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图书馆

回来一个多月了,每每回想起走进早稻田大学校园的那个早上,我的脑海都会油然浮现出村上春树图书馆外,那成排灿光熠熠的银杏并木,在深秋准备入冬的清透晨曦下闪耀着格外动人的金黄色泽。 而我是次的行程,其实是专程走访那群夺目的银杏树背后,由近年来名气愈发响亮的日本建筑大师畏研吾亲自操刀设计的“早稻田大学国际文学馆”,又名“村上春树图书馆”(村上春树ライブラリー)。 从来不敢说自己是村上的忠实书迷,因为接触他的作品数量不算多,也未有把大师的历年书目如数家珍地一一拜读完毕。我读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是2004年的《黑夜以后》,相较于他名声大噪的《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黑》算是不太为人所熟知,却在我心中留下了重要位置。 而我真正热衷的村上文字魅力,反而是他写的杂谈和纪行随笔,记得当初读到《寻找旋涡猫的方法》时,那种信手拈来的笔意教我震撼,接着我便和许多人一样,掉进了村上筑构的文学隧道,着迷于他总是奇幻又写实的独特世界观。 据说畏研吾正是以“隧道”为灵感,将设计语言贯穿整座图书馆。村上春树图书馆坐落于村上毕业的母校早稻田大学内,是2021年秋天早大设立的国际文学馆,村上亲自捐赠了诸多私藏著作、手稿、翻译作品以及他热爱的古典爵士乐黑胶唱片(据说有两万张)等,让图书馆名副其实,并免费开放,书迷能在此近身感受村上勃发不辍的创作力与细致优雅的生活品味。 穿过周末早晨的清寂校园,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就是缠绕在长方形建筑物外头如扭曲隧道般的木制镂空顶棚,一路从正门口蔓延至建筑侧边的B1出入口,形成一道行云流水的视觉效果。站在宛如意识流裂变的正门口前,我想起《1Q84》的青豆,或许穿过这道拱门就会舍弃身后的现实,踏进拥有两个月亮的世界吧。 图书馆内的温馨木质格调与建筑外的极简白墙形成两种对比。馆内藏书丰富,有按照时间轴排列村上作品的实体Discography,顺着书架上的年序慢慢游移,从他初试啼声的处女作《听风的歌》到2023年出版的最新长篇小说《城与不确定的墙》循序渐进,仿佛也把作家的半生走了一遭。 通往村上文学世界的隧道 图书馆的访客不多,阅览室里分外安静,而我必须频频压抑住自己随时想要惊呼的冲动才行,因为每走几步,当我看见自己拜读过的村上作品静静立在书柜上时,总会兴奋得像看见橱窗里摆卖着最新糖果的孩子,对身边的你悄声指认着,说出“这本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原来原文版封面和中译版是一样的”诸如此类的读者共鸣。 村上图书馆搜罗了各种村上译本,因此在这里,除了能够瞧见日语原文书的封面,也有机会欣赏来自各国的装帧设计,而我熟悉的台湾时报文化出版的繁体中文版亦陈列其中。 看着那些同样搁在我老家书柜上也许早已泛黄的熟悉封面,或是当我小心翼翼从架上取下来轻轻翻阅时,我或许就像《刺杀骑士团长》里的主人公,无意识地走进了摇着响铃的洞窟,坠入了村上的隐喻时空,同时也回溯了20年前的我自己,那个伏首案前陶醉在小说里的纯稚少年。 一楼图书馆的中心位置设有通往地下一楼的阶梯,挑高至二楼的天井再度具现了畏研吾“隧道”的主题元素,将两边墙体书架的木板延伸向上,彼此衔接,在室内形成一座巨大的镂空拱道,既壮观又柔美,可说是村上图书馆最具标志性的设计。 我沿着楼梯往下走,看见两边墙上继续展示着更多村上亲自翻译成日文的著作——村上除了写小说杂记,偶尔也翻译英语作品——然后一边忍不住这么想:这不就是一条通往村上春树文学世界的隧道么?这条隧道连接了无数读者和作家的过去与未来。