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孤注一掷

8月前
11月前
你有被骗(还是骗人?)的经历吗?黄子伦说:“一个网上看起来五官精致,身材姣好的美女,竟然不理会现实众多追求者,主动和你聊天并爱上你,这当中一定有鬼。” 诈骗防不胜防,不要太自信永远不会被骗,阅读这篇文章,让你练就避坑神功。 不久前,中国电影《孤注一掷》里面的网络诈骗情节震撼了许多人,其中有句经典台词:“人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 根据报道,从2022年至8月至2023年8月,这一年间,全球共有一兆美元被骗走。其中以新加坡受害者的平均损失金额最大,高达4031美元,就连新加坡政府也表明,这些诈骗案例数量按年增加了约莫33%。 我想起不久前在某场投资说明会上,听电信公司的管理层讲解电信诈骗时的震惊。也许你会以为年长者被骗的概率较高,然而电信公司表示,尽管年长者被骗取的金额确实比较高,但是以被骗人数来说,则是年轻人居多(尤其是35岁以下的群体)。这些群体的经济损失或许并不高,但他们非常容易掉入诈骗陷阱。 《证管会执法官教你识破投资陷阱》的作者是一名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员工,专门处理金融犯罪防治,书中写下了他处理过或者阅读过的金融诈骗案件。这里头的案件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不管是骗取的手法、金额,还是对象,都让人目瞪口呆。 有一些,相信已经有很多人已经知晓,那就是“如果这件事儿好得不可思议,那么八成是骗局”。会让人深信不疑的其中一种经典骗局就是——“幸存者骗局”。简单来说,诈骗集团一开始就在社交媒体设立好几个“局”,并且开始“预言”,例如ABC股明天走势,然后在一半的“局”里预言上涨,另一半的“局”里预言下跌。第二天的结果出炉,错误的“局”就会被关掉,蒙对的“局”被分成两半,一半预言上涨,另一半预言下跌。 如此反复操作几轮后,就会有几个“局”里的预言是100%准确,里面的人也会觉得自己遇到了财神爷。这时,骗子就会开始收网,要人们拿出真金白银为明天的预言押注。这时,已经被贪念冲昏了头脑的人,就会乖乖地把血汗钱汇入不知名的账户里。此结果也不难想像。 ◢自信心作祟 在《证》的作者看来,很多人之所以掉入这种陷阱,并不纯粹是贪婪作祟而已,更多时候是人们非常有信心认为自己不会是下一个被骗钱的受害者。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曾被骗子冒充身分的经历。当其中一名受害者打电话来公司求证,得知自己受骗了数十万令吉积蓄后,电话那头是安静了片刻,想也知道肯定是神情落寞。我勉强安慰对方说:“起码被骗的只是积蓄,而不是借来的钱”。的确,真正让这位受害者沮丧的,是他曾多次叮嘱自己的父母不要掉入这种骗局,而没想到自己才是那个最需要提防骗子的人。这也是许多诈骗受害者不愿举报,而诈骗犯越来越猖獗的原因之一。 那么,是不是听起来比较靠谱的“投资计划”就是真的呢? 《证》的作者认为并不是这么容易,因为骗子是会进步的,就像黄子华说的那句:“出猫,唔好太高分”(意即,作弊者要懂得避开不必要的疑虑)。 ◢最大骗局的“巧妙”之处 被称之为近代史里最大的庞氏骗局,就是由麦道夫(Bernie Madoff)所操刀,运作超过20年的投资骗局。由于此骗局不但时间跨度极长,也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包括著名导演斯史蒂芬·史匹柏)以及美国境外的资金。 据统计,在这个骗局里有200亿现金被掏空,并同时导致许多投资者高达650亿美元的账面损失(有者更承受不住压力而自寻短见)。讽刺的是,在追讨这些被骗取的款项时,竟然也有骗子趁火打劫,冒充追讨款项的单位来向受害者收取“追讨费用”,导致他们再次蒙受亏损。 而这个骗局最难识破的地方,除了是麦道夫的各种身分,更重要的是麦道夫没有承诺那种一个月能够有20%的回报率。反之,他的“投资计划”只提供一年10%的回报率。而吊诡的是,他的投资回报率是超级稳定,每年雷打不动的10%。