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深度报道
投资理财
非凡人物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学生
星云
【爱华文】笔尖上的华文情怀/张雅芳(古晋中学国民型华文教师)
1.这回轮到我“被教育”了! “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平时学生犯错,我总是让他们写文章长知识。这次轮到我“犯事”,他们岂会轻易放过?事情是这样的——那天明明是星期三,我却把时间表记成了星期四。按照“错误的记忆”,4A原本没有华文课,我却安排了一场辩论比赛。而本该有课的4E直接成了“弃婴”。 等我辩论结束后神清气爽地走到4E教室门口,他们起哄说:“老师,你的课已经过了。”我当场石化,脑袋里一连串问号:“我的课不是第三、第四节吗?”回过神来,才明白是自己记错了时间表。 我试探性地问他们:“那刚才两节课,你们都干嘛了?” 他们同声同气:“站着朗读了3篇文章。” 嗯,真乖。 “老师,我去办公室找你3次,都找不到。你的闺蜜还打电话给你,你都没接。” 就是那么恰巧,我当天没带手机出门。因为担心辩论赛激烈声会吵到SPM考生,所以我们在会议室进行,他们当然找不到我。 接着,判决书下达——“老师,罚你写3篇文章。” 全班热闹起来,像似支持同学的建议。哦,这回轮到我感受“被教育”的力量了。我对他们回眸一笑,僵硬得像断了电,然后瞬间消失在课室门口。课室里传出笑声。我心里嘀咕:行,我写,反正我天天都在写!写完再让你们写读后感,看你们后悔不后悔。于是,有了这篇文章。既然是华文课引发的,就当抒发我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吧! 2.华文让我踏上写作之路 当年,我在他们的这个年龄,便对华文情有独钟。在那个没有手机、少有诱惑的年代,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阅读中。青涩的青春年华里,我怀抱着金庸和古龙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绝代双骄》、《楚留香传奇》……每天清晨4点就设闹钟起床,点起油灯细细品读。后来,在二姨家第一次接触到《马来西亚日报》。由于家里没有订报纸,我便经常跑去二姨家读报。那时,我特别喜欢追读报章上刊载的严沁小说——《鬼屋》。 偶然间,我又发现了报纸上的“莘园”版投稿天地。那里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流连忘返。渐渐地,一颗写作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萌芽,开始激发我提笔写作的渴望。从此,我对华文的热爱更加深厚,为写作迈出了初始的一步。于是,我用笔名“雅雅”开始了写作之路,用笔尖把文字爬成一格一格的小世界,投稿给《马来西亚日报》的“莘园”版。幸运的是,不少作品被录用刊登。这让我备受鼓舞,加上稿费的激励,写作变得格外勤奋。起初,我的文章大多是虚构的小故事,后来,我尝试写小说。或许是因为对小说的热爱让我拥有许多天马行空的遐想,非常幸运,那时创作的小说《错过》被连载刊登,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这些作品的剪报,我已经小心保存了30年,至今仍然完好无损。如今回头读那些稚嫩的文字,总会忍不住莞尔一笑。 3.用华文书写青春与梦想 中六那两年,学校未开设华文班,这让我感到十分失落。但我和另外4位同学决定自修华文。回忆起那段日子,手中常常捧着厚厚的《三国志》。那是文言文版的,阅读起来十分艰难,也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明白三国的故事,我通过父亲的朋友借来一套《三国演义》的戏剧,反复观看。此外,每周二晚上,我都会准时收听电台广播的三国故事,再通过写作投稿的方式,加深对三国人物的理解。除了《三国志》,巴金的《寒夜》和《文选》中的经典篇章也深深吸引了我,它们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这些自学华文的经历,不仅磨炼了我的意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终,凭借中六成绩,我被师范学院录取。少女情怀总是诗。在师范学院时,我以“杨过”、“小龙女”为笔名创作了许多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小说,收录于《凿石集》。这些文字承载了我的青春记忆,记录了我与华文文字相伴的美好时光。因为热爱华文,我选择成为一名华文老师。回首这段历程,虽充满挑战,却让我更加珍视学习华文的初心与收获。 问我为何爱华文?都是因为阅读小说和写作这两件事。 巴金说:“我之所以写作,不是因为才华,而是我有感情。”我想,我也一样,生活中拥有不一样的感情,触动书写的灵魂。 对我而言,热爱写作或许源于对丰富生命足迹的感悟,抑或是因在平凡生活中捕捉到了那些不平凡的瞬间。青年时期,我逐渐学会了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捕捉生活的细微之处,发现身边隐藏的美好与自己独特的生活故事。