只有在该睡眠的时间醒着无所事事才会着意地听。平时不知不觉中听很多声音,身体的自然机制自动筛选,听进耳的不一定听入心。生命中被忽略的东西太多,常常在人多嘈杂的场合希望自己听不到声音,没有意识到失聪会是怎样的境地。也许应该学习感同身受,也要学习感恩,听得到声音,不管愿意或不愿意接听,这是生的献礼,活了70年,在正踏入听觉退化的门槛的时刻,才豁然警觉。不晓得从哪时起就不再专心听完一首歌或完全专注地聆听别人的话,我发觉,自己很少在跟人交谈时把对方的话百分之百听进去,总是一边听一边构想要回应的话,不然就是在他人过于兀长的叙述中走神,失去线索,在该回应时胡乱搪塞过去。开始有患上阿兹海默症的忧虑,为什么这样难令耳朵专注于捕捉信息? 回想过去的情况却回忆不起来,怀疑这是渐进的失忆症,不禁心慌。是不是得练习正念正觉冥想来收摄散漫的心魂?或许应该练习专注聆听,像半夜醒着专心听完一首歌那样? 慢下来 才能重新认识自己 从点唱节目联想到妈妈和我共享的电台节目。上世纪50年代妈妈一天忙完后就抱着我在木箱型的收音机前听说书。客家话和广东话的连载故事,每天傍晚播送。我伏在妈妈的肩膀上半醒半睡,还未学说话已经先学听书。妈妈的肩膀是我的全世界,只要伏在那里我就被无边的安定感包围,说书的是男声,缓慢低沉没有太多起伏的声音像磨盘一圈又一圈的转,有催眠和平息情绪作用。妈妈听说书时我从来没有哭闹,总是静静地贴着她。不知道那时我有多大,也不清楚最早能回忆到哪个年纪,但听说书的情景现在回想起来清晰真实,那个说书人的音质也清楚可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对妈妈一直都疏离,妈妈很溺爱我,过度地保护我,而我总是躲避她,总是以冷漠来抗拒她的爱。那时直觉性的行为,有很多借口合理化,从我青少年时期起直到我离开马来西亚到瑞典生活,漫长的岁月中没有跟妈妈亲近的记忆,到现在都不明白自己对妈妈的态度包含什么性质,为什么自己这样恶劣寡情,一次又一次令妈妈失望。 到了瑞典,因为思乡连带也想念妈妈,那个时代没有打电话的便利,每个星期寄一封家书,一个月才打一次电话给妈妈。那时起才真正注意听妈妈的声音,电话费贵,只能匆匆讲10分钟,妈妈就是嘘寒问暖,不能多扯,我则报喜不报忧,打完电话往往怔忡很久,回味妈妈的话和声音。能够听到妈妈的声音变得非常重要,我很小的时候我们一同听说书,我单纯自然的依赖她,到我中年时我们听互相的声音,我的感受很复杂,有失而复得的侥幸心理,我一度排斥的感情不知不觉中复燃,妈妈的关心再度单纯自然地安定我在异地彷徨的心。还有一份失落感,我排斥妈妈的那一大段岁月算是虚度浪费掉,在应该缀织母女关系的最佳时机我没有把握住心态,就如此恣意让最宝贵的时机流走,要弥补时已经太晚了。 我人已经在瑞典,回头已经不可能,只能回顾,唏嘘自己年轻时的愚蠢。对妈妈我有着永远不能排遣的歉疚感,她活着的时候我尽量经常打电话给她,尽量每两三年回去看她。但我知道我丢弃掉的是没办法弥补偿还,我们靠的只是电话里千篇一律的互道近况,不再是生活上真真实实的相依,光听声音怎样都是隔靴搔痒,虽然感觉上我是更接近她,因为我确实倾听她的每一句话,确实消化她向我表达的心意。我不知道她的感觉,也从来没有去揣测,只知道在她向我诉说生活上的困扰时尽量聆听,希望这样能给她一点安慰。 我现在老年听点唱节目,回想妈妈的说书节目,生命的时间真的像长长的细流,不知源头也不知尽头,流过去的水永不回头但水一直在流,到穷尽时才肯罢休。