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幸福

2星期前
【2025新年征文/新的一年,我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是——】你再不结婚,孤独终老,晚景会很凄凉的/无奇(峇六拜) 新的一年,我最想删除的一句话是:“你再不结婚,孤独终老,晚景会很凄凉的。”这句包袱让我很不自在。 我今年38,未嫁,剩女一枚。我对一个女人的一生是否幸福与完整必须取决于你有没结婚生子这件事,是有很多疑惑不解,及少许愤怒不满的。女人啊,你的价值若是必须靠男人才得以增值,那是多卑微的活着呀。若可以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遇到理想的另一半,慢慢的彼此相爱结婚生子再到抱孙,无疑你是幸运的,你是天眷之人。但是切记,女人年老单身不是戴罪之身,单身并不可怕,单身不是你的错,女人年老未嫁为什么是贬义词? 我单身,真的与你无关 大家总这样评论:女人老了未嫁肯定多少心理变态,不要惹她。那么为什么男人年老未娶就是钻石王老五?为什么不同年代的女人都必须局限于这些贬多过褒的“老姑婆”框框?我不服! 我年纪渐长,长辈和朋友总是七嘴八舌地催婚,有开玩笑的,有严肃的,有吐槽的。我的反驳却总是如此苍白无力。我知道烦人的催婚背后更多的是担忧不舍我人到老年,白发苍苍,孤身一人。但缘分未到,急急躁躁,总会坏事。已到人家口中高龄产妇年龄的我选择单身,却可以有更多精力、更多时间照顾好自己,维持生活平衡与健康作息,确保三餐温饱,身心灵安康。 20岁的单身和40岁的单身,心境上是截然不同的。40岁的单身,更多的是淡定自若,自洽,自我肯定,当务之急,必是先学会爱自己。心静则身安,万物静观皆自得。我一直认为我的单身也许是岁月的礼物,生活里可以自己奖励自己,不内耗,不被世俗“不结婚则晚景凄凉”的浅见绑架。爱自己是一辈子的功课。 近期热播的中国综艺节目《再见爱人》就血淋淋地告诉大家,婚姻生活不是遍地玫瑰,现实没有童话,凡人的婚姻经常一地鸡毛。女人,请谨慎些挑你所爱,否则等你清醒,已是百年身。节目里的葛夕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优秀独立有才华,偏偏摊上了躺平软男。葛夕一直强调来上节目的原因,是想验证她老公到底爱不爱她。我看了满是心疼,10年婚姻(后3年无性生活),葛夕为了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不自觉付出更多,希望尽早盼到她要的回报,结果人财两空。婚姻里,女人总会不断催眠自己,付出越多总会感化他,到时也许一切都会好转。结果她人生最大的风雨都是错误的另一半带给她的。 结婚需要冲动,可是前提你的冲动必须给对了人,不是无鱼,虾也好;最后虾依然是虾,虾不会在你努力改造后变成鱼。套句作家张曼娟的话:“人活了,婚还能不活吗?”问问自己,婚姻关系里的你还活着吗?你为自己活着吗?还是你只在随波逐流地为爱而爱,凑合着过日子? 2025,爸妈请相信我,请祝福我,我会好好的,我会开始合理规划晚年生活,为晚年做好准备,请你们放心放手。 2025,大家请不要再标签大龄未婚女子,请抱抱她们,大声告诉她们,你值得被爱,你的幸福也许只是迟到了。 大家在看了这篇文章后,请删除这句略带恐吓的话:“你再不结婚,孤独终老,晚景会很凄凉的。” 女人啊,先好好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大家都要理性接受不如你所愿、不完美的人生,那才是人生常态。学会尊重他人不一样的命运吧,对女性宽容些。 我单身,真的与你无关。新时代的职业女性内心富足,自重自爱,自给自足,我会活出我的皇道,演好我的独角戏。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我是右撇子,我的手表也戴在右手。经常有人很好奇的问我,为何手表不戴在左手呢?按一般人的习惯而言,确实如此;以钟表制作角度来说,也应当如此。研究指世上约有90%的人是右撇子,所以腕表设计都以右撇子佩戴者为考量,把表冠和按钮等设在表盘右侧,如此一来戴在左手操作更为方便顺手。可是我偏偏把表戴在惯用手这一边,看在别人眼里,无论握笔写字或使用滑鼠时,会因为摩擦碰撞而相对不适也不方便,然而对我而言,手表要戴在左手还是右手,只是“喜好”而已,与“习惯”无关。 其实打从戴表以来,我的表是戴在左手腕上的,好多年后一时兴起改戴在右手,就这样改变了多年的习惯。