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利益

10小时前
1星期前
不论是反对或者劝阻特朗普继续打关稅战,都需要有重量级人物出手。谁能在这关鍵时刻,去做惹大老板生气的事? 美国总统特朗普打关稅战,本來想耍一招“吸星大法”,不意打成了“七伤拳”,伤人也伤已。 其实,不论是“吸星大法”或“七伤拳”,要能成功制敌又不伤身,关键都在自己內力足够浑厚,才不受到反噬。 照理,特朗普在打关稅战前应做好了知己知彼准备,不论是股市债市的震荡,还有对商品尤其电子产品的冲击,相信心里都有数。 但是,关稅战一打响,华尔街大佬和科技领域大佬的肉疼程度,似乎超出了心理准备,更別说美国小老百姓的恐慌和愤怒。 如果是一般的政客,看到形势不利担心选票流失,应该就会U转撤销了。 特朗普不是一般的政客;他长期纵橫商海,是务实又现实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政客的精明算盘,他不会少打;但从特朗普过去的经历來看,他骨子里还有一股狠劲,就是不服输,一直会找机会再出手。 他急踩煞车但保留90天的暂缓期限,他一边加征中国关稅一边叫中国來谈判,他才宣布豁免电子产品关稅又说一两个月再开征。 中国说了要奉陪到底,不仅反制美国也加征关稅,再寻找国家组织反特朗普关稅同盟,建立防线开拓新市场,摆明想把美国打疼了才來谈判。 就像当年的朝鲜战争一样,中国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就是要把美国拉到谈判桌上,就算回到原点的“三八线”也是胜利。 那么,特朗普和美国是要打到精疲力尽才谈判吗?会提早休战吗?毕竟,再打下去不只是两败俱伤,而是全球都伤。 问题是,不论是反对或者劝阻特朗普继续打关稅战,都需要有重量级人物出手。谁能在这关鍵时刻,去做惹大老板生气的事? 据报道,特朗普身边的亲信里,有 [vip_content_start] 马斯克在反对;虽然是各种曲线反对,不是直面公开反对,但好歹也是反对。 特朗普和马斯克的关系很妙,两人相处更像是一场交易合作,各取所需,没有去到惺惺相惜的程度。 马斯克帮特朗普重回白宫,但不意味着两人有革命情感;马斯克替特朗普向联邦机构开刀,但不意味两人有共同政治理念。 重点是,马斯克不会是特朗普的政治对手,也不会是有人拱他去选总统当总统。 马斯克出生在南非,虽然拥有美国国籍,但宪法规定出生在美国才能竞选总统。所以,特朗普曾说笑说,自己很安全,因为马斯克不会成为总统。 少了政治竞争的莫名敌意,纯粹的利益能谈的就较多了。 马斯克虽然是首富是商人,但他的所作所为,还是有一定理想的,哪怕他代表的是自己和一群科技精英的利益和理想。 关稅战,不只让他损失慘重,也有损害他的理想。 再说,他在关稅战启动后身家损失慘重,即使暂缓令后公司股价回弹,报道说他是大赢家,可他的“赢”终也得不偿失,也让他看清了谁才是真正的一群大赢家。 他终究明白,特朗普再“喜欢”他,他也挤不进那个核心圈子。 如今,又有白宫大砍NASA经费火上加油,再次惹火了马斯克。即使特朗普还没有飞鸟尽良弓藏,马斯克应该也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但是,他可以谈利益來说动特朗普。哪怕不爽,特朗普还是会选择利益。 马斯克说了将会离开政府效率部,就看他离开前,会否去做惹大老板生气的事了。
2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17岁那年的粉花尚未盛开。 下课时,通往校内图书馆的那段路程,咀嚼着Gardenia现已绝版了的草莓味面包,我喜欢驻足在那四楼的走廊仰望那蔚蓝的天空,感受着微风吹拂着我那稚嫩的脸庞,远景偶尔还会出现漫天飘落的小粉花。 我喜欢中文,却说不出具体原因,总感觉心中有把声音指引着我,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当SPM成绩放榜时,紧张扫视着那张薄薄的白纸:生物A+、化学A+、物理A-……中文A+!我说上中六后,要弃理从文,因为这才能和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愈发靠近,据说理科比较难被中文系录取。 “你理科成绩那么好,为什么要选文科?很可惜欸。” “我也不知道,”苦笑。 我喜欢粉色的花朵,尤其是樱花,或许因为它和桃花、梅花也长得颇为相像。主观认为,花就是“华”,而华文就该是充满浪漫色彩的粉色。 