这流程中每分每秒迎新送旧,放掉过去、接受未来,间中就在当下安身立命。人生如此匆匆,长短没有多大意义,迟早要回归大地,只能在活着的时候尽情活,尽情感受生的微妙。对我而言,现下要做的是感到自己活着,活着就要仔细聆听自己。知我者莫若我自己。是不是这样我不能断定,但许多年为谋生早出晚归,除了工作、家务、杂务,要挤出看书的时间,经常在赶着做事,流程紧凑,忘了内省,忘了问自己身心是否无恙。二十几年过完,仿佛大梦初醒,要回忆梦中情事,只见一片浑沌,里面影影绰绰,似有似无,就一个“赶”字最清晰。其实赶时间也是生活,没有赶时间哪有剩下来的悠闲空挡? 那些年明明像人一般为自己生活,充分利用休闲时间,却仿佛心抽离了,跟形体形成一个距离,没有赶上进度般掉了队。自我缩小、他我跟理性几乎全面支撑着这种存在。从没有想起要跟自己对话,问自己你怎么啦。生活上的困顿没有同理心,没有功夫让人随性蘑菇,你要活命就必须生活,生活的样貌很多时候由不得你任意塑造,总有时势及环境插手,让你不得不随波逐流。所幸还有机会和能力适时截拦流势,弄了一线小支流,改道而行,放掉工作退休,慢下来,顺着潺潺小溪度日。这才有闲暇重新认识自己。每天刻意为活着而活,原来是如此美妙。尽管柴米油盐仍然缠扰如昔,压力却减缓了,不知是心态改变还是要求降低所致,不再样样烦忧。仿佛从粘稠的泥浆中跳脱出来,洗涤全身后那般开阔舒畅。聆听自己、知道自己、认清自己的位置,确认我对生命的要求及生命对我的要求,不再妥协或相悖,而是跟生命互相切磋直至相容。知天命,说的也许就是这个境界。我尽量朝着它走下去。
8月前
星云
星云
致:怕给人添麻烦的你/嘉虹(吉打)
许多事情真的不需要一个人扛着,没有人要求你永远快乐,为什么不允许自己在人们面前难过?
1年前
星云
最新消息
“阿刚”沿路问好 黄勇刚访早市聆听民瘼
“大家好,我是阿刚!”国盟土团党非巫裔臂膀组织金銮州席候选人黄勇刚以亲切的暱称“阿刚”走访早市巴刹,向选民自我介绍。
1年前
最新消息
星云
说鬼话/邱向红(加亨)
我不敢说自己是个安静的人,但比起说我更喜听,加上性格也不太张扬,倘若把我放入伶牙俐齿能说会道之人中间再二分,也还是属于安静的吧。 求学时期,我也算是师长眼中的乖孩子。成绩即使没有排在前头却能够保持在不需要让父母担心的位置,必要时也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才艺。我以为只要做个标准的好学生,就不会有被老师挑剔的地方。一次初中家长会上,班导师跟父母简单复述了我平日的表现,都是一些正面的表扬。就在我以为会面会一如往常平淡结束之时,对谈却以一句转折作为结束:“总体来说都不错,但是有点太安静了,多发言更好。” 前面都是正面的陈述,此时出现在“但是”后面的补充,自然是不好的。安静也是一种需要改进的缺点。 这个道理早在小美人鱼的故事中被拿来训诫人们。上岸后的美人鱼因为失去声音,无法告诉王子她才是他的救命恩人。我感到一种沉默的悲哀,无法开口说话,只能失去被爱的权力。一切悲伤的源头都来自于说话这件事,或许我还是要感恩自己身处的世界拥有文字这项工具。 步入社会以后,我才逐渐了解到其实是自己不太会聊天。比起学生时代的学习和考试,大人世界里的话题从来没有一个考试范围,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多次的尝试,不过一而再地证明自己在社交这方面总是考不好。我开始退缩。 我尽量避免与人交谈。