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精神

2星期前
2024年年杪李亚遨先生离世,接到噩耗当下感慨万分。从第一日入院,他就在脸书固定记录住院小日记,后来中断了,还以为已经出院回家休养。回看我们的WhatsApp记录,他发的最后一封私人信息是在我离职以后,询问马大附近是否有student house。没想到那会是我们最后的来往联系。 当初我应征馆员一职时,他是三位面试官之一。面试以前对华文教育历史和林连玉纪念馆完全没有概念,也没事前做功课,被提问得一脸尴尬。印象中他话不多,反复检查我的履历表,眼神怪异地看我,但除了介绍馆史和工作范围,他对于我在马来亚大学念硕士特感兴趣,聊比较多,还问我是否华文学会的会员。原本以为面试结果糟透,求职无望,将近一个月后他亲自发WhatsApp信息,问能否在一周后入职。 同事尊称他为李生,他职务甚多,在纪念馆是管委会主任,与我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对接的工作内容大多是文字编辑,以及特殊嘉宾参访纪念馆的行程。每月的纪念馆内部会议和行政部会议,他都拄着拐杖搭公交来纪念馆参与,早到的话会上六楼客房小睡,偶尔抱恙居家线上会议,从未缺席。 工作一段时间了,对他的了解也比较多。得知以前他是华文学会理事,所以对马大毕业生都格外留意。也惊讶他原来装了一颗义眼,解开了面试时的一个小误会,同时佩服他做编辑工作的那只单眼比其他人还要锐利,总能从文章中找出错字。除了纪念馆事务,他在林连玉基金还有更多的身分和职务,但凡所有大小活动、董事会议、团体来访、座谈会、交流会等,他都尽力出席,战战兢兢尽责职务。 林连玉纪念馆建成以后,最让他牵挂的是第五展示区一事,这个项目因疫情影响而耽搁了几年,但总算在2022年3月竣工,使得纪念馆展区能展现更全面的华文教育历史。另一件事是《林连玉全集》编撰项目,由于整理林连玉生前著作和相关研究需要花费投入大量人力资源,这个项目一直迟迟未能正式展开,仅有徐威雄馆长注解的《注本华文教育呼吁录》一册出版。现在只能寄望他日这套全集能够问世,完成这件未竟之事。 周六与前同事一起到李生的灵堂前吊唁。葬礼简约低调,符合老人家生前一贯的生活模式。现场摆放其一生编纂和撰写的著作,配合照片播放来回顾人生轨迹。与仍在职的同事聊起昔日往事,当然也提及李生的一些故事,原来李生在某个场合说过他此生已无悔了,要完成的事都已经做到了。周一火化仪式后,家属带骨灰到纪念馆巡礼,为其奉献华教的一生划下完美句点。 佩服他们为华教奉献的精神 随着李生的离世,林连玉纪念馆在短短两年间失去了三位重要华教前辈。 我任职馆员的最后那年,离会员大会还有一个月左右,打算连任蝉联主席的吴建成校长,因为中风晕厥将车子撞到邻居的家门,送入医院抢救不到一星期,又因心脏衰竭而离世,当天正是5月13日。噩耗发到公务手机讯息,我是办公室里第一个读到的人。那时候,办公室处于周六的宁静,同事各有各忙的,空气里只有键盘敲打声、空调出风口呼吐冷气,楼下车辆不多,没有访客参观纪念馆。在这么日常的时刻,很难相信一个很熟悉的人就这样死了,因为就在不久前,吴校长还在纪念馆里商讨全国公演《初心》舞台剧一事。当天下午的国际博物馆日开幕礼,李生致开场词,谈起吴校长时哽咽万分。林连玉基金董事会临时建立治丧委员会来承办校长的丧礼,为了张罗会员大会一事而忙得晕头转向的同事,一下子又增添了新的工作。不到几天,办公室里堆满来自半岛各地盖天铺地的悼言、帛金、花圈。 在沉闷无趣的工作日里,校长是同事经常调侃的对象之一,尽管因行政事务缘故而对他偶有微言,谁人在心底其实都非常佩服他为华教奉献一生的精神。513以后,马来半岛进入某种实质意义上的白色恐怖,还年轻的吴校长担任春雷文艺大汇演筹备主席,被政府以内安法令扣留长达8年,没有获得公开审讯的机会,仅以“被怀疑是共产党员”的理由塞责。在他获得有条件性释放之后长期投入华教工作,作为继续向政府抗争的行动。“宁可倒在华教征途上”,恰恰是校长在去世两个月前接受报章访谈时说的。 整理资料时,我们想起一些关于他的趣事而不禁开起小玩笑,笑声消退后众人陷入沉默,避开彼此的眼睛。同事J曾在过去一年内陪同吴校长北上南下,跋涉几千公里巡访各地区联委会。在那几天长达数小时在公务车度过的时光里,J不止一次聆听吴校长谈华教复兴计划,那种不容他人否决的坚持和顽固,让J的肚子里同时塞满了怨气和钦佩,酝酿出极度复杂的心情。