这件生活上的小改变对我可是当头棒喝,让我深刻意识到:没有养不成的习惯,也没有改不掉的习性,一切取决于个人意愿。如果我想要,现在开始我也可以重新把表戴回左手腕!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都不算迟,此时此刻就是改变的开始。 所谓积弊成习,积非成是,积习难改,常常让人陷入一种自我辩解的局面。我们意识到不好的习惯或思维悄悄侵蚀我们的生活,却总习惯挂在嘴边一句:“我就是这样”。没错,改变需要打破熟悉的枷锁,伴随着不安,所以宁愿固守。行吧,不改就不改,倘若因为这个习惯而付出不必要的代价,就不要怨天尤人,毕竟这是自己的选择。 最近不经意与朋友们聊到“改变”这件事,毕竟步入而立之年或不惑之年的大家都有各自的烦恼。就因为这些烦恼带来痛苦,大家都想改变,然而在那句“我想改变”的背后总牵绊着惯性的“可是……”—— “我就是做不到”、“我就是说话比较直接”、“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我就是死性难改”、“我的原生家庭就是这样”…… 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类似的困境,比如有人想瘦身却管不了嘴;有人明知道拖延症导致工作堆积如山,但无论什么情境却总有“可是……”。更让人心疼的是,明明意识到过往带给自己负面的影响,往往还是觉得“就是这样了,改变不了”,甚至将所有的不如意归咎于原生家庭与过去的经历。 曾经读过一句话,形容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就像把你关进一间小黑屋里,尽管没有上锁,你却没有能力自己走出去。”著名哲学派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会伴随一生;但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则持不同观点,认为过去发生的事对未来的生活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任何人都可以改变,人人都能凭着自己的改变获得幸福。 无可否认,我们的现在往往受到过去的影响,但如果只停留在“过去”的阴影中,那未免太被动太消极太无助了,甚至让自己变成“过去”的受害者?生活总是要向前看,如阿德勒所言,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如何赋予经历的意义。试问,有谁的过去是完美的?过去,不是阻挡你前行的障碍,也不是借口;过去的经历,是伤痛还是礼物,取决于你的选择。真心想改变,想要“开始”,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把别人的课题归还给别人 那到底要怎么做?别人怎么做我不晓得,最实际的方式就是从觉察自己开始,每当意识到自己又“犯错”时,就停止这种想法,并提醒自己与“练习”改变。最近我在学习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做好自己的本分,别人的课题交给别人。当我又开始陷入多虑的漩涡时,提醒自己把别人的课题归还给别人,也减少为他人的想法、期待、情绪与要求买单,虽然还未做到纤尘不染,但当我感觉自己一拳打破不自觉建立已久的自我设限的那堵围墙时,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解脱与轻盈!所谓“习惯的养成取决于频率,而非时间”,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自我提醒、练习与实践中,慢慢减少不必要的精神内耗。 兴许改变的结果并不会立竿见影,但每踏出一步,就是最好的开始。我们无法改变外界的种种,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绪和选择。无论是重新佩戴手表,还是放下积习与旧有观念,生活的重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改变是可以练习的,想要让自己变得幸福快乐,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开始!改变,不是企业模式里的预算,不用等下个季度才开始!