那一年我没有在某种机缘下捧起那本《东京奇谭集》的话,我可能今天就不会来到这里,不会因一本书而试图走进这座文学的高墙…… 于是我站在了这里,被一本本夹收着过去幽影的书作所包围,每轻轻触碰一次,就会像《城与不确定的墙》里的“梦读”触碰古梦一样,抖落了大量时间的尘絮。在这里你会终于忘却自己旅人的身分,在爵士乐轻柔的乐声中和自己轻声细语,宛如创作者在纸页前总是忘我地织缀天马行空的自由。 地下一楼除了咖啡厅和一台以前村上在国分寺经营爵士咖啡馆“彼得猫”(ピーターキャット)时用过的三角钢琴,还有一处复刻了村上春树写作书斋的角落。北欧风格的沙发与波斯地毯占据了大半个房间,一边的矮柜上摆了一对原木盒(Bandsaw box),另一面墙则做成了黑胶唱片展示柜。 写字台就在沙发后方,电脑前的笔筒插着每一根都削得刚刚好的铅笔(非常村上!),可以想像村上大叔先是站在唱片柜前挑选一张想听的黑胶,然后拿到书桌后方的唱机播放,再坐到电脑前开始写作的景象。 我幻想着我在遥远赤道土地上读到的那些角色那些场景那些物语,便是在这样的空间里一笔一画诞生出来的,想像年届76岁的村上仍在勤奋不懈地用文字砌砖造墙,如他风雨无阻的每日跑步一样,风雨无阻地在文学的跑道上迈步前进。 于是我逐渐明白,有些事値得你日复一日慢慢打磨,尤其在这个迅捷不迭的网路时代,比如谈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或是写一部自我完满的长篇小说;而写作与恋爱,于一位文学信徒而言,不过是同一件事情罢了。 等到我步出暖气充沛的图书馆来到寒气逼人的早大校园,便愈发肯定东京的冬寒是越来越浓了。那一排银杏并木依然花枝招展地炫耀着这个金秋的最后一抹神采,偶尔快步走过一两位学生或是教授模样的人,裹着大衣,藏着双手,绕过我眼前的校舍转角,消失在视线之外。而我,回头望了最后一眼那漂亮得惹人怜惜的银杏,便也准备离开校园,暂且告别身后的高墙,遁入俗常琐碎的光晕里。
2天前
(马六甲27日讯)为了鼓励学生培养阅读书本的好习惯,培华小学董家协在各界人士的支持及赞助下,于两个月内完成了装修及美化了图书馆,希望这座“熹阅阁之林财利图书馆”吸引学生踏入图书馆,走入知识的宝库。 培华小学校长梁达强说,图书馆建竣后不仅给大家提供安静看书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孩子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他说,为了吸引学生踏入图书馆,校方已把图书馆移至靠近食堂及底楼大家必经之处的“策略性”地点,希望在提升及美化布置之后,能吸引学生进入翻阅书本。 他指出,在电子产品如手机的诱惑下,学生阅读书本的兴趣也受到了挑战。 “希望这个美丽的图书馆能吸引学生步入,并慢慢地爱上阅读,使图书馆成外他们课余之后最爱的地方。” 校长指出,除了下课时间,该校已计划在道德教育课时,安排学生到图书馆阅读。 “孩子的阅读习惯,越早培养越好。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激发想像力,提升思维能力。尤其是现在的孩子面对很多诱惑,比如手机、游戏,往往对阅读没什么兴趣。” 他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期望大家携手努力,共同营造一个热爱阅读的校园文化,让书香飘满培华! 为了营造舒适感,校方也获得老师、家长、学生各自献上个人收藏或摆设品,让图书馆更具亲切及美感。 培华华小董事长拿督刘盘龙说,“熹阅阁之林财利图书馆”获提升为现代化图书馆后,接下来将计划把雨盖篮球场的舞台背景改建LED荧幕,以在今年双十日举办百年校庆庆典时,让到场嘉宾见证该校的蜕变。 刘盘龙说,为吸引学生培养阅读习惯,该校董家协获得赞助商、老师、家长积极配合及协助,在大家的无私付出下,终于成功提升了图书馆。 刘盘龙是于今日在该校为“熹阅阁之林财利图书馆”开幕时,如是指出。 