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生死

在道教信仰中,“破地狱”是一个重要的丧礼法事仪式,旨在为先人超度,让他们从地狱中解脱,得以安息。 对于谁应该进行“破地狱”科仪法事,道教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上,年轻逝世、意外身亡或自杀者,才需要“破地狱”仪式,但有说法是人一生中总会犯错,故每个人死后都需要破地狱仪式以作超度。 亦有说法是一切有待计算回魂及亡魂投生的方法,即“四生六道”,才可定夺。亡魂投生的方法是六道轮回,包括天道、地道、人道、鬼道、畜道、佛道。如果是天道、佛道,就不需要“破地狱”,人道、地道、鬼道、畜道则要“破地狱”。 对于人道及畜道,“破地狱”目的是希望先人可以尽快投胎,免于在地狱受苦,而地道及鬼道则一定要“破地狱”,希望先人可以离开地府再去轮回。 对此,马来西亚道教协会创会会长严家建博士提出不一样的见解…… 马来西亚道教协会创会会长严家建博士认为,每一个先人无论其死亡的原因,在超度先人之际,亦可以进行“破地狱”以便解救地狱里的众魂,即普度众魂,把功德回向给先人。 严家建任职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拥有伦敦大学哲学博士的学历,同时也是中国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受箓道士,属道教里的正一派,法名严大建。2012年,他创立马来西亚道教协会,致力于在马来西亚推行“正统、正信、正规”的道教。 他说“破地狱”在道教是属于超度法事的其中一个节目,但若以道教经典为依归,“神仙或上帝不可能为了一个先人就把地狱破开,然后把先人拯救出来,这是不合理的,所以破地狱这个概念,其实是‘普度’的概念,讲的是在超度个人的时候,顺便普度地狱里的众魂,把他们给救出来。” ◢人死后一定下地狱吗? 人死后一定下地狱吗?为什么要“破地狱”呢?不是作恶的人才去地狱吗?严家建反问,“道教经典里也说了,如果我们说人死了就要破地狱,就表示你认为自己的先人肯定去地狱,这不太可能,也不合逻辑。” 他解释,在道教的观念,冥界分成地府与地狱,并非每个人死后肯定去地狱,冥界除了地狱,亦有地府,而地府就是人死后去的一个地方,地狱则是惩罚生前作恶的人的地方。 “基于这个观念,我们做破地狱其实是为了地狱里受苦的众魂而做,而不是特地为了一般先人而做,但我们希望透过破地狱,把功德回向给先人。” 无论是普度法会,比如中元节,或者个人丧事的超度,严家建都会在整个超度的过程中安插“破地狱”环节,并发放两份“护照”,即“升天宝箓”,一份署名给予先人,另一份则是给予众魂,作为亡人佩戴升天的凭证。 ◢融合民俗文化,具有观赏性质 道教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融合了许多地方民俗文化的元素,所以我们一般上看到的“破地狱”科仪,具有颇高的娱乐与观赏性质。以前的“破地狱”舞剑又玩火,危险动作颇大,容易发生意外;例如蒸热铁镬,倒油后放铜钱,再赤手空拳取出铜钱,意喻“落油镬”;有者是“上刀梯”,即用两条竹,架刀赤脚踩着刀锋上行,然后下刀梯,还有人在烧红的炭火上“行炭路”。 如今,我们在中港台与本地常看到是福建道士的打城、广东道长的破瓦片、民间信仰里客家喃呒法师的破沙龙等等,分别是用纸扎的城门、瓦片、陶碗或沙丘来寓意地狱。 香港电影《破地狱》里的“破地狱”科仪,则是融合广东人的民间习俗,道士在灵堂中央的地面,以9块瓦片围绕沾满生油的元宝和写着先人名字的纸张,然后点火。在众人吟诵经文时,道士挥动桃木剑,作出穿步绕圈及破瓦等动作,象征引导先人走出地狱的束缚。 福建道长“破地狱”的打城则是更具娱乐效果,他们以纸扎品建成一座城堡,意喻地狱,然后道士带领孝子穿梭城门,意味着进入地狱拯救先人,过程中还会与一位饰演狱卒的人互相斗殴,最终道士打败狱卒,带领孝子把先人救出地狱。 经典道教没有孝子跟跑环节 严家建披露,道教历年来传播到一个地方,就会受到当地民间习俗的影响,仪式进而会演变成不同的形式,但严格而言,这种融合民间习俗的“破地狱”形式,并不是原本的道教仪式的范畴。 “如果是经典道教,就不会有孝子跟着跑的环节,因为不是打救你的先人,我们是打救地狱的众魂,所以没有必要你跟着我们一起跑。