或许我们谈起吴校长的那个时刻脱离现实场域,在我们的笑声里继续活着,而笑声消失的一瞬间,校长又离我们很远很远了,让人不忍想起,他真的不在了。 吴校长出殡当天,父亲载送深斋独中的师生前来致意。安全抵达殡仪馆,父亲的护航任务就完成了一半。在入口处登记后,我带父亲到一处空位,递上咖啡糕点补充精力。身边进进出出许多不认识,忙着交谈的人,都是年龄相仿,比父亲还要年长的老年人,空气里蔓延着一种香水味也掩盖不了的味道。 “是莫泰熙老师,”父亲指向吴校长生前的好朋友,也是被誉为华教园丁的老前辈,我在处理馆讯时曾与他有几面之缘。 莫老师正在向家属问候致哀,同事递过去的一次性口罩,他只是拿在手里。 “他经常到独中给学生讲华教故事,大家都很喜欢听,”父亲说的场景,我在纪念馆档案里存录的影片里看过,学生积极反应,与他有很多互动。父亲还说,《初心》舞台剧曾在深斋独中大礼堂公演,不过台下一半的学生在黑暗中睡去了。 吴校长的葬礼仪式在一阵喧哗之中结束,很多人像退潮后留在沙滩上的贝壳,聚拢在灵柩的不同位置,拿出手机微笑自拍。投影幕上依然播放着校长生前意气风发的个人照,笑吟吟看着自己的灵柩,以及那些还活着的人。李生和莫老师伫立在前方,凝望校长的照片良久,几个星期前他们才在办公室内谈笑风生,畅谈未来要推动的华教计划,如今征途的路上少了一人。 我在人群中找回枯木一样的父亲,一起走楼梯间回到地面。我走在他的背后,同一件我从小见他就穿的旧衬衫似乎比之前更大件了些,显得身子特别单薄。我跟车上的他道别,他转过头问:“你下次几时回家?” 一个月后,莫老师感染冠病后与世长辞,与校长相会去了。我在家庭WhatsApp群里发出这则消息,父亲已读不回。这次,我没告诉他李生的死讯,但我想他应该从学校或者报纸上知道这件事。 回想3位已逝者,他们的葬礼我都有出席,他们的遗容也瞻仰过,但无论怎么努力回忆,就是想不起当时的情景,反而他们还活着时的谈吐举止记忆犹新。也罢。有时候遗忘人们逝去的事实,以为他们其实还活得好好的,这样的自我欺骗对还活着的人而言或许不那么难受。
2星期前
今年是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年,主办国是法国。我国电视台提供各项赛事的直播,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尽情观赏各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按照惯例,每场决赛后都会举行颁奖仪式,冠军、亚军和季军国家的国旗徐徐升起,伴随着冠军国家的国歌。此时,全场观众都会起立,表示敬意;而冠军国家的观众则会高唱国歌,场面既激昂又动人。 今年,当我听到某些国家的国歌时,由于言语不通,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些国歌的歌词到底在唱些什么呢? 幸好,现代科技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借助谷歌、YouTube和聊天机器人等工具,我很轻松地就能找到各国国歌的资料。不仅可以选择不同语言的版本,还能了解到国歌的历史、创作背景和修改过程。今天,我想分享5个在奥运会中获得奖牌最多国家的国歌及其有趣的背景。 首先说说主办国法国的国歌(奖牌总数排第五),〈马赛曲〉。这首歌创作于1792年,正值法国大革命期间,当时法国还向奥地利宣战。马赛的志愿军在前往巴黎支援起义时高唱此歌,因而得名。这首歌迅速风靡全国,歌词慷慨激昂,甚至包含了一些激烈的表达,如“用敌人的血灌溉我们的田地”,充满了革命时代的斗争精神。 接下来是奖牌最多的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这首歌写于1814年,作者在英美战争的一次战役中,看到美国国旗在硝烟中依然飘扬,深受感动,遂写下这首诗歌。尽管歌词中提到了奴隶和雇佣兵等争议内容,但其主要表达的是美国作为“自由之地、勇士家园”的精神。 第三是与美国并列奖牌最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最早是1935年上海一部电影的主题曲,后来成为抗战时期广为传唱的歌曲,最终被定为国歌。