2月前
2月前
刚过元宵节,花圃里的装饰依然红彤彤。除了一些亮眼的盆植,入口处挂满了招财猫空气草,一只只像是蓄着长胡子,一字排开,有一种走入寿司店店员喊着:“いらっしゃいませ ”的错觉。 最近好像流行迷你盆植,尤其是多肉绿植,一小朵一小朵莲花般植在各式精致陶盆,摆在架上。只不过这终究不是我要的。即便是芋叶、竹子或万年青等青葱植物,似乎也不能给生日这样的日子带来一点亮丽的味儿。 这时节,花卉盆植卖得七七八八,选项不多。其实没有很多选项也很好,免得选择困难。最终我还是给自己54岁的生日买了一株黄色玫瑰,还有一株紫色蝴蝶兰。 听说玫瑰是花丛中的翘楚。过去,我尤其喜欢粉红色玫瑰。翻开尘封旧相簿,发黄的旧照片里我披着头纱,头上饰着好几朵粉红色玫瑰。那时候我多么年轻,背负着满满的自信和爱,一脸欢喜和青春都盛在两颊的酒窝里。 生日过后没几天,摆放在餐桌上的黄玫瑰急着走进秋天,失去朝气。全然不像初买回来时那样,色泽亮丽的花朵让带有小小锯齿边的茂密叶子完好地衬托着。倒是装饰在白色陶盆、搁在电视柜旁的那株紫色蝴蝶兰,依旧翩翩起舞,深得人心。 听说黄玫瑰代表离别离。看去餐桌上,黄玫瑰花瓣和绿色叶子陆续掉落,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像是触及心底某些微幽明暗的什么。 是浇水太少?是虫害?于是上前查看。 把自己浸润在幸福回忆里 要不是仔细观察,还真没发觉玫瑰掉落花瓣后留下五芒星花萼长有小小的须。其中第一和第二片花萼两边皆有须,第三片只有一边有须,第四片和第五片则完全没有须。原来各个花萼的须不尽相同。一如那些看似今天重复昨天,明天重复今天的生活日常,大抵也没有谁会刻意记下什么。其实平淡无韵的日常中也隐藏着细微的差异,抑或触动人心的一些事物而不知觉。 一年又一年,时光总是悄悄地溜走,不自觉的来到这把年纪,也不自觉地把自己浸润在回忆里的时间越见增多。很多时候不经意又想起还没上小学的时光,那时家里还是亚答屋,夜里客厅总是燃着一盏臭土灯,灯火昏黄里有一股化学气味,而阿爱表姐还没嫁去巴生,她用过晚饭后多会到我家教我写字,用她厚实的手掌握着我的小手,横竖撇捺、工整地写在格子簿里。那时阿嫲总是板着一张脸,有一次我脑后长了一个无名肿块,阿嫲带我乘巴士去找农村土医,下了巴士,郊区泥巴路不好走,阿嫲格外温柔地背起小小的我,一路赶往土医住处行去…… 一些看似不值一提的旧事,却像是专程在这个秋意微凉的季节给我递上一杯温热的咖啡。 【六日情 /那些花儿01】细叶雪茄花的记忆/紫石(史里肯邦安) 【六日情/那些花儿02】偶尔想起蓝雪花/紫石(史里肯邦安) 【六日情/那些花儿03】生如夏花/紫石(史里肯邦安) 【六日情/那些花儿04】心中住着静电球/紫石(史里肯邦安) 【六日情/那些花儿 05】孤挺花/紫石(史里肯邦安) 【六日情/那些花儿 06】给自己买一株花(紫石/史里肯邦安)
2月前
“香如花、甜如蜜、黏如胶,绿衣裹金身,无足步步高”——题记 那年的大年初二,妹妹回娘家时带来两个蕉叶年糕,由于蕉叶年糕在小镇比较难获得,我好奇地把它捧在掌心,感受那沉甸甸的重量,看一看那一层层暗绿干枯的香蕉叶,密密实实地,好像裹着一个圆罐子,只露出黄褐色的面积,再嗅一嗅那仿如融合花朵和糖果的香气,心生欢喜。妹妹说它比塑料包装的年糕更美味芳香,宜切片蒸软后才吃。我马上行动,熄火掀盖后,清香飘荡、味道甜而不腻、口感软柔黏稠,赞不绝口。 其实我们全家人向来都不爱吃年糕,也不曾做年糕,每逢过年,只购买几个现成的年糕当祭品。过了年,那硬邦邦,表面龟裂、长满白色霉菌的年糕,就会从神台掉落垃圾桶。直到遇见了蕉叶年糕,我对年糕的印象才开始改变。后来妹妹病逝,再也没有人送来蕉叶年糕,但我对蕉叶年糕的喜爱不减,再加上它的芳踪难寻,心动不如行动,于是浏览优管,边看边记录,在新年渐近的某个周末,张罗材料,尝试蒸年糕。 香蕉叶在这村子里并不难找,斜对面家门口就有一丛高高的香蕉树,只要开口向安娣索讨,就可如愿。烈日下刀起叶落,举着两张长长的香蕉叶,晃着晃着当作雨伞撑回家。用刀子慢慢削去叶子的中肋,散发一股仿如生涩香蕉的气味,把一张张长长的、深绿色的、富有光泽的香蕉叶,折叠起来,看起来像一匹绿绸缎,准备给年糕的容器量身定制绿衣裳。 