在这一阶段,以笔名“寒心”写作投稿,内容从小说转向散文,因为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将心中所想化作文字倾泻,用文字交流情感,记录点滴心绪。后来,我参加了傅承得老师的讲座。记得傅老提到,写作要为自己的文字负责,因此他始终以真名投稿。从那次讲座之后,我也放下了笔名,开始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投稿。这段期间写作逐渐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开始勇敢地表达自己。这时我发现,写作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理解自我、关怀世界的心灵实践。通过写作,我得以深入探索内心,同时与外界建立更深的联结,让生活的点滴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写着写着,我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散文集——《记忆·卷起千层浪》,字里行间记录着自己的真实故事。 4.推广华文写作 传承文字之美 能继续用华文写作,是我最大的快乐。 我深感庆幸,自己遇到了许多愿意执笔写作的学生。这些年来,因为对写作的热爱,我在校内积极推广写作的风气,与学生们一同踏上这条文字之旅。从最初的不情愿、不知如何下笔,到如今他们愿意写、能够写,这一点一滴的小蜕变,思维的逐步成长,总是让我由衷地欣慰与欢喜。 每年都有多项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写作比赛。我常对学生们说:“写吧,得不得奖并不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参赛,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只有不断练笔,才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相信,每一篇文章都会成为他们思想的碰撞与心灵的交流。 尽管有些比赛未必受到教育部的正式认可,但我坚信,学生们正是通过参赛,在实践中不断磨炼写作技巧。他们不仅丰富了写作题材,拓宽了视野,还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对生活的观察力。那些愿意写的学生,总能让我看到他们在不断进步;而那些抗拒写作的学生,却始终停滞不前,即使勉强拿起笔,也难以下笔。这就是差距所在。写作的路,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而真正的关键在于坚持。这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他们心之所向。 在校园推广写作并不太容易,繁琐的审核工作常让我感到疲惫。然而,每次有学生递交作品,我总会全力以赴,或许是因为珍惜他们的努力。每当看到他们在比赛中获得,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内心也充满难以言喻的满足。这份满足感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推广华文教育的路上倾注更多心力。 因为华文,我们相遇,这是一场心灵的共鸣,更是一份传承的使命。因为热爱华文,我们携手踏上写作的旅程,用文字记录心声,用故事点亮生活,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独特篇章。写到这里,我才发现,这篇文章早已超越了被学生“惩罚”的初衷,而是自己对华文的深厚情怀在学生的激发下重新涌现。愿每一个文字,成为连接彼此的桥梁;每一次书写,化为创造未来的起点。
17小时前
星云
最新文章
华小校长本着“一个也不能少” 深入原住民村 劝勿辍学
本着“一个也不能少”的教育精神,过去数年以来,弄边中山华小校长李铠向曾多次亲自走进中山华小附近的多个原住民村落,劝告学生莫切轻易辍学,必须如常到学校上课,至少掌握多几种语言,将来踏出社会有比较好的前景。
5天前
最新文章
关注东海岸
中交马东铁进关丹培才华小 启蒙学生轨道工程兴趣
中交马东铁项目十分部开展“万名工程师进课堂”活动进到关丹培才华小,为校园注入新活力,激发和启蒙学生对轨道交通工程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职业理想。
5天前
关注东海岸
话柔南 道柔北
叶静薇 | 任何人不得霸凌学生
在采访线上,遇过许多无私且充满爱心的教师,成为孩子学习路上的一盏明灯。能够遇上良师是孩子的福气,他们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贵人。
1星期前
话柔南 道柔北
大柔佛焦点
柔运动选手强化训练 备战2026马运会
(新山22日讯)柔佛州体育理事会主席莫哈末依克马鲁丁指出,柔州运动选手已从今年1月起开启强化训练,全面备战2026年的马来西亚运动会(SUKMA)。
1星期前
大柔佛焦点
最新文章
视频|老师冒雨撑伞护送学生 巫裔家长感动:对华小改观
华小老师在雨中撑伞护送学生的暖心举动,让一名巫裔家长深受感动,直呼:“谢谢老师”!
