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奇迹

2天前
2星期前
“你患上了阿兹海默症了!” 是医生的诊断,说我得了不治之症。 一听到自己患上这个疾病,心里难免一阵失落与沮丧。这种病症,我知道,没有良药,只能延缓;延缓的意味就是苟延残喘,有失尊严地活着。这种情况之下,我能快乐起来吗! 那种活着,多少带点踽踽的孤独和不安。 一个在阿兹海默病症中迟疑的人,周围可能有很多抱团取暖的群众吗?那真不可思议呀!可是,我拥有一群可以剪烛西窗、濯足谈心的知已。他们是我背后支撑和促动我前进的力量。 有一句话古往今来都是经典:生命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连选择死亡都不能自主,你只能听由上苍安排了。那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名言,就在这里展现温煦了。 4年前就被诊断,如今依然安详活着,依然可以自然思索故事,是有次序地编排故事,也感觉自己处于清醒状态中。这,莫非是治疗上出现了偏差吗? 我真的不相信自己犯上难缠的痴呆,都4年了,还能安然端坐在电脑前对着键盘敲敲击击,用方块字组织文章;居然能够接连为一本可愉悦读者的书籍,登上书店的书架,和群书挤成一柜橱,与众书争宠竞艳。 这证明自己依然头脑清醒,还有判断对错黑白的能力。 痴呆那回事,与我的距离还是天上人间。一个能够操纵文字、煮字疗饥的文字工作者,会在瞬息间丧失运用遣字用词的可能吗? 当然不会。说我被阿兹海默症困惑,凡事辟诸脑后,当然是很有可能的事。然而,都经过悠悠漫长的4年了,我还能顺畅敲响盘键,为文章护航。 这,足以证明,我依然处于清醒,不曾懵懂,还懂得辨别方向,出门知道时间返回,知道家庭的温馨煦暖。 我庆幸自己的潜在能力,能够克服周围的满途荆棘,在葳葳蕤蕤的丛林中怡然举步,很自在地三餐温饱,夜阑得予安枕。 还是,自己的坚持获得了回馈?也许都有效应,在某种效应奇迹发生时,病患自动消逝了。这种现象时有所闻,也常发生过,那是生命的奇迹吧!至于我,那是上天对我的一种恩宠和施予,又或许是我对万物善意的一项回馈! 医生绝对是失手误诊 我是这么地认为的。但是,4年不是个短时间,1460天呀!悠远而漫长,迢迢乎邈邈天地,我能于时间缝隙间擦身而过,不至被淘汰剔除,是足以庆幸与珍惜的呀! 只是,我不认为、也不甘愿自己披上痴呆症的蓑弱外衣。一个痴呆患者可以延缓4年深藏而不发作吗? 一个痴呆症患者可以将文字组成文稿编辑成书吗? 那是不可能的事实。所以,那一个诊断我的医生绝对是误判,说得准确些,为失手误诊。失手误谬严重吗? 把一个正常的人推上手术台,接受不该有的劫难,属于正常吗? 我没有陷入困窘,全然因为对自己充满信心,亢进是我的主旋律。 阿兹海默远离我,让我带着尊严地活下去。Detele阿兹海默症是我唯一的选择!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025年的第一个星期一,【星云】一口气迎来3位新的专栏作者——廖文烈、郭丽云及林淑可。廖文烈曾经是《活力副刊》【还是要读书】短片系列的受访者,因在传统的杂货店工作,所以平日在脸书多以店小二自居。他将在专栏“店小二手记”里记下许多日常小物件的故事。 郭丽云正职是教师,骨子里却是文艺中年的气质,她的专栏名字“飞云过影”,让人忍不住要想起杜甫的“白云苍狗”,多少有点世事多变,流水无痕的意思。她说想借助文字,记录下稍纵即逝的代际情怀。 3人中最年轻的林淑可,是独立书店的店员,也是独立出版社的编辑。专栏名叫“一半的梦”,最让人好奇——那梦是指当下与书为伍的生活,还是书本之外的纪事?且让我们跟着她的梦想读下去。 2025准时地到来,如果你问我对此有什么感想,脑中冒起的一句话便是:新的早晨又免费开张。 那句话来自李格弟(写诗的时候她叫夏宇啦)的歌词〈免费的一日赋格〉。不如这一天就让我们来读她的这首词吧—— “我们总是吃惊每一个雷同的早上 完整的一日又免费开张 我们总是吃惊每一个完整的早上 重复的一日又免费开张 我们总是吃惊每一个重复的早上 无赖的一日又免费开张 我们总是吃惊每一个免费的早上 免费的一日又重新免费又开张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晃来晃去 只要有一点点点点小小小小小的奇迹 我们又可以若无其事活下去” 恭祝大家明天会更好,新年进步啊。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5月前
