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简
本网站有使用Cookies,请确定同意接受才继续浏览。
了解更多
接受
您会选择新界面或旧界面?
新界面
旧界面
星洲人
登广告
互动区
|
下载APP
|
简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言路
郭总时间
社论
风起波生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总编时间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绵里藏心
亮剑
冷眼横眉
投稿须知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金典名号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创作
亚航新鲜事
学海
动力青年
学记
后浪坊
星洲人
VIP文
会员文
最夯
郑丁贤
林瑞源
时事观点
投资理财
族群印记
身心灵
VIP独享
社团动态
星期天头条
深度报道
非凡人物
发现东盟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热门搜索
大事件
Newsletter
登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读者
读家
【书市小耳朵】夏木 / “素人写作”为什么这么火?
2023年出版的《我在北京送快递》成为现象级作品,那一年是豆瓣年度图书的第一名。作者胡安焉做过很多零工,多年在互联网论坛笔耕不辍,这次争取到了全职写作的机会。我见过他两次,是位内敛诚挚的写作者。 “素人写作”这个词越来越深入人心,编辑、读者、媒体都津津乐道。上网搜搜,原来已经有论文研究了。 这里的素人,就是把写作当成副业的作者,平日还有正式职业。近10年来,网上出现了大量非虚构写作平台给素人发表作品的机会。再回溯到2012年,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写中国生活的《江城》出版,一下子让非虚构深入人心。 那么外来的非虚构和特别本土化的报告文学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新鲜,一个老土,两者的区别可能也没那么清楚。总而言之,非虚构刺激了记者们的创作热情,也让很多素人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写作梦。 我刷小红书就常常看到大家分享经验。投稿获选必然高兴,退稿信里哪怕有三两句交流也深受鼓舞。杳无音讯最煎熬,就像小船开进大海,周围全是未知。 体力劳动者的精神书写 众多素人中,体力劳动者的作品好像特别容易激发读者的兴趣。 2023年出版的《我在北京送快递》成为现象级作品,那一年是豆瓣年度图书的第一名。作者胡安焉做过很多零工,多年在互联网论坛笔耕不辍,这次争取到了全职写作的机会。我见过他两次,是位内敛诚挚的写作者。 这本书的巨大成功,甚至影响了编辑们的起名思路。短时间内出现了若干类似书名:某某人+某某地方+某某工作。这种起名方针其实早就出现了,但没那么惹眼。 同一年《我的母亲做保洁》出版。2024年有《我在上海开出租》《我在岛屿读书》,后者是余华、苏童等大作家们的旅行真人秀,让人瞬间想到那一系列《他们在岛屿写作》。2025年最新一本《我在乡村做书店》,是南京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的自述。 