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退休

1天前
朋友的父亲工作退休之后,突然开始沉迷于博彩,为此花了不少钱。朋友淡淡地说:也没关系,就让他买,我会给他钱,不然他在家里没有事情做,人很快就会不灵光了。 当时我第一次意识到:退休的长辈需要新的生活寄托,来维持饱满的精气神。 后来到我的父亲退休,把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卖了,一样面临了无所事事的困境。一开始,父亲天天追看电视节目,把往年错过的电影都轮番看了个遍,看累了就睡觉。没到半年,他自己醒悟过来:这样下去人就废了。 父亲先是二度创业,和朋友一起开发新事业,慢慢把生意做到新加坡去了。后来生意伙伴病了,父亲也觉得没意思了,公司结业。他回到家里,接管了厨房,天天为家人炮制晚餐。没想到他竟然非常有厨艺天分,很快就端出了酒楼大菜,而后在我们的赞叹里志得意满。 后来,他捣鼓家里的庭院,又不小心发掘出自己的绿手指天赋,靠自学种出了许多蔬果和观赏植物。庭院很快种满了,父亲又聘雇工人,把一块土地开发出来成农地,种了更多的农作物。 每一天,父亲吃完早餐,就开车到他的农地,一待就是到日落时分。回到家里,他满怀喜悦地和我们分享,今天他种的花苗开出花苞啦,下星期就可以采收香蕉啦,收养了几条流浪狗帮忙看地啦,最近有一群野蜂来安窝啦。从此,家里有了源源不绝的自家水果和蔬菜,前阵子还听说父亲真的下手养蜂了,还收获了一些蜂蜜。 农地有了自己的生命力之后,父亲渐渐放手交给工人。他又干嘛去了?他到处旅游去了。 父亲带着母亲,在西马半岛公路旅行,探访他散落在各州的老朋友。这一些老朋友联系上了,再次成为一个熟络的朋友圈。渐渐胆子大了,长辈们一起出国自由行了! 我们做子女的,想要回家找爸妈,还需要先预约,不然可能扑空。这些长辈的体力好,旅游行程好紧,每个月出国一次,让我们这些孩子在紧凑的工作行程里羡慕嫉妒。 虽然父母的注意力已经不在我们这些子女身上,可我对此感到非常开心。 这些转变里,当然也不乏我们几个孩子的诱导和推波助澜,因为我们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他们闲着无聊,或许就会开始催婚、催生小孩了;一旦谈不拢,就有可能吵架了。 我们没有猜错,父亲退休之后,看到同辈朋友儿孙绕膝,确实开始操心几个孩子的婚姻了,言谈中常暗示想要抱孙。而我们这几个孩子,早早密谋着让父母拥有多姿多彩的退休生活,以便把这个家庭矛盾给扼杀掉;我们也认为,照顾孙子并不是他们理所当然的义务。 还有个朋友的母亲,做了一辈子的家庭主妇,孩子长大之后,伴侣却患病去世。几个兄弟姐妹轮流把母亲接来身边照护,带着她去旅游,可还是看着母亲一天天失去活力。 后来还是这位母亲自己有了想法。凭着照顾小孩的丰富经验,她承接了来自澳洲的工作,到富豪家里当保姆,月薪澳币三千余元,一切杂费和交通费都可报销,还可以周休二日。 活出很酷的人生下半场 她住在雇主家里,和雇主一起上桌吃饭,也不需要做家务,唯一的工作内容就是陪伴小孩。如此渐渐做出了名堂,辗转在澳洲接了一个又一个案子,还交了许多当地朋友。她一年只接一单生意,半年一结案,另外的半年时间,她和新朋友在澳洲到处玩,偶尔才飞回马来西亚见见亲友和孩子。 人生下半场,可以活成这样真的很酷。 丢开工作以后,孩子自立以后,父母的生活重心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老伴,又该怎么过呢?许多长辈可能也没有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的孩子或许也不曾关心。我们常说“要花时间陪父母”,到底指的是什么?父母真的需要我们陪伴吗?如果子女的陪伴只是为了让他们不会孤单寂寞,那会不会有其他更有趣的事情? 老一辈人的人生价值和自我定位,往往和事业绑在一起,或是寄托于孙辈的兴旺。可他们的下一代已经不过这种人生了,那么我们作为孩子的,是否也可以让父母试试看另一种生活,找回被搁置的梦想、开发新的潜能? 就说,把身体健康顾好,走出家门,联系旧朋友,认识新朋友,重拾往日的爱好,探索和尝试新的兴趣。就让父母得以再次探索人生的各种可能性,甚至是重塑生活的意义感和价值感。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孝顺?此刻我会告诉你:孝顺就是鼓励和帮助父母找到第二人生。
