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投稿须知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投资理财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社团动态
星期天头条
深度报道
非凡人物
发现东盟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食物
全国综合
视频|留纸条“慰劳”清洁工人 女子小小举动感动网民
巫裔妇女在家门口放置篮子,留下一张纸条备注为垃圾清洁人员准备了水饮用,甚至是一些食物,感恩他们的辛勤付出,行为随即引来网络一片赞誉!
12小时前
全国综合
带你看世界
女子旅游带Labubu海边打卡 遭海鸥误为食物叼走扔下海
中国一名女子带着心爱的玩偶Labubu前往大连旅游,原本在海边准备为Labubu拍照打卡留念,未料一只海鸥突然飞来,直接将Labubu叼走并丢入海中,让当场目睹的女子既震惊又心疼,引起热议!
2星期前
带你看世界
星云
肉骨茶香/荀干(巴生)
这是一家百年老店,位于一条幽静的老街,青砖灰瓦建筑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我和阿爸面对面坐在木制的桌子旁,桌上摆放着热腾腾的砂锅肉骨茶,汤色深沉带着淡淡油光。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药材味和炖煮多时的肉骨茶香。我望着已老旧的墙面,墙体颜色早已褪去,露出斑驳的灰白或黄色斑点。墙上的漆皮大面积剥落,偶尔可见些微的裂缝从边角处蔓延,像是岁月的皱纹。墙面上挂着几幅黑白老照片,记录了这家老店百年传承的风雨历程。 我为阿爸倒一杯普洱茶,他微笑着点头。我仔细端详阿爸,双眼已经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有神,眼角布满了细密的鱼尾纹。虽然微笑着,依然掩藏不住眼里的疲惫与苍老。阿爸老了,我也变成半百的中年人了,我得直面这个世界,学会接受所有的失去和消逝。那些消逝的时光,那些亲身经历的往事原来并不如想像中耐久,它们更像是朝露泡影,一转身就再也看不见。 1970年代的巴生港口,面积小但充满了港口的独特风貌,虽不如大城市繁华,却因为港口的繁忙,显得生机勃勃。港口附近的码头总是人来人往,货船、渔船在码头边停泊,装卸货物的工人忙碌不已,肩挑手扛,船上的物资通过人力一件件搬运到岸上。港口的海风总带着咸味,夹杂着汽油和鱼腥味,成为小镇生活挥之不去的气息。市镇中的街道不宽,两旁的商铺栉次鳞比,有杂货店、照相馆、咖啡店、理发店、五金铺等。离市区不远处,是一排排低矮又排列无序的木板屋民居。 我们一家八口就住在市镇旁的一间木板屋。木板屋不大,但它紧贴着自然,屋外就是泥土和花草,一推开门就能闻到泥土的芬芳,看到天空。白天,阳光从木板的缝隙透进来,斑驳的光影洒在屋子里。遇到雨天,雨点敲打在屋顶的声音特别清晰,滴答滴答的声音就像是一首单调又熟悉的童谣。透过木窗看出去,能看到远处的树梢随着风雨摇曳。那时,简单的生活充满了温馨,屋外是我们兄弟姐妹肆意奔跑的天地,屋内是家人的欢声笑语。 我阿爸是一名码头工人,工作特别辛苦忙碌。他的生活,伴随着海风、货物和日复一日的劳动。每次我看着阿爸从码头下班回家,他的脸上总是挂满汗水,双手布满老茧,肩膀微微下垂,显得疲惫不堪。阿嬷最是心疼阿爸,每每在拿到她替人洗衣服的一点微薄工资后,总会为阿爸烹煮一锅他最爱的肉骨茶。后来许多年过去,我依稀仿佛还能看见阿嬷站在一旁,看着阿爸心满意足地吃着自己煮的肉骨茶时,脸上带着的那样浅浅却异常满足的笑容。我保存不了阿嬷的肉骨茶味道,但我能记得住,那种家常的,属于温暖的味道,记得个数十载,也就不负一场家传滋味的因缘聚散了。 我总记得那一年,我刚上初中,阿嬷的身体越来越衰弱,仿佛一台即将宣告废弃的车子,在那一年间,每隔几个月就要进院维修。原本还能自己下床活动的她,经过几次进出医院的折腾,常常需要人搀扶才能勉强起床活动。阿嬷当时身体虽然很虚弱,仍充满求生欲望,对阿爸特地买回来给她吃的食物仍有期待。也许阿爸当时已经意识到阿嬷可能随时会撒手离世,于是每天无论多忙多累,他一定四处买些阿嬷爱吃的食物。只有看到她仍有胃口,吃着熬得糊稠的鱼粥,喝着清甜的四果汤,阿爸深锁的眉头才稍微舒展,仿佛完成世上最重要的一件事。 遗憾没有留下与阿嬷的合照 阿嬷的厨艺很好,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总是有办法像变魔法般把最便宜又普通的食材,幻化成各式各样好吃的糕点或小吃。阿嬷每逢初一十五会做些红龟粿,有绿豆、花生、椰丝等各种内馅,刚蒸好还冒着热气就献上神桌祭拜神明和祖先。