“三十年代我否定过我二十年代的诗歌/五十年代我否定过我四十年代的创作/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看过去的一切都是错/八十年代又悔恨否定的事物怎么那么多/于是又否定了过去的那些否定/纵使否定的否定里也有肯定”。诗句引自冯至1991年3月25日所写〈自传〉。冯至在1979年另有文章也以〈自传〉为名,他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澄清了头脑里的一些混乱思想,好像又一次明确了文章应该怎样写,学问应该怎样做,力求实事求是,不作违心之论。”一诗一文,见证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道路。 1993年3月2日冯至去世。徐梵澄写〈秋风怀故人〉悼念老朋友。“逝去了这位老友,多次我忍住了恸哭,只默默在深静的心思中,祝他永久安息!安息!安息!”徐梵澄说。《徐梵澄传》作者孙波说当徐接到冯至女儿冯姚平电话,被告知冯病危时,他就愣住了,随后在电话里失声痛哭。赶到医院,“看到在弥留之际昏昏睡去的冯至,坐下来,双手握住他这兄长的左手,头抵在床边,像孩子一样啜泣不停。” 朋友去世,掉泪正常。但是徐梵澄当时已经84岁,且有世外高人之誉,我读这段文字,不免思考何以重视冯至至此。徐梵澄说冯至当入儒家者流,其言行无佛教、道教、耶教、或道学家的点染。他毕生悔人不倦,桃李满天下,“一贯是传统儒家精神,自知或不自知其品德已甚崇高,人望亦复增上。”又说他学养深纯,为人温和、诚笃。这些风度在其他学者或也见到,但冯至不单是学者亦是诗人。“其新诗创作,中间灵气回旋,甚为时人所爱读。其诗好,由于性情真。诗人是性情中人,其于朋友,也是以真性情相见。从来没有机械之事。” 冯至出生于1905年,1922年入北京大学德文系,毕业后担任中学老师。1930年以官费留学生名义赴德留学,1935年获海德堡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自然与精神的类比:诺瓦利斯的文体原则》,回国后在上海同济大学教书。二战期间,在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工作,大战结束后,在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 人要不断努力提高境界 我在中学时候读过冯至的〈蛇〉,收录在璧华《中国现代抒情诗100首》里,这首情诗以“蛇”为意象,抒发一位男生对一位女生的单恋感情。在诗中“蛇”和“爱”为同义词,“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句。冯至写这首诗时21岁,那是敢于将澎湃心绪付诸笔下的年龄。 然后读《杜甫传》。那已经是好多年以后的事了。《杜甫传》前折页中说这是“一部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著作。”1937年,冯至颠沛流离辗转多地,途中读《杜工部选集》,切身体会杜甫漂泊心情。“携妻抱女流离日,始信少陵字字真”,他决定为杜甫撰写传记。二战结束后,他终于可以安心动笔。利用多年收集资料,“只希望这幅画像使人一望便知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虔诚的手给描画出来的。”他说。 学术研究讲求客观和理性精神,但是有“虔诚的心、虔诚的手”,著作才有生命力,才会耐读。冯至著书译书,重视心灵感悟。