把蕉叶洗净,以热水烫软,捞起、抹干,再往容器的内层铺垫第一层蕉叶,经过整合、修剪、绑紧后再铺上第二层蕉叶,重复步骤后待用。以中小火煮白糖,慢慢加入热水,煮至浅褐色后熄火冷却,再倒入糯米浆中搅拌均匀,过滤粉浆后倒入容器里,置入蒸笼,蒸上3个小时。曾听长辈说蒸年糕时不可说不吉利的话,以免年糕受到负能量的影响而败事,我无意以一锅辛苦制作的年糕做实验,但相信只要怀着欢喜心做事,成果都不会太糟糕。 第一次蒸年糕的成果如何?有点紧张地掀开锅盖一看,袅袅白雾中,为什么年糕呈奶茶色?还没熟吗?不知该向谁请教,只好试试再蒸一个小时,结果还是一样,满怀疑惑地重看视频,发现原来是焦糖的颜色尙浅所致,心里泛起一丝丝的失望,而那一缕缕清香,扑鼻而来,仿佛无言的慰藉。第二年再鼓起勇气尝试制作年糕,吸取上次的教训,把焦糖的火候拿捏好,煮至金黄色,倒入粉浆里,3个小时后掀开锅盖,是一个个黄澄澄、鲜亮亮的年糕,惊艳不已,再加上幽香弥漫,大人小孩都挡不住诱惑,等不及过年,先尝为快。 刚出炉的蕉叶年糕热乎乎、香喷喷、软黏黏,未能脱模,更无法切片,只好一手捉紧容器,一手用汤匙使劲地舀抜,在烫与黏中拉锯,好不容易舀出一团拉丝的年糕,往嘴里送,黏唇烫唇;送入口里,黏齿烫舌。在唇齿与年糕交战中,细细品味香、甜、软、糯……在这富有烟火气的年糕里,尝到了失落已久的满足感。 一个饭碗般大小的年糕,在大伙儿竞相舀取之下,不一会儿就吃光,但蕉叶的余香尙存,我从模具里取出以香蕉叶做的空容器,即使圆筒形已被挤捏得变形,湿漉漉黏搭搭却不丢失气质,自信登场,从容退场。不禁赞叹平时不起眼的香蕉叶,在蒸年糕中,竟然是大功臣——它把黏稠的粉浆紧密包围,在漫长高温的蒸笼里恪守岗位,熬过火攻后,纵然从鲜绿变成惨绿,还大方地把香气与年糕分享,不居功、不自傲,有君子成人之美的风度。 米砖是年糕的前生 不晓得是谁心灵手巧,创意发明以香蕉叶蒸年糕?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香蕉叶?应该是在塑料袋还未泛滥使用的年代吧!蕉叶年糕纯手工制作,不加修饰的外表、不含添加剂的内容,纯粹、芬芳,缔造了古早味的经典。 经历了漫长辛苦的制作过程,怎么还忍心把旧年糕扔进垃圾桶? 偶然听长辈说,其实年糕耐存放,即使表面已干得龟裂,甚至长出霉菌,只要去除外衣,把年糕清洗干净再蒸软,年糕的颜色、味道、香气依然不变。丢弃食物,不了解其特点,无以发掘其奥妙、辜负其美意,可惜! 相传在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把收成过剩的谷粒泡水蒸熟,捣成饭糊,搓成米砖,沿着城墙砌起来,备不时之需。后来发生战乱饥荒,米砖成了救济品。米砖,是年糕的前生:惜福,是现代人的借鉴。 年糕的吃法油腻清淡两相宜。把年糕切片,和着面糊,夹着芋头片或番薯片,炸至金黄色,香气诱人,外层酥脆,内层软糯,让人食指大动;清蒸的年糕片,蘸上微咸的鲜椰丝,咸甜交融,美味无穷。 既然年糕的制作过程繁琐,为什么还要亲身上阵?其实想体验制作的过程,无论成果如何,都长知识、添经验。一边做年糕,一边听贺岁歌曲,更深切地感受新年渐近的喜悦之情。香蕉叶在高温蒸汽中不会释放出化学毒素,蕉叶年糕是让人安心食用的绿色食品。自己亲手调配材料,可以减少糖量,不太甜的味道,反而称心如意。把自制的蕉叶年糕供奉已往生的父母,仿佛与他们的情感连接起来;供奉神明,并没有意图托神明替吾家说好话,纯属礼敬神明,遵从习俗。 一个个蕉叶年糕,光润金黄、丰满厚实、清香怡人、富含手作的温度,是倾注热忱、毅力及希望的成果;是努力不懈与勇于尝试的勋章,能够激励低落的士气、抚慰受伤的心灵、祝福每个人在新的一年里——步步高升。