在场者包括赞助商曾健富、副董事长拿督郑福添、财政林财利、董事拿督林超殿、家协主席骆祉铭、财政朱培琪、校长梁达强等。 该校家协财政朱培琪说,图书馆的设计材料采用木料为主、玻璃窗具有采光功能,整体设计主要提升舒适感,希望能借此让学生进入探索知识。 家协主席骆祉铭说,图书馆是学校的“智慧心脏”,是师生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重要窗口,相信这座图书馆将成为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与更丰富的资源支持。 他希望未来学校将继续以“学生为本”,以图书馆为平台,持续优化教育资源、让图书馆成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第二课堂”。 他也预祝百年培华,华彩绽放,让该校在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桃李芬芳,承载著希望与梦想。 “今年也是培华小学创校100周年,我期待接下来能继续与社会各界携手,希望继续得到各位赞助商的支持,继续为师生谋福利,为教育创明天。” ■兹将培华小学百年系列筹款活动赞助商名单列下: 7万令吉: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基金 3万令吉:林财利 2万5088令吉:GJH GROUP 1万令吉:PERFECTION PEST MANAGEMENT SDN BHD、PPH PROPERTIES SDN. BHD.、GM COMMUNICATION SDN BHD、SUPREMACY SNACKS SHOP、EURO HOLDINGS BERHAD 5888令吉:马六甲狮子会 5000令吉:EL PYRAMID IMPORT & EXPORT、PUMA 4X4 CLUB 4000令吉:拿督郑福添 4200令吉:朱培琪 3000令吉:SIONG CRANE SERVICE SDN BHD 2000令吉:许谋恩 1000令吉:谢守钦州行政议员、POH WIN JEWELLERS、AGENSI PEKERJAAN SRI AYU、BOH HUAT CHAN TIMBER PRODUCTS SDN BHD、WANG LIAN CHIEH、EXTERNAL READY MIX SDN BHD、魏庆云、梁超伦、LEONG PAINTING WORK、马六甲武吉波浪佛学会 赞助建筑材料:UOS GROUP、WINPLUS DEVELOPMENT SDN BHD、刘世民  
4天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1星期前
【英伦随笔】1.许你一座玫瑰园 我喜欢花,却不曾有过种玫瑰的想法。 春天来到英国,发现有种花的庭园很多种上玫瑰,花开时五颜六色,花瓣奇大(比在大马看到的大多了)。花间走过,带着香气,都沾满喜悦。 春末是玫瑰盛开的季节,与妻走进的Queen Marry’s Gardens玫瑰园,那是1930年代国王乔治五世送给玛丽皇后的花园,种了1万2000棵品种各异的玫瑰,并有牌子列明花名,万紫千红,美不胜收。看遍玫瑰千朵万,红玫瑰大概要被比下去了。 花开满园,心情特好,浪漫的事像花粉容易传染,就有情侣席地缠绵忘我。 送玫瑰是否过时了? 收到玫瑰应该是件兴奋的事。很多浪漫少女做梦也想要有一座玫瑰园。 30年前听过一个浪漫的故事:一个女孩一早就收到一朵玫瑰。她有些惊喜,心里暗想,怎么只一朵?一个小时后,她收到第二朵。她接下来要等第三朵。后来每小时都收到一朵。她又想,总共会有几朵?晚上男孩来了,带来最后第12朵 ,并向女孩求婚,当然,女孩答应了。今时的爱情攻略,会是如何的样式?送玫瑰是否过时了?我有个朋友结婚时,手里捧着的手花,竟然是花椰菜( Cauliflower),世界好像变了。 英国有家高级的超级市场Waitrose,字面直译为等待玫瑰,让人遐想。