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科技

2小时前
3天前
4天前
5天前
  在东南亚和大洋洲(SEAO)地区,各国面临着多种医疗保健挑战,包括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生活成本上升、医疗专业人员短缺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三星电子企业社会责任项目──Solve for Tomorrow(解决未来)计划,为有志的创新者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将创造力与技术智慧用于开发创新方案,这些方案不仅能造福社区,也能应对包括医疗在内的社会问题。 配合4月7日的世界卫生日,我们看看这些年轻发明者,为医疗发展提供了什么解决方案? 这些学生从12岁起就开始构思解决方案,以提升医疗保健的可及性与有效性。 来自纽西兰惠特比学院(Whitby Collegiate)的12岁学生Gabriel Anthony,在2024年纽西兰“Solve for Tomorrow”竞赛中荣获7至10年级组的第一名。他的获奖发明是“Pill-Bot”——一款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人工智能(AI)药物识别器,其灵感来自于他祖母误服药物的经历。 他做法是训练一个AI机器人识别不同类型的药丸,并通过语音播报药品名称,为患者,尤其是视力受损者,在服药前提供一种额外的识别方式。 在新加坡,由英华自主中学(Anglo-Chinese School Independent)学生Aiden Lim与Karan Gopu Pillai组成的“redbluegold”团队,凭借他们的发明“SilentGuide”,赢得了2024年新加坡“Solve for Tomorrow”竞赛的冠军。 “SilentGuide”是一款智能眼镜,能将语音实时转化为字幕,帮助听力障碍者更有意义地参与社交对话。灵感来自于一位在嘈杂教室中难以进行双向交流的听障同学,他们着手设计一个不依赖互联网、佩戴舒适、使用便捷且价格亲民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在泰国,Kao Kee团队凭借其“Cough Aid”创新项目,成功入围2024年泰国“Solve for Tomorrow”竞赛的决赛。“Cough Aid”是一款基于AI技术的网页应用程式,能够分析咳嗽声,以辅助疾病判断。 这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正为医疗等行业的未来带来一线曙光。作为“Solve for Tomorrow”项目的参与者,他们不仅能获得来自行业专家的指导,还能接触先进的科技与资源,助力将他们的创意概念转化为现实。 当年轻的创新思维与成熟的技术相结合,往往能带来出人意料的突破,解决当今医疗保健面临的各种挑战。 更多【新教育】: 文史研究者覃勓温/用传拓复印石碑文字 守背后历史 纳米科技新突破:二维材料助力阿兹海默症治疗 AI是工具 基本功还是要磨练  “创作最重要的是脑袋”   
2星期前
​“艺华辩”是马来西亚(柔佛校区)工艺大学(UTM)所主办的国际华语辩论赛,每年各国大专的华语辩论队都受邀前来参赛,为辩手提供一个与他国辩手交流的平台。相较于其他辩论赛,“艺华辩”的特点在于辩题都与科技有关,激荡各国辩手一同探讨人工智能、电车等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引导更多大学生关注科技议题,这也为“艺华辩”立下鲜明的定位。 第5届“艺华辩”总策划兼场务部顾问唐瑀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艺华辩”是由一群辩论爱好者所主办的活动,除了打造国际辩论平台,也让南马区的辩论爱好者有机会现场感受辩论的魅力。他笑称:“如果喜欢辩论就一定要成为辩手,那么谁来准备舞台给辩手们交锋呢?就让我们这些喜欢辩论但没信心打比赛的人来吧。” 在马来西亚,由大学生举办的大专辩论赛其实不在少数,如马大华文学会举办的全国大专辩论会(全辩)、双威大学华语辩论交流赛(威华辩)以及北马群英华语辩论赛(北辩)等。