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玩手机

5天前
5天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自从知道自己确诊软瘾以后,一切都变得有事了。 当我睁开惺松的双眼,看见围绕着我的是一堆课本时,我知道自己又睡着了。遇到这种情况的我丝毫不慌,马上努力调整心态,告诉自己:“没事的,最多今晚迟点睡,再恶补一下好了。”结果,晚上的我还是准时入睡,书也没碰过几下。 当我发现手机应用程式给我发来超时提醒时,我知道自己又在复习的过程中分心了。每每要温习,我都时刻提醒自己只能把手机当作辅助工具,来查询那些不明白的知识点。一直以来,手机在我的合理化下都会变成:“没事的,读书那么压力,放松一下没事的啦!” 当我知道自己的成绩考砸,而且全都是因为自己没有认真学习,我依然会毫无愧疚地和自己说:“没事的,下一次再努力。”我的下一次大概又会同自己说多无数次的“没事”。 直到有一次,阴差阳错之下我在学校图书馆邂逅了一本书籍——《软瘾》。这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尽管读完这本书后的我仍然把“没事的”这句话挂在嘴边。原来我已经把玩手机、睡觉等等一系列的行为变成“软瘾”(满足表面情绪释放的迫性行为),甚至把“没事的”变成合理化自己那些迫性行为的口头禅。 2025年,我最想删掉的一句话就是“没事的”,因为一切都有事!读书读到一半睡着了就有事,读书读到玩手机不能自已就很有事!
4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8月前
10月前
11月前
如今的社媒生态,已经无法只靠“家长监管”來保护儿童和青少年。除了家长无法真正捉摸到孩子使用社媒的情况,家长和孩子使用社媒的习惯差距,也逐渐扩大。 通讯部正式向脸书和抖音建议,严正贯彻不能13岁以下儿童注册社媒账号。 本來,不论是脸书或抖音,包括其他社媒诸如X和IG等,都有年龄限制。 有者是限13岁,有者是限16岁,视地区和国家不同。 现实是,在社媒上年龄规定形同虚设;不但开设账号没有严格审核年龄,连身分都无需据实填报。 若各社媒平台阳奉阴为,通讯部能有什么后续行动? 早前有一则报道指,美国佛州有法案规定,禁止14岁以下拥有社媒账户,规定社媒用户必须提交身分证明文件,以核实年龄。 通讯部会否考虑也采用这一步骤? 如今的社媒生态,已经无法只靠“家长监管”來保护儿童和青少年。 除了家长无法真正捉摸到孩子使用社媒的情况,家长和孩子使用社媒的习惯差距,也逐渐扩大。 举个例子,当家长普遍还在使用脸书时,多数青少年已经离开脸书。当家长以为孩子活跃在IG时,他们早已转战Tikkok。 更別说,在网上一查,还有很多社媒如 [vip_content_start] Houseparty、LiveMe、Sarahah、Twitch、Whisper等等青少年常用的。 即使脸书和抖音愿意严格限制注册账号的年龄,其他社媒呢? 另外,对中生代而言,接触网络与社媒不算短,如今生活与工作也离不开这两项。 至少这年龄层的人还能清楚意识到,网络世界是网络世界,不是真实世界。 但是,对于未成年而言,从他们出生到成长,就已经是网络发达的世界。 他们的三观,很可能都奠基于网络接触和吸收的,网络世界对他们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现实世界。 尤其是,社媒上充斥许多为蹭流量,各种无下限操作的网红。他们,还成了不少青少年的偶像。 曾听一位朋友感叹,自己读小学的孩子,对网红的认识远远超过对自家亲戚的认识。过年过节,看到亲戚都不懂是谁,却对网红如数家珍,非常熟悉。 开始,大家说说笑笑就算了;现在,可能都笑不出了。 以前,父母辈会对我们说,不要看这么多电视节目;后來,我们会对孩子说,不要看这么多手机网络內容。 这个“说”,有用吗?你我都懂。 通讯部要向社媒建议严管年龄限制,真的不能只是建议,只是说说。多少,总该有实际行动。
12月前
12月前