这当然引起一位数学家的疑心,因为这是近乎不可能办得到,最后也是这名数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揭穿这场骗局。 ◢该如何防范? 《证》的作者认为要避免自己掉入这种陷阱也很简单,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懂,就问”,因为“笨问题”往往是最有杀伤力的。在其中一起案件里,骗子为了冒充某政府单位来骗取数亿美元的资金,贿赂了一位SEC员工来假扮该投资项目负责人。而那名受贿的员工也交足功课,竟敢在其冒充的政府单位里租借会议室来接见投资人。所幸,这些投资人在临走时,向柜台人员询问这位冒充者是不是真正的负责人,才使得骗子无法得逞。 这种即可乱真的冒充行径在《鲸吞亿万》里有更多精彩描述,作者清楚记录了刘特佐如何用一个个冒牌货的公司名字,以及银行账户来接收各种赃款,其胆大心细程度,真的是让人不得不佩服。 回到“投资计划”。如果你无法得到满意的回答,或者自己始终无法明白这当中的原理。很简单,拒绝了事。只要钱没离开你的账户,就是安全的。 这些建议也与《财星500大企业稽核师的舞弊现形课》的作者所言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遇到问题要不吝求助,然后提醒“自己不是个咖”,不会这么幸运。作者有段相当直白的反问,我认为所有人应该问自己,一个网络上看起来五官精致,身材姣好的美女,竟然不理会现实众多追求者,主动和你聊天并爱上你,这当中一定有鬼。 ◢不仅仅诈骗,也有白领犯罪 这本书里,作者不仅仅是说骗局,更进一步提到各种商场里的诈骗、舞弊,以及贪污等等。里面也有提到“舞弊新三角”,一旦个人诚信出问题、能力、动机,以及机会同时出现,那么舞弊行为就会自然产生。这当中当然有更多不同论述,但大体上,就是如此。 有许多涉案的高管,不但学历傲人,见识广博,即使是按部就班也能够获得不错的成就,但就是各种的规章制度给了他们机会,使得舞弊行为发生。就拿美国的安隆丑闻(Enron)一案来说,该公司为了继续享受美国政府提供给替代能源公司的税赋优惠,成立了特殊公司来把资产转移出去。而政府早就知道企业会钻各种漏洞,所以规定这些公司的负责人,不能是安隆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员工,或者员工眷属。 而安隆集团的财务团队里有一名男同志,他有一名稳定交往的同性伴侣。好巧不巧,安隆公司总部所在的德州,当时法律并不承认同性伴侣关系,所以该员工的同性伴侣不属于“眷属”的定义里。 ◢以不变应万变 到了文章的最后,许多人依然很担心自己会成为诈骗案的受害者。嗯,有这种担忧就对了,总比没有警觉心来得好。 不过,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以及我们的个人资料在网络世界里随意飘散(也包括我们在社交媒体的自愿分享),诈骗集团也变得越来越有规模,甚至懂得透过各种“社会工程学”的方式(实为“非科技类骇客”的一种)来渗透我们的生活,获取我们的信任,最后自然是骗取我们的钱财。 我想,大家要谨记我国政府的国家诈骗应对中心(NSRC)的一些建议。当你发现自己成了骗局受害者,请联系银行以及NSRC的热线(977),来尽力追回自己的款项。当然最重要的,就是报警。毕竟,没有受害者报案,我们的执法单位也无法采取行动。 希望,你我都可以避开这些诈骗集团的圈套,守护好自己的财富。 【读家说书】黄子伦 / 如果我爸爸是敦拉薩——读纳西尔自传,窥见大马金融史 黃子伦|论信托基金的重要性 黄子伦 | 识破金融骗术 黃子伦/信息与真假 黄子伦/规范?谁的规范? 新冠肺炎与人性、当病毒跨越国界
11月前
12月前
12月前
12月前