“艺华辩”副策划兼人事部顾问苏芳怡向记者透露:“南马区辩论圈较不活跃,大多辩手与评审也都集中在中马,让‘艺华辩’在邀请评审与辩手时面对问题。幸运的是,大部分辩手都愿意配合我们到南马比赛,赛事方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国际性的华语辩论赛,“艺华辩”在筹备过程中自然比其他比赛面对更多困难。“艺华辩”副策划兼赛事部顾问甘圣恺向记者透露:“由于我们的筹委与参赛者都是大专生,在筹备过程难免遇到筹委或辩手因课业压力或比赛时间接近考试而无法参与的情况。因此,我们会在开始筹备前询问各大专辩论队的参赛意愿,并选择最多队伍可以配合的时间比赛,尽量让各国的大专生都能顺利参加比赛。” 让辩手针对辩题提出意见 每年,筹委都会向大众征集与科技相关的议题作为辩题,让辩题更接近大众生活。然而,从公众投稿到一个辩题的形成,还需要多方的考量以确保辩题的严谨性。唐瑀帆向记者介绍:“一个好的辩题需要确保正反两方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让辩手有空间创造自己的优势,从而赢得胜利。举例来说,我们不能将‘犯罪是对的吗?’作为辩题,因为犯罪本身就是错误的行为,反方没有任何优势。” 为此,向大众征集辩题后,筹委会邀请辩手担任审题顾问,确保这些辩题的专业性。接下来,筹委会将辩题发给参赛队伍,而参赛队伍可以对辩题上诉。苏芳怡透露:“这时,参赛队伍还不知道自己的持方,也不知道哪个辩题会成为最终辩题。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收集参赛队伍对辩题的意见,因为辩手对每个词的解释及范围很敏感,只要辩题稍微偏向正方或反方,他们会立刻察觉并提出意见。这样,我们就能确保辩题的中立性。” 同时,由于每个国家的文化不同,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有时会让外国选手对辩题产生误解。据3位受访者的经验,在辩题上诉环节时,外国选手往往会询问辩题中某个词语的意思,确保辩题中的每个字眼没有他们认知以外的意思。甘圣恺举例说道:“之前有个辩题是‘人死后置入生前的记忆犯法或不犯法’,原本辩题的用词是‘死后的记忆’,但参赛辩手们反馈说人死后是没有记忆的,建议将辩题改为‘生前的记忆’,最终筹委也采纳这个建议。” 科技辩题关注其对生活的影响 询及“艺华辩”以科技作为辩题内容的目的,唐瑀帆表示,科技题的魅力在于它不断在演变,且没有人能预测未来的辩题会探讨哪些课题。“就如举办第1届艺华辩时,谁能预测到现在ChatGPT等生成式AI可以成为辩题呢?” 此外,科技题能打破国界,让各国辩手探讨相同的主题。“时事题的话,其他国家的辩手可能很难参与,科技题就没有这个问题。相反,各国科技发展的脚步不一,各国辩手还能带来更多的资讯,开阔大家的视野。”唐瑀帆如是说道。甘圣恺则希望“艺华辩”能引导大学生关注科技议题,因为科技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拿人工智能这一课题来说,现在所流行的AI视频、AI创作等可以让我们探讨由AI生成的艺术作品是否还能称为艺术,或是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等。” 也许有些人会担心科技议题的门槛较高,辩手的表现可能会受影响,但他们表示,参赛者会有足够的时间准备,且辩题极少涉及过于专业的技术层面,对大专生而言门槛不算太高。“而且,从历届参赛者的表现来看,他们在辩论时都能提出相关数据,也能做到与生活融合,所以无需担心这一问题。” “艺华辩”作为大专辩论赛中的“新秀”,在辩论圈的知名度不算很高。因此,3位受访者希望“艺华辩”能打出名堂,创造更大的国际舞台,吸引更多辩手前来交锋。作为南马区少有的辩论赛事,许多第一次观赛的观众也向筹委反映:“原来,现场观赏辩论赛的感觉是这么的激情澎湃”,让筹委们有一种把“艺华辩”传承下去的使命感,希望这项赛事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辩论的魅力,并从中思考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后记: 在短短一年时间内,筹办一场国际辩论赛绝非易事。