4天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古来30日讯)古来县教育局辖下的15所华小中,从今年开始至未来3年,预计将有11名校长陆续届满退休,其中今年便有4人。这个情况让关心教育者感到忧心,促当局尽早做好妥善安排。 上述的4名校长,分别是:选择提早退休的加拉巴沙威四维华小校长黄美真,是于今年1月离开教育界,由施岳菁接手掌校;武吉峇都柏图华小原任校长刘世珍,是于今年3月间退休,由郑智鸿接任校长职。沙令华小原任校长林士珊,也已于月前退休,由古来新港原任校长苏清材调升至该校任校长;苏清材所留下的空缺,则由王秋爱接任。另一名,即将于今年11月间退休的校长,是古来二校校长锺秀瑜。 据悉,在未来3年内退休的校长,包括将于明年退休的万邦华小校长蔡春香及江加埔来文化华小校长李小玲 ;将于后年退休的校长,则是士年纳华小校长林顺成及古来一校校长陈秀珍。 此外,预计在2026年步入退休年龄的校长,则有士乃华小校长林美邛、大古来华小校长戴志敏,以及江加埔来辅莱小的校长杨秀莲。 一名关心教育者告诉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随著这些校长的逐年退休,让人担心部份学校可能在校长退休时,无法及时获得填补而影响校政,希望相关部门能尽早做好凖备。 古来县发展华小工委会主席吴令富受询时表示,该会已邀请古来教育局局长,于下星期到访该会,以就各项华小课题进行交流,包括上述问题。
3星期前
主持人, 您好。 前几天老板突然提醒我公司的退休年龄是62岁,他问我退休后的计划是什么? 我突然一愣,喔,是啊,今年的生日我就60岁了。突然发觉自己距离退休非常的接近,有一些的恐慌与失落,突然间的不知所措。一直以来还觉得自己很年轻,还有很多事还没有做,怎么一转眼竟然来到了退休的门槛? 其实我觉得自己的健康还不错,也觉得自己是可以继续打拼的,无奈公司的退休年龄是62岁,有种被逼退休的感觉。心理有一些的不平衡,我没有选择的余地吗? 只剩下两年的时间,我应该怎么准备退休并调整自己的心态?主持人,请问你对这方面有研究吗? 恐慌的阿祥 敬上   接触正能量    续追求理想 恐慌阿祥, 你好。 从来信中看到了你对即将来临的退休的恐慌与不知所措,以及一些的忿忿不平,就是那种被逼退下来的情绪。 我想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绪。没有人喜欢因为自己的年纪而受到限制,或者所谓的“年龄歧视”,就因为我的年龄到了,我不能再……这也逼使你开始认真思考退休议题。 是的,退休与步入老年课题是我其中的专长。这里我想谈与退休有关的几样事情;就是态度,计划、身体状况以及活跃的退休生活。 是的,多数人进入60是没有太多的想法。然而,其实从40岁开始,我们就需要不断的评估自己对老去的态度。虽然你现在才察觉,但好过没有开始。 你也察觉到是整个机制的问题,你不想退都不行。可能你现在开始就常常与家人或朋友讨论自己的可能退休计划,如什么时候退休?退休后要做什么?要在哪里退休?要如何用我的时间?要如何保持身体与大脑的健康?经济与消费的课题?遗嘱?我现在应该做什么来预备自己成为我想要成为的长者?……这些问题与讨论都可以帮助你预备及开始计划自己的退休生活。 须接受身体老化量力而为 来信提到你的健康状况不错,你认为自己还可以打拼。这里只是一些小小的提醒,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40岁之后,我们的身体开始老化。60之后,老化的速度也加速,这包括了我们的五官的变化,骨骼系统,身高的变化,体重60之后下跌,肌肉更多的流失等,循环与呼吸系统等也开始逐渐老化。 我要表达的是,虽然对健康的感觉很好,但我们必须接受身体逐渐老化的课题,这样我们才能量力而为,不至于因为对自己身体变化的无知而受伤。 特别要谨记,压力是心血管疾病的首要杀手,要好好认真的评估自己可以承受压力的程度。 虽然听起来有一点的悲观,但这些年神经科学的研究给我们带来大好的消息,就是我们的身体和大脑是可以锻炼的。意思就是,就算是退休了,只要我有很好的运动与锻炼,以及不断的学习,刺激我的大脑,基本上我的身体和大脑还是可以非常健康的。 维持社交让大脑心理健康 当然另外一个要注意的是,维持社交,而不是离开人群,孤独生活,这对维持大脑与心理健康是非常关键的。尽量接触快乐健康的长者,还有与家人多联系,让自己可以继续有正面的贡献。 研究显示与孙子有许多互动的长者更加的开心与健康,脑与身体的活动可以让我们避免陷入冷漠,疲倦及衰老。 除了这些,我想谈谈你的理想。