1星期前
最新文章
即时国内
5学院生设局抢劫 美发师惨失6.7万
由5名私人学院学生组成的抢劫匪党,通过社交媒体同性恋平台“DATING GAY”寻找目标,干下至少4宗类似劫案,警方已逮捕涉案的5名嫌犯,都是年龄介于18至22岁的年轻人!
2星期前
即时国内
社区学校
潘作钦:2027年或跌破30人 马坡华小恐沦“超微小”
爱大华甘光马坡华小董事长潘作钦表示,根据该校的预测,到了2027年,若没有出现“惊喜”,即成功从外村招收到更多学生,该校的全校学生人数,将会跌破30人大关,成为曼绒县24所华小中,最新一所的“超微型华小”。
2星期前
社区学校
星云
【如意安详】彭亨楼、柔佛楼/何国忠
1964年9月1日,苏雪林从台南乘火车到台北,寄住师范大学第六宿舍谢冰莹寓所,等待新加坡移民局签证之余,顺便和师长及友人道别。9月7日签证办妥,9月9日,飞香港,住两天,10日台风来袭,机场关闭。第二天台风转向,乘原定航班,下午5时半抵达新加坡。堂妹苏燕生偕其女及陈铁凡、陈致平、孟瑶接机。 三位南洋大学老师名字于我易记。陈铁凡曾在马大中文系执教,陈致平是琼瑶父亲,孟瑶的《中国小说史》是我大学选修同一门课参考书。 南大教师宿舍楼以马来西亚各州命名。苏雪林住彭亨楼一号,离上课地点远,需乘车往返。3个月后柔佛楼七号有人搬出,校方考虑她年迈,此楼分配给她。新旧住处结构和面积一样,优点是到图书馆或文学院,省一半路程。 “房子内有一大间客厅兼饭厅,厅之前有拱形之廊,铁栏围绕,可置各种盆景,铁栏也缘满藤科,开出各色小花,客来可移座廊中品茗,聊天并赏玩廊外各种景致。”漂泊生涯,只有苏州天赐庄和南大教职宿舍惬合她意。“卧室大小二间,书房一间,客厅后面又有长廊二道,其一通厨房。因厨房的位置稍远,烟火气永远不侵正屋。” 创办人陈六使不亏待老师。房子设计有巧思,结构历历在目,《苏雪林自传》提自绘一图,希望将来建屋仿效。“不过是幻想,哪能实现?”她说。 英才聚集南大因素原来如此。她一入宿舍,有家庭贫困女生自荐为佣,不吃不住,烧饭洗衣、洒扫屋宇兼作杂务,每月工资叻币35元,不烧饭仅打杂者15元。3叻币合美金一元。和台湾相差无几,不同处是台湾女佣得兼顾吃住。另外,宿舍水电不取费,她倍觉轻松,在南大领取的薪金是成功大学的五倍。 到校数日上讲堂,授《诗经》和《孟子》,每周各四节。《诗经》本由台湾师范大学前中文系主任高鸿缙负责,授课精彩,学生欢迎,可惜患病,客死异邦。 《诗经》非她专业,陈铁凡送屈万里《诗经释义》,里头有高鸿缙笔记,他说先看屈注,再看高注,就不胆怯。陈铁凡是文字学专家,旧学根底深厚。他和苏雪林共事时间不长,1965年3月转到马大中文系,任教11年,1976年3月赴加拿大定居。指导过硕士研究生张夏帏、徐柳长和陈徽治,他和傅吾康合编过三大册《马来西亚华人铭刻萃编》。 性格刚强 心存智慧 另一门《孟子》也是新课,手头上有焦循《孟子正义》,如何切入心里有分寸。陈铁凡说南大学生求知欲旺,尊师重道,老师教错,学生不责难。他给她打气:“只管壮胆开讲”。 她对本地学生印象好。《自传》提1964年12月22日受邀槟城演讲,讲题〈从屈赋中看中国文化的来源〉,听者无法笔录,但好学,他们“把讲稿借去连夜抄写,居然都抄成。这种精神,大陆及台湾的学生尚有所不及”。 南大学生初笋在〈记苏雪林教授〉说“因其安徽口音,同学乍听之下,颇不习惯,加上伊声量不大,同学往往不知所云。”好奇者可上优管视频,自听其口音可也。她“不属于能言善道的一类”,武汉大学学生吴鲁芹如是说。吴鲁芹善散文,在〈记珞珈三女杰〉说她为人认真,“文章写得不错,教书并不出色。”她授“中国文学史”,自编讲义,他经常逃课,“凭考试前啃啃讲义应付掉这门功课”。 她在南大所授《诗经》也自编讲义。其中〈诗经通论〉,论及《诗经》各种问题,文长三万字。