“人有两颗心,贪心和不甘心。”这是电影《孤注一掷》中最值得令人反思的台词。 这部今年爆红的中国电影,完整呈现了网络诈骗的跨国产业链,诈骗集团从高薪招聘、出国淘金、将淘金者押往境外园区、追梦者沦为“猪仔”、“猪仔”从受害者的身份被迫成为网络诈骗的加害者、业绩不达标就会受到残暴折磨、“猪仔”如何时时刻刻想着逃离、最后中国警方跨国追捕和救人等,是叫好又叫座的反诈骗宣传电影。 从电影回看现实生活,诈骗集团的诈骗手段日新月异,招数新颖诱人且层出不穷,从网络赌博、虚拟货币、外汇投资、爱情骗子等,无论是通过手机即时通讯应用程式“WhatsApp”、脸书、或任何网络平台上的广告,不外乎是各种各样的投资建议,诱骗受害者把钱汇入海外证券账户,可叹的是,尽管许多受害者现身说法,政府与媒体不断提醒,至今几乎每一天都有人坠入类似的诈骗陷阱。 分享一下我最近协助的几件案例: (1)退休的A先生通过网络平台广告,加入了投资群组,有”投资老师“指导,适时给予”内幕消息“协助投资者赚钱。 最终,A先生在对方介绍的投资网站上前前后后投资了60万令吉,想要“兑现”时,对方又要求A先生支付手续费,他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已经坠入陷阱。 (2)B女士在网上看到某神庙的“乩童”非常灵验,误信对方能够帮自己加持护法,进而把家里的现金、金饰,全数交给神庙乩童,最后乩童当然是把所有金饰、现金卷款而逃。 (3)高知识、专业人士的C先生因相信在网上结识的陌生对象,被对方打着爱情与美好未来的诱导下投资海外虚拟货币,最终被骗逾百万令吉。 受害者往往在清醒后,悔不当初,无法理解自己当初为何会“相信”对方。 也有人以为坠入陷阱的受害者或许教育知识不足,但现实中,受高等教育、专业人士受害者同样不计其数,只是碍于面子问题,鲜少挺身而出。 根据马来西亚刑事法典第420(欺诈及不诚实手段,引诱他人交付资产)条文,一旦罪成,可判刑不少过一1年,但不超过10年监禁、罚款及鞭笞刑罚。 11月初,就有女子因假借购买“张学友演唱会”门票,骗取了44万令吉。最终在认罪后,被判刑坐牢1年。 我认为,政府应该重新审视该刑法的适用性,除了可以考虑修改法案加重刑罚,也要加强执法,遏制国内日益严重的诈骗事件。 同时,针对国外、网络上的诈骗手段,预防诈骗的宣导是越多越好,数码及通讯部副部长张念群所制作的一系列防诈骗视频就是很好的尝试。 然而,无论政府、部长、媒体再怎么积极反诈,民众也要时刻保持清醒,毕竟我们缺乏的并不是反诈的信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是人人都懂的老话一句,我们真正必须学会的是如何管束自己心中的“贪心“和”不甘心“。   更多报道,请留意星洲日报、星洲网。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爱情包裹、下载可疑APK程式而让银行户头款项被盗光、回报率200%的投资诈骗、KK园卖猪仔事件……这些诈骗新闻,你都有听说过吧?尤其是后者更是导致人心惶惶,很多人都不敢再到一些东南亚国家旅游,担心自己“一去不复返”。为什么世间会有人骗人的现象?人类还值得我们信任吗?本期【读家】介绍的书有给出答案。 随着网络和数位技术的推动,我们的日常生活,除了被便捷省时的发明给围绕,身边也暗藏愈来愈多的陷阱。 近期上映的中国电影《孤注一掷》,就把网络诈骗产业链不为人知的面貌,投放在大银幕上。这部电影的许多片段,取材自现实中上万起案例,甚至可以说电影里揭露的,仅仅是真实世界的冰山一角而已。 马来西亚近年来报道的许多诈骗案例,像是早些时候的爱情包裹、下载可疑APK程式而让银行户头款项被盗光、回报率200%的投资诈骗、骇人听闻的KK园卖猪仔事件……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身为一个普通人,要如何才能辨识陷阱,躲开不法分子的恶意捕猎? 以下将介绍的3本书,不约而同都是环绕“诈骗”为主题中心,从不同角度探讨日渐严重的社会诈骗案例。值得一提的是3本书作者的身分,他们分别是前诈欺犯、抓捕诈骗犯的刑警,以及社会学学者。前两位是违法者和执法者的对立身分,而后一位社会学家则跳脱出议题涉事者的角度,以历史宏观的超然视角,解析诈骗“古今皆然”的文化面向。 ◢史上最强诈欺犯,教你防诈骗? 《诈骗交锋》的作者法兰克·艾巴内尔(Frank W. Abagnale)被称为史上最强诈欺犯,在本书发行期间担任着美国FBI安全顾问。他传奇式的过往,还被导演史蒂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执导拍成电影《神鬼交锋》(Catch Me If You Can)。