再说,这也关系到先人是不是一定去地狱的观念。” 他说,马来西亚道教协会是依据道教经典去进行“破地狱”科仪,故不会出现打城、破瓦片或破沙龙等已经融合地方习俗的形象化演示。 无论如何,他强调,在任何籍贯或派别的道教,道士念经的咒语基本上相同,都是出自道教的经典。 “在普度的科仪里面,破地狱只是整个超度科的其中一个环节,所以不可能做得太详细,除非是单独做一科破地狱的科仪。马来西亚道教协会的做法相对比较简单,就是完全是道长自己在做,纯粹冥想、结手印,然后烧符及念咒语之类。” 严家建向记者示范结手印,首先是结泰山手印,泰山是阴府的入口、灵魂的归宿之地,人死后灵魂归于泰山之下,所以泰山神成为管辖灵魂的神祇。结泰山手印表示封闭泰山,然后道士透过冥想,把地狱打破。另一个则是结莲花手印,意喻地狱被打破后,众魂乘着莲花而出。 严家建也是“高功道长”,即道教斋醮科仪之中负责演行主要科事、秘法的道长。他强调,超度科全长3至4个小时,“破地狱”只属其中一个环节,大约15至20分钟,就大功告成。 整个“破地狱”过程中,用到的法器是符和灯,“我会写一张破地狱的符,然后烧掉。我全程就是坐着,我冥想和存思,地狱在哪里、有光有什么的,这样的做法而已,不会有形象化或具体化的表演。” 如果是先人往生,他在丧府进行超度时,亦会纳入“破地狱”科仪,整个仪式与以上所提及相同。 ◢地狱无形,不能说打破就“破” 无论如何,严家建说明,道教经典确实有记载以策杖及点灯进行“破地狱”科仪,其做法是使用经过开光的九节竹竿(或称策杖),指天笃地之后,通过绕圈及穿步的方式,拨一拨摆放在九个方位的九盏灯,然后画上讳字(天神的隐讳名谓),意喻破除暗无天日的地狱,迎接光明的来世。 他强调,“破地狱”不是真的打破地狱,因为地狱的形成,乃因人心的邪念、歪念和恶念所感召而来,所以地狱是无形的,不能说破,就把地狱打破。 “道经上说‘天堂皆在我,地狱不离心’,其实,破地狱是破幽魂的妄念,因为你有妄念、有恶念,你才会感召来地狱,所以把这个妄念去破掉。” 其次,“破地狱”旨在破掉黑暗来取得光明,“所以要破黑暗、破妄念、破执念,就是因为你有执念,你才会沉沦,去到一个很黑暗的地方,所以我们点灯照亮,把那个黑暗给破掉。” ◢道长做法事时集中力很重要 尽管如此,严家建强调,如无必要则无需进行“破地狱”科仪,因为超度科法事涵盖“破地狱”科仪,就已经非常充足;除非是发生一场大型的灾难、大型的事件,或者时间长达5天4夜的丧事,才有必要这样做。 对于“破地狱”的禁忌,他表示没有,只是道长或道众必需斋戒,即在当天仪式开始之前或前一天斋戒,这包括不能荤食、不能说坏话及行房。 他说,马来西亚道教协会规定道长与道众在法事之前必定斋戒,因为道教的神明也不能供荤;若不斋戒,法事就做不成。 “我觉得经典的道教才会这样,一般的喃呒佬则胥视信徒的要求而定。我们是严格规定不可以,就是信徒必须听从道长,而不是道长听从信众,宗教的神职人员必须是信众听从神职人员,而不是神职人员听从信众。” 至于先人的家属,严家建劝请他们在“破地狱”科仪时禁止喧闹;若可以,则追随道长念神仙的圣号,祈求先人安息。 “我们会先告诉信众,诚心很重要,我在进行法事的时候,若你喧闹,甚至打麻将吵杂,我会暂停仪式,并给予提醒,因为道长做法事时的集中力和专注力很重要,道长存思不是坐在那边念经而已,他不能够受到影响。” 相关文章: 【面对生死】关于死亡这回事……从宗教解析殡葬礼仪 许雪翠/练习好好说再见 死亡不是难以启齿的事
1星期前
4星期前
8月前
8月前
9月前
1年前
  “你们觉得死亡是什么颜色的?” “一些人虽然不曾出现在你的人生里,但他却不曾缺席你的成长!” “文字具有想像力,而画像更具联想力,试着学习用感性思维进入绘本世界,帮助小朋友剖析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命教育,是每个人的必修课,但它不是等到生命即将终结时才学习,对儿童亦是如此,不要回避跟小朋友谈死亡,运用适当的工具与时机,让他们明白死亡的意义,才不会对死亡产生太多无法理解的困惑。 为了推广儿童生命教育,星洲日报与富贵集团联合策划,推出了《婆婆去哪儿了?》绘本,讲述两名孩子寻找已故婆婆的故事,带出孩子对于死亡的困惑,进而带出生命教育的重要。 曾子轩:绘本不受时代影响 绘本教育推广人曾子轩表示,生命教育的定义就是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也是一种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人文关怀。 