就体力劳动者写作而言,陈年喜和王计兵两位诗人分别以矿工和外卖员闻名。 因为一篇自述〈我是范雨素〉为大众所知的育儿嫂范雨素,与体力劳动者们组成的北京“皮村文学小组”定期交流切磋。她也出版了自己的小说。 一两本书出现可能是孤立事件,一批书涌现就有些普遍的道理。读者们大概非常希望了解别人的生命历程,非虚构又比小说来得直白,更易于理解。庶民的生活历程,更能激起普通人共鸣。 他们既陌生又熟悉。比如经常见到一样的快递员,也许哪天会点点头,说不定哪天他离职或者调走了,就再也不相见了。你也想不到,他会把你写进书里。 更多文章: 【书市小耳朵】低薪、高压、升迁难:台湾出版业的结构性疲乏 【书市小耳朵】独立书店办书市:感性读书 理性祭改
3天前
读家
读家
【读家说书】龚万辉 X 农夫谈封面设计:关于书本的第一道风景
在这里,我们经常谈书,却很少谈论制作一本书背后的繁琐;第一辑先来关注封面设计。 从小教育灌输我们:可不好用封面评价一本书哦,这样太肤浅啦。美学因此常是被抛在后头的事。在作家龚万辉的记忆中,八九十年代马华文学书丛封面,似乎没有得到出版社太多关注和要求。后来才有人觉得,封面设计亦是专业一环,需要专业人士参与其中,情况才有所改善。放眼如今多家本地出版品,显然“美”不再是可被随意搁置的元素。 可从事封面设计20年,这也倒是他第一次接到相关主题的访谈,“之前都是谈自己的小说或绘画;正好也显示出,一本书最重要当然还是文字和作者,所以封面设计其实是一个比较后面的位置,不那么喧宾夺主,或是常说的,帮人家做嫁衣。” 帮人家做嫁衣这回事,细说起来,也有它的功夫。封面从来不只是封面,还包括封底、书脊、折页等等。在插画家农夫(陈钊霖)眼中,“封面的功能,是保护书本,以及传递书中讯息。设计师只要尽力做出自己真心喜欢的作品,就算功德圆满。” ❶至今一共为多少本书设计封面? 龚:自2004年《有本诗集》以来,至今大约200本。(大学时期曾在出版社打工,为言情小说设计过很可爱很唯美的封面。不过插画是别人画的。) 农:多数只负责书封绘图,包含设计在内的案子,接近15本。 ❷为一本书设计封面,常是怎样的流程? 龚:大约在书籍出版两三个月前,我会拿到部分资料,包括书名;会去理解这本书在说什么,以及书名的缘由。我觉得设计常常是在呼应书名。如果时间充裕,会呈交大概两三个版本,让作者选择。若更讲究一点,有时会去印刷厂看看成品是否符合心目中的样子。身为设计师来说,书是一个商品,封面设计是为了服务读者和作者,要用比较专业的态度去对待。 农:不同出版社有不同做法,有些会提出他们希望呈现的大致风格(并附上其他书封、插图参考),或是仅以文字描述,也许希望设计师可以更自由。另外,有者会明确说明封面希望出现的画面内容,比如《月亮、小船和荒诞故事》(设计师:李伟伦),编辑与作者表达他们希望将书中角色拼凑出现在封面的想法(也整理出每个人物特征列表),这类目标明确的案子对我来说其实蛮好,不须再揣测对方想法。 ❸哪一本的設計過程最是曲折?可否分享曾經發生過的小插曲? 龚:曾为一本诗集设计封面,书印好了,后来因为一些争议,最终没有上架。那是一本没有被读者看见的书,但我很喜欢它的封面设计。插曲的话,像是黄龙坤的诗集《小三》,封面正中间(的黄色圆点)是向日葵的花芯,初稿原本是用深巧克力色,后来担心引起其他想像,最终决定把它改得比较诗意一些。 大部分合作都很愉快,作者也很信任我;当然也会遇到比较挑剔的作者,这时编辑作为协调者的角色就很重要。 农:想不起有什么曲折(或感觉曲折的其实是对方?)。回想过程来回修改次数较多的案子,除了自己能力不足,有时可能只是彼此审美和喜好不同。为了排除这些情况,面对初次合作的作者、出版社,案子开始前也会试着请他们挑一些自己喜欢的书封给我。 ❹保留个人风格与避免审美疲劳的两难,是否曾困扰过你? 