国语、历史、商业学……中六的我没选修华文,因为上的是国民中学,但“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短暂的离别只为日后更好的重逢。每年翻阅重看桐华的《步步惊心》,那是我的最爱,无形中也学会了许多古诗词。 短暂的一年半,以“文科最佳学生奖”和CGPA4.00为STPM生涯画上圆满的句点。填写UPU时: “我建议你把商科的选项放在上面,中文或媒体的选项放到下面。” “不,我的理想科系就是中文系。” 年轻时格外热血,仍记得在面试与笔试博特拉大学中文小组时曾提过:“华文是我从小最爱的科目;华文不但是一种科目,更是我们的母语……我已下定决心要与华文常相伴,我爱中文!” 那是一种没有理由的“爱”。 2020年8月18日,我如愿被马大中文系录取了,但因疫情的缘由延迟了一年返校。许是线上的孤援无助,打破了我对“中文”固有的看法,原来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还涵盖文学与社会。 仅仅是“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困扰了我许久。 文学是杂草。那杂草又是什么呢? 中学时期每周稀有的华文课只着重如何应对SPM:作文、概述、古文和名句精华,使我对它的全面认知水平低、眼界难免较为狭隘。 但无可否认,我爱文学,因为“爱”,才会想要费心思地了解它,尽管它让我感到很陌生。毕竟对于我而言,语言科更能让我快速了解吸收,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和音韵学——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 本科论文我选择《闺阁女子丈夫气:李清照的创作特质》,种种质疑声不断回响: “古代文学早被研究透了,你认为能有什么创新比得过前辈学者们吗?” 我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望中文。 每一类文学都不该被随意定义或以利益价值来衡量,它们都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 我固执己见地继续研究,因为我喜欢古诗词,因为我对这位“千古第一才女”感到好奇。她似乎很喜欢梅花,46首词中就有18处提及,以梅花喻己,描绘自我理想人格,从“青梅”到“残梅”诉说自己逐渐凋零的生命。 实习时期,我在一间以华文为媒介语言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范围是书写影片文案、活动新闻稿、专题报导和校对编辑杂志。又一次刷新我对华文的看法。原来媒体语言和论文语言是不同的,它必须能吸引读者的目光。秉着对中文书写的热忱,我只好硬着头皮自己上网研究,让自己能在短时间内上手。 由于通勤距离,早上7时前就得出门;晚上7时后才能回到住宿,其余的时间都宛如小兽物般被困在办公室。那时的我几乎看不见太阳,每天看见的都是那粉蓝色的天空,也没精力注意沿途走过的小粉花究竟有没有盛开。 我想学习华文文学创作。忆起大二创作课时: “散文是什么?”我问。 “散文就是散文啊。” 在我的成长中周遭缺乏了文学的养分,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散文”,写了一篇〈九重葛〉,纪念陪伴了我十多年之久的往生爱犬。得到的评语是,感情十分真挚触动人心,唯一可惜的是创作技巧掌握得不够熟练。 华文不该只能被商业化 我报读《深耕》散文班和小说班,内向的我虽常充当小透明,实则仍让我获益良多。我开始投稿副刊、参加文创比赛。不管成绩结果如何都欣然接受,我坚信—— 每一份文创作品都是作者的“孩子”,在“父母”眼中,“孩子”永远都是闪耀的。 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华文编辑或作者,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热爱自由的我爱上了远程办公的模式。出于对生计的考量,我接受了外企公司的录取,开启跨领域的工作,每日的交流沟通、书写报告都是英文,心里难免产生了落差感,莫名的心酸感涌上心头。 在外企工作就像喜欢国外的樱花,似桃花却不是桃花,有梅花的影迹却始终宛宛类卿。 若有机缘的话,我一定会再踏回华文工作圈子。