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蛋糕

7天前
3星期前
(美里25日讯)客家擂茶碰上面包与蛋糕, 也能吃出新花样! 一对双胞胎兄弟突破传统框架,成功将擂茶元素融入酸种面包与贝果中,甚至大胆尝试融入蛋糕,推出“擂茶系列烘焙”,不仅让人耳目一新,美里市长俞小珊试吃后更是赞不绝口! 李俊威与李俊达这对兄弟,当年远赴台湾升学,在异乡追逐烘焙梦。思乡情切的他们,对家乡客家菜特别怀念,尤其是最具代表性的“擂茶”。返乡创业后,他们决心以烘焙为载体,让更多年轻世代认识这项文化遗产。 “擂茶是客家文化的灵魂之一,考量到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擂茶,因此我们想融入在面包与蛋糕系列,让大家重新认识它。” 研发过程不容易 兄弟俩坦言,研发过程一波三折。首个版本因擂茶与面团比例失衡,味道过于苦涩,难以接受。然而他们没有放弃,反复实验、聆听顾客回馈,终于调出平衡比例,让擂茶酱的草本香与烘焙香气完美融合,口感回甘醇厚。 随后,李俊威持续钻研创新口味,将自制的擂茶酱进一步融入两款法式经典甜点,即费南雪(Financier)与玛德莲(Madeleine)中。 他更巧妙平衡擂茶的微苦与法式蛋糕的温润甜香,让传统与西点碰撞出别具一格的风味层次。 为了保留最道地的风味,他们还特别请教年长的客家人,遵循传统手法制作擂茶酱,并经过现代加工处理,成功转化为可作烘焙原料的独家配方。 俞小珊品尝赞好 在正式推出前,李俊达特地拜会俞小珊,献上试吃样品请他给予意见。俞小珊不仅给予肯定,还在个人脸书撰文分享,为他们打气宣传,也让产品在社群平台上引起关注,订单随之而来。 俞小珊表示,李氏兄弟的坚持与创意正好体现“文化创新”与“青年创业”的核心价值。他希望社会能给予这类本地青年创业者更多支持,让文化的根扎得更深、更广。 李俊威与李俊达表示,未来将持续研发更多结合文化与创意的产品,让“食物”不只是美味的载体,更是连结文化、情感与记忆的桥樑。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新加坡31日讯)艺人陈汉玮本月29日过56岁生日,好友林湘萍和洪慧芳献上亲手制作的生日蛋糕,令他感动不已。 《新明日报》报道,林湘萍昨天在社媒分享她和洪慧芳一起制作蛋糕的两个视频。视频一开始,林湘萍表示孩子刚睡了,洪慧芳则表示自己刚做完节目,而当时其实已是晚上10时30分。 两人兴奋说道:“昨天是汉玮的生日,我们偷偷做蛋糕要送给他!他最喜欢的是牛油蛋糕!” 厨艺了得的林湘萍表示:“我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但就试试看,因为她(洪慧芳)说要学。” 两人随即开始备料,林湘萍一边熟练地加入食材,一边详细讲解每个步骤,让一旁的洪慧芳惊叹:“哇,你很专业。” 而在另一视频中,林湘萍特别介绍蛋糕采用了比较健康的罗汉果糖。洪慧芳笑说:“(制作蛋糕)这么多工的,汉玮,你要好好地吃哦!”而视频就停在蛋糕送入烤炉前。 洪慧芳受访时表示,两人花了两个多小时制作蛋糕,“刚好湘萍说要做蛋糕,我就说要过去学。拍完节目已经是晚上10点多,赶到她家,我们便开始做,一直到凌晨12点多结束。” 洪慧芳也大赞林湘萍很贴心,知道他们年纪大了,血糖会比较高,都不想吃太甜的食品,所以研究了如何用代糖来做蛋糕或其他甜品,让他们吃起来不会有负担。 两人过后和陈汉玮一起吃饭庆生时,便送上了蛋糕作为惊喜,令他感动不已,三人捧着蛋糕,开心合照。 林湘萍受访时透露,“从我们约好聚餐的那一刻开始,我就在构思给他惊喜。最近拍摄档期紧密,原本打算直接订蛋糕,但想到汉玮喜欢传统牛油蛋糕,还是决定亲手做更有诚意。那天我正好准备烘焙,也刚好和慧芳姐通电话,就顺势把计划告诉她,结果她就急忙过来跟我一起完成。” 