歌词直白有力,充满了斗争与奋进的精神。 修改不合时宜的歌词 第四是奖牌排名第三的日本国歌,〈君之代〉。这首歌起源于1869年的明治维新时期,由英国乐队队长和日本军官合作完成,经过经过多次修改,逐渐成为今天的〈君之代〉。这首歌的歌词非常简短,内容是祈愿天皇的统治能千秋万代。它和英国的国歌〈天佑吾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反映了对君主的尊崇和祝福。 最后是奖牌总数排第四的澳洲国歌,〈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这首歌创作于1878年,由一位澳洲籍的苏格兰人作词作曲。歌词歌颂了澳洲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表达了对移民者和开拓者的欢迎精神,鼓励人们在这片新天地上打拼。 当然,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的国歌都很有特色,限于篇幅无法一一介绍。希望有兴趣的读者能够自己去进一步探索这些国家的国歌。总的来说,国歌的内容大多出于激励人心、歌颂祖国的目的,旨在团结国民,增强民族凝聚力。然而,我个人认为,有些国歌中的某些过时的歌词,可能已经不再符合当今的社会价值观,也许是时候进行一些适当的修改了。不然,每当听到那些过于激烈或不合时宜的表达时,的确会让人感到不太舒服,甚至有些难以启齿。
5月前
我的老朋友蔡良洲是星洲日报总社近32年的老忠臣。青楼是他这辈子唯一的职场归属。《星洲日报》陪伴我俩从童年到少年到中年再迈入老年,光阴荏苒,漫漫繁花岁月涓涓不息地流淌,我们如今都已成了老星洲。 《星洲日报》是我一辈子不离不弃的每日精神食粮。年少时,老洲天天都来我家翻报纸或追看《龙虎门》。我们是年龄相仿的邻居发小,而他是唯一被妈妈允许可以免费翻看我家报摊任何报章、漫画杂志的朋友。老洲性格温和憨直,年纪小小时就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样,我妈妈就因此为他冠上“老洲”这个绰号。后来大家长大,离乡背井各奔前程。星洲依旧和我的教职生命在岁月莽莽的江流中共浮沉,老洲则是离校后远赴宝岛,然后承载宝岛未圆的梦进入星洲青楼柯式部就职,从此和星洲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为星洲奉献他人生最美好的峥嵘岁月。 随着科技巨轮的迈进,老洲部门的纯手工菲林制版的手工活儿,渐渐被机械取代,到了2009年柯式部的全部手工活儿终被电脑制版全面取代。老洲见证了星洲柯式部技术跨越的时代,后来老洲服务的部门还有印制品管和目前的印前制作组。 退休后,我每天清晨阅读星洲,依然会让我感觉丝丝的亲切和淡淡的温暖,因为这是一份有我老朋友用心参与劳作的精神食粮啊!对《星洲日报》的深情和依赖不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更是地久天长始终不渝的情感,像我和老洲的友情那样——万古常青。
10月前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同样是坐在风扇下,翘着二郎腿,盯着播放着剧集的电脑屏幕,可美滋滋地抱着零食,惬意地追剧,和无精打采、两眼无光地盯着屏幕的状态却是截然不同。相信每个人都曾如此,明明不累,但就是打不起精神,感觉浑身软绵绵的,甚至连走出门去给自己买个饭的力气都没有,任凭自己饿扁。我想,此时此刻,比我的肚子还空的,是我的灵魂吧。 胃空了可以吃饭,手机没电了可以充电,那灵魂没有力气了怎么办呢?也可以充电吗?大家都用过哪一些方式为自己的灵魂充电呢? 看剧是我的方式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开头那一幕。看剧能把我从当下的精神状态抽离出来。除此之外,剧里的故事,也往往给我带来一些感触和启发,帮助我找出灵魂的裂缝,又或是,给我的灵魂打上一剂元气。 在此之前,我还努力睡了一觉,睡饱睡满。睡觉一向是很好的充电方式,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睡饱之后,一般就能够好很多。