龚:不会,书本有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文体,所以我会先把自己的个人风格放一边,让设计有更多变化。有时我会以不同的设计风格去接近一本书的气质,它是比较活泼或是沉静的?或者比较忧伤?或者比较华丽?等等。有时在设计上反而是要去配合这本书的呈现,也就是说,200本书不可能都是同一种风格,否则那就是设计师的问题。反过来讲,每一本书都是设计师对内容的诠释,或者对自己美学的表达,所以慢慢的,也会从不同的书的设计去看见一个设计师本身的气质。有些读者会说“这一看就知道是龚万辉设计”;但我其实不会想把个人风格放在最前面,主要还是配合一本书的气质吧。 农:我没太多相关困扰。为别人设计书封,会尽量把作者/编辑喜好放在最首要的位置。我感觉自己的作品风格也不太像是符合现在主流喜好的,所以也好像没有遇上审美疲劳的问题。也许我不是属于有特定强烈风格的创作者,每个案子也都可以透过尝试适合案子的新做法/风格中,找到乐趣。 ❺关于封面设计,我们不多看见的困难有哪些? 龚:有些设计考量是读者不会知道的——为什么用这个字体,字体的大小,14号18号或22号,甚至字体的行距;我们会在这种很小的地方去斟酌,是读者通常不会在意,设计师却很在意的部分,它会影响你的视觉体验。有时,看不见的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就像电影特效你看不出那是电脑做的才厉害。一本书大概是15×21厘米如此小小的框格,但我常常会觉得,在这个有限空间里,有无限的创意在里面。 农:因为自己不是读设计出身,先是以绘图为主;对我而言困难的部分应该是对设计软件、纸张和印刷的不熟悉。 ❻ 曾有偷偷埋下什么小彩蛋,是至今仍不多人发现的? 龚:比如梁馨元的诗集《我吞下一颗发烫的黑曜石》封面可以有各种诠释,如果你看书名,封面像是舌尖上轻轻品尝一个发烫的石头的感觉;但用另外一个角度,它像是一个打开的胯下,因为书里也有很多肉体、情欲的书写。 更早的时候,当时没有免费图库或AI工具,有些图片不要用画的,就只好自己去拍,所以我也当过一些书封的手模,包括那天晴的《执行者》、朵拉的《掌上情爱》。 农:比如黎紫书的小说《流俗地》封底,猫的身上印有盲人的点字(书中主角之一为盲人),当初想像也许可以写上作者想说的一句话,最终写的是作者的名字拼音。 比如《孤独症》(农夫著)是当时红蜻蜓出版社“黑蚂蚁”书系其中一本,于是我在封面画了身穿蚂蚁装的人,在人群中派传单。 比如简体版的《等》(农夫著),封底有3只蜻蜓,只有其中一只蜻蜓停驻回望落后在封面的那只蜻蜓,我们在局部上光(spot uv)时,刻意只挑它们俩。 ❼若要从世上所有书籍挑选一本最喜欢的封面设计,你会选哪一本? 龚:呃,我想我只能从家里书橱中,挑出最喜欢的。平时去书店,我会摸那些书,因为我觉得,设计,除了视觉也包括触觉,封面纸张的质感有时我也觉得它是包括在设计里的。 我本身比较喜欢简单的设计,因为越简单越难,像我刚说的,看不到的设计才是好设计。我从书橱里找了这本——李有成的诗集《今年的夏天似乎少了蝉声》,这是非常简单素雅的设计,有一个非常好的巧思——净蓝色封面藏有一双隐形的蝉翼,没有印出来,仿似浮雕的感觉,你要用手去摸,才会发现它。所以当你伸手去摸的时候,你已经参与了它的设计,参与了一种诗意的完成;它把那些诗集里很抽象的东西,生命啊,死亡啊,时间啊,变得触手可及;我非常喜欢,很简单,却充满诗意。 农:选不出来。印象较深的书,常是比较简洁或空间留白的设计。有留意到一名叫王志弘的设计师,他常常只用字母和简单的线条,就能构出很耐看的书封。其他像是《吴芬诗集》(设计师:卢翊轩)概念完整有趣的形式、逗点文创结社的《人间失格》(设计师:廖俊裕)大胆亮眼的设计,也让人喜欢。 ❽如何才是好的封面设计? 龚:理想的封面设计,是跟文字内容有互相的呼应,互相的衬托。 农:好的书封,应该跟一幅画一首歌一样,跨越时代和不同年龄层的审美隔阂。 更多文章: 【全民读书会】趁着国际翻译日,我们来谈马华文学翻译! 【国庆特别企划】4位书店人眼中的爱国书单