就如我会在搭乘德士时,选择坐在左后方的位置,那是离司机最远的地方,窗外的风景也与他所看见的前方风景不同。倘若他因看见什么想挑起话题,我也能简单回应一句“抱歉,我刚没看见”而终止话题。 多人聚会对我而言就是一场心理拉锯战,尤其对象是不相熟的人。一群人聊天本应是一场传球游戏,你抛我接,然后到我把球传给下一个人,所有参与者都要确保每个人都有接球的机会。可大多时侯,我都以为我在玩的是躲避球。我鼓足勇气使劲抛出的那颗球,总是以匀速直线运动往场外滚去,我追着它跑,追着追着,我也出局了。 偶尔也会有人注意到,向我抛来一颗球:“你怎么这么安静?” 他是什么意思呢?我在心里揣度。他是想知道我不说话的原因,还是善意地把球抛给我希望我能投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又或是不满我没有做好接球的姿势却用沉默抗议别人守着球太久?为了保持礼貌,我必须努力调整双唇的弧度而无法张开口说话。 “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呢?”对方继续问道。 “我需要认真回答你的问题吗?”说完才意识到这本是无数次社交中在脑海里把自己缠死的问题,我竟把它拿来与别人纠缠不清。 想必对方也被这句话问倒了,说不需要只会引起场面尴尬,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只是在客套。若说需要,又害怕对方认真说起,会破坏原本轻松欢快的气氛。我果然不太会聊天,心里盘算了一百次却还是拿捏不准那个度。 我也害怕这样一种人,聊天时会不自觉把话题绕回自己身上,好像世间万物,都与他有牵扯。 “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个人一直在追我——”我还没说完就被打断。 “我也做过这样的梦耶,好像有个人在追杀我,我就一直跑一直跑,跑到我醒来后都感觉自己在喘气……还有一次……”梦话连篇之后,对方突然想起什么:“你刚说什么了?” 我摇摇头,仿佛刚被打劫,突然想不起要说什么。 我开始练习安静 这样的聊天模式让我害怕,我害怕自己也是那样的人,所以我开始练习安静。甚至后来,我一说话,我就开始讨厌自己。我总是提醒自己,没有人聆听的话,都是说给鬼听的。我怕鬼。 有次上美容院洗脸,昏暗的小房间内只有我和美容师两人。果不其然她开始了刨根问底式的审问,我一面想着怎么让她闭嘴,一面担心我尴尬的回应会使脸部肌肉僵硬而影响保养品的吸收。房内温度有些低,体内血液流动缓慢让我昏昏欲睡,我紧闭双唇,躺在那儿动弹不得,任由躯体被她的言语强暴。 可那次之后,我好像发现了另一种玩法——原来可以不需要传球,总有人爱抢球,也总有人乐意从头到尾抱着球跑。周围好多人都拥有说话说不停的灵异能力,即使得不到回应,也阻止不了他们说下去。而他们往往对此一无所觉。 意识到这一点,我的焦虑也开始退却。因为这世界太吵了,所以我可以安逸地成为那少部分安静的人。更何况,选择站在少数的一边,让我觉得安心。 大家都爱说鬼话,因为寂寞所以要说,因为说了没人听,所以寂寞,循环反复。每每望着那些不断开合的各种形状的嘴,我想起那些沦落饿鬼道,终日饮食而不满足之人。那些自顾自说着的人,是不是也会落得相应惩罚,受刑之人不得停止说话,直至喉咙磨损声带破裂溃烂却还是要说尽世间的语言。
1年前
星云
星云
家乡话 / 扶风(寄自瑞典)