当中饰演主角(即是作者)的演员,便是李奥纳多·狄卡皮欧(Leonardo DiCaprio)。 由前诈欺犯来书写防诈骗的书,听起来很黑色幽默。但也因为他前科累累的资历,反而让他在书里教导的防诈骗知识,更具说服力。 作者在书中重点强调的一条准则是:保护好自己的身分资料。 比起银行户头或信用卡被盗用,身分盗用更具杀伤力,也会对未来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书里有一位名叫海伦·安德森的64岁妇人,便是因为身分被窃取盗用,在不同信用卡公司设立新账户,申请信用卡消费。以她名义消费的金额高于3万美元,连自己已付清房贷的屋子也差点被抵押。即使后来逮捕到犯人,金钱成功讨回,但整个过程中所承受的压力与耗损的时间,对这名可怜的高龄老人已造成无可弥补的精神伤害。而因为海伦的个人资料曾被窃取外流,未来很可能还会有下一个骗子再利用她的身分资料行骗。 看到这里,笔者想给大家提个醒,务必在身分证(IC)复印本上划线并标明用处,而不是随便交给有关机构或陌生人使用,否则海伦的遭遇可能会在你身上重演。 除了钱包里的身分证件,社交媒体也是身分窃贼的另一个目标管道。 只要使用脸书或IG等社交平台,一般人都会留下现实身分的蛛丝马迹,像是在哪个景点打卡、到哪间餐厅用餐等等。这些分享出去的内容,很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冒充你来做坏事。不幸的是,绝大多数社交平台使用者都没发现这一点。你的脸书账号名字、自拍大头照、家人朋友等其他社交对象的个资、就读的高中与大学等等,一旦设定公开,便等同家里门户大开,等着骗子过来窃取财物(你的身分资料)。 你是否曾经在上载照片到脸书时,对自动标记功能赞叹不已?看似便利的脸部辨识软件系统,不只是脸书,银行和各大企业机构也在使用。这种脸部辨识系统,会精准测量脸部特征,而一旦你的脸部特征数据被输入系统内,也意味着你的数据存在外泄的风险。现在已出现诈骗犯利用AI输入大量脸部数据和语音素材,自动生成出另一张脸孔套在骗子脸上,进行视频诈骗的案例。 看到这里,若有人提出拒绝使用社交平台来杜绝网络诈骗,恐怕只是无稽之谈。毕竟我们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模式和网络科技息息相关,科技已是无法倒退回溯(除非有颗大陨石撞落地球,又或者哪个极权国首脑一时想不开按下核爆按钮);也可能你觉得犯罪之人应该交由执法者去逮捕归案,让社会秩序重回安宁。若果如此,《只是上网,竟变被害人》的作者朴重炫刑警应该会对你摇头苦笑。 ◢只要有手机,就可能受骗 《只》书里公开了作者过往的侦办笔记,从内容可了解到韩国警方在追捕网络罪犯的技术与人力匮乏问题。作者自述韩国警局里的网络犯罪调查组,一直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烫手山芋”。在和纽约警察合力侦查一起跨国电子邮件商业诈骗案时,作者需要一个人把网络犯罪案的贴文资料,截图下来撰写调查报告,而同一时期,美国则另设有社群媒体调查组,可以把接受调查的脸书账号,利用Python等电脑程式语言编写出程式,抓出网络上高几率出现的词汇或其他调查内容相关的关键词,最后将之生成为一目了然的视觉化图标,整理成智慧分析报告。 朴重炫刑警在书中记载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网络犯罪案。其中有一案例:一名遭遇求职诈欺的女大学生,原只是想要找暑期打工,却被骗取使用自己名义开设的户头来洗电话诈骗受害者的钱。女孩找上作者咨询的隔天,从自家公寓跳楼轻生,这也为作者心理造成无法磨灭的伤害。毕竟任谁也无法对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么消逝却无动于衷。作者因此停下手上所有的调查,转调至网络犯罪预防教育专责部门。 朴刑警觉得,只要是手机使用者,都有可能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者,需要透过教育,让大众具备筛选有害资讯、辨别真伪的能力,走入网络的事先学习不可或缺。不仅是教育,作者也认为大企业的参与也是网络犯罪预防的重要一环,毕竟他们拥有技术去删除、隔绝和封锁有害的资讯。