3星期前
读家
星云
写在【城人小说】谢幕之际/千羽(吉隆坡)
说起来,我的微小说(也叫极短篇、微型小说)初体验,始于2023年8月。那时的我全然没想到,它会在之后的两年里,成为我翻开报纸时最迫不及待寻找的版位。首篇尝试,竟阴差阳错写成了惊悚题材,并非刻意选择,而是源于一场带着诡谲气息的真实经历。 记得那天,我和外子到马六甲找书店,循着导航一路开,结果不知怎的就钻进了一所老学校。下车抬头,芒果树上硕果累累;阳光从叶间斜洒下来,刺眼得让人眩晕,我只好把视线移向地面,眼光所及是布满一地被小鸟啄过的芒果核,还飘着阵阵芒果烂掉的腐霉味儿。遇见的人事物更是奇特:芒果树下乘凉的大叔,笑容慈祥却眼神深不见底的老婆婆,挂着“正大光明”牌匾的礼堂,还有走廊尽头那扇挂着“休息”牌的铁门。那些细节像是从梦境与现实的缝隙间溢出,虚实难分。 回到家,我便将那日的所见所感三分真、七分假地糅进故事里,让那份诡谲的气息渗进字里行间,写成了我的第一篇微小说〈遇见〉,投给【城人小说】。结果,没被选上。 说实话,那时候的落选,并没有让我太沮丧,反而像一次试水,既然试过了,也就更想知道,如果再写,会不会有机会刊登。于是我断断续续又投了几篇,多是根据梦境改编的。那像是睡梦中的写作灵感,也像是在真真假假之间,记录一场场虚实交错的梦。终于,第6篇稿子录用了。2023年10月的一个上午,我翻开报纸,看见自己的名字和故事静静躺在那里。那一刻,就像投篮连失五球后,终于稳稳进了一球,心口骤然发热,忍不住笑出声来。 从那以后,我写得更勤了。有时灵感像潮水般涌来,一篇刚写完,下一篇的情节就已在脑中排好队,这期间,我还写过武侠短篇呢,只是,也被投篮了。说到底,版位编辑不会因为谁写得勤就给予额外照顾,大家都在同一条赛道上等机会。算起来,两年间,我在【城人小说】投了35篇,但被选上刊登的只有12篇,这个数字,说出来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最初投稿时,【城人小说】每天都会刊登一篇微小说,那段日子,翻开报纸的期待感就像拆盲盒,不知道今天会是谁的故事。但后来,刊登频率改为隔天一篇,版位减少了,机会自然也跟着变少。直到不久前,书友发来一则告示:【城人小说】即将停刊。 我愣了很久。那种感觉,就像正在酝酿一场长跑,结果终点线突然被人撤走。我还没写够呢,怎么就停刊了呢? 【城人小说】栏目有许多优秀的作者。若你曾追看此版位,肯定不会对这些名字感到陌生:孙天洋、柠檬、柯倪、房家瑜、初雨、星笔燎原、潘美珍、珊瑚川、伊藤悠、A将僦……他们的故事,有的温柔,有的犀利,有的暗潮涌动,有的幽默机智。会说故事的作者太多了,名字根本列不完,但即便名字不在这里,也都值得被记住。 在【城人小说】里,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像是在同一个舞台上“轮值”,一日一篇,以致后来隔日一篇,各自带着不同的风格登场。只是,8月31日之后,这个舞台就要谢幕,我们也将不再轮番出现在同一页纸上。 接受不了的那一刻,心里总会忍不住冒出一些荒唐的设想,期待奇迹发生。比如,编辑把停刊的决定来个roti prata式翻转,急转弯重启;或者,将【城人小说】从《大都会》搬到全国版的副刊,让更多人阅读。这样的想法听起来或许像白日做梦,可我还是忍不住去想,万一呢?万一编辑大人的心思,恰好和我如出一辙呢? 谢谢 一次次美好的遇见 但理性很快泼下一盆冷水,因为,出版界的“急转弯”并不容易。