常约吃饭旅行 洪慧芳:把他当家人 洪慧芳坦言,和陈汉玮的关系像家人多过朋友或同事,私下也会常常一起吃饭和旅行,“汉玮1988年参加《才华》出道时我就认识他了,他才18岁。那个时候他在这里没房子,要新马两边来回跑很不方便,而我有房子,就让他随时进出我家休息或过夜,那他就不用在拍戏空档时,因没地方休息而得赶回新山。” 在她眼里,陈汉玮是一位很有爱心、很孝顺、很有责任感的人,跟他相处很舒服,尤其在国外旅行时,陈汉玮都会安排得妥妥当当,让她觉得很有安全感。 相识20多年 林湘萍:他是贴心好友 林湘萍认识陈汉玮20多年,觉得对方就像演艺界的“医生”,几乎对每个人的小毛病都懂,私下也非常贴心、体贴,是很值得珍惜的好朋友。 两人合作过好几部戏,当中林湘萍印象最深刻的是2007年的《破茧而出》,让她成功拿到“最佳女主角”,对此她很感谢有陈汉玮这样一位好搭档,彼此的配合让她收获良多。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我曾幻想,盘中的面粉糕能变成西式蛋糕。父亲一如既往地用剩余的面粉做简易早餐——两颗鸡蛋,加面粉搅成糊,撒点糖。偶尔奢侈时,会加点白兰他菜油。热锅中油气氤氲,他将面糊倒入锅中央,形成厚实的圆饼,翻面,两面煎至金黄即可食用。 这面粉糕甜中带香,加了菜油更显诱人,舌尖立刻被俘虏。焦皮味似松饼,热饼皮泛着油光,我迟疑片刻,想起广告中的早餐煎饼,脑中浮现融化的奶油慢慢铺上热饼,如梦初醒般的面粉,似在呼喊:“来吧,一口咬下夹心的焦糖蜂蜜。” 我将薄饼对折,空心的白黄面饼承载幻想。像午后阳光吞噬的百叶窗,染白场景,吞没所有人和话语。蜂蜜焦糖从电视那头闯入梦境,变成小小方块,塞进我嘴。醒来时,枕边一滩口水,发臭的味道还残留在发梢。 它们后来变成某种隐喻,时不时出现在我的童年,化作一只嗜甜的糖怪。虽是梦物,却真实得几乎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 8岁那年,糖怪频繁闯入我的禁区。家有严格规定,不管食物好吃与否,一定要将所有碗里的东西吃个精光。母亲总盛一碗堆得像小山的米饭,夹几块味道奇怪的肉、一撮说不出名的菜,再淋上酱汁放到我面前。吃着母亲淡淡无味的食物,干燥的米饭塞满口腔,从咀嚼到失去咬合力,像台故障的机器失去运作能力。 父母不要我了? 脑海里浮现下午茶吃下的西式蛋糕——蓝莓与奶油混合的甜腻,无需咀嚼便能入口。烤过化开的褐色面粉颗粒清晰可见。焦糖与油光发散的光晕,犹如遍地青草中盛开的小雏菊,让人念念不忘。 母亲的晚餐无光无色之物。我停止吃饭的动作,她挥手就是一巴掌逼着我赶紧把菜咽下。我总是哭着脸求饶:“我真的吃不下饭了。”她举起汤匙和饭碗往我嘴里硬塞。吃不了,又是一记耳光。一餐根本吃不上几口。日复一日,碗里的饭总是剩半碗不等,我依旧挨打。约过两周,母亲放弃强迫我吃光晚餐。 那天没挨打的我却格外恐惧。夜里辗转反侧,我从薄墙听见父母亲的对话。不知是因儿时过于敏感的缘故,对话中母亲向父亲抱怨我吃不下饭的事,随即父亲细碎的语句掩盖我的耳朵。忽而,父亲大声叹气:“麦啦。”听罢,脑海立即浮现许多画面和假设性因果——父母亲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我不够听话,他们不要我了?我随即冲出房门,泪眼婆娑地问他们:“你们是不是要抛弃我?” 他俩一脸诧异。母亲提高嗓音斥我胡思乱想,赶我回去睡觉去。彼时,父亲不再与母亲说话,他打开房门用长满茧的大手轻轻拍我的背几下,轻声说:“别想了,爸爸陪你睡。” 那晚我睡得安稳。次日清晨,母亲从友人口中得知某种开胃配方,骑车到中药店买了一瓶8块半驱蛔虫药水。往后,糖怪再也没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5月前
5月前
5月前
5月前