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坤成中学

在雪兰莪士毛月的一条街道旁,坐落着一家朴实无华的面包店,弥漫着古早味的气息。这家面包店自1980年成立以来,已经历三代人传承。尽管现代社会的步伐日益加快,店主依然坚持用双手制作每一块面包,保留着家族传承的手工技艺。 店内的木橱柜和祖先亲手挂上的牌匾,几代人以来从未变过,见证了岁月的流逝。那些老旧的烘焙设备依然矗立在那里,默默记录着这家小店的历史与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本报《学海》雪隆区学生记者队的脚步,走进这家与时间抗争的传统面包店——金马面包西菓厂,感受它的独特魅力与悠久传承…… 金马面包西菓厂的家族烘焙事业起源于森美兰州的淡边小镇。李文吉的爷爷早年在淡边火车站附近、靠近旧警察局和茶馆的街道上开设了一家面包店。那时的面包店与今天的面包店大相径庭,简单朴素却充满温暖的气息。 随着时光的流逝,李文吉的叔叔和堂叔继承了这份事业,而他的父亲和姑姑则因缘际会迁至士毛月开设新店。李文吉提到,姑姑当年嫁到士毛月时,发现当地没有面包店,于是家族决定将传统烘焙技艺带到此地。李文吉的父母在士毛月坚守多年,成功延续了家族的面包制作手艺。 李文吉回忆起那段历史时,眼中充满了自豪与感慨。尽管他的姑姑们曾在其他地方经营过面包店,但由于种种原因,那些店铺相继关门,家族的烘焙事业最终只在士毛月的这家店铺得以延续。李文吉深知,这不仅仅是生意的延续,更是家族历史和情感的传承。 中五一毕业 接手家族生意 李文吉自中五毕业后便接手起了家族的面包事业,如今已有26年。回忆起初期的艰辛,他坦言在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不少挑战。从面团的发酵到烘焙,每一步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致。刚开始时,面包的外观和口感并不理想,但经过反复学习与实践,他也逐渐掌握了其中的技巧。 如今,店里每天生产大量新鲜的面包,吸引了源源不断的顾客。尽管现代化生产方式越来越普及,李文吉始终坚持采用无添加剂的传统配方,所有原料都选用天然食材。这不仅是出于对面包质量的追求,更是对家族传统的坚守。 李文吉坚信,传统手工制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技艺的传承,更是维系家庭情感的重要纽带。他常常与父母和长辈们一起讨论制作过程中的细节,确保每一步都不偏离传统的轨道。 绝不添加牛奶或鸡蛋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李文吉坚持纯手工制作面包显得尤为珍贵。他认为,面包的魅力不仅仅在于简洁的配方,更在于对材料和工艺的精益求精。李文吉强调,金马面包西菓厂的传统配方极为简单,主要是由盐、糖、面粉、油和水组成,绝对不添加牛奶或鸡蛋。因此,这款面包是100%素食,尤其适合素食者,也吸引了不少印度顾客。 只有使用传统制作方法的面包,才能称之为“传统面包”。李文吉深知,面包的独特风味来自自然发酵,以及每一口咬下去的细腻口感。与许多现代面包店不同,金马面包西菓厂秉持着无添加剂的原则。他表示:“传统面包的口感不应被现代添加剂所改变。”他希望能保持传统的做法,不被商业化的潮流所吞噬。 李文吉坚持认为,手工制作的面包才能展现出真正的质感与温度。在他的店里,每一块面包都是他亲手揉制、发酵与烘焙的成果。面团的发酵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这也是他对质量的坚持所在。 他总是亲自把控每一个环节,确保面包在出炉后处于最佳状态。新鲜出炉的面包外皮金黄酥脆,内里柔软,散发着自然的香气。尽管如此,他仍然诚实地提醒顾客,面包在几天后会逐渐变干,建议顾客尽早食用,以确保最佳的口感和风味。 祖传“罗哋角”的独特魅力 谈起店内最受欢迎的面包,椰子面包、奶油夹心面包和“罗哋角”(Roti Kok)无疑是顾客的首选。李文吉特别提到Roti Kok在店中的独特地位。他解释道,外面的店铺通常出售标准化的、鲜黄色的Roti Kok,而他们制作的Roti Kok则独具匠心。 “我们的Roti Kok外观不显眼,颜色较为朴素,这与我们使用的黄油和制作工艺息息相关。”