除了各国的语言与辩论技巧的差异外,如何配合各国辩手的时间,安排决赛辩手的交通、住宿等事宜,无一不考验着筹委们。3位受访者虽不是辩手,但在采访过程中都透露着他们对辩论的热爱,并极力确保辩题的专业性,让辩手们可以更好地交锋,展现各自的辩论技巧,令人钦佩。 艺华辩·伍 赛程详情: 5月4-5日:初赛 5月6日:十六强、八强 5月10日:半决赛 5月11日:决赛 地点:UTM Johor Dewan Banquet(免费开放入场) 线上直播:艺华辩官方脸书账号 FB: https://www.facebook.com/utm.technologymdc IG: utm_technologymdc
2星期前
前些日子,朋友给我送来了一个日历,是那种把两天的日期印刷成一页的款式。其实,它和那种日撕的黄历没两样,一样是硬纸皮底下装订着厚厚一叠纸,每页印有大大字母的日期,还清楚标注着月份、星期、吉凶宜忌等,不同之处只是把单日合成双日来印刷而已。这个日历目测长度超过50公分,宽30公分左右,设计非常精美,真要把它挂在墙上,还真让人不忍心每隔两天就得向她丰腴的下半身下手,让她在年末时就瘦下身来,最后只剩一张干瘪的硬纸板。可是,如果收着不用,到了年末,它终究只会被我拿去回收而已。 吃饭时被美人注视 朋友送来的这个日历,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到底有多久没有看到这种日撕的日历了。自从大学时搬离家里,我就没有再用过这种日历,在那些属于自己的大空间小空间里,我顶多会挂个月历或在办公桌上放个桌历而已。近些年,我甚至连月历、桌历都不用了,因为只要我轻触手机屏幕,全年日期、宜忌、天气,便能一目了然。而且,很多手机里的“日历”还能充当行事历,功能完全碾压传统的纸本日历。你说,当我们习惯拥抱科技带来的便利后,还有多少人愿意每天走近日历撕下一天过掉的日子? 这些纸本日历会不会彻底消失,我无从得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小时候,每到年末,家里就会拿到很多的黄历或月历。它们大多是熟悉的杂货铺、药行、当铺、摩托维修店或金铺送的“年终好礼”,这份好礼像是在提醒你,明年要努力过好日子,别忘了继续光顾。我真的不晓得现在的杂货铺还有没有送给大家那些硬纸皮印刷着当红女明星的日历。 那时候,日历封面印着的来来去去就是张曼玉、关之琳、张敏、杨采妮、锺丽缇等美女。要是这些美女都被挂在家里的不同角落,每天早上,一觉醒来就可以看到朱茵对着你嫣然一笑,吃饭时被李嘉欣温柔注视,看电视时有刘嘉玲伴着。这些大美女、大明星就这样在你家做客一年,怎么说还是不赖。只是你家的那几位客人,其实还住在千千万万户人家里,你班上的同学,可能超过一半,家里住着和你家姿势笑容一模一样的关之琳。不知道现在要是还有这种日历,印的又会是哪些美女呢?真的还蛮好奇的。 很多人家里挂这种日历,都是一早醒来后才把“昨日”撕掉,这倒是一种很好的告别仪式,不管昨日过得怎样,日子总得继续过下去,撕下来的日子,那些美好的,就让我们温柔地放在记忆里;至于那些不堪回首的“昨日”,就得狠狠撕下,让它成为一页废纸,丢了吧!然而,我家倒和别人不同,父亲性子急,做什么事都要快、要早,每到傍晚,他就急着把当天的日期撕掉,我说这一天的日子都还没过完,怎么就赶着迎接次日的到来,有时候晚上在客厅写功课,还会因为父亲提前撕日历而误写了日期。如今想来,倒是一段有趣的回忆。 看着朋友送来的这本日历,我还真的不知要如何处置,留着无用,弃之可惜,或许把它送给有需要的同事,那也算没辜负朋友的一番心意。如我真把它挂在自家墙上,那我这日子肯定过不下去,以我这记性,只怕会让日子停滞不前,我怎么可能会记得每两天就去把日历给撕下呢。 撕下一页日历的轻微声响,如今已被手机屏幕的无声滑动取代。但那种告别昨日、迎接新一天的仪式感,是无法被取代的。时代的推移让我们可以更快速掌握一些东西,却也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我们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高效,敞开双手拥抱科技的进步,但又时常缅怀那些陈旧事物陪伴过的匆匆岁月。人啊,不都是这个样子的吗?