3月前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是一个深受华人重视的传统节日。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而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汤圆的习俗。 我国位于赤道边缘,虽然没有明显的四季之分,但也少不了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每年12月受东北季候风影响,刮强风多雨的天气让大地开始转凉,常年都是夏遇雨变成秋的氛围,给冬至添加了几许寒意。 小时候在乡间长大,生活条件没有现在舒适,制作汤圆要用家中石磨磨米浆,用布袋沥干米浆水分,再调色和泥搓成一粒粒小丸子,一般也只是红白为主,喜欢不同口味的人,会以各式甜馅制成较大丸子,放入热水中烹煮,待丸子浮上来之后就大功告成了。 丸子煮好后,就是热腾腾的汤圆了,红白相间的汤圆十分诱人,妈妈盛上一碗端到神台祭祀,口里默默念着心中的祈福,感恩一年的辛劳,愿祖先保佑家人平安顺利。 过节少不了杀鸡宰鸭,家里饲养的家禽总算可以派上用场了。看着妈妈左脚踩着鸡翅膀,右脚踏着鸡脚,除去鸡颈项的一小撮羽毛,小刀往鸡颈一划,干净利落。 妈妈会给待杀的家禽准备祷念词,听她用闽南语念着:“做鸡做鸟无了时,脚也痹手也痹,赶紧来去出世,出世大厝人囝儿,大鸡刣小鸡趴趴来。” 曾几何时,这样的祷念词也成了儿时过年过节的一首童谣。听长辈说吃了汤圆长一岁,含在嘴里细细咀嚼,暖心又暖胃。每逢年尾,能吃上这么一道令人回味的美食,何尝不是人生最圆满的幸福。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妈妈哺乳时都会体验到五味杂陈的滋味。记得儿子约莫两岁半,我哺乳时曾经历精神上的倦怠感。我已经好久没能穿合身的连衣裙,好多个晚上没法一觉好眠,长时间没法与孩子分开,没法……总有一种失去自由的约束感。 那时的我还跟外子说,如果哪天孩子离乳了,我要穿着连衣裙好好地享用美味大餐来犒赏自己。结果,两个孩子都顺利断奶之际,我却都感到异常平静,内心并没有意外的激动与兴奋。世间的事物,或许在未得之前,总是显得格外让人期待。 儿子约3岁时,我们常提醒说只要准备好了,就不需要再喝母奶了。怎知,他都会一直推说自己还没有心理准备。到了3岁半,外子问他有没特别想吃哪些食物。儿子马上回答说,他太想吃巧克力蛋糕了。他们就做了一个约定,只要儿子不喝母奶10天,就可以去蛋糕店选蛋糕。结果,儿子还真的办到了。过后,他就自然离乳了,过程顺利得让我们都难以置信。天啊!原来我含辛茹苦哺育了3年半,却输给了一块巧克力蛋糕。 慕然回首,对于两个孩子的离乳方式,我很庆幸当时的自己都选择了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静待花开,也学习以不急不躁、不疾不徐的理念陪伴。我希望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我愿意全心全意地爱你,同时也能够放心地看着你自信地走向自己的未来,并且毫不留恋地离开我,就像你们离乳时那般顺利,不哭不闹。 在推广哺乳活动的道路上,需要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甚至志愿者和组织还得自掏腰包。然而,许多参与者秉持着热忱和对幼儿的爱,希望能在亲善哺乳这领域作出贡献。但推广哺乳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还涉及改变社会文化观念和体系的建立,这需要时间来推动。真心希望有一天,社会大众能以更开放的心境,缔造更优良的亲善哺乳工作环境与社会。 喂养不全是靠奶量 借着世界哺乳周,我想与所有曾喂母乳、正在喂母乳的妈妈们说一句:“辛苦了!”当然,也要感谢那些曾经劳苦功高支持妻子哺乳的爸爸,因为有另一半的精神支柱,才能让妻子更有力量坚持这条喂养的道路。 表面上,以母乳喂养孩子好像是一场生理战,似乎只需要奶量足够就无挂碍了。实际上,那可是一场长久的心理战。母乳喂养不全是靠奶量,而是秉持着一份坚持的信念。我打从心底有所感触,那份坚持已经超越了仅仅想要让宝宝得到完美食物的心愿。它可是承载了对宝宝的爱与牵挂啊! 这一份浑然天成给予宝宝的完美礼物,将会一辈子深深埋藏在宝宝的身上,一直延续下去。