有时则蒸传统鸡蛋糕,再用红色素在蒸开花的淡黄色糕点上几个好看的红点。在平常的日子,阿嬷只要有兴致,也会自己搓糯米汤圆,有时是把汤圆加在红糖姜汤里,有时则加在红豆汤里一起吃。我很喜欢呆在厨房,看阿嬷那些重复一致的动作:把一个小面团用掌心下缘推开,再用擀面棍擀成圆形,再推开一个面团,擀成圆形……。每一个相同的动作,阿嬷做起来都那么轻巧流畅。阿嬷说,做糕点就要有耐心,做久了自然熟练有功夫啦。可惜我手太笨拙,直到阿嬷走了也没有学会她的手艺。 阿嬷离开后的某一天,我忽然发现竟然没有留下一张与她的合照。那些日子里,我总以为还有无数的机会,还有足够的时间去陪伴她,去记录与她的点滴。但当她真的离开时,才猛然发觉,那些原本触手可及的时光,却再也无法追回。没有照片,不只是没有影像,而是没有了某种可以随时重温的情感寄托。每次回想起阿嬷的笑容、她说话的声音,脑海中的画面随着时间流逝逐渐变得模糊。那份遗憾,如同一首未完成的歌,总是在心中循环,提醒着我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再让这样的缺憾延续。 我上高二那年,哥哥考上了沙登的农业大学,这个消息让家里都为他感到骄傲,但也意味着阿爸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供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读书,他想尽办法增加收入,后来和朋友合伙在巴刹卖菜。从那时开始,阿爸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天清晨天还未亮,他就到巴刹卖菜,到了中午回家吃个饭,连口气都还没喘匀,就马不停蹄地赶往码头工作,顶着烈日搬运货物。那段日子,我总是早早起床,轻轻走进厨房,为阿爸冲泡咖啡和准备面包。他接过我递上的咖啡和面包,总是三两口就吃完了,有时候未等早餐完全咽下,他已经起身,抓起外套和钥匙,飞快地穿上鞋子,骑着摩托匆忙而去。阿爸的辛苦我看在眼里,记在心底。当时心里想着将来到我反哺报恩的时候,一定要让阿爸晚年的生活过得安乐无忧。 在我成长的岁月中仅有一次和阿爸清晨外出吃早餐的记忆。那时阿嬷刚走不久,我早早起床要准备早餐,却看见阿爸独自一人坐在客厅,不知是彻夜未眠还是起得早。阿爸看见我突然说要出外吃早餐,便领着我向市区走去。阿爸走路很快,我必须连走带跑的才能追上他。寂静的街道上,路灯还未完全熄灭,淡淡的光芒映在路面,照出一前一后,一长一短的影子。走不多远,我看见前方不远处有炊烟,路面一个蒸炉正腾腾冒着热气和火光。走近一看,原来是蒸着各式包点的小摊贩。旁边另有一个油锅,在炸着油条,腾起的热气和油香飘散在空气中。阿爸带着我找一个位子坐下来,点了几个包子和油条,还有两杯咖啡乌。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包子和油条,喝着还冒着热气的咖啡乌,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这么多年过去了,和阿爸并肩相依走在路上的记忆,还有那热腾腾的包子暖乎乎的咖啡乌味道,却总是流淌在我心中。 我望着眼前的阿爸,他正舀几匙还冒着热气的肉骨茶汤拌在白饭中,轻轻吹了吹热气再慢慢地放进口里,偶尔夹起配菜中的油条,蘸着汤汁一起入口,然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我用筷子夹一块猪脚弯给他,嘱咐他多吃些,他边吃边扬手说够了够了。和阿爸相处时,我们的对话不多,只聊一些家常。他性格内敛,一向沉默寡言,也不太懂得表达内心的感受。周围的食客在热闹地交谈,店内的服务员忙碌的穿梭其间。我为自己和阿爸再添一杯普洱茶,边品着这醇香的茶边等待他吃完碟中的饭。在这嘈杂的环境中,我们彼此都没有多言,只是安静地相互陪伴着。周围的喧嚣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屏障隔开,世界再嘈杂,也无法打破我们之间的这一片宁静美好。 星期天早晨的肉骨茶店总是挤满人潮,店内已经满座,有一些人在等待着座位。“走吧,让位子给人家。”阿爸看到人多在等座位时,总习惯主动结束餐点。“嗯……”我到柜台结账后,一转身就看不到阿爸,他脚程真快。我快步走出店外,看见阿爸已经站在我车旁等待,我不觉失笑,他的急性子真是几十年不变。我远远望着他,健健康康地站在那里,心中有一股暖暖的幸福感油然生起,子欲养而亲在,世上没有比这件事更值得庆幸了。老店内的大锅肉骨茶仍在烹煮沸腾,店外依旧闻到浓郁的肉骨茶飘香。
2星期前
星云
全国综合
一家人吃完才投诉不好吃 逼餐厅打折还免费送甜品
一户家庭在餐厅用餐时,把盘中的食物吃得一干二净后,竟跑到柜台处抱怨食物不好吃,结果争吵后得到了折扣,还获得免费甜品,回到餐桌时更一副嚣张的嘴脸,让人气愤!