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是元气的基础。 挖掘自己新的喜好 再来,当然就是要好好吃一顿啊。虽然依旧垂头丧气的,但最后我还是硬拖着狼狈邋遢的自己,好好地洗了个澡,换上一身干净的衣服,准备出门去吃饭。我发现,在我洗了个澡出来后,干净气爽的我又好多了。 就是去吃了个饭。走在路上的时候,感受到阳光、微风、青草香,还有静谧且辽阔的蓝天。有了目的地的人,走在路上都有了精神。饭还是如往常一样,没什么特别,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暖暖的。 后来啊,我又去了超市,把我重新安排好的日常杂货给买了,像是两大袋苹果、两排牛奶,还有一整盒鸡蛋。 最后,我最重要、最离不开的充电方式就是——听音乐。是啊,在我的生活里,有大半、大半的时光都是被音乐治愈的。 每个人的充电方式都不一样。这是我的充电方式,你的呢? 其实啊,我的这些充电方式,也不是每一次都奏效,总有它们失灵、匹配不上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我接触新事物、做一些自己平时不会去做的事情、发现自己的更多面、更了解自己的时候。我会挖掘到自己新的喜好和非喜好。我会更认识自己,同时,更认识这个世界,因而更懂得如何照顾自己。 休息好了,恢复元气,又是一个充满力量、温暖、可爱、快乐、最喜欢自己的小太阳啦!
2年前
精神健康问题在现今社会有很多的公开讨论,然而,这种情况真的让寻求帮助的过程变得更容易吗?三分之一大马成年人患有精神健康问题,而且报告显示学生的压力、焦虑和抑郁水平偏高。 全球估计有8600万名年龄15-19岁的年轻人确诊患有精神疾病。大约50%年轻患者从14岁就有精神健康问题、75%则在二十多岁开始发病。 大马统计数据《国家健康和发病率调查》结果发现,16岁至19岁年轻人的精神健康疾病盛行率最高,其中18.3%患有抑郁症及10%曾有自杀念头。 更令人担忧的是,年龄16岁及以上人群发病率,从1996年的10.6%飙升至2015年的29.2%,增长因素包括失业、经济困难、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青少年应对能力差和社会支持不足,让这些情况变得更复杂。 虽然冠病疫情使得人们更关注精神健康问题,并且提供了更多支持途径,但治疗方面仍存在许多障碍,例如人们对精神健康问题缺乏了解、害怕社会污名化或羞愧、缺乏社会支持,以及难以获得专业服务。 对于出国留学完成学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可能更为普遍。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马来西亚国际医药大学(IMU)与其海外伙伴学校密切合作,以确保全力支持和照顾学生的福祉,并设定基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海外生活。这些支持可以通过学生主导的形式提供,比如促使学生相互联系并提供相应的支持,以及与学术领导人、资深导师和或专业辅导顾问的咨询性质会谈。 在爱丁堡大学进入第五学年的IMU海外转学生吳悠认为,各种原因引发的抑郁、焦虑、失眠和倦怠等症状都是留学生的常见问题,远离家乡则会加剧这些问题。 陌生环境易出事 从阳光明媚的马来西亚搬到寒冷的爱丁堡,她发现即使是一些简单小事也会提醒她已经远离了家乡,例如她的名字和姓氏经常被混淆、难以理解苏格兰口音等。冬季时持续寒冷和提早日落天黑的情况也让人难以忍受:“我有很多天根本看不到太阳,从早上8点在医院病房,等到下午5点离开时太阳已经日落西山了。 “这些情况都会让你觉得没有归属感,面对文化和社会差异,真的必须付出更多努力来建立人际关系。总括来说,当你能够建立正确的支持系统,并了解何时、何地以及如何获得所需要的帮助时,一切就会截然不同。” 在她前往海外留学之前,吳悠参考大学准备的出发前简报,以及参与IMU学术委员会会议与合作学校的见面会,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变化做好准备。