原来招牌来自两位创办人的姓氏,Waite与Rose 的结合。这超市供给英国王室酒类与杂货,并获得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查尔斯国王先后给予皇家认证。其售卖的物品品质让人放心。家庭主妇等着玫瑰园落成之前,推着手推车,悠闲地在摆设高级大方的市场选购家庭用品,也不失为梦想停靠的所在。 【英伦随笔】2.带书万卷 为了一趟长时间的旅行,正愁要带多少本书随行?后来决定买个电子书阅读器解决问题,一器在手,如带书万卷。 Boox(文石)电子书阅读器与“京东读书”挂钩,购买时可享有半年免费阅读京东书库(号称拥有70万本正版书籍)的任何读物的优惠,包括中国、台湾及世界各国的中文翻译本。半年过后可加入成为会员,每个月会费若干,到时可享有同样的福利,不必买书。这福利可乐坏爱书人了。 我的阅读器轻薄,大小如掌,握在手里没有负担,字体可自由放大缩小,可自动换行退文,暗处阅读会有亮光照明,完全符合我的阅读要求。最重要的是,我想要看的书,书库里有。 看手机虽然是当今世上最流行的活动,但在伦敦,看纸本书的人还是很多。你可以看到走路看书的人,过斑马线头也不抬就随着人群或停或走,如入无人之境。在公园开满小白花的草地上、树荫下、有梯级椅子的地方,或广场正午的阳光下,都有人看书;地铁里看书的也不少。 大英图书馆里的书何止万卷,不过你想看的,只是某个范围,比如报刊杂志。若找中文书报,只要在网站上输入刊物名(译成英文;用中文名找,幸运的话或可找到)和出版年份,你就可以在半个小时后看到整叠当年某月份的报刊或微型胶卷,非常便利。纸本书若从分馆调来,要等三天,不然,同样半小时可取阅。 书只能在馆里阅读 有个中国来的年轻人,在微型胶卷放映机前犹豫了半天,走来问坐在对面的我如何操作那看久了会眼花的机器。其实,我两天前就发现他了,因为他带了相机(不像其他人是用手机或IPad )在卡嚓卡嚓大动作拍摄资料,相当抢眼。他说他在大英图书馆三天了,第二天就要回国,有种空手来宝山的境况。可不是?任你一目十行百行,朝九晚七的苦读,也无法读完你要的资料。相机、手机等先进器材,也只能捕捉到当时经你挑选出来的画面,那也是冰山一角。仅此而已。 大英图书馆有很多阅览室,以区域学科等范围区分,管理员都非常友善,随时提供协助,印象深刻的有三楼的七八十岁精瘦老人,和有刺青文到颈项的美女。大英图书馆的书只能在馆里阅读,未读完的书可交管理员保管。有几位管理员认得我,我还没将借书卡递给他们,他们就主动的先找出我保留的书,并送上温暖的笑容,让人心情愉快。柜台上可以看到多张感谢卡,那些都是曾经使用图书馆的人离开前给予的真诚感谢。 【英伦随笔】3.他乡/张永修 从来没有对英国的产品有过感情。在英国住上几个月就不同了。 回国之后,看到玛莎超市(M&S)感到特别亲切。本地的马沙超市多了“伦敦”字样标识它的出处。那里的东西都来自英国,货币兑换,再加上运输费,价格比较贵。但咖啡的价格,与其他入口品牌比较,则相差不远,之后我转向这里买英国咖啡。 玛莎超市、维特罗斯(Waitrose)与森宝利(Sainsbury’s)是英国排名领先的三间超市,都有生产自家品牌的货品,包括面包、果酱。我特爱他们的便餐套餐。玛莎超市有一种其他超市没有的豆类坚果便餐,加少量的小米和藜麦,浸泡得够软糯,配上酱料,走健康饮食路线;也有些不同地区风味的面食和卷包冷食。另两家的还有糕饼供选择。套餐另外的搭配有水果或咖啡清水等饮料。 大英图书馆正门大街Euston Road ,时刻都有拖着行李的游客穿梭,横巷Chalton Street却停留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马乡村样式。三两个路边地摊摆卖廉价的厨房用品、衣物布料、孩童塑料玩具之类。沿街的几家商店顾客不多,其中两家餐厅食物好吃又便宜,一家卖英国当地食物如烤土豆(jacket potato)、夹心面包、千层面之类,另一店家标志是头角优美的羚羊头,特点是枣肉制成的摩洛哥食物。 