他补充说,当黄油抹在面包上并烘烤时,颜色并不会显现出来,而是深藏在每一口咀嚼的滋味中。 由于售价仅为3令吉,因此顾客往往会感到惊讶以及不可置信,甚至有人质疑这是否是用过的面包制作的。他对此表示十分无奈,因为制作如此精细的面包远非随意而成,每一个环节都需用心对待。他们坚持采用新鲜的原料,绝不用过期或废弃的面包为食材。这份坚持与努力,正是家族传统的体现。 李文吉的Roti Kok不仅在当地广受喜爱,甚至有顾客专门打电话询问是否可以邮寄到槟城和柔佛。他所坚持的,不仅是传统的配方,更是对品质和独特性的追求。Roti Kok不仅仅是一款面包,更是家族传统与文化的延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食客前来品尝。 难忘刚入行时的艰辛 李文吉在面包行业的坚持,既源于对家族事业的热爱,也源自于他对传统工艺的深刻理解。李文吉回忆起刚入行时的艰辛,他坦言,当时他在堂叔的指导下学习制作面包,几乎每天凌晨三点起床。他看到堂叔在热炉旁忙碌,凌晨三点开始工作的艰辛让他意识到,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是为了家庭和传承。正是这种对生活的责任感,使他在岁月的磨砺中不断成长。 “我看到许多顾客因为我们的面包而感动,尤其是那些曾在这里长大的老顾客,他们会特意回到这里,带着孩子重温童年的味道。”李文吉说,顾客的认可和欣赏给予他很大的动力。那些老顾客的故事时常触动着他,他们带着孩子,分享自己年轻时的回忆,仿佛在延续着一种跨越时代的情感纽带。他坚信,手工制作的面包能传递出更深厚的情感与文化。 在制作过程中,李文吉不得不面对许多挑战。他坦言,机器故障时常影响生产进度,但他总是努力地在寻求解决方案。他不愿意让机器的高效替代手工制作的温暖。他坚持采用新鲜、天然的原料,绝不使用添加剂或过期的面包作为基础,这份坚持体现了他对品质的执着,更体现了他对原则的坚守。他每天忙碌的身影不仅是在制作面包,也是他对传统工艺的守护。 不仅如此,李文吉还意识到传统面包的市场正在缩小,许多年轻人对手工制作失去了兴趣。他坦言,现在接手这一行的难度越来越大,“有些人觉得我们的面包贵,因为制作过程复杂,他们不知道背后付出的心血。” 但即便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李文吉依然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他认为,传统的手工制作不仅能保留面包的原汁原味,还能让每一个顾客感受到那份独特的情感。因此,他无怨无悔地付出,努力将这一传统传承给下一代,让更多的人体会到家族面包的魅力与故事。 失落子女无意接班 李文吉提到,虽然子女已经长大,但是他们对接手家族生意的兴趣不大,这反映了年轻一代与传统行业之间的距离感。李文吉观察到,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从事金融、科技等领域,认为这些行业更有前景和吸引力。传统面包店虽然有其历史和情怀,但在年轻一代眼中,这些可能没有科技行业等领域有吸引力。 “我理解他们的选择,但同时我也感到失落。”李文吉感叹,年轻人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在面包店的工作往往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奉献,重复性的工作难免削弱了他们的兴趣。 李文吉对面包店的感情深厚,他依然希望将事业传承给下一代。他希望能够找到一种平衡,让年轻人也能感受到手工制作的魅力。他甚至尝试与他们分享制作面包的乐趣,希望能够激发他们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兴趣。 然而,若下一代无意接手,他也表示会考虑出售面包店或将其关闭。他坦言,若面包店真的关闭,对他和家族的长辈来说会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面包店的故事仍在继续,而李文吉制作的每一块面包也将继续温暖着每一个走进店里的顾客。李文吉用自己的坚持与努力,传递着对家族、对传统的热爱,让每一块面包都成为承载历史与情感的载体。在这条与时间抗争的道路上,金马面包西菓厂将继续书写它的故事,守护那份温暖与美好。
2星期前