退休并不代表放弃你的理想,你可以用另一种形式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想要说的是,很多诺贝尔奖的得主都是60岁以上的长者。我相信你也听到很多的成功故事都是在60岁以后发生的。 意思就是说,不要因为社会的退休制度就让你放弃自己未了的梦,你还是可以继续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思考灵性探索内心世界 灵性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不单是物资的生活,希望你也可以好好思考自己灵性的课题。好好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宇宙及大自然的连结,信仰以及自己的人生意义等课题,这些课题让你成为更有深度的长者。 最后,要有优质的退休生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提醒,绝对不要认为自己要将许多时间花在电视上或者无止尽的休闲活动,还是回到前面谈到的,要多用头脑及活动身体,这才是上策。 总之,预备晚年需要从年轻的态度,生活方式,活动及属灵的成熟度开始,希望这些讨论对你有帮助。 主持人 敬上   ■小启: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尔会跌倒、甚至受伤。《让心亮起来》愿意听你的细诉,并安排辅导机构为你排忧解难。 读者无论在亲子、生活、学习、职场、家庭、爱情、友情、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感到迷惑,都欢迎写信来交流,寻求心灵咨询。 不过,《让心亮起来》并不是一个来函必答,有求必应的专栏。主答机构有绝对权力拒绝答复不宜在报上讨论的议题,或是性质类似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谅解。 来函请寄: 《让心亮起来》负责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博爱辅导中心新山分会 地址:02-45, Jalan Masai Jaya 1, Masai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脸书:新山博爱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6-275 9195 工作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务收费:半津贴制 如有任何疑问, 欢迎您拨打 016-275 9195
3星期前
4星期前
晚餐后女儿告知,我们家饭碗太大,最近发胖衣服变窄全是饭碗惹出的祸,听了不禁苦笑,怎么不怪自己,不怪老妈子厨艺好,天天三餐温饱吃香喝辣,反怪我老爸买错了饭碗,让她不知不觉误吃了分量,原来丰衣足食把你养胖也是罪过。 说起我家饭碗有一惯例,每一年准会添购新碗新筷,古人流传下来的年俗,我都会多少秉持。去年因买了较小的鸡公碗,总觉得麻烦要再添饭,今年特买较大内深,外表花纹精美亮丽花碗以增旺气。碗大好处多,可多放些菜肴在里面,饭量随意不用再为添饭麻烦,喝起热汤来暖胃又开心。每一次用餐手握沉甸甸新碗有一种踏实感觉。饭碗稳,象征事事如意万事顺。 发胖因吃多,吃多因碗太大,碗该当何罪? 碗因太大让我想起了自律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犯错会失去理智,看不到事情的真相,错怪了别人又找不到真相。跌倒不是因为路凹凸不平,失败不是因为运气不好,成功更不是因为偶然,对事对人先冷静,深思分析问题的产生才能对症下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再说人到中年,新陈代谢慢慢衰退,加上忙碌生活,早已没时间让我们定时户外运动。即使懂得保健养身,不吃太多饭,身体还是不听话,自动发酵增肥,因为我们没时间排汗减肥。 退休前我的体重保持在78公斤,对身高169cm的我不算太胖,穿起衣服还觉好看。退休后的首几个月,突然特别喜欢早午茶,一杯浓咖啡配上3片搽满牛油果酱白面包,一星期两条,一个月竟不知不觉吃了8条白面包,天天吃不觉腻,反倒很享受晨光轻音乐陪伴下的悠闲退休生活。 直到有一天发觉衣服穿不下,肚腩变大,一称才知道突增胖了8公斤,当下吓傻,怎么如此快养肥,难怪上下楼梯也有点喘。