深夜常传来马来歌曲 在晴朗的中午,我通常会在图书馆外牛顿塑像下的广场用餐,侧旁有多张桌椅长凳供休息之用,如宫殿般的St Pancras Renaissance London 酒店就是眼前极美的风景线。为了这个150年的雄伟建筑,大英图书馆在1982年新址建立时必须在高度上做妥协,并转向地底层发展;砖墙颜色也做了配合,可见其重要性。大英图书馆之美,在于它内部设计构造,及它丰厚的知识宝藏。任何人都可自由进出,可以纯观光(里面还有个博物馆),也可以在不同角落的开放空间的座椅上工作,或免费成为会员,即刻享用馆内所有书报音响视频等资料。 我住的地方,深夜常传来马来歌曲,原来隔壁养狗的是对老年马来夫妇,他们想家了。9月16日是马来西亚日,在众多游客人来人往的St Pancras地铁站,有个马来青年向过客挥动马来西亚国旗,经过向他握手或给他拥抱的应该都是马来西亚人(原来在伦敦的马来西亚人真不少)。他想他的国家了,他大概站了一个上午,他用热情遥远的向马来西亚寄上祝福。
4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2月前
“朱经农来谈。经农说,他曾写20封信向各大学找事,15处回信没有事,只有5封信说信已转给主管学系,如有需要,再写信通知。此事使我慨叹。”1950年5月22日胡适日记中写道。 胡适在中国公学读书时认识朱经农。1916年朱经农赴美,经济拮据,老家有七旬老母,1919年3月11日致胡适信说“来此三年,官费仍无着落,半工半读,所得有限。”他几次向胡适致谢,1919年5月27日说“在纸币低落,发薪误期”时胡适雪中送炭,让他“铭感何极”。1920年初胡适希望他回国执教,他以所学不够不想走。1920年8月9日他谢胡适“借垫”,并提朱母要他珍惜情谊,因为胡适是他“第一个真朋友。”1921年在胡适穿针引线下,他担任北大教育学教授。 1948年12月,朱经农以中国首席代表参加联合国文教会议,感受局势难控,决定居美。他曾担任中国公学、齐鲁大学校长,1930年及1944年分别出任教育部常务次长和政务次长。1945年至1948年担任光华大学校长,汤涛所编《朱经农校长与光华大学》,可见其投入和贡献。 中国学界地位在美国无法着力,教职难觅,空缺少之又少,晚景凄凉的学者比比皆是。虽有学校欲聘胡适,却不对口。1950年1月24日日记提St. John’s College新校长Richard D.Weigle盛意,说“每年给他一万二千美元。”可惜该大学只有两百多名学生,三十多位教员,学校虽有水准,待遇虽高,他认为无用武之地:“Weigle校长可能用不上中国哲学一类的学科吧?” 他后来接受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一职,两年聘约,暂时安定。职位本是Hodder Fellowship,校长觉得待遇太低不妥,为他另设新职,享有正教授头衔。 专事笔记掌故撰述的徐一世在〈与胡适博士之一席谈〉中称赞他“天分之高,非常人所及”,他却“自谓非天分高,惟用功耳”。读书人最怕无书可读,心痛藏书留在北京,在美国却也有意外之喜。在〈我早期与葛思德东方图书馆的关系〉英文稿中他说1942年9月卸任大使后,经常出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及葛思德图书馆。1944年发现葛思德图书馆藏有二十册赵一清《水经注释》手抄本,喜出望外。他判断这套书是世界上唯一直接从手稿本抄录下来。他接任馆长,薪金是原因,馆藏水经注资料也是原因。1950年5月23日致赵元任信说:“古董书库,于我应该有用”。 难过一阵后重新起步 “万物各有时,蟋蟀以秋鸣。我老自少眠,那得憎此声”。这是陆游的〈杂兴〉,胡适抄来送给伯度先生。万物有特定活跃时节,蟋蟀习惯在秋天鸣叫。年纪渐长,睡眠自然比年轻时少,怎会因而厌恶此声?一切发展有其轨迹,不怨天,不尤人,遇不顺心事,难过一阵后重新起步,让人精神焕发的空间无处不在。