2星期前
全国综合
大新闻笔
曾雪爱 | “若饭”绝对不是人类的饲料
人无论有钱没钱,都会为三餐烦恼。
2星期前
大新闻笔
星云
糖怪告别式/张温怡(沙亚南)
我曾幻想,盘中的面粉糕能变成西式蛋糕。父亲一如既往地用剩余的面粉做简易早餐——两颗鸡蛋,加面粉搅成糊,撒点糖。偶尔奢侈时,会加点白兰他菜油。热锅中油气氤氲,他将面糊倒入锅中央,形成厚实的圆饼,翻面,两面煎至金黄即可食用。 这面粉糕甜中带香,加了菜油更显诱人,舌尖立刻被俘虏。焦皮味似松饼,热饼皮泛着油光,我迟疑片刻,想起广告中的早餐煎饼,脑中浮现融化的奶油慢慢铺上热饼,如梦初醒般的面粉,似在呼喊:“来吧,一口咬下夹心的焦糖蜂蜜。” 我将薄饼对折,空心的白黄面饼承载幻想。像午后阳光吞噬的百叶窗,染白场景,吞没所有人和话语。蜂蜜焦糖从电视那头闯入梦境,变成小小方块,塞进我嘴。醒来时,枕边一滩口水,发臭的味道还残留在发梢。 它们后来变成某种隐喻,时不时出现在我的童年,化作一只嗜甜的糖怪。虽是梦物,却真实得几乎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8岁那年,糖怪频繁闯入我的禁区。家有严格规定,不管食物好吃与否,一定要将所有碗里的东西吃个精光。母亲总盛一碗堆得像小山的米饭,夹几块味道奇怪的肉、一撮说不出名的菜,再淋上酱汁放到我面前。吃着母亲淡淡无味的食物,干燥的米饭塞满口腔,从咀嚼到失去咬合力,像台故障的机器失去运作能力。 父母不要我了? 脑海里浮现下午茶吃下的西式蛋糕——蓝莓与奶油混合的甜腻,无需咀嚼便能入口。烤过化开的褐色面粉颗粒清晰可见。焦糖与油光发散的光晕,犹如遍地青草中盛开的小雏菊,让人念念不忘。 母亲的晚餐无光无色之物。我停止吃饭的动作,她挥手就是一巴掌逼着我赶紧把菜咽下。我总是哭着脸求饶:“我真的吃不下饭了。”她举起汤匙和饭碗往我嘴里硬塞。吃不了,又是一记耳光。一餐根本吃不上几口。日复一日,碗里的饭总是剩半碗不等,我依旧挨打。约过两周,母亲放弃强迫我吃光晚餐。 那天没挨打的我却格外恐惧。夜里辗转反侧,我从薄墙听见父母亲的对话。不知是因儿时过于敏感的缘故,对话中母亲向父亲抱怨我吃不下饭的事,随即父亲细碎的语句掩盖我的耳朵。忽而,父亲大声叹气:“麦啦。”听罢,脑海立即浮现许多画面和假设性因果——父母亲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我不够听话,他们不要我了?我随即冲出房门,泪眼婆娑地问他们:“你们是不是要抛弃我?” 他俩一脸诧异。母亲提高嗓音斥我胡思乱想,赶我回去睡觉去。彼时,父亲不再与母亲说话,他打开房门用长满茧的大手轻轻拍我的背几下,轻声说:“别想了,爸爸陪你睡。” 那晚我睡得安稳。次日清晨,母亲从友人口中得知某种开胃配方,骑车到中药店买了一瓶8块半驱蛔虫药水。往后,糖怪再也没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4星期前
星云
星云
在生活里好好吃饭/黄欣湄(巴生)
吃饭,生活里最基本的需求。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它像是有了门槛,变得不那么容易。 当你一旦掉入社会框架下的审美时,吃饭变成一件需要克制的日常。早餐没有热腾腾的云吞面换成水煮蛋搭配一杯黑咖;逛超市时,除了看价钱,视线不再停留在包装上诱人的食物图片,而是直接翻到背后的成分表。眼前的食物变成卡路里的数字。 有段时间家人生病,心理忧虑着那段无法被掌控的命运,日常生活里的吃饭变成“累赘”,吃饭只是为了能站稳。而生病的家人,因为身体因素没办法吃自己想吃的食物,饭桌上眼睛盯着的,往往不是嘴里的那道。有些食物甚至在病情痊愈后,也必须减少食用,即便你神拜佛,手上的筷子还是得帮着克制对喜爱食物的欲望。 