终于马上醒悟是面包惹的祸,因为天天吃甜,又是淀粉,体重很快飙升,后悔自己的贪吃欲,害了自己。禁吃甜和白面包后,体重虽回到83公斤,却已没法再看到7字头。现在的我没特意减肥,饭量为一小碗,尽量不过饱,但还是无法除去大肚腩,试用了多种网上减肚腩法,依然“怀胎8月”,顺其自然不再强逼减,只要别再发酵,已心安理得。 自律是一门修养,看似简单容易行却难,控制不了就成害。据报道,破产人士逐渐年轻化,不是没工作没高薪,而是信用卡太方便,网购又天天打折扣,五花八门停不了购欲,结果是卡惹的祸。马路上大家如能守律不超速、不用手机、不闯红灯,相信意外事件减半,马路不再是虎口。现代人难自控,深夜还有人叫外卖,吃炸鸡、汉堡包、椰浆饭、披萨,怎样防三高?病从口入早已没人怕,养身先养口,有几人坚持到底。 生活中人人若学会自律,不乱借贷过日,不喝酒添乱,不搬弄是非,守身自爱,人人遵之,日子就会过得顺心顺意。色不迷人人自迷,能坐危不乱,坚持到底,管他外来多大的引诱,你若严守自律,一切难不倒你。人只要能控制好心态,凡事学会自律不过量,生活肯定幸福美满,快乐人生。
1月前
1月前
比我大5岁的同事J递了辞呈,目前在结束手头工作和交接事宜。 有一晚下班搭J的顺风车回家,忍不住问她是否已提早退休。J认真地思索了一会儿,微笑说:“应该说要开始新生活了。有些事若不付诸实践,就会变成我日后的遗憾。You know?You only live once.” 于是,J决定辞职,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热爱的手工作坊里去。如今她的孩子有了谋生能力,卸下大半的经济负担,加上她先生不反对,以及这许多年的充分准备,令她觉得时机对了,终于可以落实开一间手工作坊的心愿。J还公开授课,让感兴趣的人有个学习手工制品的地方。 与J识于微时,并肩作战地一路走来,也知道她平素喜欢手作,是廿多年来不变的志趣。她的巧手在同事和朋友当中是公认的好,即使一支“水草”,经她一番折叠也能变成好看的玫瑰花。 有时看她趁午休时躲在接线员的柜台后方打毛线,同事偶尔会请她编织一些精致的小耳环、发夹、手袋之类的东西,她总是来者不拒。J打趣的说,这一切若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怎会持续不辍,怎会在事业的稳定期毅然选择开拓人生的新跑道? J的话在我心底泛起了些微波澜。 这些年,也许是来到了某个年龄阶段,心头不时会浮上两个尖锐,不容回避的自问:“倘若再过个10年、15年,我还会在目前的位置上吗?老后的自己又是怎么过的?” 有时这么想,仿佛真的看见了老年的自己,在某个未来默然回首注视现在的自己。那时候的她会说什么呢?或者,她是在想念着今天的自己,怎样在充满变数的人生旅途中突围,找到下一个据点?即使她不说,现在的我也知道,人生并没有真正地一劳永逸,退而不休才是真理。 是的,年轻时曾天真地以为退休就是拥有丰厚的退休金和过着悠闲、无所作为的日子。可当自己一步步地走到应该规划老年退休的时刻,开始发觉“退休”二字在我心中已悄然变化,退休并不意味着就此失去了生产力和创造力,退休是一种隐喻,暗示着我应该在尚未到达人生的断崖前,寻找下一个新的出路。 毕竟无人能保证好景常在,尤其在前景不明朗的后疫情时代里,人工智能面世,冰冷的机器人据说即将取代人类大部分工作,在物价高涨,银根紧缩的大环境之下,有非政府组织还建议国人应该延长退休年龄,可我想到的不是盲目地抓牢眼前的焦虑,与其怨天尤人,何不就试着去改变目前的现况,打造一个自己属意的新人生?趁现在的身心尚有余裕,去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去体验不同的人生,不一定等到暮年才来实现心中的愿景。 不为自己设限 与此同时,同行的J已勇敢地往前跃进了。在许多人来看,J离开舒适圈去开发自己的天地,是充满激情和浪漫的想像。殊不知这些成功的表象是以滴水穿石的努力才成就的。J知道生命没有take two,所以不会在自己的四周设下条框,她诚实地说出自己对生命的向往,循序渐进地,抵达新的目的地。 古人说五十知天命,那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也不是随波逐流地任由时代摆布,而是清楚认知现实的局限,即使在限制下仍有突破、改变现状的决心,在活了大半辈子的人生旅途上,换一种方式继续生活,继续学习。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