3星期前
4星期前
琼瑶离世,身边不少亲友深受触动,却因避讳而不愿多谈。巧的是,两部探讨生死的电影同年上映,先有港片《破.地狱》,后有西班牙导演阿莫多瓦的《隔壁的房间》。于是,借助虚构作品,不能谈的话题也能绕个圈谈。就像“隔壁房间”的隐喻,有些事情无法直视,那就换个角度,换个空间。 两部片都向死而生。大限在前,人才能为自己的人生下定义,理清纠葛的人际关系。《隔壁的房间》的主角玛莎,为维护生命最后的尊严而选择安乐死,更增添了一层道德叩问——人是否拥有决定自己生死的权利。 虚构的玛莎与现实的琼瑶,天差地远的两个人物,在死亡面前又何其相似。 未曾料到,大数据演算法似乎窥知了我近日所思,唯恐我心情过于肃穆哀伤,而频频推送一部纪录片。片名直白而粗暴:DON’T DIE(《长生不死》) 主角Bryan Johnson,矽谷科技新贵,年少创业有成,公司卖出后坐拥巨额财富。如此人生胜利组,夫复何求?换作是我,早已躺平不干。但超级富豪的眼界就是不一样。他立志追求长生不老、青春永驻之法,并且逐步发展出一套独特的科技养生术,从最基础的饮食、运动,到闻所未闻的营养补给,再到匪夷所思的血浆注射、基因治疗,都包含其中。创业烧钱烧习惯了,养生也要烧。这套方法,每年得耗资两百万美元。 我不禁想到,人类为求永生曾做过多少蠢事:吞丹砂、修秘术、寻访神泉仙岛。有钱了不只任性,还怕死。自古以来,人们总爱把当时的尖端技术生搬硬套在长生术上,但往往没有好下场。古时,许多帝王因水银中毒而疯癫,近代,则有冷冻身体以待复苏的人——他们万没想到,冷冻公司竟会破产。冷冻柜断电了,那些收拾残局的清洁工,每位都经历了一场精神浩劫。 人类将于2030年实现永生 这种嘲笑自是后见之明:他们确实失败了。可是,如果,万一,成功了呢? 现今科技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作为科技人,Bryan的养生法严守科学原则,且有专业医疗团队作支援。他每日进行一堆生理检测,各项指数钜细靡遗,几乎掌控每一个细胞的状态。如果试药换药,更得密切追踪指数变化。所有数据像开源码那样公诸于众,任人检视、复制。结果证明,这套方法确有逆龄之效:他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轻二十余岁。 这算不算逆天而行?跟玛莎一样,Bryan也遭受不少道德质疑。 玛莎因选择“死”而被质疑,他因追求“生”而被非议。吊诡的是,批评者大概属于同一群人。 而矽谷的逆天者不只他一人。著名科学家兼未来学家、谷歌顾问Ray Kurzweil也是“科技养生”的奉行者。他甚至乐观预言,人类将于2030年实现永生。这也许并不疯狂:如今我们对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掌控能力是前所未见的, AI也势将加速基因学和分子医学的突破。这预言,搞不好能实现。 但实现了又如何?此等技术大概只有富豪负担得起。即使普及,地球承载得了只增不减的人口吗?这时马斯克怕会跳出来说:来,一起移民火星吧。 届时,人们会不会对玛莎说:“只要再多等几年,你就不用死了”。整部意蕴深远的电影,其美学与内涵,轻易被抹消。而许冠文饰演的喃呒佬,无地狱可破,终将失业。大限无限远,人们紧抱着彼此的恩怨情仇,再无机会放低。
1月前
