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雪州政权

(八打灵再也6日讯)雪州伊党主席拿督阿都哈林表示,国盟放眼在下一届雪州选举中,赢得36个州议席,夺下雪州政权。 阿都哈林表示,国盟在雪州目前有21名州议员,相当稳固,若国盟做得够好和努力,只要再赢下七八个州议席,那在下届州选拿下雪州政权并非不可能的事。 也是巴也加拉斯州议员的他认为,现有的政治充满变数,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人民能够做出改变。 欢迎国大党及马华加入 阿都哈林今日趁着中秋节,带领雪州伊党领袖拜访民政党雪州总部,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雪州伊党将通过国盟旗帜上阵,而该党也能够与任何和国盟同在的政党合作。 此外,他也释出善意,欢迎国大党与马华加入国盟。 “现有国盟政党必须保持合作,未来可能还有其他政党,如果国大党、马华要加入国盟,一定有各种声音的,但就让它发生吧,我们必须为了好的一面,将意见放在一旁。” 盟党须确保启动选举机制 阿都哈林说,国盟盟党必须确保启动选举机制,随时准备好迎接来届大选和州选。 他也表示,如果有需要,雪州伊党将每1至2个月,与民政党和其他盟党开会讨论各项课题。 张健锋:民政去年已积极备战 雪州民政党主席张健锋指出,国盟在来届雪州选举攻下雪州政权确实可能会成真,因为人民对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领导已经有所不满,很多政策都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他举例,电子发票系统、雇主与外籍员工各缴月薪2%作为公积金等政策,都增加中小企业的负担。 物色4潜在候选人 张健锋受访时指出,该党去年就已经开始积极备战大选,培训领导和候选人,而来届州选方面,目前已经物色4名潜在候选人。 此外,他表示,民政党与伊党向来互相保持密切关系,雪州伊党领导在中秋节正日亲自拜访该党,也表现出尊重多元种族与文化,伸出中庸之手。 张健锋指出,伊党往往在很多课题上保持中庸态度,一些被宗教人士放大的课题,其实都不是出自伊党内部,而是外界人士的炒作。 出席者包括伊党雪州秘书再迪、伊党宗教师议会主席兼双武隆州议员莫哈末占比里、妇女组主席万哈斯丽娜、全国伊党拥护者大会堂副主席罗盛年、妇女组副主席蔡秋霞、民政党雪州副主席庄秀春、巴拉美瓦兰、秘书庄福明、副秘书阿拉山、理事拉马饶、杨伟样和陈泰宇。    
3星期前
2月前
7月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这个周末的震荡,足以告诉团结政府,雪州并不是牢不可破的政权堡垒,绿潮滚滚,已经冲击雪州政权。 上周末的雪州沙亚南,团结政府和国盟进行了一次选举的前哨战。 团结政府策划了“希盟和国阵竞选机制推介礼”,这是希盟和国阵首次携手的誓师大会,用意在于展现团结,激励士气。团结政府盛重看待,安华、扎希、陆兆福3党党魁都预定出席,连宣传海报都已挂出。 誓师前夕,雪州巫统临阵退出,活动剩下希盟唱独角戏;最终,安华、扎希和陆兆福都没有赴会。 集会只好易名“黄红潮”,配合雪州的红黄州旗,不过,并没有人潮。集会草草收场,晚上10点多宣布散会。 那一边,国盟星期六下午召集了党员集会,土团、伊党和民政数千党员出席,展现国盟内部的凝聚力;晚上则是支持者大集会,上万人挤满沙亚南组屋区的空地。 出席者超过95%是马来群众,国盟领袖轮番上阵演讲,群众热烈回响,直到午夜才结束。 两厢比较,无疑国盟打胜了这一回合。令人讶异的是,如此局面并非在吉兰丹、登嘉楼或吉打,而是在雪兰莪,这个由希盟(及民联)执政超过3届的州属。 这个周末的震荡,足以告诉团结政府,雪州并不是牢不可破的政权堡垒,绿潮滚滚,已经来到雪州城堡。 这个周末的景况,也告诉团结政府,雪州城墙已经出现两道严重缺口,如果不赶紧修补,雪州政权可能在这一次州选崩溃。 第一道缺口是希盟和国阵整合无力── 筹备已久,象征希盟和国阵合作的誓师大会,雪州国阵却临时退出,显然双方各行其是。 近因有两个。一是希盟和国阵未能达致议席分配。雪州巫统的底线是17席,如今只获13席,而胜望较高的鹅唛斯迪亚、哥打白沙罗,以及乌雪其中两个州席,希盟不愿让出,导致雪巫统不满。 二是行动党潘俭伟一番“希盟不和腐败联盟”合作的言论,激起巫统人怒火,打击合作意愿,甚至出现杯葛效应。 远因则是马来社会对巫统加入团结政府反应冷淡,更有很多人对“巫火”合作非常感冒,这也导致马来社会和巫统更加疏离。巫统产生了危机感,更加步步为营。 第二个缺口是马来社会对团结政府口碑不佳── 在生活刀口上的马来同胞,感受不到换了政府的好处。他们抱怨物价不断攀升,生活压力已经来到了鼻嘴之间,快挺不下去,而向来仰赖政府和执政党的援助,但团结政府并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 与此同时,他们对非马来人政党依然有信任焦虑,对团结政府执政缺乏安全感,而安华政府迄今未能消除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相对的,绿潮从东海岸漫延到北马,然后逐渐往南推进,雪州成为前线州。