e常主动告诉我,在游戏里碰到什么人、什么事,开心或不开心的。和孩子聊天的习惯不能停止,一辈子都得聊下去。聊天看似很轻,却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关键之一,无论是亲情或友情,夫妻能不能走到老更是如此。 我,真是受够了手游版大富翁。 时过已三个多月,e对游戏热情不减,反而越陷越深,连玩家上载的游戏视频,他也看得津津有味。我努力回想游戏的原点在哪里。不可能是我,我恨不得他不碰手机呀!百思不得其解,我向e查个究竟。 “喏,妈妈,你记得吗,那天我们排队买优格雪糕的时候,不是遇见了表哥吗?那时他正玩着这个游戏,他让我按了一次‘GO’,我觉得很好玩,就自己去下载来玩了。” “什么?就是那一瞬间?”晴天霹雳一声“磅”地打在我的脑袋里。 “是!”e还大声回应了我。 [vip_content_start] 对啊,我们的手机无端端出现了这个游戏,那是e自己下载的,真是万劫不复。 那3个月,大富翁一直在侵蚀我们全家的时间。e出外时,什么都不想做,只想着玩大富翁(因为妈妈禁止他在家玩手机),于是我和爸爸的手机被迫让他玩。结果,爸爸的工作耽搁了,妈妈付款时不能用手机,甚至手机的电池快死了,还遭摧残至尽。事情不仅于此,晚上,e临睡前还吩咐我继续玩,助他向新城市前进!为了完成任务,我使用大倍数来消耗骰子,偶尔手气太好,一赢再赢……抬头一看,已是晚上12点。天啊!我常感叹人生苦短,时光如白驹过隙,现在竟把时间如此白白浪费了!夜夜抱悔入梦。 某天,我在app store发现一个叫Among Us的游戏,那是e很喜欢的卡通太空人图案。我下载试玩,原来那是太空人在太空船完成任务的益智游戏,就介绍e玩。但是……我只对了一半。这个游戏其实是太空狼人杀,是线上多人游戏,一种是找冒充者/内鬼(Impostor)的模式,另一种是捉迷藏(Hide and Seek)。前者只要找出冒充者或不被杀掉而留至最后则赢,后者只要在1分钟半内不被杀掉则赢。战利品是豆子。e的目标是在游戏中用豆子兑换装备(没什么用途,只是装饰),换个舞狮头,或者换圣诞装等,那是妈妈不懂的“艺术”。 游戏的考验是反应、怀疑与被怀疑、说服与被说服,还有控制行动的手指灵活度(?)。见e目标转移,我“善口劝谏”:“不如专注玩A.U,卸载爸妈手机的大富翁吧!”e考虑片刻,一口说“好”,我打铁趁热卸载了游戏,从此天下太平。 e临睡前常对我诸多吩咐,现在是“妈妈,我睡着后,帮我玩,赚豆子,我要换XXX。”我也很听话地帮他玩一玩,结果常在怕被杀掉或者怕杀人被发现的状况摆荡,每种身分都让我紧张到心脏像快停顿似的。e玩时也常“哎呀、哎呀”地叫。但他玩得不亦乐乎。所以,我常以疲惫为理由推搪,拒绝再玩。 想要让e完全杜绝游戏谈何容易。玩游戏的人才知道,一旦陷入后,并非说断就能断(妈妈我年少时是如此)。 不把话聊死是一门学问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尽管e是我的孩子,但他不会完全随我,因此我好奇e的世界,他的喜好和个性。可以不参与他的喜好,但必须知道他的喜好,以及令他着迷的因素。至少,我不会离他越来越远。他常主动告诉我,在游戏里碰到什么人、什么事,开心或不开心的。和孩子聊天的习惯不能停止,一辈子都得聊下去。聊天看似很轻,却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关键之一,无论是亲情或友情,夫妻能不能走到老更是如此。不把话聊死是一门学问。当我是小孩的时候,我也讨厌大人一开口就是:“不可以!不好!不要!”所以,我不想过于束缚e的自由,只给e分析利弊和后果,给他时间考虑、抉择。长大本来就需要时间,若是掐着他的脖子往上拉,迟早会拉断我们的关系。 某天洗澡时,e心血来潮地对我说:“妈妈,我想到明天放学后的节目是什么了。” 我心想,哎不就是想出去玩呗。 e继续说:“你一定会很开心的。明天起,我不看电视了,我会把时间用来做积木和手工。你开心吗?” 这小子分明清楚妈妈的心思嘛!不枉费我苦口婆心,日念夜念,念到老了十几岁。于是,我拭目以待翌日的到来。 结果……第二天,幼儿园的点心是e不喜欢的炒米粉,他如常勉强地只吃了几口。放学后,又饿又累,几乎快崩溃。 “妈妈,我今天要出去!” 唉,也没差啦,反正都是预料之内。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