后来当生活逐渐好转,胃部开始回应扑鼻的饭菜香,突然发觉能够好好吃饭,其实是一件奢侈的幸福。抛掉享用美食的罪恶感,想起那些无法好好吃饭的人们对食物的渴望,即便眼前只有简单的饭菜,也格外地珍惜。每咀嚼一口,食物在嘴里绽放的风味,都是生命存在的象征。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走到那个再也无法仗着自己有着健壮身体、毫无顾忌享用食物的时候。不如趁着现在,在忙碌的生活里也要好好吃饭,这也是我们活着的重要一环,更是一种看起来平凡但珍贵的日常。
2月前
星云
都会观点
黄文民 · 谢谢送餐员的贴心
近年来,外送服务早已成为生活常态,我自己也不时透过外卖来解决三餐。由于我过去是租住在有地住宅,因此送餐员把点餐送达时,他们一般上是把食物放在篱笆旁或挂在篱笆门,我得出门走到篱笆门前领取。
2月前
都会观点
即时国际
日本麦当劳爆“吉伊卡哇之乱”顾客只拿玩具乱丢大堆食物
日本麦当劳自5月16日起推出与超人气动漫《吉伊卡哇》(Chiikawa)的联名开心乐园餐,内附一系列共8款限定角色玩具,因造型可爱又具收藏价值,迅速掀起民众抢购热潮,却也在全国各地引发排队混乱与食物浪费问题,甚至被戏称为“吉伊卡哇之乱”。
2月前
即时国际
星云
拿不出手的菜/谢智慧(加影)
每次看到别人书写“家的味道”,大赞妈妈的厨艺,我都会认真回忆,试图找出妈妈的一道代表作。可惜,每次都想不出来。不是记忆模糊,而是根本没有。 我们家从来没有什么“妈妈的招牌菜”。妈妈的厨艺不怎么样,不是她没有用心,而是她的“搭配逻辑”总是异于常人。她能在猪脚醋里加香菇,在肉骨茶里加醋,甚至连号称零失手的日式咖哩块,都能煮成糊成一坨的“烂泥浆”。她试验新菜色的失败率高达 99%,有些甚至难以下咽。 糕点、烘焙更是她从不涉足的领域。她曾兴致勃勃地学做潮州糕点,却屡战屡败。我从未吃过家里自制的甜点,也从未体验过妈妈亲手做的年饼。所有关于“妈妈亲手做的美食”的童年记忆,在我这里是一片空白。 后来,她尝试煮糖水。虽然味道寡淡,但至少能入口。她很自豪,每次家里有客人,总要煮上一锅来招待。看着客人喝得有点勉强的样子,我都有些尴尬。我劝她别煮了,她却笑道:“你看,人家不是喝完了吗?说明是好喝的。” 或许正因如此,我对食物没什么讲究,也算不上吃货。我发现,会做饭的人往往嘴巴也很刁,知道食材的新鲜度,懂得调味的微妙,讲究火候的精准,甚至能喝出汤底的层次。而我们家不同,吃饭的目标从来不是“享受美食”,而是“吃饱就好”。我习惯边吃饭边配“电子榨菜”(手机、电视),既能填饱肚子,又无须太在意食物的味道。 第一次带男友回家吃饭时,他满怀期待,觉得“住家饭”一定最温馨。尝过妈妈的“精湛”厨艺后,每次去我家前,他都会叮嘱:“跟你妈妈说不要煮,我们出去吃。” 妈妈的厨艺影响了我许多事。小时候,我胃口不大,吃饭慢吞吞的,但只要有辣椒提味,就能多吃几口。长大后,我对食物的需求依旧不高,在外吃饭,从不特意寻找网红餐厅,也不爱排队尝试热门美食。我很少有“特别想吃什么”的冲动,反而经常是“随便,能吃就好。有辣更好。”吃得简单,反倒能把钱花在更喜欢的事情上。 也许是从小习惯了“将就”,我对食物的包容度比一般人高。懂吃的朋友对菜色的酸甜咸辣、烹煮方式诸般挑剔,而我总觉得“可以接受”。旅行时,我从不担心“水土不服”或“吃不惯当地食物”,因为本就没有固定的味觉标准。妈妈的“随意料理”让我对食物少了执著。有些人觉得,不懂欣赏美食,就是不懂生活。但我认为,食物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讲究吃,并不妨碍我享受人生。 过去我总觉得,煮饭不过是切菜、炒菜、调味,没什么难的。后来自己下厨才明白,做饭不仅是技术活,还是一门需要天分和热情的学问。