他是歌德专家。研究歌德时,冷静文笔中流淌情感。他将歌德和杜甫并列,说在二战期间,他感觉更能接近他们,从中吸取精神营养:“他们遗产中的精华具有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艺术,给人以智慧和美感,使人在困苦中得到安慰,在艰难中得到鼓舞。”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这是冯至〈十四行诗〉其中一首。人的一生要领受可预测及不可预测之事物。不只酸甜苦辣,也要领受奇迹。人要不断努力提高境界,作好心理准备,奇迹到来的瞬间将会耀眼夺目。 鲁迅1935年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赞誉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从不沾沾自喜,他对周良沛说罗石君的诗写得比他好,他“观察深刻,起点高。虽然罗石君后来到日本去了,不再写诗。可是现在提‘沉钟’的诗人,忘了他那不是真的历史。”冯至对待朋友完全没有私心,徐梵澄高度赞扬他,此为原因之一。冯至遗嘱简单:“希望与我有关系的后代,老实作人,认真工作,不欺世盗名,不伤天害理,努力作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9月前
39岁那一年,是黄冠鸿经历生死关头;一场意外事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坚强的意志,还有家人、朋友支持及教练耐心指导,一路坚持至今已10年的复健,他从跌倒地方重新站起来,为自己创造奇迹,重拾自由。 那一年,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受伤后面对四肢丧失行动能力,医生判断他无法像正常人站起来或步行,终生坐轮椅是最坏结果。但他不服输,没有放弃自己,不信命运开他玩笑,于是积极参与复健,过程很辛苦。现在不但能让他站起来,甚至靠拐杖慢步,上下楼梯也不需要别人帮助。 黄冠鸿目前已51岁了,和家人住在蕉赖皇冠城,10年前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一名健身教练杨闳渊。对方根据他的伤势设计了一套治疗项目,透过运动科学(Sports Science)进行复健,一星期3次,每次1小时,不知不觉走过10年漫长复健路。 “用10年做复健心得,我是觉得复健有做有效,没做就没效。我有想到如果下半生坐轮椅,等于失去了自由,为了自由不会间断,所以要一直做下去。” 医生说不可能再站起来 “开始复健的首3年,我认为是最艰苦的,曾经一度想放弃,因为意外身体颈椎神经损伤,进行复健过程的辛苦不是每个人可以理解。后来,教练细心开解和支持,忍受痛苦而坚持到底,尽最大努力去克服。” “我记得受伤入院那段日子,逃不过情绪低谷,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情绪,因为太突然的变化,尤其是躺在医院病床,身体四肢像瘫痪,毫无反应。换着其他人都难以接受,那时候医生都说我是不可能再站起来。”   住院时获父照顾鼓励 为妻小不能自暴自弃  黄冠鸿表示,未出事之前,他是从事供应商,惟一时之间家庭重担忽然落在妻子身上,孩子当时又小;作为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一想到他们,他不可以让受伤后的人生陷入至暗时刻。 “尤其是我父亲,在医院期间对我的照顾和鼓励,更加不能自暴自弃。” 黄冠鸿住院半年后返家休养,期间也有进行物理治疗,回去医院复诊时,他站在医生面前,连医生都认为是奇迹。 康复程度仅60%已满意 “由于意外造成颈椎受伤影响手脚,能站起来也不代表康复,直至找到目前教练的帮助,对我四肢改善有很大改变。虽然伤后康复程度只有60%,看到自己经过多年复健逐步改善,其实感到很满意。” 他认为,当年发生的意外事故无法控制,这个恶梦不幸发生在他的身上,除了面对,也只有面对。 