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收藏家

(新加坡5日讯)狮城一名古董商为了偿还债务,在没有征询收藏家的同意下售卖属于对方的青花瓷。他也损坏了同一名收藏家的画作,随后以赝品归还物主,试图以假乱真,最后被判坐牢两年5个月。 《8视界新闻网》报道,经营古董生意的42岁被告郭爵(Kuok Chio,译音)早前对获取犯罪所得、一项失信和欺骗的3项控状认罪,法官于本月3日宣判时,将另外两项控状一并考虑在内。 案情显示,2023年10月,被告问收藏家陈志金(Chan Chi Chin,译音)是否可以把收藏品中的两件带到香港进行估价。 收藏家同意让被告带走一尊乾隆时期的青花蒜头瓶到香港进行估价。根据法庭文件,这尊青花瓷价值约180万港元(约103万4366令吉)。 收藏家告诉被告,不能在未经他的同意下出售这尊花瓶,被告也同意了。被告还从他的公司账户向收藏家开出了一张5万元(新币,下同;约16万5910令吉)的支票作为担保。 不过,当时被告欠下超过6万元(约19万9092令吉)的债务,生意也受到冠病疫情的影响,因此决定卖掉花瓶还债。 被告从收藏家手中收到花瓶后,在同一天晚上联络了一名古董商把它卖掉。他以15万元(约49万7730令吉)的现金卖掉花瓶,并利用所得偿还部分债务。 主控官指出,被告还试图掩盖罪行,把一尊青花瓷的仿品还给收藏家。 参考网上视频 错误清理林子平名画 几年前,被告也曾欺骗过这名收藏家。2021年6月,被告在收藏家的住家看见一幅出自新加坡著名书画家林子平之手,名为《水调歌头》的字画。收藏家早前以1万8000元(约5万9727令吉)购入这幅字画。 收藏家允许被告把这幅画拿去进行专业清洗,并支付被告2700元(约8959令吉)的服务费,包括交通费。 然而,被告不懂得如何清理字画,他参考了网上的视频,错误使用化学药剂,不慎在字画上造成更多污迹。 为了掩盖错误,被告于2022年1月24日将他早前拍下的字画照片打印出来,再将赝品装进一个塑料管子里。被告嘱咐收藏家不要打开,还说是因为管子里装有氮气,有助于保存字画。 收藏家没有打开塑料管子,将它摆放在办公室里。 收藏家于2024年6月搬家时,决定打开塑料管,将字画重新装裱。他把塑料管带到画商的办公室,但员工指出里头的字画是赝品,被告的罪行才被揭发。
4星期前
6月前
(新加坡21日讯)狮城一名女子把兴趣化为事业,她所制作的仿真婴儿一个售价可高达6000美元(约2万8065令吉),年销量约26个。买家来自世界各地。 《8视界新闻网》报道,50岁的李安雅(译音,Andrea Lee)从小热爱写实绘画,但由于不获父亲的支持,她只好把这梦想搁置,专注于工作和抚养4名孩子。 在2021年,她最小的孩子完成小六会考后,她终于有时间重拾绘画爱好,并参加了仿真娃娃的绘制工作坊。 当她在网上分享绘制过程时,便开始收到不少收藏家有意购买的信息。这让她感到意外。在丈夫的建议和支持下,她决定圆梦。 制作过程分3段 首先,雕塑师会先塑造娃娃,完成后就会把它交给原型艺术家如李安雅来绘制。李安雅之后会对娃娃上底漆,确保之后上色的颜料不会褪色。随后,她就会在烤箱中“烘烤”娃娃,以固定第一层颜料。 接下来是长达3至6个星期的细节绘制,因为这需要耗费心力来为娃娃绘上细腻的肤色。然后是头发植入,每根头发都要逐根植入头皮,过程需长达40个小时。 最后,李安雅会为娃娃穿上从婴儿商店购买的衣服,并拍下成品上载到网站。 仿真娃娃的意义 李安雅认为,仿真娃娃不仅仅是艺术品,也有疗愈作用。她表示,当她抱着第一个仿真娃娃时,能感受到慰藉和喜悦。她的祖母也是如此,每当抱着娃娃,就能让她感到平静。 有研究显示,仿真娃娃可以为患有痴呆症的妇女提供安慰,帮助她们缓解焦虑。收藏家们并不把这些娃娃当作“真实”的婴儿,而是把它看作一种表达创意的方式。
9月前
11月前
  韩江百年校庆的那一年,我负责编写《韩江百年·历史影像集》。在收集及整理照片的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学校自身留下的照片非常少,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照片都无法找到。后来,部分重要的照片只能在委曲求全的情况下,翻印自早年出版的纪念特刊。虽然图像模糊,效果不佳,但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我相信这是很多学校在整理校史,筹备校史馆期间普遍上会遇到的难题。   在众多珍贵的照片中,就包括1958年林连登翁铜像揭幕典礼的纪念照。林连登不仅是韩江小学的创办人之一,也是韩江中学的创办人。