多年来姐姐因听觉衰退,在生活及工作上面对各种不便。许多年没跟她实体面对面交谈,我们线上谈时并没感到她的听觉有问题。她居留澳洲超过40年,我居留瑞典超过30年,同是自我放逐自愿离散、因此特别亲近。兄弟姐妹中我俩通讯最密,也许都有着妈妈所谓的远走高飞的难言之隐,两人虽从没互吐对国外生活的怨怼,却心照不宣,总能感应对方传送的若有若无的幽怨,言语间就有了某种默契,所以比其他兄弟姐妹较谈得来。我们的通讯不知何故渐渐演变成以文字对话,几乎没有再通话。姐姐的脾气比较直爽,笔谈让我从容避开她对我的一些指点。知道她的好意,也知道她忍不住不对一些事表示意见,尤其对我的无动于衷她气急不已,却无可奈何。笔谈使我无从测察她的语气,不知道她急躁的程度,我感到自己可以我行我素而不用去在乎她的想法,颇逍遥的。 其实是晓得姐姐对我的容忍,那是对妹妹无条件的付出,她跟别人可是不客气有话直说,而且七情上面,喜怒尽露,对我,她自动削减锋芒,虽也忍不住嘀咕,其威已经收敛了一半。自从我们以书写交谈,就更感觉不到她的锐气了。向来感到我跟亲人是若即若离,自己老像被无形的罩子包住,他们在罩外游离,有时明明对我嘘寒问暖,却感觉不到他们的热度,我似乎从未主动向他们传送温情。跟姐姐也是如此,即使我们这样亲近,我还是隔着一层纱跟她联系。她懊恼听觉失灵,偶尔会跟我诉说,我只是听,并不知道如何安慰她。倒是她常常鼓励我写作和画画。我失败的时候居多,总尽量轻描淡写地给她看我的稿和画,她却是热烈地回应,这个世界上我有3个忠实读者,她是其中之一,不管我有多糟她一样欣赏,对自己的作品,我心知肚明,不忍坦诚真相,她说喜欢我也欣然接受赞美,毕竟我也虚荣,也渴望受到肯定。姐姐是支撑着我一路走下去的精神力量,她永远告诉我我是行的、是不赖的,我非常在乎她的认可,就算明了自己的斤两,还是愿意相信她的话。常会觉得亏欠她,我不懂得鼓励她,似乎她给我的比我回应的多到一辈子都还不清。 我相信血缘就是这么一回事:你可以对某人不以为然,敬而远之。对自己的姐妹纵然也会不以为然,却不能敬而远之。姐姐对我是这样,我对她也是这样。好像我们的命从出生到死亡都紧紧栓在一起,我们不见得喜欢对方的个性,也不见得合得来,但绝不会离弃,再难都要互相包容、迁就。形体离得十万八千里,感情依然如日月星辰,隽永绵长。 姐姐到意大利探望女儿孙子,她说不知为什么听觉成了一个大障碍,没办法跟女儿沟通。她感到无所适从。我知道她迫切地从澳洲飞到意大利,一心一意想享受天伦之乐,她就只这么一个孙子,跟女儿也多年没见面。女儿的态度使她失望,在她炽热的心浇了冷水,她带着复杂的心情来到瑞典。乍见她时,觉得她非常单薄,下机进入机场大厦的一刹那好像快被外面的风刮得飘起来。一股怜惜之情涌上心头,是不是听障和生活上的困顿使她显得如此沧桑?见到我她笑容灿烂,那份沧桑感消失无踪,她又是一贯的敏锐利落、我习惯的姐姐。 过了两天我没感到她的听觉有问题,我讲话声浪不大,但她都听见。我说奇怪怎么她听觉这样正常,她也不明白自己的耳朵竟灵光起来。我的生活简单,无房无车,租一室一厨的单位,我们每天出去步行,到走得到的地方四处看看。姐姐喜欢后山的冬青林子,我们去采野生的蓝莓和覆盆子,满山的蓝莓令她兴奋,我正愁没能力带她到观光景区,附近好多美丽的地方没有车不方便去,见她雀跃欢喜成那个样子,真有点糊涂了,原来快乐也可以这样唾手可得,姐姐竟这样容易满足。我们的活动范围周圆五、六公里,每次出门来回四、五公里,时间龟行,随兴而走。平常爱规划生活,经常安排得太紧凑,姐姐来了,以她为主,我乐得暂时放任一下自己。