4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为了推广生命教育,吉隆坡坤成中学日前在学校大礼堂举办了一场生命教育讲座,面向全体初二及高一的学生。校方邀请了马来西亚大体捐赠教育机构——无语良师学院创办人兼院长陈庆华教授(58岁),为学生介绍“无语良师”。 无语良师学院自2016年10月5日正式成立,是一所独立运营的非营利医学培训机构,致力于推动医学教育和大体捐赠文化。无语良师课程于2017年3月29日正式开课,参与该课程的学生将通过模拟手术,学习手术技巧,而这些模拟操作的“老师”便是那些无语的大体捐赠者,他们被亲切地称为“无语良师”。 此次讲座中,陈庆华不仅介绍了无语良师计划,也分享了几名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此外,无语良师学院的学生也在这天莅临坤成中学,与高一的学生进行班级互动,讲述几名大体老师背后的故事。 陈庆华:未能知大体老师名字成遗憾 陈庆华表示,“无语良师”这个名词来之不易。过去,医学界一直将大体捐赠者称为“大体老师”。教学大部分是对大体老师进行解剖,让学医者认识人体的结构。西方社会更早时,甚至因为缺乏合法捐赠,他们便把从坟墓偷盗的遗体,偷偷解剖。随着时代发展,开始有人愿意捐献自己的遗体,让医学生能够从他们身上学习解剖。 在阿伯丁大学求学时,陈庆华曾与一名苏格兰的大体老师共同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涯。然而,西方社会较注重隐私,他未能知晓这名大体老师的名字和生平事迹,所以他只能默默地在心中感谢老师。无法认识陪伴自己学习的大体老师,成为了他心中的一个遗憾。 留学回来后,陈庆华成为了马大的外科教授。他发现,许多大学都用动物解剖教学,但这会面对一些问题。动物需要被活生生杀死,在教学结束后动物就会被牺牲,这对陈庆华来说,是不道德的事。 此外,动物的生理结构与人体差异较大,无法完全模拟人类的生理特征。当时马来西亚一些学校也有使用无人认领的大体老师来教学,但没有得到大体老师同意的情况下,也涉及一些道德上的问题。 大体捐赠 助医学生成良医 机缘巧合下,陈庆华认识了台湾慈济大学的教授,并向他学习大体捐赠计划事宜。值得一提的是,在大体老师的课程未开始之前,医学生都会到即将捐献大体的老师家里进行家访。医学生会去了解老师的生命事迹,通过笔录、拍照、拍影片,记录老师的生平事迹。 每次老师的课程都有不同国家的医生、教授及医学生前来参与,课程参与者都会通过笔录和影片了解大体老师的生平事迹。医学生经过这样的环节,就能提升自己的同理心。这一整个系统就叫做无语良师计划。 陈庆华透露,大体的保存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防腐保存,另一种是技术冷冻。防腐保存通过将血液替换为防腐液,使大体的组织得以保存多年。曾有一名大体老师通过防腐保存,存放了7年之久,期间共有超过1100名学生在其身上学习。 而技术冷冻则保持大体的原始状态,解冻后,大体的肌肉依然柔软,关节可活动,最大程度模拟真实人体。与活人的唯一区别就是,大体老师的心脏不再跳动,血液不再循环,所以开刀时并不会有鲜血喷出来。 成就他人 抚慰自己心灵 大部分大体老师奉献大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都曾经是病人。他们了解手术时,医生犯错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他们希望帮助医学生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犯错、学习,从而在未来真正的手术中,能够减少错误,挽救更多生命。 大体捐献者明白自己的生命正走向终点,就像一根蜡烛,变得越来越弱。但若是献出自己的大体,蜡烛熄灭后便能复燃,点亮更多人的生命,让更多病人的生命得以延续下去。 在无语良师学院,医学生可以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进行手术练习,导师会指导他们如何精准下刀,避免失误。这样一来,医学生在面对真实病人时,就会充满信心。除了用无菌空气技术保持无菌环境,医学生每天早上也会为老师清洗和消毒遗体。每次课程结束后,也会再一次清洗大体老师,这样才能保持老师身体的状态。 