伊党的伊斯兰主义和土团的马来人特色,让更多雪州马来群众感觉有亲和力和信任感。 雪州的马来选民,原本有20至30%投票给希盟,这也是雪州希盟三分二执政的权力根源。 一旦希盟留不住这近3成马来选民,连同国阵选票一起流向国盟,这就敲响团结政府的警钟。 雪州共有56个州议席,其中33席属于马来选区,马来选民占60%以上。按照国盟的计算,一旦它得到70%的马来选票,就能够赢得超过30席,到时雪州变天,国盟夺走执政权。 国盟要得到70%马来选票是否奢想? 以雪州的传统投票倾向,国盟要得到70%马来票并不容易。但是,从国盟在大选中在丹、登、吉的表现,也并非不可能。尤其是一旦原有的国阵选票一面倒的流到国盟,更拉抬了国盟的机会。 团结政府只剩下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争取马来选民,并且设法提高非马来选民的投票率。 雪州城墙是否能够抵挡绿潮,就看希盟和国阵是否能够合作,以及团结政府是否能够挽回马来民意。
2年前
国盟来势汹汹,安华已经失去老巢峇东埔国席,不能再丢失堡垒州,因此希盟将把更多政治资源投入雪州政权保卫战,让老慕与阿兹敏再次败走麦城。 只要还在政坛行走,政治仇敌的对决永远都有续集,比如首相安华与马哈迪数十年的恩怨有待了结,安华与国盟主席慕尤丁及公正党前署理主席阿兹敏的战斗也延伸至即将举行的雪州选举。 慕尤丁已经委任雪州国盟主席阿兹敏领军拿下雪州。为什么是阿兹敏,不是其他人?去年11月大选,阿兹敏在鹅唛国席败给“徒弟”雪州大臣阿米鲁丁,已经说明他被雪州子民唾弃,还能为国盟立下战功? 其实,老慕已经别无选择,因为没有适当的人选。如果前卫生部长凯里一早就加入土团党,那么老慕不作第二人想,就会让凯里成为大臣人选,可是凯里出席安华主持的经济会议,即使他最终加入土团,也得不到土团和伊党基层的信任。 此外,被巫统开除党籍的巫统前雪州主席诺奥马也是潜在大臣人选,但他已经表明不会在州选上阵,以便让年轻领袖有机会成为代议士。 如果由操弄种族和宗教课题的伊党领军,恐怕会吓走非马来票,因此老慕只能选择还有能力一搏的阿兹敏,毕竟阿兹敏与安华及公正党仇怨极深,势必全力以赴。 安华在1998年被革职及逮捕时,阿兹敏不离不弃,但随着公正党的壮大,他们的关系反而逐渐恶化。在喜来登政变时,阿兹敏率领10名公正党国会议员跳槽至土团党,希盟政府垮台、政变更迭,导致安华无法任相。 去年大选,安华收拾叛徒,派遣阿米鲁丁直捣鹅唛国席,最终以1万2729张多数票击败连任三届的阿兹敏。阿兹敏在希盟执政及下野后,一直阻挠安华任相,如今安华如愿以偿,他一定心有不甘。 虽然阿兹敏在2月13日宣布暂别政坛,但是以他的政治野心,甚至抱持没有言明的首相梦,相信他的暂别政坛只是以退为进,终于他等到了复仇的机会。 不过,他的国际山庄州议席已经不再是安全区,因为马来选民53%的国际山庄是城市选区,因此他可能转战摩立州议席。摩立是瓜拉冷岳国会选区底下的一个州议席,去年大选,国盟伊党以1833张多数票赢得由公正党连任三届的瓜拉冷岳国席。 雪州是公正党的政治基地,如果能够拿下雪州,阿兹敏不只是出一口气,也是为国盟立功,能够巩固他在土团党的地位。由于去年大选落败,阿兹敏与韩沙争夺领导位子(老慕的接班人)已处于劣势。韩沙出任国会反对党领袖,是继老慕及哈迪的国盟第三号人物。 [vip_content_start] 不过,雪州的希盟铁粉把阿兹敏视为叛徒,他要率领国盟攻破公正党的堡垒,必须更加努力,只是依靠乡区马来票,无法在56个州议席中赢得半数议席。 老慕与安华也有数不清的恩怨。老慕曾经是安华在1993年巫统党选领导的“宏愿队伍”的一员,安华被革职入狱后就没有瓜葛,但是老慕与马哈迪为了推翻时任首相纳吉,最终找上安华,两人又开始合作。 不过,在喜来登政变中,上位的是老慕,安华遭背叛。老慕任相期间,被巫统法庭帮逼宫、撤回支持,他在最后关头向安华伸出橄榄枝,希望与希盟签署信任供给协议,以保住相位,安华拒绝出手挽救,他只能黯然辞职。 去年大选出现悬峙议会,老慕与安华争夺首相职、组政权,结果安华得到阿末扎希的支持,让老慕煮熟的鸭子飞了。 安华上任后,致力打贪,这把火烧到土团党,老慕3月被控滥权受贿及洗黑钱。老慕如今面对巫统法庭帮的困境,他是否也想仿效后者试图通过政治途径来摆脱官司?如果答案是,6州选无疑是最好的机会,以动摇团结政府,让国盟入主布城。 老慕委派阿兹敏在雪州选冲锋陷阵,可以被视为是一场代理战,如果国盟赢了,就代表安华落败。为了政权的稳固以及希盟的未来,安华不能输。 相信安华会让阿米鲁丁继续领军,因为临阵换将会造成军心不稳,况且阿米鲁丁已经证明对党的忠心,去年大选也证明他具备领导力。 国盟来势汹汹,安华已经失去老巢峇东埔国席,不能再丢失堡垒州,因此希盟将把更多政治资源投入雪州政权保卫战,让老慕与阿兹敏再次败走麦城。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