旧纸堆是避风港,有谈不完课题,有他雀跃趣味。 1951年11月19日,他写信邀杨联陞和友人到普林斯顿:“看看我们的古董。其中佛藏有《碛砂藏》南宋刻本及元刻本,有明《南藏》配本,有明万历末期影抄《碛砂藏》本。另有明《北藏》二千几百本。另有明清刻经残本不少”。又得意说其馆有“八百年佛经雕刻史”资料。 几年后他替葛思德东方图书作宣传时,提起四百五十四卷,四万两千多首的乾隆诗全集。他说乾隆诗太差,识者不屑收藏,唯独葛思德图书馆不嫌累赘,前人此举为他审校《水经注》省去不少麻烦。 何炳棣在《读史阅世六十年》说他得到温哥华侨领支持,筹了五千元,想购买胡适私藏伪满原本《清实录》。他知道胡适困境,打算以超过市价买进共一千二百二十卷大书,不料1952年6月5日见面,“胡先生却极坚定地说他已决定把它赠送给普林斯敦大学的远东图书馆了”。该舍则舍,但要选正确地方。同一个月两年聘约结束,被委荣誉馆长,善本室至今还挂他照片。只感恩,不为聘约没有延长不快,他了解学校财政困境。这是他在美唯一正式工作。 虽然邀约不断,演讲中所获酬劳,毕竟有限,得靠储蓄生存。离职后赵元任担心他处境,多次在信中讨论工作机会,1956年加州大学聘他讲学一学期,赵元任实为推手。 他对美国没有幻想,心中有选项,或去台湾,穷有穷的过法和尊严。1951年3月9日他接朱经农心脏不济死讯。日记中说“经农天性最忠厚,待人以诚,爱国爱人,忠于所事。去年东来,竟无以为生。”哈特福德神学院最后给资助,以为可以安居读书,“岂料今天我刚看他的信,他已死了”,他感叹说“极惨极惨”。
2月前
这是你第516次穿过你我熟悉的蕉风椰雨,展示在大众前。这也是我第一次凭着一股傻劲,以了解西西之名,主动认识你。 你是在什么时候与如何进入我的视野?历史可追溯到上一个世纪90年代,那段青葱的校园时光。当时,我的 “养分” 主要来自于同学间互相传阅的无厘头式漫画本。笑点低的我,时常自顾自地对着幽默的对话和画面爆笑。其次,为了应付考试,我被迫K起本该和我平行擦肩而过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并到处网罗学长们的阅读笔记。不想这些竟成为我日后仅有的文学启蒙。 学校设有一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海量的高质量丛书唾手可得。但我的借阅书单类别却出奇地 “纯” ,皆是清一色和教科书相关的参考书。朝阅读区望去,靠墙背光的木制书架上摆着新上架的各类杂志,有科学、地理、外语和文学等等。热爱文学的同学都会争相围观由华文科老师大力推荐、偶尔披上印有风格迥异的椰林蕉叶外衣的你。但我从来不曾靠近你,只远远地观望着,生怕俗不可耐的自己亵渎了你高贵儒雅的气质。 千禧年毕业后,甫踏入职场。排山倒海的工作、烧脑的日与夜是我的日常。身心俱疲,我急需从别的地方获取坚持的力量。趁着午休的空挡,溜到办公大楼对面,逃入隔着一个行人天桥的购物商场。无意间,发现商场的顶楼,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开了一间书店。忙里偷闲,我东翻翻、西看看。在杂志区里打转,想买一本娱乐杂志排解郁闷的心情。突然之间,脑海里又浮现从前不敢企及的你。从店员口中得知,你已经“休息”了一段时日,并向我展示推荐区里由海外作家执笔的爆款励志书籍。耸动的书名着实吸睛。看着满满正能量的心灵鸡汤语录逐渐塞满房里的书柜,我犹如被打了鸡血般,暂时慰藉日渐薄弱的斗志。 你比我想像中更接地气 后来,因缘际会,我来到一个沿海小镇生活。这里也有一座图书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曾经,偌大的书库摆在我面前,我却不懂得珍惜。这一次,绝对不能再错过了。在书架上寻寻觅觅,就是没有我“思而不得”的你。我伫在那儿哀悼还未开始就结束的缘分之际,余光不偏不倚地落在具有相似气质的刊物上。