她在南大一年半没有专书出版,1965年2月回成功大学,即着手出版计划,1967年3月,台北文星出版社一口气为她出版10本书,即《人生三部曲》、《眼泪的海》、《闲话战争》、《我的生活》、《文坛话旧》、《我论鲁迅》、《论中国的旧小说》、《最古的人类故事》、《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九歌〉中的人神恋爱问题》。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这是屈原《九章·涉江》句子。心直坦荡,被放逐偏远之地,一样不会损伤。苏雪林是屈赋研究专家,虽然性格刚强,经典智慧,她领会于心。武汉大学、成功大学、南洋大学,安心处就是美好象牙之塔。 离新后念念不忘《诗经》。1994年认真整理南大讲义及后来发表论文,累积20万字,遂有《诗经杂俎》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1994年12月25日日记提序文:“本月十六日写起,昨始写毕,共四千字许,费时九日,可见余脑力之钝,去死不远矣。”她97岁,这是人生最后一本学术论著。
2星期前
星云
全国综合
内贸部:精明购物 学生应学习消费者权益
国内贸易及生活费部鼓励学生也需学习消费者权益知识。
2星期前
全国综合
全国综合
视频 | 用电脑随机挑选 找学生作答不用叫名字!
女教师通过创意方式,不再随意呼喊学生名字,而是利用电脑“名字选择器”功能,挑选学生回答问题,独特方式皆让全班学生格外兴奋!
2星期前
全国综合
VIP文
马伟康 | 当年我们挨打,如今轮到孩子,你会默许吗?
适当体罚或许对管教学生有一定帮助。但,正如枪的危险性取决于持枪人那般,体罚未必完全不可取,但它应该被严格规范,而不是任由老师说了算。 上周,一名家长在网上公开女儿耳背遭人留下两道深至见血的指痕,明显是捏耳朵所致。施暴者不是别人,正是她的老师。 事情曝光后,施暴老师在社群媒体公开道歉。令人无语的是,他对执教学校以及女童家长都道了歉,唯独没有向遭受暴力的小女孩道歉。无论如何,此事都已随着施暴者道歉而画下休止符,至于其会否面对惩处,截稿前暂无消息。 我小时候也曾因调皮捣蛋被捏耳朵,但都不曾如受害女童般被捏至皮开肉绽,虽不知缘由为何,但施暴者的行为终究无法,也不该被合理化。校园体罚早已不流行,万万没想到今时今日还能听闻这种鬼故事。 曾在一部影集中看到如此情节:一名逃犯因被捕时身着华丽,经新闻广传后形成一股潮流,一名热衷流行的高中生便将逃犯同款T恤偷偷穿在校服内,并在校内跟同学炫耀。纪律老师见状,二话不说便对其施以体罚。 不知是对该学生模仿逃犯生气,还是越打越起劲,那名老师用藤鞭抽了数次后竟脱下手表,直接往该学生脸上连扇好几巴掌,即便嘴角渗流血也不肯罢手。 可笑的是,影集中该国已明令禁止校园体罚,然而一名看不下去的同学报警后,警方非但对施暴老师不作为,反而训斥报警的学生不该与不良分子为伍,甚至有媒体趁势炒作,以“废除体罚后的教育惨况”为题制造舆论,欲将舆论导向“体罚松绑,学生无法无天”。 都说戏如人生,该片段又是多少现实的映照? 求学期间,我的屁股没少挨鞭。且不论嬉笑打闹是否真该受罚,一位同学的遭遇让我至今仍在思考其正当性。 那时,我们才中一。某位老师有些言行习惯,该同学为博大家一笑,便在一次课余时间模仿那位老师。谁知,该老师恰巧路过,那名同学便被叫到教室外挨鞭。不止一鞭。至今我不时仍会思考,究竟是那位同学行为不检点活该挨打,还是教师利用教职权公报私仇? 我见识过的过当体罚,远不止一遭。 小学时期,隔壁班有个问题学生,过分调皮之余,大小便也无法自控。一次,他再次失禁,班主任在鞭打他的同时,还用马克笔在他脸上写下大大的“大便”二字。学校不大,一下课便人尽皆知。 这还不是最过分的。那位老师还曾将他的双手绑在教室门框上,犹如打沙袋般对其肆意鞭打。下课后,大家多了一个八卦话题,没有任何一个人觉得有问题。 