一旦敲下停刊的木槌,背后多半是经费、人力、市场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已经让原有的版位难以维系。只是啊,感性总是固执的,它愿意为一点微小的可能而停留,即便概率渺茫,仍然希望最后一页不会被彻底翻过去。 这些年,【城人小说】像一盏在固定时间亮起的小灯,照见了许多人的故事与心事。它不仅为读者带来了阅读乐趣,也为我们这些写故事的人,留出了一个安放脑中画面与心底声音的去处。而在我心里,它早已超越了纸面或网络上的一个版位,更像是一种默契:作者动笔时,会想着“读者会怎么想”;读者翻阅时,或许会猜“作者是不是这样的人”。这种隔着油墨与文字的交流,细腻而微妙,像隔着一层薄雾对视,既朦胧,又真切。 想到8月31日之后,翻开报纸时,熟悉的版位将被其他内容取代;线上版位的最后一篇,也会停格在8月31日,我心里不禁涌上一阵失落。那种失落,不是简单的“没有了”,而是明白,那个每天与自己有一丝联系的地方,将不复存在。就像一条熟悉的小巷被封了,虽然可以绕道,但那个转角的风景,那阵迎面而来的风,已经无法再遇见。 或许,这也是写故事的人要学的另一课:版位不一定永远都在,但故事可以延续。版位关了,我们还可以写在别的地方;纸张不收了,我们还可以在屏幕上继续讲;读者散了,我们就先把自己当读者,把故事说给自己听。只要文字还在流动,它就不会真正消失。 只是,我还想说:谢谢你啊,【城人小说】。谢谢你让我在2023年的那个8月,按下了写微小说的启动键,也让我在这两年间,把虚构与真实糅成一篇篇短小的篇幅,交到你手里。即便以后不能再见,你曾经读过我写的故事,这就足够了。 当然,我也要谢谢【城人小说】的作者们,谢谢你们的精彩故事。翻开报纸若没有看到自己的作品,心里难免会有些空落,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被你们的文字填满,那是一次次美好的遇见。我们曾在同一个版位“轮值”,用不同的笔触装点同一张纸,这是一份难得的缘分。愿今后,在文字的江湖里,我们还能再相逢。那时,无论在哪个平台、哪一种载体,我们依旧是同一类人——写故事的人。 因为,写故事的人,总会带着故事,走向下一个遇见。 (注:【城人小说】为《星洲日报》社区版的投稿栏目,以刊出1600字左右的微型小说为主。)
1月前
星云
记者心视线
何倩仪 | 读者与派报员
我姐姐家里一直都有订阅报纸的习惯。其实早在两年前开始,外甥女已经到外州念大学,家里看报纸的人少了,姐姐因为工作忙碌,有时连看报纸的时间都没有。
2月前
记者心视线
读家
【读家投稿】黄晓玲 / 藏在轻描淡写中的人文关怀
〈月照泉台静〉以母亲爱听粤曲为叙事轴心,娓娓道出老人患上认知障碍症的沉郁,除了粤曲尚能勾起母亲一丝生之依恋,也是她与作者之间的珍贵而独特的回忆,“即使母亲的神智已模糊,听见熟悉的曲调仍会兴奋得击掌打拍子。” 能自平淡生活中看出一点意在言外的东西实非易事,更遑论是落实于文字中了。惟得的散文集《或序或散成图》里记叙的正是把这些心象风景图形诸笔墨,文字难得清越凝练,既不落俗套,亦不曲高和寡。 譬如回忆亲情的篇章最易落入一般窠臼中,作者以哀而不伤的笔触来描述已逝的母亲,〈月照泉台静〉以母亲爱听粤曲为叙事轴心,娓娓道出老人患上认知障碍症的沉郁,除了粤曲尚能勾起母亲一丝生之依恋,也是她与作者之间的珍贵而独特的回忆,“即使母亲的神智已模糊,听见熟悉的曲调仍会兴奋得击掌打拍子。” 作者忆起与母亲作伴的一个傍晚,两母子并肩坐在冷硬的石阶上听曲情景:“思念母亲不在眼睛,而在脑海,印刻在记忆里的是这个黄昏。” 淡淡地抒情,而非情绪的渲染,反而衬托其间的真挚情感。 然而,我倒认为作者所写的日常工作篇,当中所刻画各种的人生姿态,最为感人。