走路快不了,我们像遛狗,一路停伫,瞧瞧路边的野花、偷采探出围篱的半熟樱桃,没有真正的目的地,朝城里还是朝山林还是朝湖边,临时决定。 这次相聚很可能是最后一次 一路踽踽而行,没有时间,只有空间。记不起这些年是怎样过的,回想起来只有时间一迳流逝,好像自己总在追时间,年岁越高时间越紧,很多事怕来不及完成。姐姐喜欢拍照,看手机里的照相惊叹容颜衰老,俨然两个老妪,我醒悟到我们都老了,这次相聚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不如让我们定格在这里,让当下成为永恒,互相端详、同时端详对方眼眸里自己的影子。周围的树、鸟、云彩框着我们,成为一幅我们专属的画。姐姐说她知道为什么她现在不耳聋了,因为我们说的是方言,自己的家乡话。她在澳洲再久都没办法把英文听入耳,一听我讲的海南话就完全没有阻碍了。我愕然,那我的瑞典文一直搞不好会不会也是这个原因?可是很多人精通5种语言又如何解释?兴许我俩都有听觉缺陷,只懂得接收海南话,把其他语言都筛掉了。所以我们其实不适于在外国居留,偏偏命中注定都跑到外国去。这算是日常的小磨难,不是大问题,但给生活带来不便,令人丧失安全感。此刻我们是互相的安全港,世界缩小,外面再杀戮战场再天灾人祸都与我们无关,笼罩我俩的只有平和、温暖、熨帖的归属感。沉浸在日月交替的朦胧地带,暂忘烦忧,听觉灵敏了,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如风灌耳,如流水抚心,耳聋的贝多芬应该最明了我们,知音应该这样解释。我和姐姐,是姐妹也是知音。 轻松聆听,是我们相处半个月的至乐,竖耳、洗耳、凝神,这些紧张兮兮的事统统免了。感觉上自己不像在外国,有一个错觉,以为只要说着家乡话就是回到了家,周遭的碧眼金发高头大马的洋人都只是幻影,看他们像从窗里看出去,都是过客,不留一点云彩,都与我无关。他们的不真实让我感到姐姐和我的真实及海南话的真实,当下的真实。我总以为快乐难求,可这不是快乐吗?真实就是快乐,踏实感就是快乐,可遇不可求。我有幸在这个夏季感到踏实,时间一晃流逝,生命却能在刹那间停格成永恒。 姐姐终究得回悉尼去过她的生活,我也必须回到日常,我们在机场拥别,期许再聚的机会,尽管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奢侈的想望,还是互相肯定,我们会再见。走出机场,我想起夐虹的诗句: “关切是问 而有时 关切 是 不问 倘若一无消息 如沉船后静静的 海面,其实也是 静静的记得 倘若在夏季之末 秋季之初 写过一两次 隐晦的字 影射那偶然的 像是偶然的 落雨 ——也是记得” 即使我们不再相聚,就让我们记住这个夏季,久久,久久。
2年前
星云
星云
承载眼泪的人/郑咏介(新山)
近日同事与我聊起学生的状况,突然打趣地跟我说:“你的学生泪腺特别发达,三不五时就掉眼泪。”这一句话尽管是同事之间互开玩笑,却又有很强的后坐力,它道尽了如今教育现场的种种不易,也隐晦地表达了今时今日的孩子们内心的寂寞和空虚。 这班学生之所以会“沦为”爱哭鬼,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来自于我这位老师的“教唆”。每当学生来找我聊严肃的事情,经常都是没说几句就开始梨花带雨,而我也只是轻轻说了一句:“哭吧,好好地哭”,然后便静静地看着对方,偶尔还嫌这位学生哭得不够狠,于是补上几句直戳内心的灵魂拷问,为他的难过增添柴火,一副“看难过不嫌事大”的高冷姿态,还要耗费许多卫生纸。 