陈庆华分享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最近,一名晚期癌症患者选择捐赠自己的大体。在她即将告别这个世界时,她的儿子因无法忍受母亲的痛苦,向他询问是否有办法减轻母亲的恐惧。陈庆华建议她加入无语良师计划,希望她能平静地面对死亡。这名母亲最终签署了捐赠协议,并在平和中离世。这个故事让陈庆华坚信,无语良师计划不仅帮助了医学生,也为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心灵上的安慰。 陈紫玮:从双手颤抖变熟练 感谢无语良师 陈紫玮(22岁,无语良师学院学生)向学记介绍了成立于2022年的无语良师学生会。学生会中有不同的部门,工作坊部门主要负责工作坊课程与流程;研究部门负责不同的研究计划;义诊部门到各州义诊;临终关怀团队则负责对大体捐赠者进行临终关怀。 陈紫玮表示,在还没有真正接触无语良师工作坊之前,大体老师对她来说仅仅是一个概念。接触无语良师和他们的家属后,无语良师这个词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还有它承载的情感,对芷蔚的影响十分深远。 紫玮参与无语良师工作坊,是因为她十分渴望学习手术。在医学生的学校课程里,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手术。他们有机会去观察主刀医生做手术,但真正亲手做手术的机会还是非常少。 第一次与无语良师接触的经历,让紫玮刻骨铭心。紫玮分享道,第一次参与工作坊的她,紧张多过害怕,因为她从来没有在人体身上做过手术。当时,她的双手是颤抖的,也不知道要怎么动第一刀。因此,她想感谢无语良师,让她从颤抖,变得逐渐熟练,也更加有信心去进行手术。 学医也培养人文关怀和同理心 紫玮表示,无语良师学院的工作坊包括家访、启用仪式、送殡仪式等,培养了医学生的同理心,而在她看来,同理心对医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她表示,想成为一名医生不容易,但要成为一名拥有同理心的良医,更加不简单。因此,她觉得一系列的课程、工作坊,能让医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手术技术,还包括人文关怀和同理心的培养。 紫玮透露,作为医学生,一般上课表都非常满,还需要兼顾临床时间表(Clinical Schedule)和待命轮班(On-call Schedule),所以可能会比较压力,这是她在无语良师学院学习时遇到较大的困难。 紫玮参加过蛮多义诊,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吉兰丹义诊。当时,无语良师的义诊团队从半夜出发,经过大约9到10个小时的车程才抵达吉兰丹。虽然过程很辛苦,可是结束后她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对紫玮来说,无语良师不仅仅是生命的延续,他们也为更多生命创造了无限可能。她觉得有一句话能非常好地概括无语良师:“日落换明月升起,以生命点亮生命”,因为无语良师以生命的陨落来守护更多生命。医学生也希望秉持着无语良师这份奉献、大爱的精神,继续守护更多生命。 如果没有无语良师家属的支持,紫玮相信像她一样的医学生,并没有机会在无语良师身上学习。她想请家属和无语良师们放心,因为他们的奉献精神不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陨落,反而会对医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医学生会谨记自己学医的初衷,成为一名妙手仁心的医生,而不只是一名为了做而做的医生。 李铭恩:学会珍惜生命 李铭恩(16岁,中学生)表示,以前的她从未听过无语良师计划,一开始听到时还有些避讳,因为在华人传统社会中,通常父母及长辈等都会较避讳谈论有关“死亡”的话题。 学校安排学生聆听“死亡”相关讲座,让她有些惊讶。这场讲座也让她愈发对“无语良师”感兴趣。讲师提及他在马来西亚推行这项计划的困难,如经费不足及资源不足等。她感慨在马来西亚创办这项计划实属不容易。 铭恩认为,大体老师愿意把自己的大体捐赠给医学生学习,是非常伟大的。