《科技三》由数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科技犯罪案为主轴,巧妙地合成一部长篇小说。牛小流将当前热议的议题融入其中,包括比特币(虽然这股热潮略显退却,依然有人关注)、AI智能、暗网、骇客攻击等元素。 当我读完《科技三定律:骇客侦探的练习题》的时候,正好也刚从Netflix看完最新的终结者电影《终结者:黑暗命运》(我知道,我已经落伍几年了)。当电影里的终结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自己的任务——刺杀年轻的人类反抗军领袖,这样的画面与《科技三》中所呈现的一些未来警示交织在一起,让我对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感到既惊叹又不安。 我不是专业的推理小说迷,对于推理作品就停留在柯南、金田一、东野圭吾或福尔摩斯等大众皆知的名作。本地的推理小说更是鲜少涉猎,而牛小流是其中的佼佼者。牛小流是本地为数不多的长期耕耘推理小说的作者,他的作品遍布马来西亚和台湾,而这部《科技三》在我完稿时,仍是他当下最新的创作。这一次,他首次挑战自己从未涉足过的科幻领域,并巧妙地将其与擅长的推理元素融合,谱写出一部引人入胜的交响曲。 创作推理小说,极其需要叙事技巧以及能够让读者信服的逻辑推演能力。而若是将科幻与推理结合,则更需要扎实的功力,作者必须做大量的功课,才能让读者相信他对未来科技的了解,并将这些元素游刃有余地融入故事,进而引发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科技三》由数个看似毫不相干的科技犯罪案为主轴,巧妙地合成一部长篇小说。牛小流将当前热议的议题融入其中,包括比特币(虽然这股热潮略显退却,依然有人关注)、AI智能、暗网、骇客攻击等元素。 故事开场时,一名骇客摩尔接到某个网民的求助,对方的姐姐被控告杀人,希望摩尔能利用自己的骇客技能为姐姐翻案。虽然摩尔是个典型的科技宅,对外界事务少有关心,但由于他与该网友曾经失去过亲人,并且拥有强烈的正义感与对该案件中的智能家居充满好奇心——由于房子全面智能化,意指骇客或有方法可以远程遥控杀人,最终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一连串任务的推进中,摩尔逐步接近案件的核心,也揭开了最大的秘密。 当我只想专注于剧情发展时,作者却往往会用惊人的故事反转,适时融入摩尔定律、机器人三定律等著名的科学理论,以及一些引发深思的社会议题让我回味无穷。例如故事中受害者面临的网络霸凌、智能产品的渗透、网际网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以及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类对金钱的贪婪,还有对于人性与生命的哲学性讨论。 ◢两种结局,你选哪个? 最后,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两种结局:一个较为黑暗,充满悲剧色彩,并非大多数读者所青睐的结局;另一个则较为圆满,人物都迎来了美好的结局。对我来说,我偏爱黑暗的结局。毕竟,悲剧是让人类最快学会珍惜的途径。 踏入21世纪AI盛行的年代,如果不想读那些较为严肃的科普书籍,不妨透过《科技三定律:骇客侦探的练习题》,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反思科技的未来,并学会如何在新时代中保有人类的初心。 相关文章: 谢敏洁/咦,又要推理了? 【读家投稿】罗咏京 / 阴柔男孩 · 校园霸凌 【读家投稿】罗咏京 / 与其担忧AI,不如掌握判断力  
1月前