但因为网络犯罪如洪水般不断涌来,所剩的解决方案并不多,唯一最好的方法,还是让更多普通民众自己成为网络犯罪预防专家。 前两本书的中心思想,都在谈论预防教育的重要:不要轻易给出个人情报、对承诺零风险高获利的投资项目保持怀疑、对陌生人保持警戒……这些条则其实都建立在“不要轻信”的基调上。 只要人人不给予信任,诈骗就会消失吗? 《诈骗社会学》的作者,台大社会学系名誉博士孙中兴认为,这个前提不可能成立。 ◢没有了信任,社会怎办? 《诈》作者在第一章中直接引用许多东西方经典——从《论语》的“勿欺也,而犯之”、《孙子兵法》中隐含骗术的战略,到明朝记载各式各类诈骗活动的《骗经》,还有西方的《圣经》谈及大大小小关于谎言的故事、哲学中亚里斯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再到马基维利的《君主论》……将人类的历史等同一部诈骗历史来观阅。 从几千年前直到现在,骗子和谎言依旧源源不绝,除非社会的每个个体都不再有相信他人的能力。但即使信任消失的确让骗子无法下手,这也会让社会运行机制崩溃。而这一点,也是社会吊诡矛盾之处。 即便如此,作者认为本书的意义,不是让读者认为诈骗无法根绝而心灰意冷。了解谎言的本质,检视自己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参与的“说谎”和“诈骗”,提醒自己有不能越过的道德底线,勿以“恶”小而为之,把未来可能形成的“大恶”,从“小恶”阶段斩草除根,也是让世间能够减少诈骗的做法。 需要提醒的是,不能把预防(教育民众)胜于执法(逮捕罪犯),理所当然认为受害者该被归咎其责。教育大众防诈骗知识固然迫在眉梢,但不应该成为民众找不到犯罪者时,就转身去谴责受害者为何如此粗心愚笨,进而让受害者遭受二度伤害。这样的风气,不仅无法解决问题,甚至会让更多受害者不敢报案,进一步让犯罪分子更肆无忌惮地诈骗。 从各种知识面向多了解诈骗机制,保护好个人讯息,不要轻易透露个人情报予陌生人或任何机构,减少在社交平台上打卡透露自己的当下所在地……做好这些必要措施,从概率上就能降低成为下一个受害者的可能。 虽然人生道路上似乎危机重重,但我们还是需要学会如何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勇敢接纳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并给予信任。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昔加末29日讯)马华彼咯州议员陈宗邀请200名民众一同观赏电影《孤注一掷》,盼更多人看到诈骗带来的危害。 陈宗表示,大马及其他国家的诈骗案越来越严重,而且是跨国犯罪集团所操控。诈骗除了让受害者蒙受财务损失,更有些案件造成受害者心里伤害,严重的影响家庭生计。 他说,邀请民众观赏《孤注一掷》,主要是为了警惕民众,特别是年轻人,三合港之前也曾有年轻人被骗往外国“卖猪仔”。他希望观看后的人能够向亲友传达“勿贪,勿不甘心”的讯息。 “轰动全马的卖猪仔诈骗案例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孤注一掷》是受到上万例真实诈骗案件的启发所拍摄的电影,深刻呈现诈骗行为的背后动机,以及受害者所经历的艰辛。” 陈宗希望多一人观电影,多一人传递正能量,少一人受骗。 “透过这部电影可看到防范诈骗的意识,要如何审查欺诈的讯息,如何辨识假广告、诈骗电话的行为,避免掉入的诈骗集团的陷阱。不要为了赚大钱而误入虎口、以及不甘心所失越陷越深并失去一切,要紧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他呼吁想要打拼的的年轻人提高警惕,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被金钱和虚荣冲昏头。做人要脚踏实地、应该一步一脚印,好好耕耘及努力奋斗,不要有一步登天的冲动,同时要避免被游说而坠入惨无人道的状况。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