作者身为图书馆管理员,每天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读者群,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他看见的不仅止于表象的挣扎和忧患,还有他们各自对生活所抱持的态度,即使风平浪静的人生,内里也自有汹涌的暗流。 〈下午六时半的退休〉是清洁工人庄伯,为了生活不得不向现实低头,虽然法定年龄为65岁,庄伯却选择在五十多岁退休,表面借口是健康拉警报,实则是厌烦日益严峻的工作程序,在去或留之间的苦涩,隐隐带出了老后的无奈和沧桑。 〈手提两个电话的妇人〉写在图书馆里因为手机失窃的女读者,同时使用两座柜台电话,既拨打给警方求助,也致电手机公司取消号码,反映的不只是女读者遇事慌乱,还有她极不稳定的情绪,生活掀起的些微波澜,即处于崩溃边缘的女性。她是一名单亲母亲,因为长期背负着心理压力,加上在外地谋取生计不易,家人的包袱一概由她承接,“我忽然明白女读者为什么总是神经紧张,脸上每一根皱纹都有了解释。庆幸的是她在重重的迷雾中能从书本得到慰藉。” 作者因此有感而发:“生活中的无言渴求,从未得到的土地,旅行家的航向前方寻找,书本始终是我们可以乘坐的一艘船。” 除了忆述这些近身的生活点滴,书的后半部也收录了20篇书画评论,使人增添一层视觉的感受。 在〈年年画画〉里提到丰子恺的年画,生动而质朴,其实是侧写画家与弘一法师的师生情,所衍生的《护生画集》。那是由丰子恺写画,弘一法师题字,50岁两人试笔50幅画,于此类推,到了百年大寿,应该可以百鸟朝凤。可惜世事难料,弘一法师74岁圆寂,丰子恺晚年不仅体弱多病,还遭逢乱世,仍坚守承诺,宁愿以养病为借口,足不出户地作画。百岁百图,终于功德圆满。作者在文章后段有感而发:“现在我看《护生画集》,珍惜的不只是丰子恺对生物的慈悲心,还有他维护师生间的承诺,小心一如捧着景泰蓝名瓷穿街过巷。” 使人读了心有戚戚焉。 文中有不少篇章看似轻描淡写,作者的巧思却深藏在字里行间,当中涌现的人文关怀,颇值得咀嚼和回味。 更多文章: 【读家投稿】黄晓玲 / 托尔斯泰的生死大哉问 黄晓玲 / 关灯一小时的意义
3月前
读家
北马新闻
星洲媒体集团读者捐款 助方进春购买电动轮椅
“有了电动轮椅真方便!感谢热心人士!”
4月前
北马新闻
求真
星洲没助吉佛庙筹款 读者勿上当
星洲日报《大北马》澄清,从没在任何平台发布一则声称协助吉打那咖德重南佛庙筹款的新闻,读者受促不要上当。
4月前
求真
国际拼盘
中国网络文学年增200万部 读者总数5.75亿
据中国50家重点网路文学平台的数据,截至去年底,中国网路文学作品总量逾3300万部,年增200万部,增幅7%;网路文学用户数量5.75亿,年增10.58%;核心读者年龄介于26至45岁之间。
4月前
国际拼盘
星云
【一半的梦】独立书店店员都在书店干嘛/林淑可
发现一件奇妙的事情,对于书店店员的称呼,如果别人在完全不知道该名店员的名字时,会怎么称呼呢?后来在别人的口中听到,因为书店有个同事是女生,所以他们会以“那位书店女生”称呼,而不是“那位书店店员”。或许也可能是书店有男店员和女店员的缘故吧。 第一次来到书店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落脚点在哪里。上班的第一天就包了大概20至30个的包裹(笑)。但回想起的时候,觉得满好玩的,我是喜欢包装包裹的人,那是暂时只用手力不大需要用脑力的时候。那时候学到的包装技巧,首先要把书裹上两次的泡泡纸,装入该邮寄袋子,然后压住,不要让空气进去,再包成整齐的四方形。后来被“派到”一间房间,房间有桌子、椅子,那就搭成一个办公座位了。我的座位对面是我的同事。编辑是偏向“门内的人”,“门外”则是需要到店面结账和处理各种店内事宜的店员,“门内”和“门外”这两个地方好像有种身分穿越式似的。 