可以说他自韩江中小学的诞生,乃至日后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均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槟榔屿韩江学校同人为了纪念林连登献地捐资的贡献,以重金聘请泰国御用意籍艺术家为其铸造铜像。1958年10月11日,由联合邦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为矗立在行政楼前大草场上的林连登铜像主持揭幕礼,观礼嘉宾包括槟岛各民族领袖、时任马华总会长林苍佑、槟城首席部长拿督王保尼、工商界翘楚、韩江各位董事等,仪式非常隆重。首相在当天的致辞中赞扬了林连登在社会慈善事业、经济、教育各方面的贡献,将他视为我国青年的楷模,并表彰他“忠于邦国美德”。这对于处于独立初期各民族间尚未完全融合、华校超龄生问题、学潮事件等充满争议和纷争的年代而言,毫无疑问,国父此番表态具有特殊重要性),可被解读为他不仅认可华人在各领域对国家的贡献,同时也充分肯定华人忠于马来西亚。这就是此照片的珍贵之处。可惜的是,韩中并没有原照。虽然此照片曾被刊用于《韩江中学50周年校庆纪念特刊》(2000年)。但这些特刊内的照片除了清晰度不够以外,还被裁剪为半圆形,无疑局限了照片的使用性。   在书籍出版的4年后,本地一位收藏家(下文简称“藏家”)在社交媒体上透露近期收到几张老照片,其中就包括林连登铜像揭幕典礼的纪念照,并表示稍后会分享这些照片。我当时迫不及待地私信他,询问有关照片的情况。该照片毫无悬念是韩江中学没有的珍贵照片。然而,我却陷入两难之中。曾经在韩江华人文化馆任职的我,脑海中出现的第一念头是如何劝说藏家无偿捐赠。但另一方面,我有收藏界的朋友,因而理解藏家对藏品的情感与执念。就在我犹豫之际,藏家主动说明愿意捐赠图档。他的热心与无私是我始料未及的。最终,水到渠成,照片的图档回到了韩江学校。 勿“道德绑架”藏家   这事引发我进一步思考,博物馆在遇到珍贵的文物时,应该站在什么立场对待收藏者?鼓励藏家无偿捐赠?还是建议有偿捐赠?传统上,博物馆通常采用对自身最为有利的方案,即劝说藏家无偿捐赠,因为博物馆作为专业单位能更全面地保护、研究和展示文物,并能营造舒适的环境供大众参观。然而,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收藏家,在思想及态度上已出现变化。老一代的藏家更多是本着服务社会的想法而愿意无私割爱,这种做法是不计金钱及时间成本。而年轻的一代则认为,每件藏品都是经过一番曲折才能获得的,为何要无偿捐赠?为什么博物馆能“大义凛然”地获得文物,而不需要花任何的金钱和时间?   就像上文提及的照片藏家,他曾多次询问卖家,经历了长达半年的等待,经过失望、筹集资金等种种的曲折后,最终才成功购得照片,其过程中的甜酸苦辣是难以言喻的。此外,再加上藏家对他们的藏品的热爱及收集的嗜好,在此情况下,博物馆要藏家割爱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如果博物馆依旧站在原来的立场对藏家进行道德批判,这只会让藏家觉得自己被道德绑架。在反感情绪的作用下,藏家只会关起交流之门。这对博物馆而言,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那么,要如何才能达到互惠的局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不要求捐赠藏品的情况下,博物馆可以通过文物借展或共同策展的方式与藏家建立合作关系,至于老照片则可以捐赠电子图档的方式取得展出及出版的使用权。对藏家而言,可以通过与博物馆的合作与公众分享他们的珍藏;对博物馆而言,则可以多元化展览内容,充实博物馆的展示品,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双方都能以此达到教育公众的目标。   至于文物保护方面,博物馆的相关人员可将文物保护的知识及实际操作经验分享给藏家,或与藏家讨论出合适的收藏及保护方法,让民间藏家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延长文物的寿命。另外,博物馆可通过与藏家的接触,了解藏家手中有哪些珍贵文物,并记录存档。日后,博物馆有需要还可与藏家进一步联系,商讨各种合作的可能性。   这种互惠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文物的保护与传承,还能够促进双方的合作和互动,使文物得以更好、更全面、更有效地被利用和传播。   共存共荣应该是博物馆与藏家的共同发展目标。
1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