复健须有毅力坚持 “我不选择逃避,因为逃避也不会改变事实,所以遭遇类似情况的患者也不要放弃,奇迹是自己创造。我由不被看好到可以站起来,现在还可以走动,不是靠别人,是要靠自己。” “我理解复健之路会走得辛苦,我是过来人,深深体会复健是需要毅力和坚持,只要告诉自己全力去复健,坚定下去,不可能也许会变成可能;如果放弃了,那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他说,不同的人在复健心路历程不一样,过程也不一样,但是心态是一致,必需有毅力和坚持。 血癌女复健后脱胎换骨  受激励不向病魔低头 黄冠鸿接受复健期间,最令他留下深刻励志个案,是一名患有血癌的年轻女子,也是经过他的教练指导进行复健,身体状况不但越来越好,还参加马拉松比赛,不向病魔低头。 “她是一名钢琴教师,年纪轻轻不幸被血癌缠身,在教练指导复健下已有6年了,当初看到她辛苦锻炼,不是每个人可以挨得到,透过复健改善健康,如今脱胎换骨。” “这个健身教练和其他健身中心教练不一样,他会深入了解我们的情况,然后设计一套适合活动能量项目,改善我们肌肉力量与耐力、心肺功能、身体灵活性与协调性等,治疗效果不错。” 教练对症下药助改善身体 他指出,他就这样锻炼,教练让他明白,改善身体不是药物,而是自己,复健核心概念以人为本,最终希望帮助患者回归正常功能。 “我虽然不是100%复原,不过我现在和正常人无异,可以过正常生活。” “教练的健身中心,除了帮助健身爱好者练就完美身材,有不少如中风人士、韧带断裂和脊椎侧弯等患者,透过他的运动科学改善了身体,在蕉赖、加影一带唯一一间为患者提供锻炼的地方。” 黄冠鸿表示,一些患者曾在其他健身中心锻炼,但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健身导师并没有针对患者的情况对症下药。 “我的教练会了解患者问题,提供合适的有氧运动,就像我的胞弟有负面情绪,自从跟随教练锻炼,人也变得开朗,不时和教练及其他学员参加铁人或马拉松比赛。”  
9月前
医学这一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学习知识,学习生活,学习坚持。在儿科重症病房(Paediatrics Intensive Care Unit)工作的那一段日子,我们和孩子们一同努力,携手战胜病魔,一同为生命喝彩。 (一)奇迹小子 “医生, 医生,病人叫你……”护士告诉我说。 “什么事?”正加入大队巡房的我三步并作二步,跑到了男孩的床边。 “Terima kasih Dr,terima kasih tau (谢谢你医生。)”男孩说了后眼眶一湿,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依依不舍地向我们道别。那天是他在儿童重症病房住了两个星期,情况相较稳定后,被允许转送到普通病房继续观察治疗的日子。 “Sama-sama adik,janji sihat(不客气,健康就好).”我回答道。这突如而来的道谢确实让人感动。 男孩已在重症病房两个星期,接受了洗肾,血浆置换,多重抗生素及药物的治疗。男孩每天都在为生命努力抗争,身体非常的虚弱。回想男孩入院的第一天,因病毒感染而导致多个器官严重衰竭,生命可谓岌岌可危,入院时对话中也让其父母做了最坏的打算。 “Sudah sembuh ke? Sudah ok ke(孩子痊愈了吗)?”父母每每见到我都问了同样的问题。说真的,医学充满变数,我们很难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全力找出病的根源,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然后尽所能让病人恢复健康和自理能力。 孩子起先身体虚弱得连说话都得用尽吃奶之力,之后努力配合我们进行第一次复健,呼吸练习,自行坐起,到后来能够自行进食,到之后开始“使唤”医生和护士帮忙挠痒,确实让照顾他的人又爱又恨。