通常华人家庭会更希望家人往生后能保留完整的遗体,不忍心让他人在遗体上动刀。她认为,大体老师的家人能够接受这计划,十分叫人感动。 这场讲座让铭恩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讲座中,陈庆华教授曾分享一名生前患癌的大体老师,希望死后能为医学界做出贡献,于是决定捐献自己的身体。这让她意识到,人在疾病面前是多么脆弱,也让她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铭恩表示,若她符合所有成为大体老师的条件,她非常愿意在未来成为一名无语良师。同时,她提出,学校应该多让学生接触生命相关的话题,安排相关课程,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并学习如何更好地爱惜自己的生命。
2月前
(吉隆坡讯)坤成中学戏剧组终于在今年迎来了创立45年以来的第一次大型公演,主题为“嬷嬷的魔幻方盒”。本次公演于2024年9月7日晚上和9月8日下午在坤成中学大讲堂内举行。刘家荣是本次的剧本编剧,教练为王冠庭和陈俊荣,戏剧组的团员在他们的用心指导下将最完美的表演呈献给观众。 意外进入嫲嫲的魔幻方盒 演出内容主要讲述一个名为保罗·史密斯的国家一级科学家(李际瀚 饰)在一次实验失败后被派遣到了“快乐村”去研究那里的土壤。保罗在“快乐村”遇到了柔柔(邓庾嗪饰)和大头(黄祖儿 饰)两姐妹。在打开了柔柔和大头嫲嫲的魔幻方盒后,他们意外地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兔子向导、会说话的石头、鬼马戏团的小丑们等等。在经历了重重难关后,他们终于闯关成功,回到了“快乐村”。 在这场精心筹备的演出完美落幕后,在幕后默默耕耘的戏剧组团员们和指导老师们纷纷到台上与演员拍摄大合照,观众们将最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献给了台上的所有人。观众拿出花束献给喜欢的演员们,或是和演员们合照、聊天。 洪可馨(16岁): 除了演技 自信是关键 洪可馨在这次的公演中饰演高丽白太太,是占姆士(洪子竣饰)的妻子和珍妮(司徒子琳饰)的妈妈。现实中个性开朗健谈的她,在剧里扮演的却是性格温和的一名女士。 带着探究与好奇的心,小编决定对她进行采访,了解她的心路历程。 她从去年11月起便开始进行筹备及面试,到了现在演出结束,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从面试准备到后来的演员功课,还有不间断地回校排练和下课彩排。为了这次公演,她还特地去练体力,甚至有时还得牺牲吃饭时间。她还曾因为排演而不小心扭伤了脚踝,不过为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公演,她认为这绝对是值得的,也是她宝贵的经历。 她坦言自己在得知自己被选作高丽白太太这个角色时感到很慌张,因为她的形象与高丽白不符,性格又与高丽白的性格不契合。 她一开始认为的高丽白太太是一个温柔的母亲和妻子,她很爱她的丈夫和女儿。后来,她开始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慢慢丰富了这个角色的设定和背景故事,其中包括了促成高丽白性格的童年经历。此外,她也和搭档洪子俊学弟共同设计夫妻俩的童年故事。正是有了这些,占姆士一家人的形象才会像现在这样丰富饱满,也将更多元的内容展显给了观众。 她坦言自己在准备期间的最大挑战莫过于时间上的安排。她不仅是这次公演的演员,同时还是公演的平面设计组组长,因此除了日常排练,还需要和组员一起完成平面设计,例如海报和票根的设计都是她们的工作内容。另外,公演的日期落在考试后,所以她不仅需要筹备公演还需要为学校考试做准备,导致很多时候得通宵赶工。最后,她还是选择坚持下来,完成自己的分内之事。 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给对戏剧有兴趣的朋友,她表示戏剧除了必要的演技,最重要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与自信。她提到入学者可以先从观看经典电影,或是去看舞台剧以了解戏剧。  
3月前
3月前