我喜欢华文,希望能一直写下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你想要到中国深造中文,对你未来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吗?你敢赌吗?” “现今的文案撰写都偏向广告KOL的,你的文风应该很难找到合适的吧?” 我理想化地认为,华文不应该只能被商业化,它应保留乌托邦的美好幻想,追寻现实与理想的平衡。 我享受的是它带给我的沉静、沉淀、沉思,使我对世界有了多层面的思考,探讨和领悟了人性的种种课题。 爱华文,爱中文,那是一种沉默难言却坚定持久的爱。 毕业之际,我用粉色汉服与云肩搭配学士袍,再戴上一顶粉色系的簪花帽,和那文学院的粉色垂布绝配极了。 我想,那朵粉花定会悄悄盛开的。
3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回到亚洲,普遍听到白领朋友们怨叹,有些上司、同事从来不看时间,喜欢有事就发WhatsApp交代或询问工作相关的事。造成朋友昼夜都没有下班的感觉,严重则对信息感到焦虑,点开WhatsApp都会感到心悸。看来,贴身的智能手机已经给人们形成了一种压迫感,让人即便肉身不在同一个办公室,还是可以随时触及。 在美国职场,我们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原因很简单,美国职场上,公司规定个人手机和工作手机号是彻底分开的。若有工作相关的业务需要用到手机通信息,公司需要给员工手机费报销,员工可以选择另选电话号码作为工作所用,又或选择使用自己的电话号码作为工作用途,两者皆可报销。另外,工作相关的信息并不会发送到个人的通信应用(personal messenger apps),如:脸书的Messenger、WhatsApp、Line、Telegram、微信Wechat等,这一类都属意私人的通信应用。美国企业职场守则也不赞成员工将公私应用混着用,所有工作的信息需要在公司购买的应用沟通,譬如: 微软的Slack、字节的飞书Lark app、谷歌的Google Messages等,都是公司企业内部使用的通信应用。员工清楚知道,在公司平台上的所有沟通信息,都属于公司的“产权所有”。未来在工作或人事上若产生任何纠纷,都将作为调查资料和依据。 美国职场主要分两种雇员:“时薪制”(hourly pay employee) ,以及“责任制” (exempt employee) 。前者时薪制员工,上下班必须打卡计时,加班必须领加班费。时薪制员工下了班后,雇主不能再联系员工、不能因工作占用员工下班后时间。后者的责任制员工,则不需要打卡上下班,较没有明确上下班时间,却需要在职责范围内完成工作。若有工作需要,雇主和同事依然可以联系他们,但是工作节奏还是以团队默契相配合。 经营工作,还是经营关系? 有的同事虽然知道公私之区分,但私底下还是会加上私人通信方式,“私下沟通”。由于公司应用软件都是被“监控”并且会备份信息,关系好的同事都会加个联系方式作为工作以后的沟通管道,譬如:安排聚餐、交换公司的各种八卦消息等。有的人也为了经营和同事上司的关系,在私下互加了联系渠道后,进行工作外的互动以促进关系。 虽然职场是个工作的地方,但是日日夜夜处在一起工作,人和人之间即便是同事,也会培养出人和人之间的情谊。虽然说远离公司的应用软件,和同事之间还是需要注意之间的关系,还真的无法无话不说。在职场上,在利益纷争之际,有时候这类的私下信息被截图流传出来也是常有的事。在美国职场,人事部若发现有员工涉及利益冲突的纠纷,随时没收手机、笔记本,把所有的通讯信息调查取证,也是常有的事。 我想,下班以后少和同事发信息是好的习惯,又或者再联系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在经营工作,还是在经营关系?把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分配好,经营自己才是最好的办法。把工作妥妥做好,让同事和上司都对自己产生信任,下班后真的可以表明自己需要休息,非太重要的事不要随便信息。有什么事,我们明天办公室里聊! 【编辑台】开眼/靖芬 丽娟的【美国职场】专栏来到这一期,暂告一段落。从去年头开始,我们就顺着丽娟的眼,隔周一次,窥视那个充满挑战的科技大世界。文章里常常读到她的不易与挣扎,兴奋与自信,甚至偶有的恨铁不成钢与不甘,都是诚恳并令人开眼的启发。谢谢丽娟这段日子的分享,深深祝福,盼路越拓越宽。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