父母每天来探访时焦虑的表情,随着孩子整体情况好转后放松了许多,在离开儿童重症病房时,也给了医护人员一个深深的鞠躬。 医学充满奇迹,很开心见证了一场又一场奇迹的诞生,更荣幸的是自己能够参与奇迹。 (二)神与你同在 她向我挥了挥手,企图引起正在巡房时我们的注意。 因为经历了大手术,需要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导致期间无法用声音表达所需。她努力地用着唇语表达,但碍于我们解读唇语的能力有限,担心错过了她面对的不适,我就把纸和笔递给了她。她小心翼翼的地在纸上写着“Doktor handsome”两个字,我的脸顿时变红得像一颗苹果,更惹得众人哄堂大笑。她也嘻嘻笑了笑,无声却胜有声,让原本严肃的氛围添了一点欢笑。 孩子是我们的镜子 她还是个孩子,却被病痛缠身,我之前在普通病房见过她,但之后因病情的不稳定需要送往重症病房接受密切观察和治疗,在重症病房更待上了3个月之久。住上了那么长的时间,她也成为了自己的半个医生,她学会如何使用仪器抽痰,更让人震惊的是,即便处于插管状态,她还能为自己正压给氧。 因需要长期卧床,她有着自己的电影U盘,安排自己的消遣活动,不会为照顾她的医护人员造成太多困扰。多次手术造成的创伤,那种痛很难让人理解,但她始终保持乐观的态度,只是偶尔突然的疼痛让她难忍落泪,给她注射一些止痛药后还换来了一声“谢谢”。老天啊,真的在考验这位那么懂事的女孩。 她在纸上写道“有神与我同在,我会更坚强。”然后给了我们最灿烂的笑容。 常说病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确实没错。孩子的乐观是我们最好的一面镜子,我们得尝试不要让负面情绪掩盖了人生该有那清澈的一面。偶尔在埋怨工作很累的时候,转念一想,健康是多么难能可贵,能够行动自如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保持乐观呢? 孩子们,祝你们早日康复!
11月前
(新加坡29日讯)男子持刀坐在15楼窗台,与警方对峙近1小时后,就在民防撒网之际,他跌下来砸中工地小屋棚顶,砸出一个大洞,却大难不死,清醒送院。 由锌片搭建的棚顶被砸出一个大洞后,男子掉落在存放于小屋里的木板上。住在二楼邻居听到巨响探出窗外看个究竟时,还听到男子喊了两声“救命”。 《新明日报》报道,这起事故发生于昨天下午3时30分,地点在裕廊西74街一带的组屋单位。 居民郭女士(55岁)表示,有一名男子爬出15楼的窗台坐着,现场有多名警察、消防员和镇暴队警员、一辆救护车,跟着也看到民防人员铺设气垫。 记者赶到现场时,现场仍被封锁,但气垫已被收走。据观察,组屋旁有一间临时搭建的工地小屋,小屋的棚屋顶有一个大洞,放置在小屋里的建筑材料,相信是供应给附近裕廊区域线地铁工程的。 不愿具名、住在14楼的居民透露,下午4时许听到楼上传来吵架声,后来甚至听到有人说要跳下。 12楼的居民则称后来有警方和民防人员来敲门,称希望能进入他家,以便抛出安全网(safety net)时,能在这楼接住。 “我也隐约听到男子喊着说背叛或坐牢之类的话,不清楚他具体在说什么。”他指男子与警方对峙近1小时后,男子就坠下。 二楼邻居叶先生(62岁)说,男子后来落在气垫旁的小屋里,导致棚顶破了一个洞。 “我还听到他叫‘救命救命’,后来他被救护人员抬进救护车。我看不清楚他伤势有多严重,但他是清醒的。”  男子后来坠落到地,被送往狮城国大医院。 左手血流不止 居民称男子坐在窗台时,左手流着鲜血,已滴到其他楼层窗台。 住12楼的男居民说,当时候看到男子坐在窗台上,左手腕上已经有伤势。 “我不知他为何要割手,他的血一直在流,滴到楼下。我们窗台以及楼下楼层的窗台都有几滴血迹。” 警方受询时称,警员抵达现场时,发现一名31岁男子握着刀,并且在自残。由于评估该男子可能对自己构成危险,危机谈判小组和民防部队也抵达现场。 “男子过后爬出窗外,跟着从窗台坠落。他在清醒状态下被送往医院,随后在精神 健康法令下被转介至精神科服务。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