我不解,即便大家都还小,不了解体罚合理范围,但其班主任的所作所为明显已超出体罚,是妥妥的人格羞辱与暴力!而且是一个公职人员,一个成年人,向尚在求学的儿童付诸暴力! 只是,没有任何人质疑该老师的行为,此事最终只成为大家茶余饭后一笑而过的谈资。这无疑是可悲的。 为什么有些教师会施加过当体罚,甚至演变成暴力?这不仅是教育界的问题,也是家长长期纵容的结果。 作为90后,我们可没现在的孩子好命,当时不流行所谓“爱的教育”,“打是情,骂是爱”才是当代社会主流。 我们的父母辈大多认为孩子被老师打是好事,似乎只要鞭子下得够重,孩子的成绩、纪律都会有所改善。我甚至听过家长主动要求老师“多打几下”,生怕孩子吃的苦不够多。 适当体罚或许对管教学生有一定帮助。但,正如枪的危险性取决于持枪人那般,体罚未必完全不可取,但它应该被严格规范,而不是任由老师说了算。 至少,这把“枪”不该落入文章前段提及的那些老师手中。 家长的默许,无疑是助长体罚歪风的重要推手,尤其当这把‘枪’落入不配持有的人手中时,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何况,当时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不太了解体罚的边界与相关法规。学生即便遭遇过当体罚,甚至暴力,家长申诉时,校方都能用教育充当挡箭牌,哈哈几句后事情往往便会不了了之。 幸运的是, [vip_content_start] 随着人权意识抬头,体罚已不再受鼓励。现代家长的观念也与过去截然不同,极端点的,哪怕孩子受到一点点责罚,都会大闹学校,甚至扬言闹上法庭。 两种极端,都是问题。如何找到平衡,是教育工作者应尽之本分,但无论如何,体罚都不该成为教师管理学生的捷径。 现在的孩子是幸运的,父母不如以前那般,盲目相信老师一定是对的,且网络便利及传播性也能让社会对体罚正当性有所警惕。可曾有人想过,以前的学生们呢?多少声音埋没于科技不便的时代? 这么多年来,多少孩子被鞭打、羞辱、恐吓?多少人成年后回忆起学生时代,仍心有余悸?大人总认为小孩不记事,长大就会忘了,是否又真是如此? 再说,暴力教育的时代已经结束,可如今仍然有孩子因教师而流血。这场荒诞的循环,何时才会真正落幕?
3星期前
VIP文
古城
甲华中探讨学生下车地点 改善校前交通拥堵
马六甲华文国民型高等中学在早上上学时段预计有千辆家长汽车送孩子上学,学校将探讨拉远原本的两个家长放孩子下车的地点,以便减少家长汽车之间的互相挤兑,试图减缓交通。
3星期前
古城
百格人物
孩子比大人更懂环保?这间学校从“买零食”找到突破口
你有环保的习惯吗?这群孩子还未成年,就已经在为减少垃圾做出贡献。 而许多大马人却可能至今都还搞不清楚基本的环保概念。 《百格》在本期节目拜访了雪兰莪沙登新村二校,向李副校长和Green Wira学堂教育负责人蔡美婷(Irene)取经,了解他们是如何让孩子们学会环保。
3星期前
百格人物
东海岸观点
杨旸 | 多管齐下遏制学生吸电子烟
为了遏制学生在校园内吸电子烟,教育部决定以严格校规对付这些犯规的学生。教育部长法丽娜日前表示,屡次在校园吸电子烟的学生或面临14天的停学处分。
3星期前
东海岸观点
华社
大专青认同“免成惩罚性工具”论 吁修大专法令赋权学生
马来西亚大专青年协会(大专青)署理总会长陈子彬于今日发表文告,对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拿督慕斯达法近日关于《大专法令》的言论表示认可。副部长指出,为了落实“昌明政府”的核心理念,不应将《大专法令》视为惩罚性工具,以避免阻碍改革和赋权议程。
3星期前
华社
更多学生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