但既然学生前仆后继地来“奉献”眼泪给我,我也只好敬谢不敏地承载他们的眼泪,以及眼泪背后那大大小小的辛酸。为生活上色对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起心动念,但对某些人而言,光是活着就已经要耗尽力气。在我们还没搞懂孩子们究竟面对着什么,还没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角度感受他们之前,任何对他们的轻蔑和批判都略显苍白和空洞,仿佛这是一种何不食肉糜的居高临下,亦是一种见树不见林的现象归纳。 想哭就哭是一种幸福 于是我不仅总是放任学生在自己面前哭,也不断告诉学生们要为哭泣除罪,营造一个对脆弱和哭泣更加友善的环境。这不是要我们随时随地想哭就哭,而是当有人出了事来找你诉苦和发泄的时候,不要再用“不哭不哭,眼泪是珍珠”来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需要想着要给什么让对方茅塞顿开的建议,就和对方一起静静地承担那两行或浅或深的泪痕,再轻轻地放下,这样就足够了,非常足够了。 最近流行“树洞”一词,许多人寻寻觅觅,但树洞却是日益可遇而不可求。这倒不是因为成为别人的树洞有多难,而是我们总是着急地抢着要说,却忘了比说更可贵的是怀着耐心和包容,静静地听。树洞的回声是否清脆悦耳并不那么重要,就像树从来不会刻意要求自己是不是能让人纳凉。有时安静而安定,就已经蕴含无穷的力量。 想到这里,我突然羡慕起这班多愁善感的孩子们。他们之所以哭不是因为他们凄凉,更不是因为他们脆弱,而是这个时代对眼泪有了不同的观点和定义。这个时代越来越不会要求我们要强颜欢笑,不会要求我们要内敛和矜持。总有一天我们也会明白,原来想哭就哭是一种幸福,而身边的人能放任你哭、支持你哭更是得来不易。 眼泪不会是生活的暗面。眼泪会成为我们的倒影,让我们看清我们的不堪,也让我们看见我们的强大。而我也一直认为,能承载别人眼泪的每一个人,都藏着可贵的温柔。
2年前
星云
星云
妈妈的闺蜜/妙仕(峇六拜)
陈阿姨是母亲从年轻到老的朋友,三十几年的同事。两人年龄相仿,她长得高大窈窕,漂亮出众。
2年前
星云
星云
【我们这一行】听得见很美好 / 汤莉珠(打巴)
我是一名听力学家,一位听觉的守护天使。我的工作主要是为病人检查听觉,并做出诊断和提供适当的治疗方案,如佩戴助听器或回答关于人工耳蜗的种种疑惑。偶尔,我也需要跟耳鼻喉医生、语言治疗师、临床心理师等专业人士配合,以提供病人更优质的服务。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期待我与你分享工作上遇到的个案。或许,你也会很好奇听障者佩戴助听器或人造耳蜗后的复健过程。但我更想与你说的是,我当了听力学家之后,所感受到的,关于听得见很美好的故事。 中学时期的我,很常会不经意地打断别人的对话,似乎是因为我想表达的太多,而听的耐性却很少。 直到我踏入职场后,才了解到,聆听原来是一门艺术。 来到助听器中心的病人,大多数都以乐龄人士居多。据他们说,在年纪渐长以后、在身体机能逐渐退化以后,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无法被理解。