(吉隆坡讯)为了鼓励在2023年校外考试(初中统考、高中统考及SPM)中考获佳绩的同学,坤成中学于10月12日在李深静大礼堂举办了校外考试颁奖典礼。此次获奖的优秀生总人数达到620人,其中181人在初中统考考获6科A以上,82人在高中统考考获5科A以上,357人在SPM考获7科A以上,总成绩十分亮眼。此外,典礼上还颁发了陈嘉庚杯全国独中统考成绩优秀奖。此次颁奖典礼,学记采访了林蓉秀同学(初中统考7A)、钱欣妍同学(SPM 11A)及优秀生的家长王佩欣。 钱欣妍(18岁,SPM 11A 优秀生):中学生涯画上圆满句号 欣妍在采访中提到,在拿到成绩的那一刻,除了开心之外,她感到更多的是欣慰。她认为自己之前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在备考期间,因为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心态,她在新年假期拒绝回乡。 尽管如此,她依旧每两到三天抽出一些时间到户外散步或做运动。与部分学生不同的是,欣妍从未参加过补习班,但在SPM备考期间,偶尔会在小红书上寻找他人整理的笔记,并筛选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复习。她表示自己适合白天复习,因此在备考期间每天都会设置好闹钟,让自己早起开始复习。刚开始的时候,她有些不习惯,但后来慢慢习惯了早起,复习的过程也就变得更顺利。 掌握语言关键在于阅读 欣妍擅长语言科目,认为掌握语言的关键在于阅读。在复习华文和国文科时,她偏向阅读范文,从中学习他人的写作风格。英文科方面,她平时喜欢阅读英文书籍,因此对于她的英文写作帮助显著。至于数理科方面,欣妍认为需要多做练习或者历届考题,并结合课本复习是非常重要的。 在倍感压力的备考期间,欣妍几乎没有外出。然而,在一次的特别节日中,她的朋友忽然带着食物到她的家里一起庆祝,让她感到十分暖心。她在备考期间也反复提醒自己,SPM是中学生涯中最后一场、最重要的考试,鼓励自己倾尽全力做好准备,为自己的中学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她希望未来即将面对重要考试的学弟学妹不要顾虑太多,尽力而为,毕竟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 林蓉秀(16岁,初中统考7A优秀生):刷题有助提升成绩 蓉秀在采访中提到,她平时在家里比较少主动复习,因此将补习的时间排得比较满。她说,通过结合补习老师和学校老师的讲解,以及补习老师所布置的练习题,能够让她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她坦言,在面对学科语言的转换时,例如科学从英文转为华文教学的时候,她的成绩不仅没有退步,反而让她对科学更感兴趣,更能够理解学科内容。不仅如此,她还会与朋友一起分享学习资料,或者向学哥学姐购买笔记,其中一位学姐的初中科学华文笔记对她的帮助最大。 须懂为情绪找出口 此外,蓉秀最感兴趣的科目是数学。她表示自己非常愿意花时间去了解数学相关的概念,并表示“刷题”是保持成绩和提升数学成绩的关键。在备战初中统考期间,她还负责筹办社团的大型活动。她说,她个人非常注重学业成绩,因此会提前和团队沟通好,为每一项工作设立截止日期,以确保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蓉秀坦言,在备考过程中,她曾因需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复习到深夜,甚至因为压力过大而影响情绪。她提及,懂得为情绪找出口非常重要,如果感觉压力过大,可以适当地找人倾诉。对于一些同学在考场上会感到紧张,她分享了自己缓解紧张的方法:在遇到自己不会的题目时,她会喝一口水、深呼吸,冷静下来后再继续作答。最后,她希望即将面对初中统考的学弟学妹们能活在当下,为自己的理想拼搏,去做自己觉得值得的事情,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王佩欣(44岁,7A初中统考优秀生家长):好态度品行更重要 佩欣表示,孩子能在初中统考中取得全A的优异成绩,得益于孩子有自律温习的习惯,以及在统考前不断刷题巩固知识。她坦言,孩子在遇到较弱的科目时,会主动向她反映,并参加校外补习班。