抵达英国爱丁堡后,她也通过参加各种欢迎活动(例如促进留学生彼此交流的新旧生野餐会),以及与大学同学共同探索这座城市,让自己更熟悉这个新环境。 然而,虽然吳悠的亲身经历大致上是积极正面的,但很多人(包括海外或本地学生)在应对精神健康问题时相对比较困难,有时候甚至表现出慢性(长期性)的行为模式改变。家人、朋友和其他人(比如同学或老师)通常最容易留意到这些迹象,例如睡眠障碍、容易愤怒,或退出社交活动。 出现这些行为改变要留意…… IMU自我发展部辅导员指出,以下是一些需要留意的行为变化: ·睡眠模式紊乱,可能包括难以入睡或半夜醒来或睡眠过多。 ·情绪爆发,比如非常敏感、容易激怒或生气。 ·持续疲劳或经常疲倦。 ·注意力不集中,包括丢失对话轨迹。 ·饮食习惯出现重大变化或体重变化,但并非由于健康问题导致。 ·社交退缩现象。 一个人可能会避免或退出社交活动、变得不如过去活跃、明显变得更为安静,或身处于社交团体却不参与。他们也可能避免与他人眼神交流。 ·上述行为模式会持续出现,而不只在一个时间点或短时间出现。 精神健康问题的一些警讯,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很容易被错误理解或遭受误解。耐心地了解一个人的行为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都可能意味着他们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风险。 然而,辨识症状或警讯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为陷入困境的人提供支持,辅导员指出,倾听的直觉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有些迹象已经表明事情不太对劲,但我们却可能视而不见并忽略它们。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可能会顾虑自己的安全。 留意、关心、协助 以下是辅导人员基于NEC模式提出的建议: ·留意对方(Notice):告诉对方你观察到一些令你担心的事情,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吃、睡得不多” ·表达担忧(Express concern):让他们知道你很担心他们,并为他们提供倾听的空间和尊重他们的隐私,并以任何方式支持他们,比如告诉他们“我很担心你”、“发生了什么事吗?我随时都在这里。” ·让他们与可提供帮助的人联系(Connect them to someone who can help):向他们建议可以获得所需帮助的人或资源,或在他们准备寻求专业帮助时提供陪伴。比如告诉他们:“我现在可能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但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得到了 XYZ的帮助, 或许我们可以一起去?” 求助可以找他们 获得正确的支持是管理精神健康的重要部分,但是,目前估计仅有20%患有精神健康问题的大马人获得专业护理。若想提供帮助,个人或是其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多种选择,这些选项包括: ·非政府组织(NGO)。许多组织都会收取可负担的费用提供精神帮助支持,例如 AGAPE辅导、SOLS 24/7和所有妇女行动协会(AWAM)。 ·政府医院。使用这项服务需先获得家庭医生(GP)的推荐信。 ·各高等院校辅导单位。 ·私人心理、精神健康服务从业者(包括精神科医生、临床心理学家、辅导员)。 ·某些大学的实习科目、实习计划。 获得更完整的马来西亚精神健康资源列表,请查看 https://sites.google.com/view/psymalaysia/。   更多文章: 陈君敏/让绘本插上写作的翅膀 ESMOD毕业生创意作品展示才能 ACCA成绩骄人 大马6人全球最佳 3青年呼吁爱地球,卖有机便当推动环保 设计互动性仪表盘让数据说故事 三剑客称霸大马数据科学赛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