但是我国在资讯接收方面比较慢,很多资讯来到本土时已经过时,在这情况下绘本就可以发挥很大的效能,因为绘本是老少皆宜,加上绘本容易触动人心,内容多样性,不受时代的影响,所以即使来得慢也不会影响其功能。 他表示,绘本发展至今已经有百多年历史,触及各方面的课题,图文共构,让人心领神会。 “绘本是图画乘以故事,所以它的功能不是1加1等于2,而是大于2,因为带动生命教育必须是左右脑并用,不能单一偏向理性或感性思维,绘本就是两者兼容的工具。” “当我们跟小朋友讲述生命教育时,必须左右脑融合,多组空间的叙事,以儿童文学为载体,让小朋友更理解故事情节。” 他强调,文字具有想像力,而画像更具联想力,通过绘本就可以让小朋友更容易进入想像思维里面。当然这个过程就需要老师或家长花心思去学习如何用感性思维进入绘本世界,带领小朋友走入绘本,帮助他们剖析生命教育的意义。 “而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走出绘本,带小朋友认识真善美,通过创作、画画、戏剧等活动,让小朋友对生死有更深入了解,让他们更了解生命教育的核心意识。” 锺雪芬:生命教育从孩子开始 说书人暨阅读推广人锺雪芬,对《婆婆去哪儿了?》的读后感是:感同身受。 她谈到,当家庭里一个人往生后,他所有的任务可以由所有家人分担,一起走过悲伤,如绘本里的哥哥代替了婆婆帮妹妹绑头发,妈妈则代替了婆婆哄妹妹睡觉,生命教育就是从孩子开始。 她分享了自己家庭的生命教育故事。家里两名侄儿分别是6及7岁,他们的生命中没有爷爷,屋子里却挂着很多爷爷的照片,所以换个角度看,爷爷从没有缺席他们的成长。 “小孩子偶尔会问阿公在哪里,所以今年扫墓我们带着两个小朋友一起去。他们去到墓前也没有哭闹,反而很淡定的说‘原来阿公在这里’。这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不用感到伤悲,孩子的韧力远比我们想像中的强。” 锺雪芬也推荐一本《生命追求》绘本给大家推广生命教育。那是波兰著名作家普热梅斯瓦夫的作品,讲述只有一天生命的蜉蝣如何度过这一天。 她表示,人类感叹“浮生一日”,但对蜉蝣来说一日就是一生。这本绘本可以激发孩子们思考,接受不同的东西而不用感到害怕,用绘本去教育孩子有关生命的意义。 “还有一本美国绘本《我永远爱你》,是主人讲述他与宠物狗体验生老病死的过程,他告诉我们爱要说出口,要珍惜生命,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或动物去世后留下什么影响。” 她鼓励家长通过绘本与孩子互相讨论,即使是童言童语也无妨,更利于亲子沟通,让孩子了解生老病死的重要。 “毕竟死神一直都在我们左右,只是不知道哪一天会来!” 黄俊勇:死亡给你什么情绪? 艺术治疗师黄俊勇提到,每个人对死亡有一个联想,你觉得死亡是什么颜色的?死亡给你的情绪反应又是什么? 他表示,每个人对死亡有自己的概念,每个人对死亡的诠释也是独特的,但无论是怎么样的感受,过往经验却会影响个人对死亡的看法。 对于儿童生命教育这一块,他认为儿童面对死亡的错愕多于哀伤,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死亡,大人给他们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所以大人不妨坦然对孩子说死亡。 “当然前提是大人自己要坦然接受死亡。每个人在丧亲时都有很多情绪,都以为丧礼之后情绪就会好起来。其实并不是这样,以后无论是祭日、节庆,都会勾起哀伤失落情绪。” 尽管如此,但他觉得大家不需要去回避这种情绪,因为情绪是自然的,必须要去接受,最重要的是了解情绪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反应,如孩子经历丧亲之后的愤怒情绪,家长必须了解出现这种情绪与动作的原因,陪伴孩子走过哀伤。 他表示,每个年龄层的儿童对死亡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好比3至5岁的孩子,他们觉得死去的亲人是可以回来的,或者只是去了旅行,之后还是会回来。 “孩子有这种想法,家长要多跟他们谈,让他们明白人死后就不会回来,不然他们带着这种情绪长大,影响他们对死亡的看法。可以的话在丧礼上找一个可以信任的人陪伴孩子,让他们当下有所依附。” 他表示,5至9岁的孩子会对死亡拟人化。如天使来抓走了我的亲人,有象征式的图像。他们知道死亡是终止,但其中还有很多想法,所以家长要跟他们确认他们的想法进而开导。 “最后就是9岁以上的孩子,他们都知道死亡不可逆,因此哀伤情绪会因死亡对象,跟死者的关系及依附程度强弱而有不同的表现。如死者是他的父母,或者从小带大他的婆婆,关系非常密切,家长必须多关心他在丧礼之后的情绪。” “我曾经辅导过一些特殊儿童案例,他们的心智成长虽然迟缓,但也会有哀伤反应,所以不要忽略特殊儿童的情绪感受。” 在临床经验中,黄俊勇发现很多孩子经历了丧亲之痛,会出现情绪超载的情况,而这些情绪会表现在不同行为上,让自己回到安全范围,这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安全感,所以如果家长平时就让他们接触生命教育,当真正面对死亡时就能更容易处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们是知道死亡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家长可以找适合陪伴与安慰方式,如果真的不行就寻求专业人士帮助,如医生、义工、辅导员等等,千万不要漠视孩子的情绪。” 黄俊勇也提到,也有的孩子会说不出口,情绪变得非常暴躁与愤怒,因此照顾者的角色很重要,让孩子明白死亡的意义,让孩子回到正常生活。
1年前
1年前
  当父亲去世之后,她的课业一落千丈,性格从活泼变成自卑。后来升上高中,星云大师在当地建庙,办活动,她去参加活动时,就与佛教结了缘,打开了成长时期对生死的谜团。后来她便决定出家,皈依大师门下。 无预警的生命终结,往往会给身边的人留下遗憾与疑惑,尤其是儿童或少年,这种生命教育初体验,往往会给他们留下难以抚平的伤口,“死亡”是无法再被提起的字眼。 这两位分享者,同样都在年少就经历过死亡;一位是父亲在她14岁时突然离世,那一夜的惊心历程让她久久无法释怀,“父亲”成为她20年来无法再提起的字眼。 另一位从8岁起就有了“死亡初体验”,之后的成长路不间断经历亲友的离世,死亡给她的人生带来很大的自责与困惑。 所幸最终她们遇上了“生死学”这位老师,让她们从死亡困惑的漩涡中解脱出来,感叹如果早一点认识这位“老师”,面对死亡就可以应对得更好一些。 马来西亚佛光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辑妙开法师,也是慧开法师《生命的永续经营》著作的马来西亚简体版主编。 她表示,父亲在她14岁那年就往生,当时父亲只是44岁,年少的她不明白为何父亲会这么年轻就离世,死后会去哪里? 因为父亲突然离世,让她对生死教育有需求,不断问母亲父亲去了哪里? “我还记得父亲走的那天是凌晨2点,母亲在房里大喊,我就跑进去他们的房间。当时的我是不知所措,马上打开窗口对外大喊,希望有人可以来帮忙。邻居之后过来帮忙把父亲抬下楼,当时的身体已经往下沉,那一刻我很害怕失去他。” 当父亲去世之后,她的课业一落千丈,性格从活泼变成自卑。后来升上高中,星云大师在当地建庙,办活动,她去参加活动时,就与佛教结了缘,打开了成长时期对生死的谜团。后来她便决定出家,皈依大师门下。 ◢妙开法师曾怕提起父亲 妙开法师形容,师父如同她的老师与父亲,是她生命过程里的第二个父亲,而慧开法师这本书带出了师父对弟子的教育很扎实,书里看到大师的影子。 “如果当时(父亲离世时)我就看了这本书,我会比现在更好!” 她是在由《星洲日报》和富贵集团联办,《活力副刊》策划的“生命咖啡馆”系列之“生命的永续经营──生命的礼物”讲座会上,分享她的生命教育历程。 大家现在所认识的妙开法师,是一位开朗的法师,但她自己却说,出家之前是个非常自卑的孩子,甚至出家后也是没有自信的弟子。某天大师让她出任一个职务,她胆怯不敢接受,大师却送她一句话:“头都敢剃了,还有什么不敢?” 她表示,在父亲往生后的20年里,她很怕别人在她面前提及“父亲”两个字,直至接触佛法,了解生死学后才改变,解除了她心中对父亲死亡的疑惑。 她表示,慧开法师的《生命的永续经营》,解开了人们对于死亡的很多疑问。如轮回,一般人认为轮回是佛教的概念,但这本书中却讲解了天主教与基督教都有轮回的概念。 “慧开法师教会我们如何在轮回中面对自己,找到生命永续经营的方法。” ◢陆海燕:我死而无憾! 陆海燕是生死学实践者,她从自学、自助到助人的这段路上,遇到非常美妙的过程,所以她可以说出:“我现在是死而无憾了!” 她经常出席生命教育的活动和阅读生死学丛书,也长期接触癌症病患,陪伴患者走过人生艰难的历程。 她表示,因为经常接触癌症患者,很多人都以为她是患者,但她并不是,她喜欢用文字记录生命中觉得有意义的事情。 她相信“十方三世”宇宙人生观,在她38岁那一年更加确定这个概念,生死学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她表示,3岁半她就离开父母,在不同国家生活,从小就体会到生离死别。8岁那年,她最要好的同学意外身亡,全班同学都安静的坐在位子上,只有老师在擦泪,而她只知道这位同学突然“消失”了,再也见不到。 ◢自责没多留心轻生者 18岁她再次经历死别。她在高中时一位要好的同学喜欢唐诗宋词,而她喜欢音乐。 “我曾经问她为何喜欢宋词,她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升上高三的那一年,那位同学在家中轻生,那是她第二次轻生。面对同学的死亡陆海燕感到很自责,觉得自己如果能够多留心或许就能阻止这个悲剧。 往后的28年,每年的同学忌日她都不出门,在家缅怀那位同学。 陆海燕表示,她的母亲在2008年去世,死前那4年她母亲是个植物人,而她只是探望过母亲一次,葬礼也没有出席。第二年她的父亲也去世,同样也无法送终,成为她的遗憾。 然而死别还是没有在她生命中停止,50岁那年她的一位好同事因为癌症病逝,一波接一波的死别严重冲击着她。幸好之后她认识了生死学,才有今天的成长。 她坦言,多次的死别令她感到很自责,尤其是18岁那一年好同学的离世,因为当那位同学第一次轻生失败后,她曾劝告“以后不要这样了”,同学笑说:“今年不会了”,当时她就知道还会有第二次,然而那时候的她却没有条件、能力与知识去挽留。 “所以我很抗拒防自杀这样的字眼,这样可能会刺激一些人更想去做!” 她表示,之后同事因癌症病逝,她同样感到自责,因为当时她跟同事一起进行抗癌工作,却不知同事也患上癌症。同事的去世,让她反省到在忙碌的工作中,必须照顾自己与伙伴的健康。 在一次又一次的死别打击下,陆海燕非常沮丧,幸好她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还有两名孩子是她的精神支柱。 她在38岁那一年选择成为单亲妈妈,自己一个人带大两名孩子,压力很大,但也成为她生存的动力。 “曾经有一个晚上,压力大得令我想自我了结。幸好有两个孩子,让我懂得转念,为了他们为要好好生活。那时候我一个人打三份工。虽然生活很辛苦,但我不断学习与创造,包括学习生死学,改变了我的人生。” ◢保持空杯心态,不忌讳任何事 陆海燕认为,启蒙老师对学习生死学很重要,曾广志博士与冯以量对她影响很大。2012年她拖着最虚弱的身子(患上肺结核)上了第一次的生死学课程,两天的课程下来,她发现原来谈死亡可以这么开心与温和,于是她把学到的东西用在工作中,此后每年都持续上生死课程,让她在生死学上更加精进。 在学习生死学过程中,她发现学习得保持空杯心态,保持好奇心,没有忌讳的做任何事情,包括拍遗照、躺棺材等,让她逐渐成为一个生死学实践者。 她觉得,在学习生死学的道路上,自我觉察最重要,不论是身体(疼痛感觉)或心理都要察觉出来,她把这些感觉都写成日记,作为自我化解与成长的方法。 当她把所学到的生死学知识都用在帮助人,关怀癌症病人,成为生死学实践者之后,她的第二个梦想就是自资出书,把这些年来所看、所学分享给更多的人,让迷失在生死深渊中的人得到慰藉。 “我的书的书名叫作《在困境中发现生命的礼物》,完成这个梦想之后,我觉得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Bonus,把余下的时间去帮助更多人,对我来说我现在可以无遗憾的死了!” 她认为,学习生死学的好处很多,在个人成长方面,解答了她心中一直以来的疑问,了解自己的生命历程。其次也可以助人,如她现在所做的帮助癌症病人走过每个阶段,感恩这些生命勇士给她亲身示范了奋斗过程。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