因为爱,永不止息……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1】哺乳初体验/王仪敏(马西)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2】背奶之路/王仪敏(马西)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3】哺乳中的成长/王仪敏(马西)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4】告别又重启/王仪敏(马西)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5】幸福瞬间/王仪敏(马西)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6】每一滴爱/王仪敏(马西)
5月前
哺乳老二的过程相当顺利。我是全亲喂妈妈,所以不管上哪儿,都带着宝宝。两个孩子因着哺乳的关系,从小就理所当然地跟着我出门办事、打理日常大小事务、一起出游。带着孩子一起生活成了我们夫妻的日常活动,也为他们的认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老二约莫3个月大,我接到通知说一名印裔妈妈产后哺乳困难,因而求助。由于产妇住得离我较近,所以接下了任务,依约上门探访。结束前,这位妈妈和她的长辈都问到,母乳宝宝是否容易营养不良。我解释说宝宝的体重主要由基因决定,这些担忧是不必要的。说完,我让还在车里等待的外子把老二抱给我。接着我抱着3个月大、体重已超过出生时两倍的儿子,再次走进屋里。印裔妈妈一家人都露出了无比讶异的表情,频频对母乳的威力刮目相看。那一刻的惊讶与赞叹,也成了如今我曾与孩子们分享的温馨笑谈。 每一次有机会分享哺乳知识,我都会与出席者讨论身为丈夫兼父亲可以扮演的角色,以及家人能给予的支援。喂奶这回事儿,绝不仅仅是关乎妈妈自己,让她独自奋斗。它甚至展示了家庭团结的凝聚力。但是,我也会特别强调应该要尊重每位妈妈的意愿,不管她选择什么喂养方式,都要理解她的决定。 哺乳生涯中,数年前我曾赴约参与了一场“亲善妈妈”计划的活动,主办当局邀请我出席“她的故事”的分享环节。那时,我与州行政议员、时任柔佛州务大臣夫人和哺乳支援协会的委员,并肩坐在台上分享自身面对的哺乳挑战与期许。 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当时的我侃侃而谈了许多哺乳妈妈的困境。当我分享完毕,主持人回应道:“刚才我听着你分享的内容,确实是辛苦和充满挑战的,但是整个分享,你的脸上始终保持着笑容。我想哺乳虽然很不简单,但也给您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吧!”刹那间,坐在台上分享的我,觉得被疗愈了。 是啊,其实和孩子一起度过的时光也正是自己的时光。身为父母,我们常一味强调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却忘了在陪伴孩子的时刻,我们也常体验到许多美好的瞬息啊! 哺乳的酸甜苦乐,仿佛随微风轻拂在我的脸上,曾弥漫在空气中的乌云似乎也随之消散。人世间,虽然许多事物都难以留存或带走,但是幸福的感受却能常伴。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1】哺乳初体验/王仪敏(马西)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2】背奶之路/王仪敏(马西)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3】哺乳中的成长/王仪敏(马西)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4】告别又重启/王仪敏(马西)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5】幸福瞬间/王仪敏(马西) 【六日情/喂奶那回事儿 06】每一滴爱/王仪敏(马西)
5月前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