佩欣对孩子的成绩并没有没有特定的要求和目标,只要努力过就足矣,因为她认为好态度和品行更为重要。她希望孩子可以在“学习”这条路上获得乐趣,并且从中学会如何更加有智慧地面对生活。 在佩欣看来,适量的课外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调节学习压力。参与各类活动累计经验,便是孩子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当然,她也会教导孩子学会取舍,避免孩子因过于活跃地参与活动而忽略自己的健康和学业。佩欣希望孩子可以拓展自己的优点,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努力发展,将来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最后,她祝福即将面临校外考试的学生们:坚持为自己的目标努力,你终将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蕉赖讯)日本东京女学馆的10位学生和2位老师近日莅临坤成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今年已是两校交流的第27年,这一传统交流活动也将继续延续。交流期间,日本交流生的衣食住行将由“领养家庭”全权负责。“领养家庭”将带交流生参观著名景点和享用美食,让他们深入体验马来西亚的文化。此外,交流生还会被分派到不同班级,亲身感受坤成的上课氛围,并结识马来西亚的新朋友,留下美好的回忆。 跨国交流之旅的点点滴滴(彩生,14岁,日本交流生) 14岁的日本交流生彩生表示,她几个月前就开始期待这次交流活动。她报名参加此次交流活动,是希望通过挑战自己,提高英语能力。在交流期间,彩生与同学们一同上了3天的课,虽然有些内容难以理解,但她感受到了坤成学生的友好与热情。 彩生提到,虽然在交流期间遇到不少挑战,但她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她特别惊讶于学校厕所没有卫生纸的情况,感觉到了一定的文化冲击。她还透露,马来西亚一些食物的辛辣程度超出了她的预期,但她在勇敢尝试各种美食后,发现了让她回味无穷的传统美食——椰浆饭。彩生特别高兴能够在这次交流中结交许多新朋友,这次跨文化的体验让她认识到学习和接受不同文化的重要性,并在异国他乡找到了家的感觉。 跨越语言的挑战(林恩媺,40岁,中学老师) 林恩媺老师分享了她的经历。她表示,去年东京女学馆的交流生比较腼腆,而今年的交流生则更加活泼大胆,主动与班上的同学交流。尽管语言沟通存在困难,交流生们仍然积极互动。林老师指出,这次交流活动让她看到班上学生的另一面,一些平时沉默的学生在与日本学生的互动中展现出了热情。 林老师回忆去年交流生来访时正值端午节,因此她制作了端午辟邪香囊,并用幻灯片向日本学生展示制作过程,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今年,她精心准备了相框,鼓励学生们与日本学生合影留念,并将照片冲洗出来作为送别礼物。 林老师坦言,交流过程中遇到最大困难是语言不通。由于坤成中学采用三语教学,她常常遇到听不懂的情况。她决心在未来的交流活动中,设计更有意义的小活动,并带领班上的同学学习一些日语,以便更好地与日本学生沟通交流。 领养交流生的难忘时光(蔡至恩,16岁,领养交流生的同学) 蔡至恩是“领养”日本交流生的其中一位同学,她表示自己非常期待交流生的到来。尽管未能与自己“领养”的交流生一同上课,她仍在放学后带领交流生体验马来西亚人的日常生活。蔡同学分享道,她带交流生品尝了马来西亚的传统美食,交流生特别喜欢椰浆饭和烤面包,但对辛辣食物则难以接受。 蔡至恩透露她遇到的最大挑战是语言不通。有时她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理解对方的意思,但整体经历依然非常美好且难忘。她认为,通过这样的交流,彼此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蔡同学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交流学习。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