孩子们无法理解父母的答非所问,老伴无法理解自己为何莫名地提高声量,而邻居与朋友的无心玩笑话更是伤透了患者的心。于是,不耐烦、无礼和社交恐惧成了乐龄听障者的代名词。 或许,我们应该好好检讨自己,学习聆听。很多时候,困扰听障者的不完全是他们的听觉问题,而是身边的人的反应。 社会提倡办事效率,于是孩子们要求父母亲一戴上助听器就得听得见,似乎“慢慢来”一词已经不再被纳入21世纪的词典里。 “为什么我母亲戴了助听器还是听不见?” 每每遇到这样的家属,我都会耐心地告诉他们:“不如我们慢慢来。” 说的人慢一些、听的人就可以听得仔细一些。 大概是习惯了这样慢慢来的模式,所以我遇到的病人都很喜欢跟我闲话家常。或许是因为我懂得他们的无奈,或许是因为我有在细细聆听。 我们都害怕失去,所以拼了命地抓住,握在手心里,一切所谓美好的事物。在不经意间,我们也把倾听父母的耐心给磨掉了。 写到这里,我想要提醒的是,助听器或人造耳蜗或许可以解决听觉上的障碍,但只有聆听才可以真正治愈人心。多给父母一些慢慢的爱,慢慢的鼓励,再慢慢的关怀。或许有一天,你也会在过程里发现听得见其实很美好!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
[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2年前
星云
政治
慕尤丁:聆听国盟要求 “会晤日由首相决定”
国盟主席丹斯里慕尤丁指出,国盟交由首相拿督斯里依斯迈沙比利决定双方会面日期,以聆听国盟最高理事会所提出的要求。
2年前
政治
北马新闻
曹观友:聆听基层群众民声 槟州政府积极走入社区
槟州首席部长曹观友指出,州政府将持续通过属下的政府部门和机构等,积极走入社区和鄉村视察民情,聆听基层群众的声音
2年前
北马新闻
星云
末节车厢/黄宇辰(马六甲)
末节车厢的窗上,残存着雨天的印记。 紧贴脸颊的口罩,是呼吸了一整天的见证。 晚班的捷运,乘客数量很贴合回家的心情。我选了个末节车厢末尾靠窗的位置坐下,是确确实实的“吊车尾”,哈哈。以来不及赶回去为说辞,推掉了晚上的活动会议。可是,该说是这个位置的空调特别无情吗,身体一点儿放松的迹象也没有。 这节车厢里除了我,还有带着一个小男孩的一对夫妻。记不清楚他们是哪一站开始上车的了,但小男孩给人感觉有些熟悉。这个时间段,车上很多空座,小男孩却上蹦下跳的,以一己之力抗衡着牛顿第一定律。像是要在这车厢上扎根似的,时而半蹲,时而扎马步。身体失去平衡时就握一握直立车厢中央的扶手。扶手冰冰凉凉的,他抬头望了一眼座位上方悬挂的把手,确定了那是伸手不可触及的高度后,又望了望前面车厢,瞧见一位正打算在下一站下车的中年男子,一手悬挂在高高在上的把手,以小男孩两倍的高度注视着前方。小男孩撅了撅嘴,哼了一声。我耸耸肩,把双手压在大腿之下,哪种把手都没有握。 我呀,总是很慢 地铁很快行驶到了下一站,小男孩发现了别的新奇事物,那便是车厢开门位置的规律。当然,这取决于月台在车厢的哪一侧。但无论开门的是左侧又或是右侧,车厢门与月台上的安全屏蔽门总是有些出入,换句话说就是没对齐。可奇怪的是,门完全打开的时候,并不存在出入口被部分门框挡住的情况。小男孩好奇的目光伴随着询问投向了车厢里除我之外的存在。 “那是因为安全门总是开得比车厢的门大呀。” 父亲摸了摸小男孩的脑袋,让他坐到座位上。 不知是不是站得累,又或是得到满意的答案了,小男孩很听话地坐下。 “安全门好厉害呢。”小男孩说到。 “是呀,厉害的人总是能帮到他人的许多忙呢。” 这次换我哼了一声。末节车厢很安静,但小男孩一行似乎没听见。 地铁行驶了好一段。雨天和冷气,同时侵袭空荡荡的自己。果然还是让耳边响起一些声音的好。强忍着耳朵的不舒服,我第三次戴起了耳机。比起小男孩的表达,我更喜欢聆听。不对,说成喜欢,多少有点自命清高。不正是因为没人倾听,才只能聆听的嘛。当然,自说自话也未曾不可,只可惜,我自小就是大人离开房间便会停止哭泣的那种婴儿。正当我要点击播放歌曲时,小男孩又开口了。 他以十分引人注目的坐姿盘在座椅上,盯着出口处上方的路线图,计算着距离目的地还有多少站。虽然马上就只剩终点站了,小男孩一行仍旧没有下车的意思,丝毫不被站外月台下方刺耳的喇叭声所影响。门外的司机很急躁。剧烈摇晃的车身是他通过刹车和离合器踩踏着夜空的宣泄。他只是想快些结束,离开交织着芳香剂和汗臭味的工作岗位。 车厢门徐徐闭上,意外的很安静。地铁不急不缓地再次拎起时间匍匐。我呀,总是很慢,要是像大多数人一样搭上上一班列车,或许就能早些回宿舍完成作业的收尾,也不会遇见小男孩了。 列车到站提示声音今晚最后一次响起,这次我很快,三两下把随身物品拿好,在门打开的一瞬间,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空无一人的末班车的末节车厢。
2年前
星云
星云
情绪垃圾桶/林伟灯(北海)
我们身边都会有一个让人特别放心倾诉心事的人。小至在办公室被同事踩到脚,大至被信任的人背后捅刀,你都很想告诉他,不然卡在喉咙很是压抑。他就是专收垃圾情绪的垃圾桶。在我的圈子,我就是那个垃圾桶。 我也曾是个到处丢垃圾情绪的人,当下觉得好像每一件事情都事与愿违,对身边不顺利的大小事都一直看不顺眼,然后自顾自地向朋友发泄心情,直到阅读过几本处理负面情绪的书籍,以及自己尝试消化那些情绪以后才逐渐好转。自此,我从一个倾诉的人转换成聆听者。 因为自己有过这段经历,所以很能理解那些人的无助。说自己是情绪垃圾桶,其实也只是静静聆听,然后根据经验分享一些自己的浅见。不知不觉,我的“资料库”里累积了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我也透过那些故事看到人性——有温暖的,有无助的,有感伤的,还有不少充满启发的。只是,他人的负面情绪也满满在我的心里堆积起来。 那些负面情绪慢慢导致我的感官超载,甚至侵蚀了我的情绪。所以,我一度厌恶他人的倾诉。我无暇处理自己的问题,也因无法帮得上他们的忙而有满满的无力感,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后来,我从这个“职业”里抽身,放了个假,着重在自己的问题上,处理完毕后才重出江湖。 往好的方面去想,他们的倾诉也代表了他们对我的信任与安全感。有些问题说出来也并不是真的需要解决方案,他只是需要抒发出来。如果只是坐着聆听就能让他人重新振作,何乐而不为呢? 一个情绪垃圾桶,务求具备转换负能量的能力,把每个故事再循环使用,将所领悟到的道理传承给更多需要的人。即便辛苦,也算充满意义了。
3年前
星云
全国综合
医护:自拟SOP也认真聆听 “诺希山是真正领导”
卫生总监丹斯里诺希山认真聆听医护人员讲解隔离程序和标准作业程序(SOP)的举动,获得网民的盛赞。
3年前
全国综合
更多聆听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