独立书店举办的活动从学术讲座、文学讲座到两性课题、独立音乐讲座、说唱会、脱口秀等。从参与者变为工作人员,虽然不是非常称职的工作人员,但真的学到了很多。 尤其是举办活动细节的部分,讲座主讲人的名牌的称谓、每当活动需要准备给讲者的矿泉水、检查麦克风和音响的收音、投影机和电脑之间如何摆放才能全屏展示、椅子的摆放。如何在收钱的同时还要回答读者的问题或和读者对话(笑)。当时有附送杂志的缘故,所以书店和读者的“通关密语”就像是:“每消费一次我们都会附送杂志。”或是“你需要加入会员吗?”除了常碰到的自己的工作电脑,还会碰到书店内设放的收银机。扫描器“滴”了物品,如果物品没显示在电脑上,就需要手打物品的汉语拼音或是物品全名的繁体中文。以前从事收银员相关的工作时,没有真正地思考物品怎么会那么神奇地就躺在电脑系统里呢,是一个按键就能解决的事情吗?后来每当书店来了新书,需要检查、分类、把新书一本一本地输进系统,再为每一本书拍照和上架的时候,才发现那也是一项琐碎和充实的工作。 啤酒和占卜拉近彼此 那时候从晚上下班改为傍晚下班,再后来换为晚上下班。记得应该是经历傍晚下班的第一天,我和同事都有默契地笑说:“终于看到傍晚的景色了。”以前当夜晚下班,每当夜色靠近,天空出现罕见的天文星象时,总会和同事一起看夜空和拍月亮。放工时,都会等待对方把店门锁好离开,再约定明天见。若是要写书店店员都在书店干嘛,那除了工作,还有别的可以聊。还记得当时来了一位实习生,他有在研究塔罗牌,每次到了放工后,我们都会在店内度过一个又一个塔罗牌佐罐装啤酒的夜晚。参与的就是我们书店的这几个人,以及相熟的朋友而已。虽说是塔罗牌的夜晚,但其实好像是闭上门谈心事的另个方式,有的人问感情运、有的人问事业运。与其说是一种占卜,我觉得也像是书店店员之间的对话,那些私密又难以启齿的事情,大概也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所以书店店员有焦头烂额、灰头土脸、开心不已、痛苦难过,也有喝罐装啤酒配上塔罗牌的时候。
9月前
星云
星云
【新栏上阵/一半的梦】独立书店像是一座迷雾森林/林淑可
独立书店的书架上摆放的大多数是社科、政治、历史、女性、文学等议题的书籍。那些偶尔背对世界,无法完全展开畅谈的议题,在那里,我们可以直面看待。身处在一个被不同种类的书籍所包围的场所,是什么模样,应该是我来到了一座迷雾森林。那是一个书本布满了不同角落的地方,能让它们变得躺平的、站立的、直面示人的、侧脸展示之处。可能会看到《成为西蒙波娃》、《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笑忘书》、《日常运动》、《书店不死》……与连锁书店不同的是,独立书店在选书上,比起量,更重于质。选书的品味不会迎合大众,这样反而会吸引一群小众读者。 有人可能会觉得现在是电子书的时代,比起实体书本,电子书也是轻便和随手可得之物。但是待在实体独立书店的日子,听着不同的脚步声,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步大步地踏着独立书店阶梯的每一阶,走到独立书店内,再站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区前随意翻阅和阅读,那瞬间会觉得庆幸的是,世界上还有个置放书本的空间,和让书本摊开,与读者进行实体交流的空间。他们不一定一开始就知道那本书是哪位作者所写,内容写的是什么。他们有些也会被书封所吸引所以拿起那本书,有些也是经友人推荐所以前来,但踏上阶梯或是打开书本的那瞬间,就已经是一场“认识”的开始和过程了。 对于独立书店店员,我会这么说:“我是一名书的狂热粉,我才能是一名独立书店店员。”