即使爱做饭的人,也难免会被繁琐的备菜、漫长的烹饪过程,以及事后的清理收拾弄得疲惫不堪。 幸福是有人为我们做饭 妈妈曾担心我不会做饭,在外吃不好,将来组织家庭后怎么办。可后来尝过我做的饭,她惊讶地发现,我竟然比她更有天分。其实,我们这一代人有网络的便利,想学做菜,上网一搜就有详细的食谱,跟着步骤做,几乎不会出错。而她们那一代人,想学新菜式,只能靠口耳相传,或凭自己的悟性摸索。 我大姨是个天赋异禀的厨艺高手,每次在外吃到好吃的菜,回家随手一做,总能还原得八九不离十。而妈妈不同,她的“创意”和大胆尝试,总能给味蕾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她不热衷做饭,或许是因为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占据了她的心思。她不喜欢下厨,却为了家人,一日三餐地忙碌,把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熬成了习惯和责任。 这样的妈妈,或许不会被写进“家的味道”里。但她的付出让我明白,心意比美味更重要。每一个愿意在厨房大汗淋漓的人,都值得被珍惜。 世上最幸福的饭菜,不在于味道多么美味,而在于有人愿意为你做这顿饭。 有时我会想,如果有一天,妈妈不在了,我会不会怀念这些“难吃的菜”? 或许会吧。 那些把不该放在一起的食材硬凑在一起的奇怪搭配,那些失败率 99% 的新菜色,那些味道“一言难尽”却吃了几十年的家常饭,或许,它们会在某一天,成为我最怀念的味道。 家的味道是什么? 或许,就是这些“拿不出手”的菜吧。
2月前
星云
全国综合
视频| “3令吉汉堡连肉饼都看不到!” 家长怒批学校食堂食物又贵又差
“学校食堂食物品质太差,该有人出来管一管了!”一名家长在社交媒体投诉,学校食堂所贩卖的汉堡包售价高达3令吉,然而汉堡里的肉饼却小得几乎看不见,仅是一块普通鸡肉块,品质与价格严重不成正比,让她感到非常失望。
2月前
全国综合
全国综合
餐厅食物不好吃仍求合作宣传 美食博主婉拒:你该找的是厨师!
本地一名美食博主收到一家餐厅的收费邀约要求帮忙宣传,但表明食物不好吃,结果遭到博主拒绝,强调坚持自身原则,不会向观众乱推荐食物,并表示“你应该找的是厨师,我们是博主不是救(世)主”,逗笑一众网民!
2月前
全国综合
狮城二三事
视频|食物太重拖地走惹议 Grab送餐员遭停职
一名送餐员因为三大袋的食物太重,把它们放到地板上拖着走,瞬间引发热议,被批这么做非常不卫生;不过,Grab随后出面表示,该送餐员目前已被停职。
2月前
狮城二三事
都会观点
黄文民·谈一谈戴手套备食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食物卫生的意识日益提高。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细节就是,准备食物时是否佩戴手套。
3月前
都会观点
永续生活笔记
锺嘉怡/丢进垃圾桶的食物,可以不一样
永续生活,不只是环保或减少垃圾,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重新定义“废物”的价值。所以,当我们下次准备把剩饭菜倒进垃圾桶时,或许可以想想:它有没有机会,再次转化成滋养大地、孕育生命的宝贵资源?
3月前
永续生活笔记
全国综合
帮学生准备食物庆祝开斋节 老师每人收RM10家长嫌贵
一些学校为了体恤家长不必辛苦准备食物到校让孩子庆祝开斋节,于是向家长收取10令吉作为代购食物费用,然而却有家长嫌收费高,不但在社媒发文诉苦,甚至要让孩子当天缺课。
3月前
全国综合
更多食物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