几番思索,最终战战兢兢地掀开那些外地的文学杂志。在这里,阅读没有目的。没有恼人的考题,没有阅读笔记。阅读让我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纷纷扰扰。思绪随着作者的笔触从一个站再漫游到另一个站。日子久了,我和镇上的居民也似乎饶有默契地展开无声的“阅读竞赛”。好想就这样一直幸福下去。 回到遥远的城市,已经是N个日子后的事。传统媒体的生态也在这段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浏览新闻网蔚然成风,家里不再天天订购报纸。唯有周日才会买一份附带副刊的报纸消磨时光。两年前,一名作家的逝世消息铺天盖地而来。西西,一个陌生的名字(至少对当时的我而言是这样子的)涌现副刊的每一个角落。来自四面八方的读者、文人纷纷悼念这名曾在他们生命中激起浪花的一代文豪的陨落。其中一篇文章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西西的长篇小说《钦天监》的读后观感,并且大力推荐中小学生阅读,是科普的最佳示范。凭着这一段话,不知哪来的兴致,我迅速地网购了这本小说,也一并订了另一本自传体小说《候鸟》。不出所料,这两部作品令我深深地动容,久久不能自已。《钦天监》里历久不衰的同窗情谊掀开我封尘已久的求学经历。读《候鸟》时,时常陷入错乱的时空,以为自己还是那个腻在父亲怀里撒娇的女孩。 几个月前的某一天,猛一抬头,赫然发现你竟然从西西纪念特辑背后探出头来。原来,你一直都在。你我的距离犹如咫尺天涯,我却浑然不知。欣喜之余,惊觉跨越两个世纪的你风采依旧。而且在和你亲身接触后,觉察到你比我想像中更接地气。人总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经历几十年的磕磕绊绊,失而复得的感觉如泉涌般润湿了荒芜的心灵。感谢把《蕉风》完好无损地交到我手上的文学守护者。
3月前
3月前
最近到访新山县华小的图书馆,除了在视觉上看到的“美仑美奂”,还感受到厚重的文化内涵。 由此,我感觉到柔州城市的华小,已从多年前的注重“增建基本校舍”,到如今的“提升学校新科技的运作,以及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 所谓基本建设是指课室、特别室、雨盖球场和大礼堂等。 在这个年代,城市华小的基本建设大致已完成。校园内涵,是指软体方面的,如“教学一体机”、校园空间的规划和美化、特别室的提升等。 教学方面,从早期的教师靠粉笔和黑板讲解(Chalk and talk),到数年前各校开始采用“教学一体机”进行“精明化教学”,可谓已跨入精明时代。 校园的外观从早期的简约,到今时的花团锦簇、草木扶疏,确实在景观上有很大进步。 往日的校园像冷冰冰的钢骨水泥“森林”,而今的校园则像极了花园,一年四季都蕴含“春暖花开”的温暖氛围。 此外,年前我到访过的依斯干达公主城谢华华小,尚有收集雨水加以净化,并作为学校再循环使用的先进设备,这也是新时代校园使用高科技设备的范例,值得其他学校效仿。 我所见到的新山宽柔二小、依斯干达公主城实达生态园的图书馆,灯光明亮且柔和,令人感觉到很舒服,且蕴含优美雅致的文化气息和氛围,比起许多年前我服务过的巴西古当一所华小的“冠军图书馆(曾得过县华小冠军的图书馆)”犹胜一筹,可见今时学校现代化的图书馆的设计,不只是注重实用,也包含美观和文化内涵等元素,让学生能够在舒适的环境中阅读学习和探寻知识。 我举的只是几个我见过的例子,相信它们能够代表当前的城市华小的规范和氛围,但愿柔州华小能继续提升科技化,同时营造愈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华文小学能够落实“成为高素质校园”的愿景。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