喜欢书或是喜欢书店氛围,并不完全或一定能让你成为独立书店店员。但极度的喜欢,那就可能。 独立书店店员的偏执 专属独立书店店员的偏执与强迫症:书就该被归类到属于它的位置、架子上一定要是干净的、书腰和书封被伤害会觉得难过,还有很多……独立书店店员单凭着自身对某本书的认识和喜欢程度,大概还是不能满足于在一个“店员就是需要卖书”的时代。除了对书的喜欢与认识之外,还需具备真诚的说服能力和技巧。我倒有个小叛逆的想法,店里的书,除了是读者需要什么而店员去推荐之外,其实独立书店店员还是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读者。因为每个读者不同,有些是带着目的而来的,清楚知道自己要购买什么书;有些则是随意逛的,可能一个不留心就能打动他呢。 独立书店店员与图书管理员不同之处,是被动与主动的分别。在图书馆,读者是书的主动式浏览者。但是对一个有着售卖环境或氛围,和希望把小众书带出去让别人认识的独立书店而言,独立书店店员就是主动式的“E人导览员”(注:E是MBTI性格测试显示的特质,形容为较懂得社交的人),而读者则是可以随机选择成为被动式或主动式的浏览员。主动式的E人导览员,这对于社恐店员而言,是需要去面对和调整的事情。 听着音响播放出来的英文歌曲,看着前后左右琳琅满目的书籍。偶尔抬头望向悬挂在天花板上那盏不常打开,却具有历史和时间痕迹的风扇,各个书架上摆放的不同的绿色植物,被写上诗句的玻璃门,偶尔会觉得庆幸,我还在这个空间里,并且还会有很多人踏着阶梯,一步步靠近和走进。
10月前
星云
周刊专题
【村上春树现象/02】作家Rebecca Ilham/爱上马拉松,跑着跑着,跑进村上春树魔幻世界
10年前,本地马来作家Rebecca Ilham在阅读《关于跑步,我说的其实是……》后,自此成为活跃的马拉松跑者,每每飞到日本就为了参加马拉松比赛。一直一直跑,是为了跑离什么?还是为了跑向什么?
10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村上春树现象/03】热情减退,依然在读──解读村上春树的魔力
村上春树数十年笔耕不辍,有人越读越喜欢,比如作家Rebecca Ilham;有人半途离开,比如翻译工作者Ali Aiman Mazwin;有人离开后又能重拾阅读乐趣,嘴上虽说着失望,却还是不会错过他的最新作品,比如作家Wan Nor Azriq。
10月前
周刊专题
周刊专题
【村上春树现象/01】走向世界的村上春树,如何走进马来读者群?
村上春树是日本当代作家,作品以超过5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翻译出版,早已走向世界的村上春树,又是如何走向马来作家读者群?马来世界的村上春树,会是什么模样?
10月前
周刊专题
都市动态
首日吸引人潮共赴盛宴 Fun转567 热闹好玩
“星洲人Fun转567读者与会员日”活动正式引爆,活动首日吸引众多读者及民众前来参与这场精彩的盛宴。
11月前
都市动态
都市动态
才艺赛 歌友会 讲座精彩连连 星洲人盛宴周五起举行
在12月6至8日(星期五至日)举行的“星洲人Fun转567读者与会员日”活动的脚步越来越接近,欢迎读者一同参与这项为期3天的活动,享受一场别开生面的盛宴。
11月前
都市动态
周刊专题
【还是要读书/03】二手书店|BooKu:读书──能沉静躁动的灵魂,为二手书寻找知音人
Booku从最初的说书平台,到设立网上书店,再到成立实体书店办读书会等活动,它让本地读者多了一个经济实惠的选择,也让闲置尘封的书籍找到下一个知音人。
1年前
周刊专题
更多读者
下一个
结束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