“你说,如果我们人死后遗体不下葬的话还可以用来干什么?”朋友偶然的一句话,开拓了我的思路。 曾经看过一个美国老太太,她把自己的遗体捐赠给医学研究,遗体最终被切片成2万7000份。科学家通过仪器扫描这些薄片,然后通过科技把这些数据变成“数据人”,以作为往后的医学研究。我很佩服老太太的豁达,愿意让自己的遗体为医学做贡献。 就在不久前,新加坡也有一位老人为自己注册了遗体捐赠。他的遗体将会交给国家的医学院作为研究用途。个人也为这样的行为感到万分敬佩。 很早很早以前,我也想过,如果可以,我希望死后,身上如果还有可以用的器官,我都愿意捐赠出去。就比如眼角膜、心脏、肝脏之类的,让那些身患疾病等待器官的病人有机会健康地活下去。但是科技的进步,仿佛已经有办法通过三维打印技术把所需的器官打造出来,不用再苦苦守候,虽说这项技术还不成熟,但确实是病人的福音。 早点思考和讨论死亡 生命真的很神奇,我到现在都没有办法明白,两个连肉眼都看不见的东西,通过结合和孕育就可以长成一个一米几的大个子,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然后衰败。到了最后留下一堆的血肉。 我们在生的时候,已经体验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一辈子也算是功德圆满了,那么剩下的这一堆血肉是不是也应该归还给这个世界,尘归尘、土归土?如果真的有谁还愿意用这一堆血肉去发展人类的文明、去拯救他人的性命、去喂养花草动物,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或许是被传统的熏陶束缚,或许是信仰的不允许,又或许是我们对于死亡的未知和恐惧,我们总是不愿意思考和讨论我们对于死亡的看法和安排。其实,如果人生只有一件必然的事,那么就是死亡。既然它一定会来,我们为什么不早一点和身边的人聊一聊?至少告诉他们,关于我们留下的那一堆血肉,我们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对待。 人生短短几十年,多给家人一些陪伴,也给他们多做好一些思想准备。别离的时候一定会有,先道别,莫等时候到了匆匆一去,留下一群不知所措的他们。
1月前
1月前
说到人生的最后一程,很多人都会想到土葬和火葬,可是在过去的五六年,世界上多了一种方法,它既算是土葬又带有火葬的效果,它就是——冰葬。 冰葬是一位瑞典的生物学家发明的,他给它取名为“promession”。过程大概就是,先把遗体放入液态氮中浸泡,等待遗体完全冻化,再通过超声波震动将遗体粉碎和分解,然后加入干燥剂让大部分的水分蒸发,就这样把遗体化为有机化合物。 最后就是把这些有机化合物用一个有机袋子装起来,深埋土壤里。因为经过处理,这些碎片很容易被土壤吸收,成为花草树木的养分。 根据他们科研人员的研究,这一项技术的好处就是可以不间断地处理遗体,而且不用消耗大量能源。它比火葬消耗的能源更少,比一般放入棺木的土葬更为环保。唯独现阶段储存液态氮的成本较高,而且不是很多国家会引进这样的技术。 不用买一块地来葬 在华人的传统观念里,把尸体震碎,在情感上难免会让亲人难以接受。毕竟死者为大,总是希望他们能够安息,这种寒冰之苦和超声波的震动总给人一种对死者不敬的感觉。 只是我们回头想想,火葬也是让遗体遭受烈焰之苦,土葬也会被蛇虫鼠蚁啃食,所以它们对于遗体来说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差别是不大的。说到有机化合物,其实穆斯林的下葬方式或许更节约也更环保,就直接用一块白布包裹,然后埋入土里。少了棺木那种里三层外三层的防护,就能够更快的被分解,成为大地的养分。 科技总能改变生活,有些科技给了便利,但是有些科技或许就是多余。冰葬的概念很好,只是实用性确实有待衡量。或许它唯一的好是不用买一块地来葬,毕竟拿到手上的只有一堆碎沙土。找个后院,挖个坑,埋下,再找一棵树种在上面,树就成为了已故的人,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某一个想念的旁晚,可以走到树下,抱抱它,告诉大树,我想你了。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